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赋能重大主题报道
2024-03-08周宏孟俊杨赋
周 宏 孟 俊 杨 赋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三等奖:昆明向南 磨憨向上|手绘长图带你行走中老铁路 见证一场“双向奔赴”
作者:周宏、杨赋、杨帆、孟俊、卫舒月、李思婧、唐镝、邓榕
编辑:段心义、王飞、杨林波
原创:昆明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时报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脚步,融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成为新闻报道与策划当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中老铁路(国内段)通车运营一周年这样重大主题背景下,云南昆明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都市时报做好前期策划,推出一系列融媒体产品,通过深度报道、短视频、手绘长图等报道形式让这项重大主题报道可观、可读、可体验,作为都市类报纸,做到了与党报的差异化竞争。
一、融媒体技术手段让重大主题报道更丰满
重大主题报道既是党和政府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媒体融合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不断增强产品意识,运用融媒技术,丰富报道形态,为我国宣传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努力和尝试,也让从业者看到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赛道。
此次获奖的《昆明向南 磨憨向上丨手绘长图带你行走中老铁路 见证一场“双向奔赴”》互动长图就是都市时报在重大主题报道当中,广泛应用融媒体技术的生动实践。
回顾报道经历,有这样一个重要背景,中老铁路是泛亚铁路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在2022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一周年之际,面对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都市时报提前策划了“黄金大通道 钢铁新丝路”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一周年融媒体报道。
在开通运营一周年前夕,都市时报抽调骨干记者组成报道团队,通过对沿线云南省内玉溪、普洱、西双版纳三地各部门的采访,并乘坐中老铁路,前往国内段最后一站磨憨站,深入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展实地采访。展现中老铁路(国内段)沿线一年来在经济、文化、民生方面发生的变化。12月3日当天,推出主题为《昆明向南 磨憨向上》的大型融媒体报道,包括1篇深度报道(8个版面)、2条新闻短视频、1条微信公众号长图、3条记者VLOG等多种媒体产品。
其中,最为“有趣”的内容视制作了名为《昆明向南磨憨向上丨手绘长图带你行走中老铁路 见证一场“双向奔赴”》互动长图,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以一张火车票开始起步,以一列“绿巨人”高铁动车组列车串起整个画面,滑动手机屏幕,可看到昆明到磨憨的铁路沿线风景,了解开通一周年取得的各项成就。
长图设计在近年来的新媒体交互产品中并不少见,但用于国家重要工程、重大项目的节点式总结报道中的,却不多见。这项新媒体技术在中老铁路开通一周年之际应用于该主题的报道,内容生动活泼,设计感和形式感强,创新力度大。该产品的诞生不但丰富了都市时报的新闻产品库,也锻炼了整个产品生产团队,积累了有效的经验。
回顾整个主题报道,在“黄金大通道 钢铁新丝路”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一周年融媒体整体报道中,采编团队共发布图文+视频报道45条,数十张图片、5条精美短视频。在完成报道任务的同时,也为都市时报践行“媒体融合、移动优先、内容为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仅2022 年12 月3 日的开通营运一周年,在都市时报App、都市时报抖音、快手、微博及联合国内其他媒体等多个平台的阅读量就超过800万人次,获得点赞量20余万次,在各平台获得兄弟媒体和相关机构的61个账号转发,传播效果良好。在总的专题报道中,关于中老铁路开通营运系列报道阅读量超过了1000万人次。
由此可见,融媒体报道在当前大型主题报道上优势明显,包含了可读的文字,形象的设计以及可视化的短视频、直播内容,让受众可以更具现场感,从多个角度了解主题。
总结工作经验,首先,融媒体产品的策划、实施、生产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要做到提前策划,提前采访。其次,重大主题报道的发展呈现以整合性报道为主的趋势,相较于强时效性的动态性报道,更注重回顾和总结,也更凸显主流媒体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优势。第三,在融媒体产品的选择上要慎重,新闻产品是一个零容错率的产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让技术成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媒体时代,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其中的关键词是新闻,做好新闻内容就能够有足够的传播效应。而在媒体转型发展探索过程中,新形式、新技术的力量逐渐彰显。或者说,形式与技术本身也成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昆明向南,磨憨向上》手绘长图作品创作中,手绘与SVG技术的结合成为较为亮眼的部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内容进行了更优化的结合,使作品呈现更具互动性与参与感。
