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中生学会学习素养 落实心理课程育人
——省优课“时间管理挑战赛——谁是时间王者”的设计与改进

2024-03-10李凤杰李玉荣

辽宁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情心理健康目标

李凤杰 李玉荣

(大连教育学院)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学会学习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大连市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进一步明确,高一阶段,学生学会学习具体体现在:熟悉高中学科教学特点和知识特点,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和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学习策略和学会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必修课。

笔者指导了一节高一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间管理挑战赛——谁是时间王者”,助力高中生形成高效的时间管理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会学习素养。笔者将从学情分析、活动设计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谈一谈“时间管理挑战赛——谁是时间王者”一课的设计改进策略。

一、精准分析学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国家层面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因此,学情分析的精准性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育人价值。学情分析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和基础,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依据发展心理学或者儿童心理学,从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力、态度价值观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了解特定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二是依据政策文件选定课程模块,如《纲要》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三是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表现,体察学生的主导需求,确定课程主题和意义。

“时间管理挑战赛——谁是时间王者”初始版学情分析中,“认知水平”“认知结构”这两个方面没有围绕时间管理的紧急性和必要性展开,是无效的学情分析。“心理特点”学情分析,一方面,聚焦高一学生在学习时间管理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切中时间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本节课学情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只简单地分析了部分生活现象,并没有说明学生的具体心理需求,导入主题生硬、不充分;另一方面,虽然说明了创设情境、活动体验的设置价值,但是属于无效的学情分析,因为活动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属性,由此产生的价值和意义属于心理课的基本价值,不是本节课特有的价值,不需要额外进行说明。而且,初始版学情分析中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存在概念上的从属关系。

高中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积极尝试从父母的呵护和管理中解脱出来,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和自尊心(心理特点)。《纲要》指出,“提高学习效率”是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一,《规划》明确提到,高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学会自主学习”(政策指引)。进入高中,随着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大幅度提升(知识特点)、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学习特点),许多高一学生在面对突然增加的繁重学习任务时,经常起早贪黑,手忙脚乱,每天睡不醒,学习效率低下(行为问题),有些学生甚至因此怀疑自己能否胜任高中的学习,学习态度消极,情绪低落,自尊心严重受挫(困惑与需求)。因此,本节课确定了时间管理主题。借助闯关类游戏的设定,让学生在体验游戏的同时,感受时间的紧迫性,找到自己的时间“刺客”,并学会使用时间四象限法,在挑战的过程中逐步生成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模式,解决时间不够用、学习效率低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主题育人价值)。

二、精心设计教学

(一)厘清心理成长路线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梳理主题的来龙去脉,系统建构学生心理成长路线,明晰课程背景,解决问题和应对策略,是活动设计的基础与前提,直接反映了课程育人的基本价值。“时间管理挑战赛——谁是时间王者”一课,从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出发,以自主性发展为切入点,呼应《纲要》提出的学习领域,明确本节课的宗旨是为提升学习策略和效率服务,结合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努力学习,但是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学习效率低,以及部分学生觉得时间还有很多、不用那么着急等问题,设定学生心理成长的目标,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时间管理心理成长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高一学生时间管理心理成长路线

(二)设计教学目标

心理课教学目标是心理课程的方向标和终点线,应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主题要实现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设定,可参考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

“时间管理挑战赛——谁是时间王者”初始版教学目标参考了三维目标体系。在认识目标中,有的目标与高一学生的学情不符,有的目标太笼统,有的目标不完整。在能力目标中,有的目标指向不明确,有的目标表达抽象、空洞,需要进一步具体化设定。在情感目标中,有的目标不是情感目标,有的虽是情感目标,但不是时间管理不善产生的普遍性情绪。那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该如何设定呢?笔者深入分析学情,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察觉时间的流逝,增强紧迫感,激发时间管理的意愿;挖掘“时间刺客”,明确生活中时间管理问题,进一步提升时间管理的意愿;以学生常见的自习课为例,帮助学生从认知上澄清自习课事情的轻重缓急,从能力上体悟、生成四象限管理策略,并迁移运用,管理自己的时间“刺客”。

(三)设计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课以活动—体验—分享为基本模式,一般包括热身活动、引入主题、主题活动、讨论分享、迁移应用和总结深化6个环节。

1.热身活动设计

热身活动旨在调动学生身心能量,为后续心理成长活动做准备,起到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的作用。热身活动持续3~5 分钟,既可以让学生简单反馈结果,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总结。若热身兼具导入职能,则需要3~5 名学生分享心理感受,教师再小结。本节课以“1 分钟找不同”游戏作为热身活动。教师出示2张3个年轻人骑车或跑步的图片,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找出12处不同,活动的难度设置适中。

2.引入主题设计

2017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学生社团趁早读书会组织了“21天阅读习惯养成”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本喜欢的书,每天完成一定的阅读,通过在微信活动群打卡,和大家分享喜欢的段落或读书感想,此外还会设置每日话题供读者讨论。活动结束后,读者收获很大,但是由于趁早读书会刚刚起步,人数比较少,活动影响力较小。

