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崇州市西五间唐代遗址发掘简报

2024-03-07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文物 2024年1期
关键词:圆唇底径内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西五间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怀远镇富丽村五组,东南距怀远镇约3千米,地处西河台地,临近S106省道。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45′29″,东经103°31′1″,海拔630米(图一、图二)。2020年9月,为配合成都市李家岩水库输水管道项目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该项目崇州段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该遗址。2020年12月下旬至2021年2月上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遗址地层堆积可分为唐代和明清两个时期,现对唐代遗存简报如下。

图一 西五间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二 西五间遗址远眺图(东→西)

一 地层堆积

本次发掘共布10米×10米探方10个,实际发掘6个(T1~T3、T8~T10),局部有4处扩方,发掘面积约630平方米。发掘区内地层堆积简单,各探方地层堆积基本相同,分为三层。现以T1北壁为例介绍如下。

第①层 黑褐色黏土。厚0.15~0.25米。为现代耕土层。

第②层 棕褐色黏土。厚0.15~0.3米。包含青花瓷片、陶片、瓦片、碎砖等。为明清时期文化层。开口于该层下的遗迹有H3~H5、G3、M1~M19。

第③层 黄褐色黏土。厚0.1~0.2米。包含瓷片、陶片和瓦片等。为唐代文化层。开口于该层下的遗迹有H1、H2、G1、G2、G4~G8、D1~D3、瓦片堆积遗迹。

第③层下为生土,黄色黏土(图三)。

图三 T1 北壁剖面图

二 遗迹

唐代遗迹有灰沟7段、灰坑2个、柱洞3个、瓦片堆积遗迹1处(图四)。均开口于③层下,开口距地表约0.3~0.55米。

图四 唐代遗迹分布图

(一)灰沟

共7段,编号G1、G2、G4~G8。除G4性质不明外,其他灰沟都应是水渠。

G1 贯穿T2、T3,打破G2。呈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呈长条形,弧壁,圜底。揭露部分长21、宽1.2~1.5、深约0.3米(图五)。沟内堆积可分三层:第①层为黄褐色土,夹杂少量细沙,较为致密;第②层为深灰色土,含沙量高,较疏松;第③层为致密的深灰色土,夹杂大量粗沙和少量青色黏土。其中第②、③层为水流沉积所致。各层都包含有大量瓷片和少量陶、瓦片,可辨器型有瓷碗、盘、盏、罐,陶瓮、罐等。

图五 G1 平、剖面图

G2 贯穿T1、T2、T3,被G1打破。呈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呈长条形,弧壁,圜底。揭露部分长23.5、宽约2.5~3.5、深约0.3米(图六)。沟内堆积可分三层,与G1基本一致,其中第②、③层为水流沉积所致。各层都包含有瓷片和少量陶片,可辨器型有瓷碗、盘、盏,陶罐、瓮等。

图六 G2 平、剖面图

G4 呈东西向横贯T8北部,打破G5、G6。已发掘部分平面呈不规则长条形,弧壁,圜底。揭露部分长9、宽0.7~2、深0.4米(图七)。沟内填土为黄褐色黏土,夹杂有细沙土。出土较多瓷片和少许陶片,可辨器型有瓷碗、钵、盏、盘、罐等。

图七 G4 平、剖面图

G5 贯穿T8、T9,北部被G4打破,南部打破G6。呈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呈长条形,弧壁,圜底。揭露部分长约17、宽约2.5~3、深约0.5米(图八)。沟内堆积分为三层:第①层为灰褐色致密土;第②层为深灰褐色土,含沙量大,包含大量砖瓦;第③层为细泥沙。沟底生土为砾石层。其中第②、③层为水流沉积所致。出土有瓷、陶和砖瓦片等,可辨器型有瓷碗、盘、盏、钵、罐等。

图八 G5 平、剖面图

G6 贯穿T8、T9,北部被G4、G5打破。呈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呈长条形,弧壁,圜底。揭露部分长约18.5、宽约1.6~2.5、深0.6米(图九)。沟内填土可分三层:第①层为致密的灰褐色土;第②层为黄褐色土,夹杂有沙土,含少量砖瓦片;第③层为青灰色细沙土。沟底的生土为砾石层。其中第②、③层为水流沉积所致。出土有大量瓷、陶片,可辨器型有瓷碗、盆、盏、盘、钵、罐、支柱等。

