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改革下高校啦啦操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2024-03-11陈琛于丰源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常赛教会竞赛

陈琛 于丰源

1.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2.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2020 年10 月16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1]。两份文件指出,学校体育美育教改核心为“教会、勤练、常赛”。在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意综合育人为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练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练习,激励学生参与竞赛。在高校啦啦操项目教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践行“教会、勤练、常赛”要求,仍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改进。

1 对于新时代要求下“教会、勤练、常赛”的解读

1.1 把握“教会”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是开展教学的要点。如何准备,准备什么,都是实现“教会”目标的重要方面。在新时代发展改革背景下,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也显著提高,需要教师熟练教学过程,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学生如何学会与运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注重理解技能要点,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相结合,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2]。

“教会”是起点,是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高校体育课程并不是简单的身体运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的同时,教师需进一步向学生传授技能理论与运动理念,帮助学生完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升华。“教会”也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最终目标指向教会学生如何运用。

1.2 注重“勤练”的巩固

数量方面,应兼顾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通过校内外联合开展社会组织活动、社团日常训练等提高量度。体育课堂不应陷入过度追求知识传授,忽视课堂密度、运动负荷的误区;也不应只重视大运动量而忽视知识传授。需分析体育课程类型,结合场地器材设施,切实考虑学生实际,使量和质相辅相成。课外练习是我国教育理念中较为缺失的部分[3],近几年,全国啦啦操比赛场次增加,课堂时间不足以支撑竞赛需求,各体育院校的学生课后练习频率递增,如何合理地安排课后练习更为关键。

在质量方面,要更加突出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正确的技术要点以及安全的训练方式是保证课外学习的重要保障。“勤练”的最终目标投向学生养成自主学习锻炼习惯、掌握精进技术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多方面满足“常赛”的需求。

1.3 抓紧“常赛”的机会

“赛”也不仅是指正规高水平竞赛,除正规大型比赛之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单项技术或成套动作后可以随学随赛,由学校、俱乐部或学生自主竞赛是践行常赛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每个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比赛不仅能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2 “教会、勤练、常赛”在我国体育院校啦啦操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当前,我国14 所本科体育院校中,12 所开展了啦啦操课程。据调查所知,啦啦操项目开展模式分为3类课程,分别是专项课程、普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专项课程学生主要为接触过啦啦操项目的学生;普修课程学生多为具有操舞类基础的艺术和体育生;选修课程学生多为未接触过啦啦操项目的普通大学生。

2.1 “教会”的双向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为中国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在专项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为基础素质和技术训练。更加注重学生基本功学习,通过巩固学生基本功,规范技术动作,纠正技术细节,以求改进其技术要领,为学生精进技术、追求更高技术难度而提供坚实的基础。选修课程中,学生具有其他体育项目的运动基础,主要以规定成套教学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各项目相通之处。对于普修课程学生,主要教授基础啦啦操知识技能,引导其了解啦啦操精神内核,引发对于啦啦操项目的兴趣。

课后拓展由各专项班学生和有竞赛意向的学生组成,专业性要求明显提高。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使训练内容更加偏向于提高运动员专项技术,突破高难技术。此时,“教会”更多的是以“常赛”为目标而进行。以专项课程与课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在技巧啦啦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将目标放于学生体能、技能提高方面,且更加注重传授运动保护方面的要点,兼顾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两个方面。在舞蹈啦啦操的教学过程中,技术是基础,成套是前提,但学习如何选择剪辑音乐、创编动作队形、协调解决团队问题也是啦啦队的必修内容。通过啦啦操的学习,学生在训练、参赛过程中能够规范自身动作,提高自身技术,避免运动损伤等要点,为“勤练、常赛”打下坚实基础。

2.2 “以赛促练”的勤练模式

有竞赛需求的学生,在每周6~8 学时的啦啦操专项课程学习后,会采用课余时间进行竞赛训练。12 所拥有啦啦操队的高校体育院校中,多数教师会在没有课时安排的课后指导学生进行比赛内容的练习。据调查,该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并不低于课堂教学,反而有各年级班级之间相互竞争的现象。

