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IP符号感知视角下重庆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

2024-03-10熊蕾

今古文创 2024年7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城市建设日益同质化、城市形象定位模糊、地域文化特色不明顯、对城市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文化IP视角出发,以《火锅英雄》为案例,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围绕词频、认知形象和情感态度,研究受众对重庆城市形象的感知效果。并以此探讨应当如何从选择文化IP、构建三元空间IP、优化生产机制等方面建构独特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文化IP;城市形象;影像建构;火锅英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7-009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31

21世纪是一个“文化+”的时代,文化IP和城市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产生了城市文化IP,文化IP对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彰显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实力,对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有重要作用。就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而言,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短视频等媒介的出现使得影像成为城市形象的建构主体。

分析电影《火锅英雄》中的城市形象建构,总结出城市形象建构策略,为进一步完善重庆的城市形象提出建议,并为其他城市在挖掘城市特质,增加城市吸引力,塑造城市形象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火锅英雄》中重庆城市形象感知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为探究《火锅英雄》的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本研究利用Python爬取豆瓣网上1341条与“火锅英雄”电影的相关在线影评数据,删减与电影或重庆无关的信息评论后,最终获得1200条有效数据。将所获得的影评数据结合Python和ROST CM6文本分析软件进行词频分析、情感分析和感知要素分析,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二)高频词分析

词频反映某一词语在整个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词语的重要程度与其的频次为正相关关系。利用Python进行词频分析后筛选前20个高频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观众对重庆的影像认知和部分重庆城市形象基本一致。(2)观众会将视觉反馈与现实进行对照,以此解读电影的叙事艺术和文化表征。

从表1可知,频次最高的是“重庆”,其频次高达518次,这表明重庆成为话题中心。其次,“电影”排名第二,表明受众对《火锅英雄》影像的关注。“火锅”排在第三位,点明电影的主题围绕火锅开展。此外,“故事、剧情、黑色、导演、幽默、青春、镜头”这类高频词是观众对电影的叙事艺术的解读。《火锅英雄》是一部黑色喜剧电影,导演为打造黑色幽默的故事基调,利用多样镜头语言,拍摄城市自然景观、交通景观、建筑景观去营造环境氛围。“英雄、文化、风景、好看、山城、地方”等高频词,体现电影的叙事方式让不同模态的符号相互协调与补充,展示和复刻重庆文化传播情景,促进受传者感知信息和产生反馈行为,受众通过视觉感知并将景观符号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表征,从而实现城市形象传播目的。

(三)认知形象分析

1.城市景观IP构建:多元与立体

电影的地点、场所、空间等物理实体成为受众感知和理解城市文化的要素之一[1]。重庆倚江而行,依山而建,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靓丽的城市景观。《火锅英雄》里雨雾、群山、火锅店、高楼、空中轻轨、防空洞、长江大桥等都是典型的重庆城市景观IP。影片用蒙太奇表现手法,以文本想象赋能现实空间,打造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和鳞次栉比的建筑景观,增加重庆城市空间的透视感和纵深感,带给观众新奇的视觉体验,提高城市形象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在李子坝轻轨情节中,采用逆光拍摄的方式展现静态的群山与动态的轻轨,一静一动,景物层次分明,呈现出重庆的三维立体空间。

2.城市饮食文化IP建构:麻辣与包容

重庆火锅将“麻”和“辣”完美结合,是重庆城市形象最重要的文化名片。影片开头,在烟雾氤氲的洞子火锅店里,重庆话、山城啤酒、火锅、红辣椒等元素,反映重庆人喜食火锅的饮食偏好,生动地将影片打上重庆文化的标签。此外,导演着力刻画重庆火锅的包容文化,将与火锅相关的场景作为隐喻符号推动剧情高潮,调节人际关系,暗示火锅的麻辣与包容特性[2]。

3.语言文化IP建构:豪爽与泼辣

中国方言类电影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陕西的《有话好好说》、天津的《别拿自己当干部》、山西的《山河故人》,采用地域语言讲述城市生活。方言对迎合影片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交代环境、表达情感、提高地区知名度等有重要作用。重庆话语速轻快、音调起伏多变、幽默风趣、含有语气助词及儿化音,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火锅英雄》中,“撒子事儿、啷个嘛、你兄弟伙来了,过来喝酒”,巧妙地将语言文化IP与城市文化形象结合,营造轻松喜剧氛围使城市场景和人物更加真实,弱化文化陌生感,增加受众对重庆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状态的了解。

4.城市人物形象建构:血性与重情

刘波等人则是底层重庆人的缩影,面对暗淡的生活,他们迷茫却不甘平庸,奋力勇往直前。《火锅英雄》的创新点在于将“火锅”和“平民”结合,强调普通人也能成为平凡世界的英雄,作为小人物的他们有着困惑与渴望,但也有血性、重情重义,真实地体现复杂的人性。电影展示出人物的亲友关系、理想追求、人生际遇,让观众体会到乐观与豁达的山民气魄,塑造了重庆神秘、隐忍、豪放的城市性格。