图九 G6 平、剖面图

G7 位于T1扩北部,打破G8。呈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呈不规则长条形,弧壁,平底。揭露部分长约3.5、宽约1~1.5、深0.3米(图一〇)。沟内填土可分三层:第①层为灰褐色致密土;第②层为深灰褐色土,含沙量大,包含大量砖、瓦片;第③层为细泥沙。其中第②、③层为水流沉积所致。无遗物出土。

图一〇 G7 平、剖面图

G8 位于T1扩北部,南面被G7打破。呈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形制不详,弧壁,平底。揭露部分长约3、宽约1~1.5、深0.5米(图一一)。沟内填土分三层:第①层为致密的灰褐土;第②层为黄褐色夹沙土,含少量碎砖瓦;第③层为浅灰色细泥沙。其中第②、③层为水流沉积所致。无遗物出土。

图一一 G8 平、剖面图

(二)灰坑

2个,编号H1、H2。

H1 位于T10北隔梁边缘。揭露部分平面为不规则半圆形,坑壁向下斜收,近平底。东西长0.65、南北宽0.23、深0.2米(图一二)。坑内堆积分两层:第①层为黄褐色黏土,底部有少量炭屑;第②层为深黄褐色黏土,夹杂炭屑和红烧土。

图一二 H1 平、剖面图

H2 位于T3南部偏东处。平面呈方形,直壁,平底。东西长2.8、南北宽2.2、深0.4米(图一三)。坑内填土为灰褐色黏土,坑底在砾石层上。可能为取土形成。

图一三 H2 平、剖视图

(三)柱洞

3个,编号D1~D3。均位于T10东侧,正南北向直线排列。平面均呈近圆形,剖面垂直。洞内填土为灰褐色黏土。无遗物出土。D1直径0.15、深0.4米(图一四∶3)。D2直径0.15、深0.46米(图一四∶1)。D3直径0.15、深0.39米(图一四∶2)。

图一四 柱洞平、剖面图

(四)瓦片堆积遗迹

1处,编号W1。位于T10西南部。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由红色、青灰瓦碎片堆积而成,人为堆积痕迹明显。东西长4.2、南北宽2.1、厚0.2~0.4米(图一五)。该遗迹距D1~D3较近,推测其与柱洞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可能该地原有一临时性建筑。

图一五 瓦片堆积平、剖视图

三 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以瓷器为主,另有少量陶器、砖瓦、铜器和钱币等。

(一)瓷器

共1704片(件),其中保存比较完整或可复原的计139件。均为青瓷。器类有碗、盘、盏、罐、钵、壶、瓶、器盖、窑具等,其中以碗为大宗。胎色基本为橙红和灰色,少量为深灰色,胎质细腻坚硬。器表普遍饰化妆土,再施青黄釉或黄釉等,釉厚薄不均,普遍脱釉严重。露胎部分轮制痕迹明显。

碗 1466片(件),包括口沿678片(件)、碗底788片(件),其中可复原者54件。内壁和器表上腹饰白色或灰白色化妆土。碗心有支钉痕。据足部差异,分为饼足、玉璧足和圈足三类。

甲类 饼足。722片(件)。其中可复原者49件。依据口沿差异可分三型。

A型 28件。敞口。据腹部形态可分二亚型。

Aa型 21件。斜腹。普遍灰胎,极少橙红胎。据腹部深浅和饼足大小可分三式。

Ⅰ式 11件。浅腹。标本G1③∶3,口径23、底径9.6、高6.7厘米(图一六∶1)。标本G 6 ∶2,尖圆唇。口径13.6、底径6.8、高4.2厘米(图一六∶6)。标本G1③∶8,尖圆唇。口径12.8、底径5.6、高3.8厘米(图一六∶13)。

图一六 甲类A 型瓷碗

Ⅱ式 8件。腹略深。标本G4∶27,口沿部化妆土较厚。口径14.6、底径7.4、高5厘米(图一六∶3)。标本G4∶29,尖唇。口径20.4、底径9.4、高6.6厘米(图一六∶4)。标本G4∶4,口径19.1、底径8.4、高6.5厘米(图一六∶5、图一七∶1)。

图一七 瓷碗、盘、盏

Ⅲ式 2件。腹部较深,饼足较小。G4∶32,脱釉严重,原应施有黄褐色釉。口径19、底径8.2、高6.8厘米(图一六∶7)。G4∶13,器表施青黄釉。口径20、底径7、高7厘米(图一六∶10)。