非专项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录制视频、阶段测试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自主练习;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小组竞赛、班级竞演、校内比赛等各种形式,促使学生进行训练,从两方面使学生达到“勤练”的标准。不同规模的“比赛”为学生及教师提供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及积极性,使学生循序渐进精进自身技能技术难度,提高成套动作分值,积极为“常赛”目标而进行准备。

2.3 多元化“常赛”建设

“赛”是检验教学和训练成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常赛”是刺激学生不断保持竞争意识和持续练习的因素。部分高校学院采用校内啦啦操竞赛的形式在校园中推广项目,使其成为校级的常规赛事,通过设置不同的组别,促使在校学生参与其中。比赛按照正规组织流程严格进行,并由具有裁判资格及教练资格的学生担任裁判及教练。这种竞赛的形式,使学生在比赛氛围感染下以及竞赛规则约束下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了良好的体育竞赛道德,并广泛传播了啦啦操文化,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非专项课程学生的技术能力,且增加了参赛经验,体验了竞赛的完整流程。同时,给予专项学生执裁、带队的平台,提高了学生教学训练、带队管理、竞赛组织等多方面能力,使学生体验多种身份,综合培养学生各项素质。此外,通过校内比赛学校组织选拔出优秀运动员参与由国家体育总局、大学生体育协会等各专业机构组织的比赛。

大型运动竞赛、校竞赛虽拥有规范的比赛流程,但在“常赛”频率要求上存在一定不足,常赛化建设除了具有竞赛要求的规范性比赛外,也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采用竞赛方式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于技术技能的掌握。课后作业、录制视频等小组竞赛的形式,不仅能够满足“勤练”的要求[4],而且学生互相点评、评价的途径也从另一方面贯穿了日常比赛形式,有利于学生担任不同角色,更好地认清自身不足以及进步之处。

3 “教会、勤练、常赛”教育改革中体育学院啦啦操课程的推进效果

2023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体育类高校有36 所,其中本科体育院校有14所。据调查,目前设有啦啦操课程的学校为12所,并且12所院校都拥有参加全国比赛的经历。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在疫情之前每年都会参加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全国学生啦啦操锦标赛;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会不定时参加该比赛;天津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主要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系列比赛,如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全国啦啦操冠军赛和中国公开赛等;武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3 所高校根据每年学生的能力选择参加国内2个主办方的比赛,不受主办方的限制,一年一场或多场为常态。

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截止到2023年初,该校现有在校学习啦啦操项目的学生400余人,注册运动员243名,涉及花球啦啦操、技巧啦啦操、街舞啦啦操、大踢腿啦啦操多个项目,学生教师自行组织啦啦操社团,现社团成员100 余人,教练4 名。从开展啦啦操项目起,多次获得江苏省啦啦操健美操比赛、全国啦啦操竞赛冠军。但在2020年的新教学理念的推进下,学生从普通生走向赛场的人数不断增加,注册人数较往年增长速度加快,并涌现出多名星级运动员、专业教练员和裁判员。其技巧啦啦操项目具有项目技能迁移、转换的方式,多名运动员参与技巧项目之中,近年涌现出10 名国家二级运动员,4名国家一级运动员。在啦啦操文化建设方面,南京体育学院于2020年成为五星级俱乐部,内设荣誉墙、奖杯柜、全国四好运动员等奖项激励措施,不仅通过双向并进模式发展啦啦操文化,吸引学生学习,而且让学生在积极参加体育竞赛的同时,也能参与到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与啦啦操项目相关的作品成果探索中,并获得一定成绩。在课程教学、训练、竞赛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该项目的学生培养出了较高的团队凝聚力与合作精神。

4 “教会、勤练、常赛”教育改革中啦啦操课程的教学关键

4.1 “教会”注重身心并进

在该教学模式下,各院校培养出许多优秀运动员,同时通过搭建不同的平台提高学生各类专项素质,帮助本专业学生体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不同身份的经历,但在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同时,应及时注意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学方面的建设,使学生能够体验不同身份的多种心理感受,灵活转变学生在不同身份中的共情能力。

在注重身体技能方面教学的同时,不能忘记理论知识的穿插,应将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贯穿“四省吾身”的精神,即练习动作技术技能要点、练习时易犯错误及改正方式、保护方式以及应急处理措施,作为教练员应如何教学[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理论知识,巩固理论要点。教师不应仅仅作为传道者,还应成为引路人。

