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大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

2024-03-11赵文男陈月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政治

赵文男 陈月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天津 3018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当中提到,当前我国培养大学生应当以塑造品德与思想作为工作开展的主线,思想政治教育所指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思政课程,更应当落实于各个学科之中。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并且在国际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与我国所施行的多边合作、经济全球化发展理念紧密相关,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布局的重要体现。人才是市场环境中的重要资源,在对其全面健康发展的培养过程中,高等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当今社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和不同文化、思想、物质的冲击,大学生更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避免因外界的干扰而步入歧途[1]。高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后阵地,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同时扮演着学生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两种角色,具有错误导向性的知识、行为引导,以及不恰当的教育干涉方式,都会对其产生负面成长干预,甚至会形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该研究以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为出发点,在构建完善“大思政课”的教育背景下,审视在教育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将体育和思想政治进行学科融合,完善高等教育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稳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整体素质水平,对目前高等教育当中体育公共课程的思政要素内容和价值进行探索、挖掘,以求实现更加科学化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意义

我国正式步入到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教育部等多部委针对如何在高等教育教学当中进行思想政治内容教学成果提升作出了新的部署,即《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在不同学科教育当中实现思政教学的多资源大平台模式。当前,综合应用型大学在体育教育公共课程的开展中已然融入了诸多思政要素,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精神、榜样人物等在课堂内容中层出不穷,这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政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2]。从体育教育的实践本质来看,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以及运动项目的掌握是核心,也恰巧是这种固有的认知,使得教职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很容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入。而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重视实践的运动技能学习、身体运动开展等会形成对学生内心构建的干预,这是通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念去实现的,也是在锤炼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中形成不惧困难努力前行、勇于突破自我、在阻碍与挑战面前不屈服等精神的过程,因此,能够在体育教育当中展现思政要素的应用、在人才培养当中体现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精神,是如今高等教育当中体育学科的重要功能与作用体现。

1.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塑造具备道德和技能的人才,为我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贡献力量。大学教育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培养时代新人,在高等教育中,大学体育肩负着道德素质培养以及人格塑造的责任。长久以来,大学的体育教育主要集中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传授运动技巧上,而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关注却相对缺乏。在大学中,体育的职责并非只在于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教授学生运动技巧,更重要的是辅佐学生的品格培养。通过指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唯物主义的观念,来加强对祖国与人民的深厚感情,同时提高学生面对挑战与挫折的抵御力,从而唤醒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决心。在大学体育课程中,道德培养和精神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展现出大学体育的作用和价值。

1.2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体育课程要想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就需要与思想政治元素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中,重点是体能的训练,而思想教育提高的是学生的思想素质,这两个方面要相互配合,以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产生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需要,其基本目的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教授体育专业知识,还能够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思政要素在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的教育定位是要通过最为简便和直观的形式来完成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帮助其了解并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通常在课堂教学当中,对运动项目的讲解会穿插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意义等内容,来唤醒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价值认同,借助于客观现实来完成体育文化自信体系的构建。以我国申办的冬夏两次奥运会当中优秀运动员的种种表现为基础,深入挖掘备战过程中运动员团队所展现的集体主义精神、赛场周围观众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赛场上运动员的文化自信等思政要素,尤其是在多人团体项目的竞赛中,体育思政元素能够获得更好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将运动项目当前科学化发展的现状展现出来,也能够加深对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培养,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1.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高等院校的运动课程是一种公众教育,其目标是向所有的学生传授运动知识,除了体育专业的学生,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大学的运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同时促进他们全面成长。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与先决条件。在教育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包含在其理论框架内,比如教育学与心理学,它们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并非只是传授运动理论与实践,更关键的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去塑造大学生的人格理念,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综合应用型大学在教育教学当中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学科构成的不同专业课程门类在社会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学科构成方式与整体发展方向同思政教育不谋而合,紧密地贴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同样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科认知达到了极佳的推动效应[3]。另外,不能忽视体育运动的竞技属性,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最具有体育竞技参与感的便是高校组织的运动会,无论是赛场当中的选手,还是看台当中的观众,抑或是赛事组织人员、运动员、服务人员等,可以说,都经历了与竞技体育相类似的社会实践,可以直观地感受体育在竞技发展进程中的魅力,对于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良好的竞赛成绩、集体的团结精神等更会有直观的认识与体验。此外,从最终竞赛结果来看,必然会存在名次的先后,无论是优胜的喜悦还是落后的消沉,都经历了集体的努力过程,因此,不应当存在指责和伤害。从这一方面,也能让大学生体会到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的心路历程,明白运动员在面临失败后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那份对于热爱事业的坚守。学校体育可通过运动会进行正向价值引导,以及在运动会后结合相关事迹完成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认知和价值观。