Ab型 7件。弧腹。根据腹部深浅和饼足大小可分三式。

Ⅰ式 2 件。浅腹。尖圆唇。灰胎。T3③∶1,口径13.2、底径6.2、高4.2厘米(图一六∶9)。G1③∶6,施蓝灰釉,脱釉严重。内壁见有支钉痕。口径12.5、底径6.3、高4.3厘米(图一六∶12)。

Ⅱ式 4件。腹略深。标本G6∶14,灰胎。口径20.4、底径8.4、高7厘米(图一六∶2、图一七∶4)。标本G1①∶5,橙红胎。施乳白色釉。碗下腹有一内折折痕。口径18、底径8.5、高6.5厘米(图一六∶8)。

Ⅲ式 1件。深腹,小饼足。G1③∶13,尖圆唇。灰胎,内壁饰灰白色化妆土。器表近碗底处施黄釉。口径15.8、底径4.6、高7.1厘米(图一六∶11)。

B型 20件。折沿。根据腹部差异可分二亚型。

Ba型 14件。斜壁。依腹部深浅可分为二式。

Ⅰ式 3件。浅腹。尖圆唇。灰胎或橙红胎,内壁和器表饰化妆土。标本G1③∶10,内壁见支钉痕。口径15、底径6.8、高4.2厘米(图一八∶8)。标本G5∶18,器表原施黄色釉,脱釉严重。口径14、底径6.6、高3.6厘米(图一八∶10)。

图一八 甲类B、C 型瓷碗

Ⅱ式 11件。腹略深。尖圆唇或圆唇。饰白色或灰色化妆土。标本G1③∶11,器表多细颗粒。脱釉严重,原应施青黄釉。口径17.2、底径7.2、高5.5 厘米(图一八∶5)。标本G6∶1,卷圆唇。口径13.2、底径6.2、高4.6厘米(图一八∶6)。标本G4∶39,口径19.6、底径8.4、高6.5厘米(图一八∶7)。

Bb型 6件。弧腹。灰胎,内壁和器表饰化妆土。根据腹部深浅,分为二式。

Ⅰ式 2件。浅腹。G1②∶9,口径21.6、底径9.1、高6.1厘米(图一八∶1)。G1③∶4,口径20.4、底径9.2、高6厘米(图一八∶4)。

Ⅱ式 4件。深腹。标本G4∶36,口径18.6、底径8.6、高6.5厘米(图一八∶2)。标本G6∶3,口径12.8、底径6.2、高4.4厘米(图一八∶9)。

C型 1件。卷沿。G1②∶5,弧腹。灰胎。内壁和器表近口沿处施黄釉。口径13.2、底径6.2、高4厘米(图一八∶3)。

乙类 玉璧足。47片(件),其中可复原者4件。尖圆唇。饰白色或灰白色化妆土。根据口沿的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 2件。敞口。依据腹部深浅和饼足大小可分二式。

Ⅰ式 1件。弧鼓腹,腹较浅。G4∶3,灰胎。器表施黄釉,内壁在灰白色化妆土上施黄釉。开细小冰裂纹,釉不及底,且脱釉严重。内壁碗底有一圈凹弦纹。口径13.2、底径5.1、高4厘米(图一七∶3、图一九∶1)。

图一九 乙类、丙类瓷碗

Ⅱ式 1件。斜弧腹,腹较深,足较小。G5∶5,灰胎。器表脱釉严重,原施黄釉。口径11、底径4、高4.7厘米(图一九∶4)。

B型 2件。折沿,尖唇,斜弧腹。内壁有支钉痕。标本T9③∶6,深灰胎。口径20.6、底径9.4、高7.1厘米(图一七∶2、图一九∶2)。

丙类 圈足。19片(件),其中可复原者1件。T3③∶2,敞口,弧腹。灰胎,饰白色化妆土。器表和内壁施酱釉,釉质粗糙。口径12.2、底径4、高4.2厘米(图一九∶3)。

盘 57片(件),可分类者8件。依据口沿及腹部的差异,分为三型。

A型 3件。折沿,斜腹微弧。灰胎,内壁和器表饰化妆土。G4∶6,口径16、底径7.2、高3厘米(图一七∶5、图二〇∶1)。G4∶17,盘心有支钉凹痕。口径16.4、底径7、高3厘米(图二〇∶2)。G6∶15,盘心有支钉痕。口径16.6、底径6.9、高3.7厘米(图二〇∶3)。

