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

2024-03-11张子怡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立德辅导员育人

张子怡

太原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2

1 研究依据

1.1 体育与思政:历史到现实的契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教育论证、文化传承与政治认同层面,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德育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917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论述:“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作为教育范畴的组成部分和教育环节的高层次建构,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是体育学科及高校学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重要着力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必要内容。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了体育在身在心、于体于德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专任教师与辅导员:术科加思政的碰触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课程建设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毋庸置疑,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专业课教师占据绝对位置,在课程方面掌握专业话语权,肩负着传递体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理论与实践、情感与态度等体育因子的使命,通过体育这一载体来传承体育精神、弘扬体育文化[2],既扎根向下,又向上舒展,打造出一批德体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令第43 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更应牢记自身之基,夯实主干的同时,开枝散叶,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多学科跨领域为出发点,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时,充分挖掘和发挥不同领域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体育与思政天然地存在契合之处,在高校大环境下,专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应发挥协同作用,合力对体育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与融合,共同奏响立德树人的主旋律。

2 文献综述

当前对于体育思政的研究,多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类研究。薛浩、郑国华[3]依照“项群化”建设的思路,按照“一个任务、两个属类、三个层面”基本理论来设计、统筹安排与梯度推进我国体育类课程思政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运行。刘纯献、刘盼盼[4]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进行整合分析,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引入课程思路,建设体育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教育理念和高校生态环境。卢伯春[5]从横向、纵向、时空和实践等多维整合走向出发,实现德育转向在知识观念和生活实践层面上的融合,最终指向学生良好体育生活的构建。

闲丹玲[6]认为,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并自觉肩负起体育育人的重担,主动汇入、身体力行地牵头树立典范,体育作为一种参与性工具,不仅可以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龙文蓉[7]以南京体育学院为实例,认为高校辅导员与体育专业课教师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体育强国梦。

总体而言,体育思政类研究多以体育专任教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辅导员视角进行的研究较为缺乏。对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献多从宏观角度论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或是微观描述某一具体工作职责的开展与介入,辅导员+体育的相关文献可概括为“体育类院校或专业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将体育视作一种工具或手段开展辅导员工作”两大类,体育的描述比重大于德育的篇幅,且大多将辅导员当作体育思政的受益者,而不是以组织者和建设者的身份加以论述。

3 高校体育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的逻辑脉络

在高校教育之中,体育和思政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体育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背后的逻辑值得探究。

3.1 高校体育思政元素融合的历史逻辑

早在“立德树人”标准意义字面形式提出之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就处处渗透着它的身影。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历史的沿袭,也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立场和方向,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8]。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指向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经过高校教育这一“入海口”,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大计,涌入社会的“汪洋”。

“体”与“德”在目标与范畴上天然地存在共同点和交集。在封建社会,体育注重礼仪和修身养性的元素,孔子“六艺教育”也为传统体育价值观、治国理政观念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9]。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现代体育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风靡,使得体育的价值内涵得以极大丰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不仅仅是体育对于个体人的要求,更上升至了文化、制度、理念、精神的高阶层面。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轨迹下,学校体育与教育工作相互作用,特别在后疫情时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要求加持让体育与思政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不只是手段和工具,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正逐渐走进学校,并逐渐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当中。

3.2 高校体育思政元素融合的学理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紧紧围绕国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中牢牢把握和遵循其独特育人价值,引导与培育学生“育体铸魂、德体兼修”[10]。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要求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在学科方面,体育专业课教师通过教案打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政育人等各个环节,将体育课程完成师生间的链式传播;而辅导员在术科方面不具备优势,需要量化自身工作职责,按照自身的学理长处从体育事件中聚焦光点,选择擅长的铺陈方式或单点纵深挖掘思政元素,结合体育课程内容以及当下热点事件,将体育与思政的配合关系牢固化、实质化。

3.3 高校体育思政元素融合的现实逻辑

在高校环境中、在立德树人场域下,课程思政建设所要求的广大教师,不单纯指向专业课任职教师,辅导员群体同样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工作力量。教育部令第43号明确规定了辅导员工作的九大职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事件应对、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体育与思政相互作用于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之中,以更多元更有趣的方式得以日常化地逐步开展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在显性体育教师、课程内容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高校辅导员这一思政引领“排头兵”的隐性作用发挥空间并不显著。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建设的先行者之一,在立德树人的场域下引领思政与体育实现有机融合,通过主题班会、第二课堂、时政热点等形式,对体育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与辨识融合,厘清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内在逻辑,在学生参与、认识和享受体育的递进过程中,将课程中积淀的体育文化、浸润的体育精神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为人的成长、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增强体育与思政融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动力。