(四)情感态度分析

情感分析是公众对某事物评论的倾向性,可判断出其情感的褒贬性和极性的强度。利用Python制作“火锅英雄”电影评论词云图(见图1),并结合ROST CM6软件分析“火锅英雄”电影评论的情感倾向,识别出公众情感包括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及中性情绪3种类别,并且依据数值可将情感倾向程度划分为一般、中度、高度。

如表2所示,在所有电影评论中性情绪占比最高,占比49%;积极情绪占37%;消极情绪为14%,总体说明受众对这部城市电影较为满意。

积极情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市文化认同、城市情景打造与叙事艺术手法三个方面[3]。积极情感词包括:惊喜、值得、期待、精彩、色调、城市、本土等。具体评论有“想去重庆想吃火锅、其他城市很难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让世界印象如此深刻、重庆被拍得有味道、重庆本身的城市魅力大大加分”等。由此得出,观影者对城市景色人文和电影语境情景表示认同和赞赏,语音能调动情绪、画面产生视觉冲击,电影的多模态符号叙事方式促进受传者感知信息和产生反馈行为,从感知城市影视形象到联想城市现实,为城市形象附加了文化价值,实现了电影、城市、文化的多元互动和价值转移[4]。

而在的消极情感中,出现了“叙事节奏问题多、剧本单薄、主人公没立起来、强加青春情怀梗、配乐空洞”等评语。受众的负面情绪主要来源于情节设计、角色塑造、价值传递与主题内容选择四个方面。部分观影者认为影片中的怀旧主题曲和过多刻画爱情模糊了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此外,故事逻辑性不强和情节设计不合理,也是导致观影者产生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

二、电影建构重庆城市形象中的问题

(一)重刻画城市景观IP,轻文化内涵挖掘

电影成为城市文化形象构建和输出的有效载体。但在影片中各个城市都倾向于展示城市现代化的一面,导致城市文化形象趋同,例如,灯红酒绿的夜晚、高楼建筑、山水景观等景观文化构建同化。

《火锅英雄》设计大量的巧合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让人称奇,却也容易使故事情节简单化和人物形象扁平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导演设法通过多样镜头语言,通过拍摄城市自然景观、交通景观、建筑景观去营造环境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情感。导致过多刻画城市景观的情节,浅显地塑造人物和展示城市文化内涵。例如,影片里多次出现俯拍景观,去建构拥挤的城市空间,以衬托人物的渺小,但是城市空间画面出现频繁,且空间画面过渡僵硬,观众会感到视觉疲劳和无厘头。

(二)主题音乐缺乏特色,未传递城市文化精神

电影音乐一般包括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两部分,其中电影主题曲能升华电影主旨和营造某種文化氛围,给予受众高于画面理解力的情感认同体验。将《火锅英雄》与《三峡好人》《疯狂的石头》这两部重庆电影进行对比,发现《火锅英雄》的主题曲缺乏特色。《三峡好人》的主题曲旋律舒缓、悠扬,具有神秘、悲壮的艺术格调,传递出复杂的三峡移民文化。《疯狂的石头》的主题音乐中用重庆话唱道:“住了一群重庆人,男的黑耿直,女的嘿巴适,火锅没辣椒,他们从不吃”,歌词直接提及众多重庆文化符号,点明重庆人的性格特点、饮食文化、建筑景观等。

影片《火锅英雄》的主题音乐是《世界上不存在的歌》,曲调低沉,偏向于反映少年时代的爱情,表达怀旧情感。但影片的中心主旨是歌颂平民英雄文化,表达的是反抗社会暴力,而主题曲缺乏对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等重庆精神文化进行刻画,不能升华电影主旨,这也是影片的一大遗憾。

(三)小群体消费特征明显,文化辐射范围小

《火锅英雄》上映于2016年,被誉为是目前最好的重庆城市文化“宣传片”,荣获第8届澳大利亚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等。尽管《火锅英雄》质量优良,口碑良好,但票房收入仅为3.7亿,其中在重庆的票房高达全国总票房的50%,重庆本土更偏爱该电影。而在同年上映的国外IP电影:《疯狂动物城》《美国队长》《功夫熊猫3》等国外电影,大都改编于热门小说或游戏,有着成熟的IP产业链,其电影背后的英雄主义文化能够跨国界传播,由此吸引大量忠实粉丝。国产电影《叶问3》《长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都取材于中国文化,具有跨地域性和全民性,国内受众对其文化内涵认可度高。