图二〇 瓷盘

B型 4件。折腹,下腹斜直内收。饰白色化妆土。根据折腹位置的差异,分为二亚型。

Ba型 2件。折腹处偏上。据其上腹的不同,分为二式。

Ⅰ式 1件。上腹部略侈。G4∶7,尖圆唇,折腹。橙红胎,胎体较薄,器表外饰白色化妆土至上腹。口径15.2、底径5.6、高3.5厘米(图一七∶6、图二〇∶4)。

Ⅱ式 1件。上腹部内凹。G1③∶40,圆唇。灰胎。脱釉严重,从残存釉斑看原应施青黄釉。口径16.4、残高4厘米(图二〇∶7)。

Bb型 2件。折腹处居中。根据上腹的差异,分为二式。

Ⅰ式 1件。上腹部略侈。G1③∶42,圆唇。灰胎。口径1 5、残高2.7 厘米(图二〇∶5)。

Ⅱ式 1件。上腹部内凹。G4∶24,尖唇。橙红胎,胎质薄而细腻。口径15、残高2.5厘米(图二〇∶6)。

C型 1件。厚沿。G4∶14,灰胎。器表施青釉不及底,釉面开细小冰裂纹。外壁下部模印花瓣纹。口径23、残高4.8厘米(图二〇∶8)。

盏 42片(件),其中完整或可复原者17件。根据器壁厚薄可分二型。

A型 14件。厚壁。厚圆唇。根据底部差异可分二亚型。

Aa型 8件。平底。标本G1③∶20,器表和内壁施黄釉。口径9.8、底径4.8、高2.8厘米(图二一∶3)。标本G4∶18,内壁和器表近口沿处施青黄釉,脱釉严重。口径10.4、底径4.3、高2.7厘米(图二一∶5)。标本G4∶23,内壁和器表近口沿处施青黄釉,脱釉严重。口径10.4、底径4、高2.8厘米(图一七∶7、图二一∶6)。

图二一 瓷盏

Ab型 6件。矮饼足。标本G5∶9,灰胎。未施釉。口径11、底径4.5、高3.5厘米(图一七∶8、图二一∶4)。

B型 3件。器壁较薄。圆唇较薄,饼足。标本G4∶30,灰胎,器表唇部饰白色化妆土。口径11.6、底径4.8、高3.2厘米(图二一∶1)。标本G4∶16,橙红胎,内壁及器表上部饰灰色化妆土。口径11.2、底径5.6、高2.8厘米(图二一∶2)。

竖系罐 14片(件),可分类型者7件。贴塑条形竖系。依据系数量多少,可分二型。

A型 2件。四系。圆肩。依据口、领部特征可分二亚型。

Aa型 1件。敞口,高领。G1①∶1,橙红胎,器表和内壁近口沿处饰米黄色化妆土。黄釉几乎已脱落。口径8.7、残高7.4厘米(图二二∶14)。

图二二 瓷罐

Ab型 1件。直口,矮领。G4∶22,鼓腹。灰胎。口径7.4、残高6.5厘米(图二二∶6)。

B型 5件。双系。根据口沿特征,可分三亚型。

Ba型 2件。直口,小折沿,尖唇。G5∶ 4,深灰胎。青黄釉,脱釉严重。口径9.5、残高4.5厘米(图二二∶10)。G1①∶4,系部残。灰胎,器表饰灰红色化妆土。黄釉,脱釉严重。口径11、残高4.9厘米(图二二∶12)。

Bb型 1件。直口,无沿。G6∶10,灰胎。黄褐釉,脱釉严重。口径11.2、残高5.4厘米(图二二∶7)。

Bc型 2件。敞口,无沿。G1③∶25,灰胎。口径10.2、残高5.3厘米(图二二∶5)。G5∶7,灰胎。内外施青黄釉。口径7.8、残高4.5厘米(图二二∶8)。

横耳罐 9片(件),可分类型者3件。贴塑桥形横耳。根据口部特征可分二型。

A型 1件。敞口。G4∶21,圆唇,广肩。灰胎。器表施黄褐釉。口径17、残高7厘米(图二二∶1)。

B型 2件。直口。灰胎,器表和内壁口、颈处饰化妆土。青黄釉已脱落。T1③∶23,矮领。口径8、残高5厘米(图二二∶4)。G4∶25,领较高。口径9.6、残高4.5厘米(图二二∶9)。

