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共享视域下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空间演化研究
——以武汉柏泉古镇为例
2024-03-09周盛雨
周盛雨,冯 娟,2*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9; 2.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 武汉 430079)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1],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30.9亿,占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 城市郊区是城市和乡村过渡的重要地带[2],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 位于城郊的乡村地区在旅游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下正在经历着快速的转型发展,其中,旅游影响下城郊乡村社会空间的演化尤其值得关注. 根据列斐伏尔等对社会空间的定义[3-4],可以将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空间定义为城郊乡村地域中,地方政府、旅游企业、本地居民和游客等多元化利益主体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空间组成和相互关系.
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地空间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化特征[5-6]和影响因素[7-8]两个方面,即描述性过程研究与解释性机制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采用GIS空间分析[9-10]、问卷调查[11]、观察访谈[12]等方法,充分运用分形理论[13]、核心-边缘[14]、社会网络理论[15]、利益相关者[16]、生命周期等理论[17],较好地揭示了乡村旅游地演化的空间格局与演化机制. 其中,一些学者聚焦空间生产[18],针对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的过程特征[19]和作用机制[20]展开探讨,深入剖析了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空间. 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转型的研究较为缺乏,而专门针对城郊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更为鲜有,亟待补充相关研究成果,以在科学总结城郊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转型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城郊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文尝试综合运用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以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古镇为案例地,探讨城郊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化规律,探索不同利益主体在此演化过程中的权利交织作用,以期为城郊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优化发展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1 理论探讨
1.1 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演化阶段
1980年,巴特勒将旅游地的演化分为假想的六个阶段,即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退(或复兴),对于这一周期阶段的划分,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质疑,质疑的焦点在于“衰退阶段”是否存在. 很多学者认为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景区不可能衰退,这类“永生型”旅游地的存在就是对“衰退论”的最大证伪[21]. 盖茨[22]指出尼亚加拉瀑布探索阶段明显,但资源独特性一经挖掘便受到世界推崇,没有明显的节点划分参与或发展阶段,其现状则应用成熟阶段来定义. 普利斯特列等[23]提出,一些西班牙的著名旅游地发展演化达到顶峰后通过重新定向而进入长久稳定的发展阶段,不会立刻走向衰落. 陆林等[24]认为黄山、九华山等旅游地一直没有出现停滞、衰落现象,只要有效引导,极有可能形成理想的、长久的成熟阶段.
不少城郊乡村缺乏高特异性和强影响力,旅游吸引力相对较弱,但亦可凭借良好的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邻近市中心的区位优势,对近距离游客产生较强吸引.这一类乡村旅游地既不会出现过度旅游之困,也可因旅游业发展出现较为温和的繁荣景象,其旅游地生命周期很有可能不会遵循巴特勒模型的一般规律,而是和很多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景区一样,能够通过有效引导而成为“永生型”旅游地. 其生命周期一般可呈现表4中所示的四个阶段:1) 传统乡村阶段:有主无客,人地和谐. 政府和当地村民重视农业生产,并未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景观变迁主要表现在自然景观向农田景观的垦殖化过程. 除了部分出于探亲访友目的的外迁居民,几乎没有任何游客. 2) 探索阶段:主客相识,交往较浅. 少量冒险者进入该地,对东道主的影响不大,但政府和企业注意到发展旅游的潜力,尝试投资修建旅游节点、拓展旅游通道,旅游服务设施初步呈现,乡村城市化开始萌芽. 此阶段,东道主将游客视为朋友和客人,游客将东道主视为朋友和主人,主客交往多为非商业式. 3) 参与阶段:主多客少,主客和谐. 随着外来游客数量增加,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不断增加,初步形成近郊周边一日游市场. 东道主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当中,乡村城市化现象更为明显. 此阶段,东道主逐渐习惯游客的到来,游客则赞扬东道主的热情,主客交往向良性商业式转变. 如果继续保持这种关系,城郊乡村旅游地将进入一种稳定、理想的成熟状态. 4) 成熟阶段:主客共享,全域发展. 短途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数量相对减少但重游游客增多,停留时间延长,甚至出现游客在当地建立第二家的情况,彻底融入东道主的生活. 东道主和游客将彼此视为邻友,社会各界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同享有全域旅游发展成果. 在此过程中,城郊乡村旅游地可能出现发展、巩固、停滞阶段的部分特征,但主要还是保持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成熟阶段,并不会发生衰退.
