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素养进阶的生态劳动校本课程增值评价探究

2024-03-07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实验小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栀子劳动素养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实验小学 杨 芬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1]。 针对目前劳动教学存在的劳动任务缺乏匹配的学习活动,学生劳动成果呈现散点状,劳动教学与劳动评价出现了断层等问题, 学校在自主开发的生态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拾趣》实践中,通过设计进阶式体系,对项目评价全过程进行规范设计, 始终聚焦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又关注学生成长的发展性与动态性,实现让学生劳动素养在预案中增值、 在连续中增值、 在进阶中增值(见表1)。

表1 生态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拾趣》进阶式体系

一、精研设计,让劳动素养在预案中增值

探索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策略,是落实推进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2]。要使劳动教育评价真正落地,在前期的评价研制时,要作好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及评价工具的设计,同时还要选择适当的评价场域, 以便更好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功能,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增值。

(一)高屋建瓴明标准

评价标准是师生在劳动项目学习活动中实施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判断自己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指标。评价标准的设计要指向学生的成长,要指向“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设计一份具有劳动育人价值的评价标准,往往是项目评价成功的开始。

研读课标,着眼育人。 核心素养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培养要求,围绕核心素养,依据新课标,从劳动任务群的属性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制定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劳动校本课程《拾趣》第二单元第一课“药植种植”为例,该单元的内容属于“农业生产任务群”,面向的是第三学段的学生。 通过解读课标,教师制定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是“在栀子种植、养护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种植技能,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有关种植和养护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的劳动工具”。

分层分项,着眼发展。 劳动教育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性”, 以动态评价来推动学生学习的成长。 如在设计《拾趣》课程的评价时,教师通过对药植课程的整册能力评价内容进行解读,到分析该单元的能力评价内容,来制定每一课的能力评价标准,并以3 分、2 分、1 分进行分层,学生能够根据评价标准清楚自己当下的劳动表现处于什么水平, 了解进入下一个水平的标准是什么,自己的努力方向也更明确, 激励学生朝着更高标准努力,从而实现劳动素养的增值。

(二)多元主体定支架

劳动项目在教学中, 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社会力量等,因此在设计评价工具时,要考虑不同的评价主体,满足不同需求。

个体支架,精准反馈。私人订制的评价支架,以定量评价为主,通常适用于以个人实践为主要形式的评价中,比如在“探秘栀子”这一课中,教师设计了“栀子生长统计表”“栀子色素提取评价表” 等统计表。 学生在进行自己的栀子种植学习时,借助“栀子生长统计表”记录栀子的生长情况。 统计表能清楚地呈现真实数据, 学生可以对照标准进行自我判断,来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清晰地看到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并随时改进评价工具的设计,推进劳动课堂的顺利开展。

整体支架,持续蓄力。小组合作的评价支架,通常以定性评价为主, 以解决小组合作中易出现的分工不明确、主体有交叉的情况,可以指组员之间的互相评价,也可以是教师对于整个团队综合评价。 比如在“探秘栀子”这一课中,一组学生在校园内项目宣传中,向全校学生介绍栀子的特性,还现场表演栀子染色、作画,大家在这一组学生的作品上贴上了中意的小星星,写上自己体验后的感悟。 这些定性的评价,虽难量化,却积蓄力量,为学生的团队活动注入满满的成就感,也对课程的推进提供助力。

(三)社会共育选场域

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让家庭、学校、社会产生联系和互动,最终建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3]。教师要联动各方力量,带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评价互动,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推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校内选址,合作共生。校内的场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随学式的场景,即根据课程内容创设评价场景进行评价活动。比如在《拾趣》课程的评价场域创设时,以“寻觅身边的药植”为主题,设计了4 个场景,包括水果、蔬菜、五谷与饮品等。 另一种是固定式的场景,即以学校的劳动教室为固定场域,供学生随时进行学习与评价,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各种药植的图鉴, 在劳动教室创设一个药植小场馆,进行相应的评价。

校外踩点,融贯生活。 劳动教育的空间不能拘泥于校园的方寸之间,劳动评价的场域亦是如此。突破边界,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校外评价场域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安全因素、可操作性及实际条件等。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根据家校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劳动项目评价的实际需求综合考量,精选校外评价场域。 比如在《拾趣》课程的校外评价场域的确定时,将学校周边的场域分成了博物馆、农科所、植物园及乡野等四类,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见表2)。