无耳罐 17片(件),可分类型者4件。根据口、领部差异可分三型。

A型 2件。有领。根据口沿差异可分二亚型。

A a 型 1 件。敞口,矮领。T3③∶3,圆肩。灰胎,器表饰不均匀的灰粉色化妆土。青黄釉脱落。口径6.8、残高3.8厘米(图二二∶13)。

Ab型 1件。沿微外卷,直领。G1①∶2,圆肩。灰胎。器表内外施黄釉。口径13、残高8.5厘米(图二二∶2)。

B 型 1 件。敛口,宽内沿,无领。G5∶11,橙红胎,内壁饰白色化妆土,器表露胎。口径9、残高2.4厘米(图二二∶11)。

C型 1件。侈口,无领。G6∶17,灰胎。通体施黄釉。器表刻划块状绳纹。口径17.2、残高4.5厘米(图二二∶3)。

带流罐 1件。G4∶26,敛口,鼓肩,近直腹。灰胎,器表和内壁饰灰白色化妆土。器表施黄褐釉。肩部有一道凸棱。带流。口径13、残高3.5厘米(图二二∶15)。

瓮 6片(件),可分类型者2件。根据口沿特征可分二型。

A型 1件。G4∶20,厚圆唇,双板耳。灰胎。黄褐釉。口径2 3、残高5 厘米(图二三∶9)。

图二三 瓷瓮、盆

B型 1件。G1③∶28,厚沿,圆唇。橙红胎,口沿以下饰白色化妆土。口径21.6、残高3.4厘米(图二三∶10)。

盆 28片(件),可分类型者9件。根据口沿差异可分为三型。

A型 7件。折沿。依据口沿宽窄,分为二亚型。

Aa型 5件。沿宽平。根据口部差异,可分为二式。

Ⅰ式 4件。敞口。饰化妆土。标本G1③∶ 34,橙红胎。釉已脱落。口径35.5、残高4.8厘米(图二三∶2)。标本G4∶11,方唇。灰胎。釉已脱落。口径36、残高12.6厘米(图二三∶6)。标本T9③∶5,深灰胎。原应施黄釉。口径29、残高3.6厘米(图二三∶8)。

Ⅱ式 1件。敛口。G5∶6,灰胎。内外壁施青黄釉。器表有一道细弦纹。口径42.6、残高3.3厘米(图二三∶5)。

Ab型 2件。沿窄平。敞口。灰胎,饰白色或灰黄色化妆土。G5∶1,口径49、残高11厘米(图二三∶1)。G1③∶35,口径31.2、残高5.6厘米(图二三∶4)。

B型 1件。厚唇,深腹。G5∶3,圆唇,直口。灰胎,器表内外饰白色化妆土。口径38.2、残高7.6厘米(图二三∶7)。

C型 1件。微敛口,厚唇。G4∶19,尖唇。灰胎,饰灰色化妆土。未施釉。器表有两道凸弦纹。口径46、残高7厘米(图二三∶3)。

钵 32片(件),可分类型者11件。根据口沿差异可分三型。

A型 5件。敛口。根据肩部差异可分二亚型。

Aa型 4件。圆肩。标本G1③∶38,方唇。灰胎。器表施黄釉。口沿16.4、残高3.42厘米(图二四∶5)。标本G4∶15,灰胎。器表内外施黄釉,釉质细腻。内壁有模印纹。口径13.4、残高3.5厘米(图二四∶6)。

