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要善于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2024-03-08张维纳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长江日报大凉山凉山

张维纳

第33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三等奖:《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大学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

作者:张维纳

编辑:朱建华

原创: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在2023年记者节前揭晓,长江日报系列报道《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大学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获典型报道三等奖。我觉得这是记者节给我的最好礼物,在我工作的第9个年头,采写的作品能获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

工作以来,我做过3年编辑,6年记者。和很多记者的成长经历不同,我是一位非传统的“战线”记者,因手上没有条线,很多线索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或者公开信源。这一次,获奖的《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大学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报道亦是如此。我们在公示信息中获得线索,通过采访,找准报道主题,谋划报道节点,又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持续跟进。这次报道的成功也再一次提醒自己,新闻报道善于讲好人的故事,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

一、从公共信息中找新闻

好报道首先得有好线索。何谓好线索?刚入行时,我常常以为,好线索要靠“抢”,抢在别的媒体之前先发的新闻才叫好新闻。如今,信息传播形式日益丰富、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我更加认为,好线索源于好的发现和好的角度,依赖于记者的好奇心和新闻敏锐力。

我所在的长江日报特稿中心成立于2021年7月,我们部门没有战线。很多记者会疑虑:没有战线,你们去哪里找选题?在这样一个无战线部门工作两年多了,我们反而发觉,没有战线才能拥有更多的战线,广泛的公开信息都是我们的信源。一些公共信息摆在大家面前,丰富而庞杂,就看谁有发现线索的本领。这考验着媒体人“四力”中的“眼力”“脑力”。

2022年4月,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拟表彰对象名单在网上公示,部门负责人将这条公示信息发到了部门微信群。同事们对这批名单都很有兴趣,大家分别认领了自己感兴趣的人选。我在名单中一眼看到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苏正民(彝族)。一个彝族小伙会因何事被表彰?何况还是一位本科生。苏正民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他的信息,这位凉山彝族小伙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毕业后,我会重返家乡、建设家乡”。我一算,2022年,他恰好要本科毕业,他的这句承诺还算数吗?我也想当面问问他。5月的一天,我和他约在学校见面。

我从他的讲述中得知,在他15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他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让他从一个放羊娃成为一名大学生。为回馈社会和好心人,大学期间,他献血30多次,并加入中华骨髓库,签署器官遗体捐献协议;发起助学计划,募集助学金40余万元,资助困难学生66名;组建志愿服务队,面向凉山留守儿童提供夏令营等公益项目。2022年6月毕业的他,选择先到凉山支教一年再回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深造。

4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苏正民讲了很多,但他每讲一件事,都会在结尾处深深表达自己的感谢。眼前的这位小伙想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我便顺口问他:“你的毕业论文致谢里感谢他们了吗?”

苏正民听后,又打开了话匣:“张记者,就是因为我要感谢的人太多,我的论文致谢写了6000 多字。”“6000 多字?!”苏正民的回答,让我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惊叹。很多人的本科毕业论文正文也不过万字左右,而他的致谢就写了6000余字。

之后,苏正民将他的论文致谢全文发给了我,他在毕业论文致谢中回顾了自己虽“坎坷崎岖”但“充满光亮和希望”的求学之路,并点名致谢了65人。苏正民的真实经历、朴实的叙述,有着动人的力量。采访结束后,坐在回程的地铁上,我一遍遍读着这篇致谢,眼角泛起泪花。

二、找准角度让传播最大化

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苏正民的家乡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曾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惦记那里的群众。十九大后,总书记首次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考察活动去的就是凉山。编辑部敏锐地察觉到,苏正民的故事是一篇值得好好做的新闻报道,他的故事是一位普通青年的成长故事,反映的是中国脱贫攻坚背景下,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个都不能少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但想要讲好这个故事,并不容易。采访完成后,我在办公室向部门负责人详细讲述了采访过程。我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打动我的细节一一讲给他听。“这是一个好故事,找好角度很关键。”那天讨论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用通讯体裁呈现,部门领导还推荐了几篇经典通讯作品供我学习参考,我们都期望这篇通讯能成为一篇新闻精品。

之后很多天,我都在思考如何下笔。后来领导又问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毕业典礼是什么时候举行?苏正民会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吗?我们确认后得知,2022年6月1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毕业典礼,苏正民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能不能就围绕6000字毕业论文写篇消息?”领导提议,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论文致谢为切入点,选择苏正民参加毕业典礼当天以全媒体的方式推出报道,同时刊发他的论文致谢全文,这样操作,不仅主题清晰,也更容易传播。