比起同时期的电影,《火锅英雄》在市场上反响平平,不仅是所代表的重庆文化辐射范围有限,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更是因为存在档期与同类型影片相撞、影院排片量少、海外推广渠道少、电影衍生产品少等问题。

三、影像建构城市形象的策略

(一)打造文化IP矩阵,重塑内容体系

从符号学上看,城市的内在文化和外在形象相结合产生出一系列代表城市人文精神面貌的形象符号,在城市形象构建的过程中要选取反映城市特质和彰显城市精神的符号。重庆的地理、历史、民俗、饮食的独特性,产生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三峡文化资源等,让重庆城市文化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地域性[5]。进行城市文化标识体系的内容重塑时,选择文化IP应该注意:一是选取热门景观IP与普通景观IP结合。在《在劫难逃》和《周渔的火车》都取景长江索道、《少年的你》让皇冠大扶梯成为打卡圣地;二是主城区文化IP与各区县文化IP联动。城市文化不是单一指主城区文化,也包括各区县文化。像丰都鬼城文化、忠县石宝寨建筑文化、酉阳桃花节等都是重庆文化的瑰宝,这些区县文化也能焕发光彩。只有通过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为城市形象建设提供力量,提高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建成以主城文化资源为核心,各区县文化百花齐放的资源矩阵体系,才能打造出具有传播力、影响力、生命力的重庆文化IP。

(二)构建三元空间IP,深挖文化内涵

城市空间理论的奠基人列斐伏尔,提出了著名的“三元辩证法”理论,认为城市空间是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影视对物理空间构建是对城市形象的静态呈现,突出强调外部的、物质的环境。如选取城市的交通、建筑、自然、饮食等可感知的空间形态等放入到场景之中,借用影像为传播中介完成城市意象的视觉转化,丰富电影内容,加深社会各界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人民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社会关系是对城市文化的动态诠释,属于对城市精神空间的建构。综上所述,影像构建城市精神空间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一是巧用色彩美学,还原城市人文风貌;二是利用电影声景,展示城市生活文化。

而城市社会空间是对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解构和重构,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功能、城市居民、城市景观共同构成城市社会空间。在对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过程中,要注意将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征相结合,即将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加以诠释并外化于影片内容,不断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有效地向外界宣传城市社会空间形象。

(三)优化生产机制,拓宽影视产业链

城市电影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精神,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诠释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力量,不仅能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可吸引资本投资,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非诚勿扰2》《私人订制》等电影掀起“奔向海南的热潮”,2017年海南省把握影视传播带来的机遇,与爱奇艺公司合作成立爱奇艺海口创意中心,2020年印发《海口市促进影视产业发展若干规定》与《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推动电影电视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海南影视岛。海南省以影视产业为媒介,成功打造出“椰风海韵,生态海南”的旅游城市形象,带动了全省的旅游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西部经济的崛起和国家政策的扶持,重庆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凭借其别具一格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成为“新兴”影视取景地[6]。

目前,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和白沙影视基地是重庆主要的两个影视基地,但存在扶持政策不完善、產业集聚效应差、交通设施薄弱、园区内容建设单一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坚持“文化+旅游+影视”的发展模式,利用重庆丰富的旅游资源,健全影视产业政策体系,统筹各职能部门,建立“文旅融合”影视资源共享平台;其次,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经营环境,扩大生产、发行、宣传渠道,鼓励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场景、对白、事件等传播城市文化;最后,强化创作奖励机制效应,鼓励人才创作重庆本土优秀影视作品,带给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当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迅猛,城市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形象的好坏不仅影响城市的文化发展,更会影响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何利用现有城市文化资源,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人民的关注热点。利用文化IP助力城市文化形象的影像建构,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推动城市走向国际舞台,完善优化城市发展结构的重要途径。

当然,从《火锅英雄》来看,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有了一些突破,但是也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如何将文化IP、城市形象、影像三者有机结合,用影视作品的力量对外传播城市的魅力,仍是未来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露予,王东林.电影中的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建构[J].电影新作,2021,(04):117-123.

[2]苗瑞.当代电影隐喻的多模态认知建构[J].当代电影,2021,(03):41-47.

[3]孙建业.跨国改编电影创作的四个认同要素[J].电影文学,2019,(18):9-13.

[4]傅才武,程玉梅.“文化长江”超级IP的文化旅游建构逻辑——基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视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8):13-25.

[5]李民.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以齐鲁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例[J].青年记者,2021,(04):48-50.

[6]刘帆.电影产业中观生态观察——以重庆市为例[J].当代电影,2023,(07):26-32.

作者简介:

熊蕾,女,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文化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大理旅游城市形象传播分析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关于改进城市形象宣传片制作方式的建议
运用纪录片传播城市形象问题的思考
微信平台上中国城市形象修辞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