图二四 瓷钵

Ab型 1件。溜肩。G4∶8,有沿。内壁近口沿处及器表至中腹饰白色化妆土。口径11、残高9.6厘米(图二四∶7)。

B型 1件。直口。G6∶8,方唇,斜弧腹。橙红胎。未施釉。口径19、残高6.2厘米(图二四∶4)。

C型 5件。敞口。根据肩、腹的区别,可分三亚型。

Ca型 1件。沿微卷,溜肩。G5∶2,灰胎,器表和内壁口沿饰白色化妆土。器表施黄釉。口径14.2、残高4.2厘米(图二四∶2)。

Cb型 3件。沿微卷,折肩,下腹斜弧内收。标本G1②∶3,尖唇。橙红胎,内外壁饰灰白色化妆土。口径20.1、残高4.6厘米(图二四∶3)。

Cc型 1件。溜肩。G5∶16,圆唇。橙红胎,内壁饰不均匀的白色化妆土。器表施黄釉。上腹部有两道凹弦纹。口径20.6、残高5.7厘米(图二四∶1)。

壶 14片(件),可分类型者5件。根据口部差异可分三型。

A 型 3 件。盘口,束颈。G4∶12,橙红胎。未施釉。口径28、残高8.5厘米(图二五∶1)。G1③∶29,灰胎。器表施黄釉。口径24.8、残高7.5厘米(图二五∶2)。G1③∶30,灰胎,盘口内外饰浅黄色化妆土。器表施酱釉。口径23、残高6.5厘米(图二五∶3)。

图二五 瓷壶、瓶、器盖

B型 1件。直口,直领。G1②∶2,肩部饰桥形系,肩腹位置有一短流。灰胎,器表饰白色化妆土。器表有青釉褐斑。口径9.8、残高5.8厘米(图二五∶4)。

C 型 1 件。敞口,长颈。似为注壶。G1③∶22,尖圆唇。口径10、残高5厘米(图二五∶5)。

瓶 4片(件)。均橙红胎。标本G6∶12,仅存瓶底。平底略内凹。器表施黄褐釉,脱釉严重,器身以黑釉饰一周。底径8.7、残高5.9厘米(图二五∶6)。标本T8③∶3,仅存瓶颈。内壁和器表饰黄色化妆土。施青黄釉。残高6.5厘米(图二五∶7)。

器盖 4片(件)。标本G1③∶37,深灰胎,饰灰色化妆土。器表施黄釉。口径20、残高1.7厘米(图二五∶8)。标本G5∶12,灰胎。内壁及器表上部施青黄釉。口径22.2、残高3厘米(图二五∶9)。

香炉 2件。G1③∶33,橙红胎,饰白色化妆土。内壁施青灰釉。足贴塑于器身,底部中间薄,周边厚。底部口径7.5、底径4.5、残高2.3厘米(图二六∶1)。G5∶10,足。灰胎,饰灰色化妆土。器身上部为一人面,人面之下为一兽面。残高7厘米(图二六∶2)。

图二六 瓷香炉

窑具 8件。分为支钉、支柱和匣钵三类。

支钉 3 件。五齿。灰胎。G 1 ③∶4 4,直径8.5、高2.5厘米(图二七∶3)。G1①∶6,直径7 .6、高2 厘米(图二七∶5 )。G 6 ∶1 8,直径6 .2、高2 厘米(图二七∶6)。

图二七 窑具

支柱 3 件。灰胎,胎质坚硬厚重。中空。标本G6∶13,底径9.2、残高7.4厘米(图二七∶1)。标本T9③∶4,腰部微微弧起。顶径7、残高7.4 厘米(图二七∶2)。

匣钵 2 件。标本G6∶19,底部有一圆孔。灰胎。底径6.2、孔径4.6、残高3.2厘米(图二七∶4)。

(二)陶器

共683片(件),可辨器类的有30件。大部分为泥质陶,极少量为夹砂陶。泥质陶以灰陶为主,另有少量黑陶和红陶。未见完整器,基本只剩口沿和底部,以及腹部残片。器类主要有盆、瓮、罐、甑等生活用具,多为素面,部分器物底部和腹部饰绳纹。另还有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罐 2片(件)。均为黑衣泥质灰陶。根据口沿特征,可分为二型。

A型 1件。侈口,溜肩。G4∶45,口径20.8、残高3.1厘米(图二八∶1)。

图二八 陶罐、器座

B型 1件。直口,广肩。G4∶46,口径15、残高3.6厘米(图二八∶3)。

器座 3片(件)。G4∶40,底径17、残高5厘米(图二八∶2)。G4∶41,底径18.2、残高4.6厘米(图二八∶4)。G4∶47,底径20.4、残高4.7厘米(图二八∶5)。

盆 12片(件)。均为黑衣泥质灰陶。因破损严重,不排除有的可能是甑的上部。根据其中6件的口沿特征,可分为二型。

A型 1件。敞口。G5∶22,腹部弧形向下内收。口径46.2、残高7.8厘米(图二九∶2)。

图二九 陶盆

B型 5件。厚沿。根据口部差异可分二亚型。

Ba型 3件。敛口。G1②∶16,折沿,厚圆唇,弧腹。口径51、残高9.3厘米(图二九∶1)。G5∶24,平折沿,圆唇。口径54、残高6.4厘米(图二九∶3)。G5∶25,平折沿,尖圆唇。口径32、残高4.7厘米(图二九∶6)。