引入主题既可以与热身活动合并,也可以单独进行。常见的活动形式有游戏、视频、案例、校园心理剧等。本节课以“划时间格子”游戏引入主题。以24 个格子代表一天的24 个小时,让学生一一划去吃饭、睡觉等生理性活动时间和规定性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通过观察和比较剩余时间,找到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强时间紧迫感,激发时间管理意愿,从而直接导入主题,实现第一个教学目标。

3.主题活动、讨论分享与迁移应用设计

主题活动呈现学生问题,觉察心理需求,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转化生成经验,获得心理成长,最后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本节课借用趣味视频,帮助学生澄清在自主学习中偷走时间的那些“刺客”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加强时间管理的意愿。“共推自习水晶”这一活动,通过创设晚自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四象限工具,厘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讨论时间管理的具体原则和策略,完成心理转化。最后,学生回到自身,运用时间管理具体原则和策略解决自己的“时间刺客”,完成迁移与应用。

4.总结深化设计

总结深化是课程育人价值的概括和升华。本节课通过“生成游戏回忆”,先让4~5 名学生分享课程感受和收获,教师再揭示本节课的活动意图与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总结。通过观看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视频,升华时间的高效利用与产出的意义,升华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相依。

三、高效组织实施

(一)教学材料的设计与改进

课前准备包括选择上课地点,学生分组,制作教具、课件、学生任务单等。课前准备充分可以有效提升课程实施效率,落实课程育人实效。例如,相对普通教室而言,选择在心理活动室上课,可以使学生从学习状态自动切换到心理成长主题,并能很快地融入开放、民主、自由、安全的空间氛围。创设情境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常见的手段,创设的情节生动,贴合学生生活,人物内心活动饱满、矛盾鲜明,更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心理成长。图文并茂的课件,能有效烘托氛围,提示思考,指引课程有序进行。学生任务单是引导学生将内在心理成长外化为文字、图形,凸显矛盾和冲突,厘清成长路线图,激发其成就感和满足感。小组任务单还能辅助团体活动,起到激发团体动力、凝练团队、温暖彼此的作用。

本节课课前准备有4 个重点:一是“时间都去哪里了”视频资料的剪辑,作为学生厘清自己“时间刺客”的教具。初始视频2分58秒,笔者对视频中远离高中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其心理成长主题的内容进行删减,最后保留2分30秒。二是编、排、演、录高一学生晚自习室情景,帮助学生认识事件轻重缓急,生成管理策略。初始场景创设2 节自习课和1 个课间,事件紧急性较差,且不具备普遍代表性。因此,笔者将场景改为1 个晚自习,集中生活和学习事件,删除无关行为,增加普遍性的情节。三是制作学生任务单。本节课学生任务单有24 小时任务格子、四象限澄清图、时间管理黑名单。24 小时任务格子由原来的3 行修改为1 行,增强紧迫性,消除由断行导致的时间修正。四象限澄清图由个人完成修改为小组完成,提升小组动力,充分生成时间管理策略,有利于对自我时间管理黑名单进行有效管理。四是精修课件。本节课的课件在引入和主题活动环节中各设置了简短、感染力强的背景音乐,增加课程的节奏感、趣味性。以统一的白色和浅色系为课件背景,清晰地呈现课件的内容。课件文字精练,主题明确,只呈现活动名称、规则或思考问题。

(二)活动小结的设计与改进

活动小结一般是教师从自我角度出发,直接总结活动的目的达成情况。本节课在“划时间格子”游戏后,初始版小结设计为“我们共同破译了时间密钥,找到了自由支配的时间”,隐含了教师—学生二维空间,产生了人际距离。修改后的小结设计为:“同学们都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有同学分享说自己在划去时间格子的过程中,觉得时间在不断地流失,情绪越来越紧张;有同学分享说看到手中剩下的时间格子时感到很意外,平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根本没有感受到这些自由时间。”修改后,教师扮演了倾听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学贴着学生走,以学生现场的即时分享和交流为基础,提升学生的表现力。这种紧跟着学生成长的引导,没有二维对立感,更容易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和转化。

(三)活动衔接的设计与改进

高效的衔接是指承接上一个活动,引出一下活动,自然、明确、不啰嗦。比如,第三关“共推自习水晶”,在初始版的衔接设计中,“度过非常头疼的晚自习”“发来求助”“试着帮助解决烦恼”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可概况为“小张同学的晚自习求助,一起来探究”,并与上一个活动的问题思考进行呼应。于是,修改后的衔接设计如下:

同学们刚刚说了这么多的“时间刺客”(上一个活动承接),我们要如何避免被“时间刺客”刺伤呢?(上一个活动引发思考)下面进入第三关——共推自习水晶(提出下一个活动名称),让我们借助小张同学的自习课求助,一起来探究一下吧!(提出下一个活动任务)

总之,“台上1分钟,台下10分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45 个“1 分钟”,与精准的学生分析、高效的目标和活动设计以及课前准备这“10 分功”密不可分,是三者的直接展现,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育人实效是否真正发挥。

猜你喜欢

学情心理健康目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