确定报道角度和报道形式后,我开始着手准备初稿。按说,千字以内的消息最多一个下午就能完成,但这篇消息,我花了3天时间。为写好消息稿件,我重新补充采访,既采访了他的论文指导老师,也采访了其他老师及同学。这篇800余字的消息稿件中,出现的采访对象只有4位,但稿件背后,我一共联系采访了10余位相关人士。之后,部门负责人又精心修改,九易其稿有了这个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稿件《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大学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

角度选对了,新闻传播就成功了一半,复盘此次报道,我们团队总结,好的故事更需要好的角度来呈现,只有选取新闻性最强的部分做报道,寻找带有共性的话题、最能引起共鸣的角度、最能动情的切入口,好故事才能实现传播最大化。反之,若报道角度没有选准,就会造成新闻“贬值”。

三、持续发力成就新闻佳作

2022 年6月16 日 和17日,长江日报独家首发的苏正民论文致谢报道连续两天登上微博热搜,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 亿人次。报道在全网形成热搜刷屏效应,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澎湃新闻等上百家媒体跟进或转载、评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首页推荐长江日报报道。

四川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的故事引发全网共鸣。有网民留言说,他在致谢中读到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意义。苏正民就是新时代青年最好的榜样,他向阳而生,再卑微的种子也能开出属于自己绚烂夺目的花朵。还有网民留言说,苏正民在文中一一点名了65人,这些愿意帮助他的人也都是身边的平凡人,但他们托举了一个山区学子的求学之路和向上人生。

之后,我们又及时推出《长江日报记者对话大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我想带着知识重回大山帮助更多孩子》《为什么点名他们?大凉山小伙6000余字论文致谢65人》等多篇深度追踪。

2022年秋季开学季,苏正民返回家乡四川凉山支教,我们和他一起前往凉山,对他进行了跟踪采访。2023年5月,苏正民带着5名大凉山孩子来汉研学,长江日报记者全程报道。2023年7月,苏正民即将结束为期一年的支教,长江日报记者再次抵达凉山,见证他的最后一课。

本文作者、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参加 “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

同时,苏正民还受邀在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开设“支教日记”专栏,讲述他的支教故事。一年中,他共撰写日记34篇,向读者呈现了凉山深处的教育新貌以及他的所思所想。

持续报道,层层推进,不断引领舆论。过去一年时间里,跟踪报道好苏正民是我的重点工作之一。在长江日报特稿中心成立之初,报社领导就曾对我们提出要求:“做报道要有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不断扩大报道影响力。”

长江日报对苏正民为期一年的报道,也感染和激励着众多网友。多位热心读者向苏正民家乡学校捐物捐钱,武汉市慈善总会为苏正民发起的“阿依公益书屋”项目募集建设资金。报道在众多凉山学子中播撒了一颗颗追光逐梦的种子:努力奋斗,在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持续报道,是提升报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后续报道的组织和实施,也可以看出主创团队的策划能力。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中有一栏是作品的社会效果。因此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不能只是就事写事,而是要挖掘并放大人物的影响力,通过持续报道引领舆论,不断形成社会热点,放大主旋律的声量。

四、讲普通人不平凡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一次采访时问苏正民:“你有想到长江日报会全文刊登你的6000字论文致谢部分吗?”苏正民说,从来没有想过长江日报会全文刊登他的毕业致谢,也从来没有想过此后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

在苏正民看来,他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但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需要敏锐地发掘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故事。小人物也有大能量,他们平凡又伟大。作为记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深入地走进生活,寻找我们身边的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时提到,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让身边事照亮身边人,踏踏实实地观察与记录社会,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关注社会发展进程。

中宣部新闻局为长江日报的这一报道专门发了一期《新闻阅评》:“新闻报道要讲故事。故事是人的故事,主流媒体不仅要重视讲先进人物的故事,也要善于讲普通人不平凡的故事。苏正民的故事,对即将就业的高校学生,对即将入学或在校的高校学生,都有启迪、有帮助,把它讲好,是我们的责任。”这对媒体如何讲好人的故事是有指导意义的。

猜你喜欢

长江日报大凉山凉山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独特视角诠释改革开放40年变化——以《长江日报》“回望为了奋进”报道为例
大 凉 山
大凉山女人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的民族认同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