表1 城郊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演替Tab.1 Benchmark to determine the life cycle stages of suburba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1.2 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空间生产过程
“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成果,列斐伏尔运用“社会空间”的概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的关键在于“社会关系的生产之再生产”[4],掀起社会空间和空间生产理论的发展高潮. 哈维从城市化出发,认为资本是控制驱动城市空间生产的重要因素[25]. 福柯从微观领域入手,提出国家借助空间治理控制个人的政治空间[26]. 瓦西利基等以爱琴海东部岛屿村庄梅斯塔为例,定性分析了旅游背景下乡村空间的政治颠覆和矛盾冲突,重新聚焦乡村空间的物质性、表现力和想象力,揭示了乡村空间再生产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27]. 郑震对受限于时空的笛卡尔主客体“二元空间”进行了理论重构[28]. 孙全胜对列斐伏尔的生平及其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研究[29]. 这些理论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生产理论,为不同领域开展各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本文依托列斐伏尔的观点,将(社会)空间视作人类活动的产物,认为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生产可以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即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表征空间(space of representations)(如图1). 具体而言,空间实践是自然、物质的物理空间,通过物质生产描绘出空间可以被感知的部分,既包括自然景观,又包括人居环境,在旅游地主要通过主客交往实现生产. 空间表征是设计、象征的虚构空间,运用知识生产展望了空间可以被构想的环节,主要由政府、规划师和企业等利益主体发挥作用,主导主客交往程度,同时也会被主客交往影响. 表征空间是逻辑、形式的精神空间,通过意义生产规定着空间可以被体验的内容,主要由游客和当地人双方进行服从体验,共同构成了绝大多数的主客交往环节. 这三个层次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在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反映着城郊乡村旅游地内人地关系、人人关系和资本循环的发展变化. 在此基础上,“东道主-游客”之间是否能够互利互惠,适应社会结构和物质环境的变迁,决定着主客交往能否达成平衡,形成更高层次合作共赢的主客共享阶段.
图1 城郊乡村旅游地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Fig.1 Schema of the spatial production of suburba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2 研究案例与研究方法
2.1 案例地概况
柏泉古镇是“柏泉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的民间俗称,又名“柏泉农场”,位于武汉市城郊结合部东西湖区西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如图2).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以湿地资源为主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古镇、古寺、古井为首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养老产业为契机的现代服务业资源和殷商遗址、大禹治水传说等非遗资源,旅游产品以农业休闲、文化体验和湿地观光为主,是目前武汉市城郊乡村旅游的重要示范和发展先驱,属于典型的城郊乡村旅游地.
图2 柏泉古镇区位图Fig.2 Relative location map of Baiquan Ancient Town
2.2 数据获取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 访谈文本及观察记录数据.2021年12月—2022年1月,研究团队不定期多次前往柏泉古镇开展深入访谈以及采取非参与式观察和参与式观察深入景区、居民点等进行观察记录. 2022年2—3月,通过电话访谈补充完善访谈内容. 访谈对象包括政府工作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居民和游客等,重点访谈当地在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的情况,具体包括景观环境、道路交通、政府规划、旅游企业发展、主客情感空间和消费空间需求等方面. 最终获取共计39 341字的访谈文本,其中政府工作人员10 839字,居民14 758字,游客13 744字,受访人员基本情况详见表2.2) 游客评论数据.2021年10—11月,研究团队以“柏泉”为关键词爬取互联网权威平台的相关网络文本,包括2013年11月7日—2021年12月31日的微博综合搜索数据,以及携程旅游网和大众点评网重要旅游景区、商户的网络游客评价数据. 3) 政府官方数据.通过网络搜索以及地方政府部门走访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柏泉旅游发展与社会空间演化的相关文本和图片资料,包括各类规划文本、数字地方志等,其中市志地方志、旧志、年鉴和其他地情图书等文史资料80多卷,涉及“柏泉”部分的文本内容118 952字,相关图片资料321张.