Bb型 2件。近直口。G4∶42,器身内外带黑色陶衣。口径39.6、残高4厘米(图二九∶4)。G4∶44,厚圆唇,弧腹。口沿内外皆有布纹。口径50.8、残高8厘米(图二九∶5)。

瓮 6片(件)。均为黑衣泥质灰陶。敛口,厚圆唇。根据肩部特征,可分二型。

A型 4件。广肩。标本G1②∶ 11,口径62、残高7.6厘米(图三 〇∶1)。标本G1②∶14,口径46、残高4.9厘米(图三〇∶2)。

图三〇 陶瓮、甑

B型 2件。溜肩。标本G5∶23,口径45、残高6厘米(图三〇∶3)。

甑 2件。单孔。仅存底部。G5∶ 20,黑衣泥质灰陶。底径21.4、孔径4.2厘米(图三〇∶4)。G1②∶17,泥质灰陶。下腹斜直。底径34、孔径14、残高9.7厘米(图三〇∶5)。

釜 5片(件)。均为残片。圜底,器表饰绳纹(图三一)。

图三一 陶釜绳纹拓片

(三)铜器

笄 1件。C∶1,为采集。顶部为蚕形。长11.8、宽1.5厘米(图三二∶3)。

图三二 铜笄、钱币

开元通宝 4枚。铸造工整,铜色偏黑。其中两枚锈蚀严重。标本G1③∶47,光背。钱径2.3、穿径0.7厘米,郭宽0.2、厚0.1厘米(图三二∶1)。标本G4∶48,光背。有轻微磨损。钱径2.3、穿径0.7厘米,郭宽0.2、厚0.1厘米(图三二∶2)。

四 结语

(一)遗址性质

该遗址的遗迹不多,根据空间分布可分为两组。

一组位于遗址发掘区北部,有G1、G2、G4~G8和H2。这7段沟中除G4为东西向、性质不明外,其余6段沟的走势一致,形制相同,结合沟内堆积观察,其性质都应为水渠。根据打破关系推测,G1、G5、G7可能同属一条水渠(暂称“水渠1”),G2、G6、G8可能同属一条水渠(暂称“水渠2”)。这两条水渠走向一致,上下重合。可知,水渠2年代较早,而水渠1年代稍晚,应该是水渠2淤积后再次疏通挖掘而成。从地理位置看,遗址位于川西山地边缘与成都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说明水渠是将西北山地的水源引向东南方向的平原。沟渠内堆积不同层位含有不同的细沙或粗沙小碎石,说明沟渠的水流速时快时缓。在水渠周围基本无其他遗迹现象,说明两条沟渠用于农业灌溉的可能性较大。

另一组位于发掘区西南部,有瓦砾堆积1处、柱洞一排(D1~D3)及小型灰坑(H1)1个。灰坑内的炭屑及红烧土等与临时性用火有关,从零星柱洞和瓦砾堆积遗迹范围较小的情况观察,可能原是一处临时搭建的小型建筑。

因此,从遗迹分布情况看,北边为水渠,说明发掘区域并非生活区,可能为生产活动区。但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沟渠内发现大量瓷片,还有一些烧造瓷器用的支钉、支柱和匣钵等窑具。这些表明附近的人类活动比较频繁,不排除附近有窑址的可能。

(二)遗址年代

在遗址北部,虽然沟渠间存在叠压打破关系,水渠2年代最早,水渠1年代其次,G4年代再次,第③层的年代最晚。但各遗存单位出土遗物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并无明显年代早晚差异,说明应属同一时期。

出土瓷器属于邛窑系,器类主要为碗,另有少量盘、罐、盏、壶、瓶、器盖等生活用器,以及支钉、支柱和匣钵等窑具。瓷器胎体较薄,饰白色、灰白、米黄或粉色等化妆土;胎釉结合较差,脱釉严重。器底以饼足占绝大多数,另有很少量玉璧足和圈足。碗的腹壁有弧腹和斜弧腹;盘的腹壁主要为弧腹和折腹,弧腹较平缓;盏壁较厚。整体而言,西五间遗址出土的瓷器具有邛窑系发展期(盛唐至唐代中期)和繁荣期(唐代晚期至五代)[1]的特征。

