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赋能劳动教育,三方共育打好底色

2024-03-10赵燕孙洁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1期
关键词:四新劳动学科

赵燕 孙洁

为了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养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十堰市东风61小学结合学情、校情,从构筑实践新时空、促进师资新迭代、构建课程新体系、探索评价新方式等方面,整合家校社三方资源,积极拓展劳动教育新路径。

构筑劳动实践新时空,激活劳动教育协同力量

劳动教育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只有密切合作、三方联动,形成多元立体、丰富适切的劳动实践空间,才能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与功能。

盘活劳动空间,让劳动回归日常成为习惯。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劳动空间的开发是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的支撑。

学校倡议家庭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将客厅、卧室、书房、厨房等作为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家庭“收纳示范角”“阳台盆栽园”“美食营养驿站”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至少完成一至两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填写劳动记录表,记录自己劳动的收获和感受,让劳动回归日常、回到经常,成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习惯。

培育良好家风,让劳动价值涵养精神家园。为了将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落到实处,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家校共育的完整链条,在开展家庭劳动初期,学校发布两份关于学生家庭劳动的“清单”。一份清单对每个年龄层次学生在家中应掌握的劳动能力提出建议,另一份清单列出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如“家长给孩子穿衣服、洗漱”“家长帮孩子整理文具与书包”等。清单由学校推送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并配合改进。

除了发布“清单”,学校还通过家长课堂、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劳动教育理念。家校协同共育,让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有了劳动环境,走出了“在学校做劳动小能手,回到家当甩手掌柜”的困境。

整合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学校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在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回龙村,学校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请村民讲解种植作物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在村民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参与翻土、播种、移栽、松土、施肥、浇水等劳作过程,在真实体验中感受农民的辛劳。水稻收割时节,学生通过下田参与割稻、捆稻、脱粒劳动,深切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在耕作与收获中,感悟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

促进劳动师资新迭代,实现劳动教育多维引领

师资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学校吸纳热爱劳动、有“劳”技之长的家长、其他学科教师、学生中的“小巧匠”组成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组建“爸妈”导师、“专兼”导师、“同伴”导师团队,共同搭建“动起来”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爸妈”导师身体力行。学校开展“百家讲坛”特色活动,邀请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朋友参与劳动教育,为学生讲述他们的劳动故事。“爸妈”导师中有参加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志愿者,有消防救援大队的“蓝朋友”,有采茶工、保洁员、厨师……当孩子们意识到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就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时,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已悄然在他们的心田萌发生机。

“专兼”导师言传身教。劳动教育,老师不当“翘脚老板”,亲身示范、以身作则很重要。老师们变身为家务劳动的行家里手,就能为学生用力、用心投入劳动增添满满原动力。劳动课上,老师们或向学生展示自己用废旧洗洁精瓶做成的收纳盒,或现场演示叠衣服的步骤,或将自己包饺子的一套流程拍成视频进行播放……在老师的带动下,一个个劳动主题鲜活呈现,孩子们学劳动技能学得有新鲜度、有亲切感。

“同伴”导师互学共进。劳动教育氛围的营造,需要优秀的同伴快人一步、示范先行。学校多途径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展示和竞赛,一个个“劳动小达人”脱颖而出。

三分钟内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儿、五分钟剥豆打擂、果蔬拼盘创意赛、衣服去污渍“妙招征集赛”……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在真真切切的劳动实践中,孩子们将“劳”与“学”融为一体,收获快乐,增长才干。

构建劳动课程新体系,筑牢劳动教育基础支撑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

做实“劳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不等于体力劳动,不仅是“身”的教育,更是“心”的教育,只有让多学科教学关涉其中,劳动的育人价值才会被放大。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科教师树立“大劳动教育观”,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学科共建。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老师们深入挖掘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有意识地将学科教学目標与劳动育人有机整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轴心,将文本中蕴含的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汇入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内容;数学、科学学科则将求实创新、敢于开拓、永不懈怠的实践精神融入劳动教育;体艺学科把培养坚强意志、协作意识、审美眼光作为重要内容,有效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通过学科共育,树德、增志、强体、育美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得以彰显,引领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我。

创优“劳动+社团活动”。学校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尽享劳动之美、劳作之荣。在编织、剪纸和泥塑社团,学生每次完成一件作品,都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动手实践、动脑构思、张扬个性成为他们参加社团后的显著变化。

除了劳动教育的显性成果外,学校还格外关注价值观及品行方面的隐性收获。学校与辖区内的社区管理部门建立长期共建关系,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劳动。节假日里,由教师和社区居委会中的党员同志、入党积极分子组成志愿服务队,带领学生参与打扫卫生、环保宣传、慰问孤寡老人等社会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对劳动精神、劳动价值的认同。

打造“劳动+研学课程”。学校组织开展“春耕”研学活动,悉心打造研学课程。学生在劳技辅导员的带领下了解农具的不同用法及演变过程,研究农具中所蕴含的古老智慧与科学知识,感受中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在武当窑欣赏不同风格的陶艺作品,感受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亲手制作形态迥异的陶罐;农耕庄园里,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用石磨研磨豆浆,并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种植基地,亲手栽种一棵棵红薯秧苗,体验劳动的辛苦与丰收的喜悦。

探索劳动评价新方式,提升劳动教育幸福指数

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为引擎,动为导向,评价则是非常重要的助推力量。

数字赋能,让学生乐于实践。学校各年级分主题开展“我是爸妈小帮手”活动,由家长把孩子的劳动图片、视频发送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老师、家长和同学实时在线点评,孩子们对劳动的兴趣在鲜花和笑脸的鼓励下愈加浓厚,劳动技能也在点赞和掌声的肯定中得到快速提升。各年级还及时将主题劳动成果制作成劳动美篇,一帧帧图片、一段段视频俨然成为孩子们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分享劳动之乐的生动教科书。

过程评价,让学生攒足后劲。校外,学生的日常家庭劳动,从劳动参与情况、劳动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劳动收获三方面,由家长和孩子进行自主评定;校内,各班级每周进行“劳动小能手”评选并颁发“劳动星”,学校每两周进行“劳动小达人”评选,开展“自理小能手”“乐帮小主人”“创意小当家”层级争章活动。校内外积极创设争先创优平台,为学生积攒劳动后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家校社劳动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并互相促进的。作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家校社需要多元发力,引导、教育孩子在出力流汗中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在动手实践中更加热爱生活,打好劳动教育底色,将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四新劳动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