表2 柏泉古镇重点访谈对象基本资料Tab.2 Basic information of key interviewees in Baiquan Ancient Town
2.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非参与式观察法、参与式观察法、深入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并通过扎根理论等对典型城郊乡村旅游地柏泉古镇的社会空间演变过程及机制展开实证分析与研究. 采取以上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在于:1) 国内专门针对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化机制的研究较少,缺乏科学权威的定量依据;2) 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空间演化受到旅游发展和城市化的双重作用,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有利于深挖原始材料的潜在因素;3) 机制研究较难采用定量手段,更适合能够探索抽象逻辑关系、找寻关键问题的质性研究方法.
针对获取的访谈文本资料,采用自下而上的三级编码操作程序[30],运用NVivo 11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初步得出近20个相关范畴,通过删选,排除了“教育发展”“衣着变化”等重复或频率较低的编码,最终得到13个相关范畴. 通过主轴式编码,确立5个关系范畴. 最后运用选择式编码,挖掘核心范畴,结合主客交往理论,建构具体的逻辑框架(图3和图4). 同时,通过对官方二手数据和网络游客文本数据的分析,对访谈文本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和补充分析,暂未发现有关柏泉社会空间变化的关键新信息.
图3 柏泉古镇社会空间三阶段演化逻辑框架Fig.3 Three-stage evolutionary logic framework of social space in Baiquan Ancient Town
3 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过程分析
当前柏泉古镇的社会空间演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传统乡村阶段(2000年以前):村民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生活条件艰苦,生产活动范围规律性较强,主要围绕标志物柏泉古井展开,唯一可能的旅游是探亲访友;2) 旅游探索阶段(2001—2010年):村民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得到修缮,出现了部分外来旅游探索者,政府和企业注意到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自然环境变化不明显;3) 旅游参与阶段(2011年至今):村民身份发生一定转变,开始参与开办农家乐等旅游企业,并在政府和资本主导下实现区域搬迁改造,景观环境变化加速,初步形成近郊周边旅游市场和良性发展的主客共享空间. 能否迈入成熟阶段,避免衰退,仍待进一步跟踪调查.
3.1 空间实践:物质环境日趋完善
3.1.1 景观环境功能完善 2000年以前,柏泉古镇只有土地和荒山,房屋以草屋、砖瓦房为主,建筑品质最高的是红砖房,几代人共同居住在同一狭窄、潮湿的房子里,生活条件艰苦,许多历史文化建筑遭到战火摧毁. 2000—2010年期间,田埂和空地得到改建利用,景德寺等历史建筑逐步修缮,零散住房拆除,改建农民新社区. 这一阶段,柏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设完成,出现不少旅游生态园、观光区. 2010年以来,柏泉被列入武汉“旅游特色小镇”试点,楼房和电梯房增多,大量居民住进改建后的茅庙集. 路网水网通达,配套设施完善,平均每家每户拥有3至4套宽敞、亮堂的住房,最少的也拥有2套,村民总体获益良多. 部分外迁居民回归柏泉古镇,不再留念城市生活.
3.1.2 道路硬化交通发展 传统乡村阶段的柏泉以土路为主,坎坷泥泞,往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经过探索阶段,部分道路得到硬化. 到了参与阶段,道路普遍硬化,村民经常自驾往返市内和古镇,方便快捷.交通变化缩短了柏泉古镇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但柏泉古镇目前只开设217路和87路等零星的公交线路,无法满足距离较远或寻求多样化旅游需求的游客.同时,这些演化主要集中在区域内部,柏泉的边界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3.2 空间表征:政策资本逐步累积
3.2.1 政府规划不断深化 随着旅游的发展,柏泉街道办事处注意到了当地的总体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编制了《东西湖区柏泉街全域旅游规划(2021—2035年)》,该项规划对接以往出台的《武汉市旅游业专项规划(2016-2030)》《武汉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城区特色(生态)小镇建设的意见》《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东西湖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等多项规划,是统筹推进柏泉街道全域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柏泉街道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基本依据,充分展现了政府对于营造主客共享空间的不懈努力.