1.4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应用型大学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于全面健康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劳动力转化。人的生理健康是全面健康的重要环节,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高校主要通过体育健康类课程来实现。我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学生时期制定了相应的体质健康标准,尤其在大学期间的体育课程安排上,对于体能练习的内容与评价标准,诸多院校选取的内容与其完全吻合,这也维持了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心理承受平衡性。另外,就校园运动项目的开展而言,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是趣味运动项目、常规运动项目的爱好者,也是阳光体育等活动的重点参与者,因此,也应设置专门的课程供其选择。通过参加众多的体育活动和教学,大学生不仅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唤醒对运动的热情,有助于运动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机构的运动课程不只是维持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使学生实现了运动技术与道德观念的综合性教育。增强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改善其在体育教育中的指导功能,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并为国家的体育事业作出贡献,推动他们全方位成长。

2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积极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详细研究各门专业课程中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5]。依据相关资料,各大学在进行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都遭遇了一连串的挑战。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方面,首要的挑战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中的地位问题,以及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是否能够全面执行相关政策的发展状况。换句话说,大学体育教学的思想政治教学以及教学目标的构想是否充分考虑了环境资源的有效使用,这一议题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原因在于所有的参与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行动。

2.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重心不清晰和缺乏实操指导等问题

大学体育课程一直以提升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同时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宗旨,致力于加强学生体质。尽管如此,当前的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工作重心不清晰和缺乏实际操作指导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大学体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未被列入规定和计划,同时也缺少相应的评估方法。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引领,教育监督机构无法对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保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获得适当的资源。一些学校只关注大学体育课程的形式,仅仅是为了应对检查,而忽略了构建和执行内容体系的方法和路径。由于课程思政的混淆与不规范,以及体育教师的个人主义,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未能达到预期。

2.2 高校体育课程在进行政治建设时遭遇到了资源开发运用方面的困难

对于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未能找到创新利用这些思想政治素材的途径和手段。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对于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素材的研究和应用并未给予充分的关注,教师也未能养成积极研究和利用思政素材的习惯[4]。其次,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的个人资源被无谓地消耗,阻碍了对体育思想政治要素的深度探索与全面应用。无论是在增强学生的培养效果还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上,思想政治资源对于大学体育课程的进步都起着关键作用。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各个年级、各个年龄阶段以及教育传递途径的区别难以准确展示,这给大学体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考验。总的来说,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对于体育思想政治课程的研究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也没有积极地挖掘和利用这些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同时,学生普遍觉得体育课程中并未包含思想政治的内容。

2.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目标面临的困难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差异,各个项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困难,这对体育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另外,体育思想政治评估体系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使得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同观点不够统一,课程体系建设并不完善。6 个关键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议题,包括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课程的构造、课程的目标、教材的内容、执行的方式以及对课程的评估,仍然面临着无法达成共识的挑战。在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技术训练和教学评估过程中,各级政府的政策执行程度参差不齐,评估的全方位性和对教师多元化参与的认可度也有所差异。

2.4 大学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内容融合存在困难

尽管体育课程已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仍然不够紧密,并且各自独立,思想政治的要素并未被整合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学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挖掘力度不够,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元素与体育课程结合的不协调。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应只是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一些思想政策的标语,也不应只是扩大与政策教育有关的体育项目或活动,应深度开发体育课程以及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让立德树人的观点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实现。所以,大学应该把理想、信仰、主旨等观点及其他政策性的教育元素整合到体育课程中,让体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能够紧密相连,一起塑造出在学术上和道德上都表现出色的人才,从而使国家及社会受益。