4.2 “勤练”放眼于应用效果

现有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达到“勤练”量的效果,并且能够结合竞赛目标导向促使学生在课中、课后踊跃练习。在注意练习量的同时,针对如何提高质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设置教学质量目标时,既不能忽略学生个体差异,强制提高目标,以免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也不能刻意降低标准,避免打消学生积极性[5]。在对运动员的要求方面,应提高他们在自由训练时的认知层次,不要仅仅将目光放在自身体能、技能等方面,更应该其未来的发展考虑,让其认清自身职业规划,培养学生身兼运动员、教练员双重身份的能力,也不应仅将“勤练”贯穿于专项训练之中,可对于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发展其相关特长,例如音乐剪辑、成套编排等方面。放眼于未来,培养能从事该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4.3 “常赛”贯穿于教学过程

目前,对于有能力参与全国性赛事的高校来说,达到“常赛”的要求更多的是以比赛制定训练周期,但在疫情期间,大型比赛时间跨度大、准备时间长的特点仍难以达到“常赛”的要求。因此,可以将眼光看向课堂,利用好课前、课中、课后,同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赛,代替课堂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进行热身活动、体会教学重点、重现教学过程、检验学习漏洞。而在课堂中的竞赛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课下的自主练习。“常赛”虽是最后一环,但能够巧妙地将“教会”“勤练”串联起来,通过比赛带动学生学习,提高其训练的积极性,通过竞赛凸显学生技术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高难技术的兴趣。

5 “教会、勤练、常赛”教育改革中啦啦操课程推进路径探讨

5.1 帮助学生转变身份,从多个角度观察问题

在培养学生学习啦啦操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培养其体验多重身份,帮助学生寻找其所长之处,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不同的道路选择,培养其吃苦耐劳的运动员品质,使其精进技术,突破自我,在专项技能上追求卓越。帮助其学生验教练员身份,让学生由运动员转变为教学者,体会传授技能的经历,发现并纠正学生错误,以此提高教学与表达能力[6-7],使有能力的学生成为裁判员,锻炼其竞赛规则的掌握和评判能力。三者之间看似毫无关系,但呈互补之姿,能够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经历来转变视角,跳出学生的单一角度,用不同的思想改进自身。

5.2 注意课程文化建设,提供良好氛围

中国啦啦操文化可以分为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中国啦啦操理念以团队奉献文化为引领,可总结为团队、时尚、活力、自信、欢乐,在日常教学中应将啦啦操文化贯穿于课堂之中,使学生身心并进,感受啦啦操的本质。教师可以啦啦操社团为起点,组织文化周、知识问答、校内比赛等各种活动,以运动竞赛为目标指引。可设置光荣榜、奖杯柜等激励学生,可组织制作啦啦操周边道具,让学生感受啦啦操内涵。鼓励学生争做“四好运动员”,即品德好、学习好、气质好、技术好的未来社会精英人才。在教学之中多运用文化熏陶,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对啦啦操项目产生兴趣。

5.3 注重竞赛过程,做好赛后总结

“常赛”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环,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仅以“常赛”方式检验学生成果,引领学生学习并不完整,赛后总结也是“赛”的重要部分,可在赛后运用视频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也可在旁给予专业性意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日常课堂竞赛,主要以纠正错误为主,通过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对于大型比赛,可观看其他队伍比赛成套动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课后总结。每一次竞赛不只是一段经历,同时也是看清自身问题,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时刻。

6 结语

现阶段,各高校在组织发展啦啦操项目上有相应的独特方法,学生生源也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啦啦操教学活动中,仍应以“教会、勤练、常赛”为宗旨,以啦啦操文化贯穿始终,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技能提高与心理发展相融合。在以“教会、勤练、常赛”为保障的前提下,在教习基础技术后,可根据各学生个性特点使其成为优秀啦啦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或专业创编型人才,帮助学生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将“教会、勤练、常赛”融会贯通,在推动其一体化的同时,也要做到多点开花,用灵活的思维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相互辅助、相互升华。

猜你喜欢

常赛教会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基于“常赛”视角的冬季健康体育课程实施策略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