关于遗址年代,还可以将出土瓷器与周边年代较准确的墓葬、遗址出土的瓷器进行比较。

甲类Aa型Ⅰ式碗与唐天宝四年(745年)纪 年瓷碗[2]形制、胎釉等特征相似。Aa型盏与成都金沙遗址中环西岸观邸地点唐晚期M2出土的B型瓷碟(M2∶1、M2∶2)[3]、青羊区光华街道附近晚唐墓出土瓷盏(M41∶5、M44∶2)[4]相似;Ab型盏与观邸地点瓷碟(M2∶3)[5]、青羊区光华街道瓷盏(M41∶ 4)[6]相似。B型盏与天府广场唐晚期至五代的邛窑Ab型盏[7]相似。Aa型四系罐与成都西郊红色村唐中期元和十年(815年)王怀珍墓出土的四系罐(M2∶4)[8]、成都金沙村唐中期偏晚的鲜腾墓所出四系罐(M1∶5、M1∶6)[9]、邛崃羊安工业区墓群晚唐墓出土的四系罐(F29M12∶2、F26M14∶1、F30M21∶1、F30M25∶1、F30 M22∶1)[10]等相似。A型壶与青白江区艾切斯工地晚唐墓出土的盘口壶(M8∶3)[11]相似。A型盘与爨公墓(786年)出土的瓷盘(M1∶6)[12]相似;Ba型Ⅰ式盘与广汉烟堆子晚唐M1出土的折腹饼足盘(M1∶1)[13]相似;Bb型Ⅱ式盘与天府广场出土晚唐五代时期的邛窑A型(H4∶17)、B型(TS01W01⑤∶4)圆口 盘[14]相似。

另从装烧工艺来看,邛窑系中匣钵出现于繁荣期(唐代晚期至五代)[15],在此之前,主要使用的是支钉间隔明火叠烧的装烧工艺。

此外,参照徐殿魁对开元通宝的品类和分期研究结果[16],遗址出土2枚保存较好的开元通宝钱属于其分类中的小径开元,其中G1③∶47属于盛唐时期进入流通领域的一型,G4∶48属于始铸于中唐,晚唐时流行的二、三型。遗址中采集铜笄(C∶1)的形制与巴中隋末唐初崖墓出土发笄[17]、成都金沙遗址中环西岸观邸地点唐晚期M2出土的铜笄(M2∶4)[18]相似。

综上所述,可判断该遗址的年代为盛唐至唐中晚期,下限也许可至五代。

(三)意义

遗址出土大量瓷器,基本属于邛窑系产品,器类较为单一,主要以生活用器为主。器表以通体素面者居多;胎色较深,器身饰化妆土,胎釉结合较差,体现了川西平原唐代青瓷的基本面貌和特点。

相比较于邛崃十方堂、都江堰玉堂窑、成都青羊宫窑等窑的瓷器,西五间遗址出土的瓷器整体比较粗糙,可能为本地窑口烧制,出土遗物中还有少量窑具和变形残次品。虽然本次发掘没有发现与窑场相关的遗迹,但不排除在周边地区存在着烧制瓷器窑址的可能。

目前,在崇州境内已发现的窑址主要有天福窑、广福窑等。天福窑的烧造年代大约为7世纪至8世纪初,即主要属初唐和盛唐阶段,上限可能早到隋代[19];广福窑是唐中晚期崇州境内诸多窑口之一[20]。西五间遗址出土的遗物年代主要为唐中晚期。这对研究川西平原的瓷业发展和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资料。该遗址的发掘也对研究川西平原唐代民间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生产活动等具有一定价值。

项目负责人:刘祥宇

发掘:罗二虎 霍 川 黄政鸿 白 丽

余璐江 张 宇

整理:罗二虎 白丽群 唐 俊 张 宇

摄影:白丽群 霍 川

绘图:白丽群 唐 俊 张 宇

执笔:罗二虎 霍 川 白丽群 刘祥宇

陈大春

猜你喜欢

圆唇底径内壁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青铜匽姬甗(M3:10)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膀胱内壁子宫内膜异位1例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集流管内壁冲压模具设计
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J型接头内壁残余应力
河南三门峡出土宋代瓷器精品赏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