4 高校体育思政育人的显性因素和隐性价值

高校体育思政育人的工具指向性对象包括学生、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级、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包含显性的体育思政事实知识与技能获得,还能内化成为隐性的思维模式、文化信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4.1 显性因素:工具价值

从显性层面直观来看,工具性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参与体育、认识体育、融入体育的过程中,让大学生逐渐掌握运动技能、强化机体素质,蕴含其中的动态因子有助于帮助机体分泌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等物质,帮助学生产生愉悦感,改善情绪,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锻炼依托身体练习进而感知思政元素,从更快、更高、更强的身体层面上升为更努力、更团结、更坚韧的意志层面。与专任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不具备术科课程功底,更应加强对体育思政隐性价值的挖掘、资源归并、重组与融合。

4.2 隐性价值:多重属性

4.2.1 体育思政在人员范畴的效用

体育不仅仅是狭义的身体练习,它包罗万象。大学生以体育课程为平台接触体育项目,首先试探着感知其背后的思政逻辑,继而在融入校园以及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从自我出发,挖掘体育的思政元素。通过身体活动中的竞争、协作属性,凝结出勇敢、自信、自律、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等优秀体育品质。

对于教师主体而言,将体育与思政相结合,隐藏于显性层面中的知识观、文化观、价值观、教学风格、教育理念等隐性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文化传承意识,培养其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属性[11]。在体育和思政的共同场域中,师生双方是双向奔赴的关系,师生角色中存在双向反哺的功效,修的不仅是学生之身,立的不仅是学生之德,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与政治素养都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

4.2.2 体育思政于制度层次的作用

体育思政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会产生作用,制度性的价值以隐蔽、渗透的方式浸润于课堂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模式和学校管理制度当中。从辅导员视角来看,对某一班级最简单直接的评价为“好带或不好带”,所谓“好”,包括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活而不乱的班级秩序、友好竞争的班级氛围等。体育与思政契合点恰巧能将学生之间进行链接,体育精神映射到班级组织架构当中,从而上升到学校管理制度层面。体育与教育事业的汇合由点到面,由散到聚,由班级秩序到学校意志,再到国家认同,体育的种子在高校这片土地撒下,经由教育的风雨滋润,逐步逐级实现思政价值的落地开花。

5 辅导员视角下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5.1 辅导员与体育术科教师协同育人:搭建、交流、参与

问题导向下,当前体育思政的研究人群主要为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背景多为体育教学或体育教育训练学,人员结构和学科背景较为单一,缺乏多领域人员的合作交流。而体育思政涉及体育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存在跨学科属性,需要搭建不同学科间的桥梁,超越单一学科视野[12]。理想状态下,辅导员与术科教师之间加强学科交流,互相进入对方的主场,优势互补,实现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融会贯通,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强化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

然而从事实层面而言,体育术科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工作交集较少,协同育人理念较为缺乏,需要学校党政领导牵头组织实施,打通体育与思政之间的壁垒,定期开展协同备课和集体研修制度,充分调动学生、术科教师、辅导员、具体院系等不同主体,形成协同育人机制[13]。

5.2 辅导员设计开展体育思政课:观察、探路、善后

体育技术课需要充分尊重专业教师的主导地位,辅导员要避免喧宾夺主,如何设计开展一堂体育思政课值得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辅导员在观察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体育课程情况后,结合辅导员自身能力素质或兴趣点,可将某一项目作为自己的主要试点进行摸索,在体育课下进行思政元素的传递,如本校体育选修课程包括排球(团队协作、女排精神)、乒乓球(外交手段、体育强国)、八段锦(修身养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舞龙舞狮(非遗、文化认同)等。

此外,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通过第二课堂(红色体育研学)、主题班会、社会热点事件(如北京2022 年冬奥会、杭州2023 年亚运会等)等形式深挖体育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品鉴体育美学、传承体育文化、领悟体育精神,探索高校体育与思政的契合点,将显性因素与隐性价值相互贯穿,真正将体育与思政相融合,润物无声地形成逻辑链和情感链,达到既“育体”又“育人”的双重功效。

6 结语

在历史逻辑、学理逻辑和现实逻辑的三重脉络下,在显性因素和隐性价值的双重加持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都是体育领域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参与者,理应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对体育思政元素共同进行挖掘与融合,并且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论上。如何将宏观理念中观化至学校层面,再微观于具体的人和课堂当中并进行实证研究,是今后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立德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