3.2.2 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 2000年以前的柏泉以农业为主,在政府引导下种植烟草. 探索阶段,柏泉的加工业、旅游业逐步得到发展. 近年来,柏泉已形成了集现代农业、技术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业以及观光旅游业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其中,旅游接待服务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发展迅速,以农产品采摘、垂钓和餐饮服务等为主,大多为当地人开办,基本上每天营业,营业时间自由.相较而言,客流量波动较大,休息日和时令季节较多,平时较少甚至没有游客.
3.3 表征空间:主客共享协调发展
3.3.1 主客情感空间逐渐协调 社会主观感受构成了柏泉古镇当地人和游客的情感空间,包括“当地人-当地人”的邻里关系、“当地人-游客”的主客印象和主客对于当地旅游的总体感知与评价.
参与阶段的柏泉古镇邻里关系和睦,生活水平不断增长,社会满意度更高,地方归属感更强.非旅游从业者和游客之间的交流较少,并抱有“中老年游客群体”“只在景点聚集”“团体游和自驾游”等印象,认为游客是古镇社会发展的证明,欢迎游客到来.但在进入参与阶段后,游客数量增多,部分游客对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柏泉古井造成污染,使其生活习惯被迫改变.旅游从业人员总体对大部分游客抱有热情,但在接触到少数素质低下的游客时,积极性容易遭遇打击.
传统乡村阶段,零星的游客对柏泉古镇的印象主要是“扫墓”“探亲”和“返乡”的目的地,把古镇当作另一个家,把当地人当作家人,没有外乡人的隔阂. 探索阶段,具有探索精神的游客出现,但数量仍然较少,对当地人更多的是一种尊重和好奇,彼此交往并不密切. 参与阶段,游客数量逐渐增多,他们享受到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获得了过去没有的短暂安逸,对古镇的整体感知较好,对当地人形成了“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和“自信洋溢”的良好印象.
3.3.2 消费娱乐空间趋向共享 柏泉古镇当地人和游客对于消费和娱乐空间的使用,逐渐产生重叠. 2000年以前的柏泉古镇物资匮乏,当地人长时间吃不到肉,喝不到汤,也较难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消费场所. 2000—2010年期间,古镇周边大城市迅速发展,当地人逢年过节前去采购物资,与近郊客源市场共享城市消费空间. 前往当地的探索者增多,他们对于物资的需求不高,乐于体验当地人的生活. 2010年以来,柏泉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地采购场所和物种品类增加,高档海鲜和天然蔬果应有尽有,当地人不需要离开柏泉即可买到想要的东西,生活水平飞跃提升,购物观念改变,具备并能够为游客提供一定的消费空间.随着近郊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柏泉客源市场中一部分初期大众旅游者开始渴望西式现代化的接待服务. 虽然柏泉较过去得到很大改善,但基础设施和大城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可提供食宿购物的地点场所依旧较为欠缺.与此同时,游客渴望参与类型更丰富、文化更彰显的娱乐活动,既包括采摘赏景、春游踏青等自然体验活动,也包括庙会赶集等文化体验活动.游客对于柏泉古镇消费服务、娱乐活动的需求,不断促进当地消费娱乐空间转型升级,是消费娱乐空间趋向主客共享的必经之路.
4 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机制探讨
城郊乡村旅游地的演化实质是以主客交往为核心的内-外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其旅游发展建立在主客互动关系之上,是“东道主-游客”在历史文化政策资本影响下对于和谐发展的相互平衡. 国内外研究主要将影响主客交往的要素分为文化差异[31]、历史[32]、游客类型[33]、经济[34]、出游方式[35]、交往动机[36]、交往特点[37]、社会人口[38]、政治[39]等方面,但始终没有统一的标准[40]. 在文献回顾和扎根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主客共享视域来解构城郊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的生产演化机制,认为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空间演化主要受到“东道主-游客”内驱力的作用和四种外驱力的影响. 从内驱力上看,城郊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的生产演化受到东道主和游客的双重驱动作用,前者主要表现为年龄和身份等人口特征机制,后者表现为出游动机和出游方式等出游选择机制. 外驱力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政策和经济四个方面,历史背景驱动力与东道主驱动力相互作用,形成了当地的语言习俗传承机制;文化差异驱动力与游客驱动力相互作用,形成了城乡文化交融机制;政策环境驱动力和经济繁荣驱动力与主客交往的过程相互作用,分别体现在乡村振兴、环境可持续保障机制和农旅融合、产旅融合、文旅融合机制方面.内-外驱动力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就可推动形成主客共享的旅游空间,使旅游地保持在成熟阶段. 因此,只要通过对内-外驱动力的适当调节,城郊乡村旅游地就不会轻易走向衰退.
