我心中的“草原”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文本解析
2024-03-11鸡西市教育学院
鸡西市教育学院 厉 欣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 核心素养的价值,正在于它试图超越所谓的客观知识与抽象能力,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思考人与知识的关系,人与实践的关系[1]。 在语言教育与思维的关系上,林崇德教授指出:今天能否把语文改革、语文教学搞好,关键的问题是在于能否把培养思维能力即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出发点[2]。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传授学习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实践本领至关重要。
《草原》是老舍先生于1961 年创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通过完成基本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谊,了解写景时抒发心情的好处,理解想象对于阅读、习作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教师要围绕学习任务设置情境,通过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迁移运用,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为学生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内化赋能。如果把整篇文章看成是蒙汉情意的赞歌,那么老舍先生的春秋笔法却如四两拨千斤般举重若轻,挥洒自如。从踏上翠色欲滴的草原,似不经意间写开去,景中有物、景中有序、景中有叙、景中有情,清新优美、结构精妙、主旨鲜明、意蕴隽永,让人过目难忘。
一、景中有物,物尽其用
开篇最亮眼的就是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对象,概括地说,凡环绕人的但不是对人的描写都可以说是景物的描写,具体可以分成三类:风景描写、风物描写、风俗描写。 如果用画作来形容,本文很明显是一幅风景画。 跟随作者的笔端,草原风光图、迎客图、欢聚图、惜别图,如一幅幅长卷,景色、人情交相辉映,尽收眼底。
初到草原,欣喜和欢愉跃然纸上。 随着作者的视线,美景依次展现,一碧千里的绿野、羊群、骏马和大牛。 作者笔墨精道,重点描摹了羊群和小丘。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把羊群比喻成白色的大花,把四面的小丘比喻成中国画,既形象生动,又让学生通过感受中国画的意蕴体会到草原辽阔、翠色流入天际的奇丽场景。 结尾一句“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拟人的运用让人倍感生动有趣,通过骏马与大牛怡然自得静静伫立这一笔,描画出了水草丰美牛羊壮,牧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作者笔触细腻,灵动多变。 在天空、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绿野构成的静态背景下,出现了忽飞忽落的小鸟、迂回的明如玻璃的河、鞭子的轻响、彩虹般飞奔过来的人群,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从景物到动物到人,描写由静到动、由少到多、由安静到喧嚣,把蒙古族同胞的游牧生活、个性特点、民族服装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山水呼应、动静结合,文章变得灵动、活泼、可触摸,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此收放自如地取舍,进退有度地描摹,充分彰显了老舍先生的笔法和功力。 这几段传神的描写,可以让学生朗读、品读、背诵,读文见意,读文有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景中有序,秩序井然
景物描写最忌泛泛, 如果把尽收眼底的物象一一展现,就会显得平淡,如流水账一般,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读起来索然无味,读者更不会有兴致品鉴。如何把握景物描写的内在逻辑,对景物进行主次、详略、明暗以及空间感的处理,产生自然流畅、吸引人的描写效果,是师生需要重点品味的部分。
一碧千里的草原,应该如何下笔去写? 如何调度视线范围内的景物,使之呈现出清新流畅不杂乱的观感,需要对描写顺序和空间逻辑有自己的心得。《草原》就是一篇很好的例作,作者的观察角度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天空写到地面,从四面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遵循景物描写的空间顺序,形成了描写的内在逻辑,景物描写错落有致、浓淡相宜。在描写过程中,重点突出,有详有略,以“绿”为轴,重点描写了羊群和小丘,骏马和大牛一笔带过。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描摹一幅草原风光图。对自然风光的敬意和爱国主义自豪感油然而生。做客部分,以“时间”为轴,把“遥望、初见、聚餐、联欢、惜别”五幅画面依次展现,保证了叙事线索清晰完整,感情抒发自然真实。
老舍先生手中的笔,犹如一条鱼,在水中穿梭自如,收放有度,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家的风采。在这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进行景物描写时关于描写顺序的处理。掌握景物描写的时空顺序和内在逻辑,可以有效提升作文的质感。
三、景中有叙,叙事精道
文章中心部分描述了到草原做客的过程:彩虹般飞奔相迎、热情握手叙话、真挚把酒言欢、宾主表演交流、分别依依不舍。五幅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文章结尾处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生动地描绘出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文章虽然短小,但描摹却细致入微。“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几句话质朴又精准,特别打动人心,在叙事中抓住“热乎乎的握着”“敬酒”“羞涩地唱民歌”几个关键的动作,既省笔墨,又轻松打造出了热烈的欢聚场景。抓住关键动词进行叙事描写,也体现了作者超高的写作技巧。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还要由课文展开联想,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把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是教学和育人的终极目标。 在杜威看来,真正的思维首先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心理活动。教师在引领、指导的同时,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连贯有序、因果分明、前后呼应[3]。教师可以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联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借以理解作者的深厚感情。 知识只有与生活、与实践相联结,让思维形成闭环,才能绽放出生命力,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四、景中有情,情深意切
《草原》一文用清新的笔触记叙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蒙汉情意。 整篇文章的基调就是兴奋快乐, 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充满了对蒙汉一家亲的赞叹之意。在描写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出对草原、对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于没有去过草原的人来说,学习本课就如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文章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观察入微,景物描写诗情画意,丰富的想象让语言灵动活泼,彰显出真情实感;人物描写热情好客,激发了读者对草原的向往,为每一位读者展现了“我心中的草原”。
初入草原, 就能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欣喜和愉快。“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见到广阔的绿色原野,心情无比舒畅。 透过文本,仿佛能看到作者欣喜的表情。 这种穿透笔端的自然抒发最能打动人心;这样真挚的文字表达,会让读者产生马上去一次草原的冲动。 情意的传动,激发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与主人的遥望,作者用了一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草原人民的热情,作者的喜爱之意一览无余。 喜相逢时的欢心雀跃与起舞开怀,让读者跟着兴奋、快乐。结尾处的依依惜别,又让读者跟随着作者一同伤感、动容。喜相聚,怨别离,是人正常的情感表达,初入草原时的欢欣,相逢时的兴奋,分别时的惆怅,情感脉络清晰,读者如同在草原亲历、体验了别无二致的情感之旅。真挚的情感抒发, 如同文本的灵魂, 让文章充满了温情,真实、生动、感人。
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字字珠玑,感人至深。 景美、人美、情谊更美。学习这样的美文,需要跟随作者的脚步和视线,伴随作者的心情和感受,一同走进草原深处,来领略别样的风土人情,去体验同样的心情悸动。 学习这样的美文之后,学生会赋予旅行新的视角,爆出新的张力,写出真实、优美、感人的好作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抒真情、绘美景、谈感受,这“三剑客”一定会成为学生阅读、写作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