微信SVG在微信官方与广大开发者的配合下,玩出了许多新花样,虽然无法拥有像H5那样强大的功能,但是简单的互动播放效果能极大提升公众号推送的视觉交互效果,各大商业品牌都在通过SVG排版发布营销推文。
有趣的技术形式,同样也应该被运用于新闻产品当中。
在《昆明向南,磨憨向上》手绘长图作品具体操作中,创意团队最先设计的是通过点击首发车票票面,诱发展开沿途各个站点信息的长图互动方案。从优势来说,该方案既与首发车辆相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现,如果采用通过滑动列车的形式串联起整个长图,读者的参与感与掌控感更强,同时整体阅读体验会更能展示出一种速度感与连接感,而后者能使全文的形式与内容关联度更高。于是临时调整制作策略并使之成为最终呈现方案。
对新技术的尝试与运用在时报并非孤案,不同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在内容生产的同时,将其与新技术进行结合并碰撞出火花。
2013年,流媒体概念提出不久,时报视觉团队就开始尝试将声音与静态图片结合,使其超越了传统摄影的藩篱,在内容宽容度提升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2015年,视觉部门全面转型传统报业并不擅长的视频领域,并在“走出去”的理念指导下获不俗成绩:团队三赴新加坡进行视频创作;同时与迪拜、澳大利亚、泰国等官方及民间机构达成合作,所创作品均获良好声誉;
《昆明向南 磨憨向上丨手绘长图带你行走中老铁路 见证一场“双向奔赴”》作品报道截图
2016年,VR技术刚刚进入中国新闻领域时,时报在上河马拉松中首次使用VR视频技术,使读者拥有更沉浸的现场体验;疫情期间,都市时报以最快速度完成一系列互动式H5产品,使用更具交互感的形态对抗疫工作进行宣传:《预防新型肺炎,从口罩文明开始》《这一切,终将被“划”过》《隔离不隔爱》等既有形式,更有内容的产品成为传播率较高的新闻产品;2020年,时报影像团队又运用720全景技术,以“寻找春天”为主题前往云南滇西北地区,展示疫情期间依旧绽放的云南之美,传递美与希望。为读者提供在线“云”旅游的新形态产品;2021年,充分运用好云南媒体中唯一一个商业摄影棚这个独有优势,在重要新闻及节点中凸显影像的价值与作用:“五一”劳动节期间,时报记者邀请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劳动者走进摄影棚,以变装为形式,展现每一位普通市民应有的劳动之美;森林山火高发期,走近森林消防战士,邀请影视化妆造型师对消防战士进行妆容再现,并用商业摄影的形式记录下战胜山火背后的英雄本色。
三、融媒体矩阵建设为宣传工作做好保障
都市时报创刊于1999年,是昆明市唯一一张面向全省发行的都市类报纸,发行量全省名列前茅,曾被评为全国晚报都市报21强。
都市时报媒体融合方面,已布局完成“一报一端两微一抖一快手一B站”(都市时报、都市时报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B站)等为主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目前有30个新媒体平台。全平台粉丝量目已超2000万,月平均阅读量超过10亿次。在昆明市新媒体网络综合传播指数榜单中,都市时报新媒体长期居昆明媒体榜首。
云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专家认为《都市时报》能够较好地适应传播环境的新变化,紧扣受众需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内容产品与融媒体产品形成优势互补,有效拓展阅读空间,丰富受众的感官体验。
时报传媒将适应分众化、社区化、互动化、智能化、视频化传播趋势,重点做好以都市时报移动新媒体为主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7×24小时全时推送新闻。
“十三五”以来,都市时报共有279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云南省新闻奖”“昆明市新闻奖”等多项荣誉,其中原创新闻作品《无主遗体的“摆渡人”》荣获中国新闻奖。近日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昆明向南 磨憨向上|手绘长图》则是首次有新媒体产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都市时报短视频创意能力位居云南媒体前列,拥有“有调性、高质量”的良好口碑,得到业内的一致认可,先后为新加坡旅游局、阿联酋迪拜以及澳大利亚凯恩斯市等拍摄旅游宣传片。
2022年实现直播常态化、题材多样化,全年策划推出的94场直播在客户端观看人数达712万人次,观众“亲临”新闻现场,刷新了读者对时报客户端的认知,也打造出“时报直播有意思”的看点卖点。生产商务传播服务视频产品505个,制作新闻选题类视频538个,共创作完成视频产品1043个,总体产量较2021年增长90.52%。
在媒体转型发展过程中,都市时报顺势而上,创建网站、客户端等一系列互联网产品,因此也培养了一批懂得互联网传播特点的网宣人才。2021年都市时报荣获云南省报业新闻奖的新媒体项目创新奖,《云南十二时辰》荣获昆明市新闻奖“网络专栏、网络视听”类一等奖;2022年,“创意昆明VR云展馆”荣获云南省2022年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都市时报荣获云南省报业协会颁发的新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奖,“书香昆明”线上线下系列活动,荣获2022“春城e文明”网络文明建设品牌活动。
都市时报除了新闻专业的人员外,还有掌握法律知识的法律专业人才及设计、摄影摄像等相应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注入也为媒体融合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作为昆明市融媒体中心内的都市类媒体,未来都市时报将继续探索新的媒体融合技术,用融媒体产品为重大主题报道添砖加瓦,也将在互联网时代,用融媒体技术不断扩大用户群体,为自身发展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