图4 城郊乡村旅游地空间生产演化机制Fig.4 Special spatial production evolution mechanism of suburba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4.1 主客生产推动空间实践变迁
柏泉古镇道路、标志物等可感知的空间变迁,最初主要受到东道主驱动力的影响. 由于固有的历史背景驱动力,传统乡村阶段,东道主主要从事农业活动,传承维系固有的语言习俗.旅游探索阶段,游客驱动力逐渐发展,但仍然以东道主驱动力为主,少数外迁村民以游客身份探亲乡村,城乡文化交融对东道主产生冲击,文化差异驱动力触发东道主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劳动力外迁成为潮流,老龄化、幼龄化等人口特征机制进一步对东道主产生影响,改变了当地固有的生产活动.旅游参与阶段,游客数量逐渐增多,出游动机以亲子、怀旧和踏青等为主,出游方式则主要采取家庭、散客、团体等,游客出游选择机制作用于游客驱动力,对柏泉旅游资源类型和内涵、道路和门槛等供给提出新的要求. 未来,“游客-东道主”驱动力将逐渐形成合力,引导当地人将资源转化为新的产品服务.
4.2 主客需求影响空间表征方向
空间表征的变迁主要受到政策环境驱动力和经济繁荣驱动力的影响,并服务于不同时期的“东道主-游客”驱动力. 传统乡村阶段,政府重视实际民生,关注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由国有企业代为执行. 旅游探索阶段,地方政府注意到巨大的潜在旅游市场,在关注村民生活的前提下挖掘旅游者需求,规划旅游线路,企业成为建设主体.旅游参与阶段,柏泉古镇周边游客源市场形成,游客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体验,寻求研学、康养等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旅游相关规划,招商引资,在满足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上,规划建设“全域化、深度化”的旅游服务体系和“两轴、三横、四纵、五支”的旅游交通.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柏泉古镇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农旅、产旅和文旅融合为柏泉古镇旅游市场重新赋能.
4.3 主客共享体验表征空间和谐
表征空间是柏泉古镇主客交往的最主要空间,其变迁是“东道主-游客”驱动力在外力作用下碰撞平衡的结果,呈现“共享化”趋势. 一方面,政策环境驱动力和经济繁荣驱动力带来利好,东道主驱动力逐渐增强,东道主渴望迎接外来游客.另一方面,文化差异驱动力诱发近郊城市游客旅游动机,游客驱动力迅速增强,游客愿意前往柏泉古镇.“东道主-游客”驱动力不断寻求平衡,最终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主客共享”社会空间.
5 结论与讨论
研究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生产理论等为基础,运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参与式观察法、深入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并通过扎根理论等对典型城郊乡村旅游地柏泉古镇的社会空间演变过程及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与研究. 研究发现: 1) 柏泉古镇尚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阶段,社会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矛盾较弱,呈现出良性互动的主客交往关系; 2) 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环境日趋完善、政策资本逐步累积、主客共享协调发展三个层面; 3) “东道主-游客”权利交互作用成为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的主导力量,具体表现为主客生产推动空间实践变迁、主客需求影响空间表征方向、主客共享体验表征空间和谐三个方面.
“主客共享、近悦远来”是当今旅游目的地建设所应遵循的发展理念,处于旅游发展参与阶段的柏泉古镇在其演化过程中正悄然实践着这一理念:主客间的良性交往与互动推动着旅游地的社会空间转型. 柏泉古镇能否进入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主客互动关系”会引导旅游地社会空间又发生怎样的改变?有待进一步对其跟踪观察与长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