3 探索大学体育思政课程的实践途径

思想政治课并非一门独立的科目,它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在教育的理论框架内强调的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也应该运用思想政治内容来指导他们。要注意的是,这并非仅仅把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点照搬到其他的课程中,而是一种精心地把思想政治的要点整合进其他课程中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道德观念深深植根于个人的思想与行动之中,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创造者与传承人。在大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5]。通过借鉴国际及国内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个集成的教学框架、一个公开的教学资源和一个公开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提升了对教职员工的思维和政策修养的培养,优化了体育课的评估标准,特别是强调了道德修养在体育课程中的关键作用。为了解决当前的困难,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必须首先突破思维的束缚,清晰地定义培养人才的原则,秉承“塑造道德品质,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责,进一步探索和精练体育课程的文化价值,把它们变成实际、活泼且富有表现力的有力工具,以此来解决各参与者的信任问题,从而确保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能够实现高效的合作与共享。在社区、学院、家庭以及教职员工的协作下,有望构建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应在实际操作中确立并运用此观点,开发互联网学习的素材,共同承担职责与义务,同时在课程构建的流程中对其进行分级管理,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最终从基础层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

3.1 将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与课堂常规结合

每节课都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这些步骤被称为课堂常规。在体育课上,一般的流程包括队伍集合、点名考勤、宣布教学目的与主题、审核服装配件、实施安全教育、获得设备、做好准备、组织活动、做好课程总结并归还设备等。对于学生的心理、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的教育至关重要,优秀的课程习惯可以悄然塑造他们的纪律观念、保护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3.2 将思想和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体育教育思政元素在课堂当中更为显著,要求教职人员能够熟练地将项目运动的发展、运动项目的竞技现状、运动项目代表人物和事迹、体育赛事的聚焦点融入其中。另外,将体育教育的基础学科,如运动营养、运动康复等进行结合[6],对于运动理论与实践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中国女子竞走队在里约、伦敦、东京奥运会当中的表现,老将刘虹凭借其对项目的执着,在里约奥运会夺得桂冠,并在东京奥运会上摘得铜牌;在伦敦奥运会中,中国队3名选手凭借其在赛场上的诚信精神,获得伦敦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前三名。这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耐力运动项目中真实而鲜明地体现出来,使学生也能感同身受。

3.3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训练中

体育学科结构主要是由不同运动项目组成的,实践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没有实践的体育教育是不成功的且没有效果的。课堂技能讲授与习得的最终归属是学生在运动当中的应用,也必须符合运动项目的规则约束,这是对运动当中的同伴、对手及运动项目的尊重。科学的训练、科学的恢复、有效的运动效果,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体育认知,同时也是吸引大学生的主观条件,只有在更加系统科学的教育干预下,才能构建起坚韧顽强和永不放弃的精神特性。

3.4 将课程评估与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应将体育课程纳入考核内容并制订评价标准,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需要教师把课堂的日常行为、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毅力水平融入全面的考核中,同时提升考核的关键性。学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等各个层面的表现能在各种训练和比赛环节中得到体现,包括对裁判判罚的异议及面对比赛的胜利或失利等。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潜在认知。

在开展课程评价时,可以综合运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体育动作技能的评价,采用数量化的评估方法,而对于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因素,则采用性质化的评估方法[7]。体育课程思政是一种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方式。为了评估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学生、体育教师和院校领导等相关人员的角度,了解他们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在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看法,并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以完成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3.5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因素融合的实践,综合应用型大学需要的是将学校现有专业与体育学科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这样便跳出了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固有认知,促成了多平台、多资源、多实践的大思政教育规划。尤其是在健康理论知识讲解的课程中,思政要素便是课堂当中的翘板,事实、实践以及语言的感染使体育文化与内涵得以凸显与结合。教师经过语言调控,自然地会将体育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思政知识三者之间如何深度联系这种社会性问题抛向学生,讲授的内容只是案例,学生从过程当中寻求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这种教育方法最大的吸引力。明确了教育目的,学生也能够有更多的方法选择,这就提高了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课程也变得丰富生动,同时促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高校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大学体育教学要通过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体育面临着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体育的使命,这就迫使大学体育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以展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体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体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价值,有利于实现以德育人的教育目的,并进一步推动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为了提升学校体育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水平,必须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水平。基于此,有必要构建一套全面的大学体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优化教学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以便更有效地规划大学体育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政治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