表2 《拾趣》课程校外评价场域选择及评价目标

二、精耕过程,让劳动素养在连续中增值

劳动教育的评价要贯穿于学生劳动的全过程,要明确劳动项目评价的起点,在劳动评价中渗透要点,更要把重要的评价节点进行串联,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预测评估明起点

要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就需要精准地了解学生劳动素养的起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项目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及全员反馈等形式关注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及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所达到的程度。

个性评价,自我评估。 个性评价是指在课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旧知及已有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帮助教师掌握学情。 比如在进行“探秘栀子”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第一个评价任务就是指向自我评估,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常见的KWL 图表进行再设计,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 教师通过对学生自我评估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了解评价起点,以便更精准地把握教学目标并适时做出调整。

整体反馈,赋能成长。 整体反馈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师生间的口头交流, 快速了解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调控教学节奏,比如在教学“寻觅身边的药植”时,采用全班反馈的模式来进行学情的摸排。先请一到两位学生汇报自己对于该主题的看法, 引导其他学生对回答进行反馈,教师获取反馈后,对下一步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调整。

(二)双线融合明要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评价逐步转向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模式,以帮助教师构建虚实结合的评价空间,渗透评价要点。

时空融合,延展评价。 利用技术手段贯通课内外的时空,能够将部分评价活动挪到课外进行,课内的学习时间可以重点放在探究、反思、总结等关键处。比如在进行“寻觅身边的药植”的评价阶段,借助智能平台,教师将评价放在线上进行,自评时,能充分做到学生的各自汇报互不干扰,互评时,学生可结合他人建议对作品进行再次修改完善。线下,教师有了充足时间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与总结。

人机协同, 优势互补。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收集、分析、运算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一些复杂的学习表现,仅仅依靠机器无法满足精准评价的需求,依旧需要人机协同的方式进行优势互补,比如任务的设计、量规的编制、流程的规划等需要由教师完成,而资料的收发、数据汇总、数据的对比等显然智能技术更胜一筹。

(三)任务推进串节点

劳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融于整个劳动项目教学之中,通过系列任务的推进来实现连续评价的意义,包括项目整体活动任务和课堂教学任务,通过串联各个评价节点的方式能够使学生不断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找到自己的发展需求。

单元任务,整体融通。 单元任务是指以大单元概念为统领,围绕项目的核心问题一体化设计前置任务、实践任务及总结反思任务,围绕具体任务,设计对应的评价。如在进行“寻觅身边的药植”项目中,前置任务评价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设疑,评估旧知,引发兴趣;实践任务的评价主要指向表现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各环节评价结果的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学生也能发现自身潜能,改进劳动实践;总结反思任务能够反馈总体学习情况,帮助师生诊断目标达成情况,适时矫正。

课时任务,学评融合。 课时任务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评价置于教与学的过程,将评价目标转化为对应、连贯的任务。如在进行“药植种植”课堂教学时,将课堂结构转化成“任务一:了解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在种植中的不同要点。任务二:学会一到两种常用的药植养护方法。任务三:选择一种药用植物,设计种植与养护的方案。 ”随着三个任务的交流、练习、汇报等,教师能够即时获取相应的学情数据。

三、精准反馈,让劳动素养在进阶中增值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劳动过程的动态发展,充分肯定学生在劳动中的进步,因此在劳动校本课程《拾趣》的评价中,教师要重视对评价成果的展示与分享,对评价过程的复盘与优化,帮助学生的劳动素养不断进阶。

(一)动态进阶促可视

劳动教育的项目在结束时要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以借此进行阶段综合评价,检测劳动项目的实践成效。 比如在进行“乐玩栀子果”项目阶段评价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项目过程中得到的积分来换取星级称号,还可以将自己的乐玩成果展示出来,由在场的观众进行打分,两项相加,兑换更高等级的积分;还可以组织学生的项目小组面对组内成员的劳动量与劳动态度进行打分,对项目实践中的劳动方案、劳动任务单等过程性材料进行评价,尽量做到公正、综合地评价。

(二)优教共享促增值

基于导向性、发展性及系统性原则,在关注全体学生在药植课程中的劳动表现的同时,适时共享,放大药植课程中的评价范围,增强劳动评价的育人价值。 比如在班级中进行“药植养护技能我来讲”“我的成果我来秀”等劳动体验共享活动,在校内评价中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养成反思交流的习惯。 同时通过把劳动成果线上展示给家长看,引导家长在家庭评价中鼓励孩子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不断提升孩子的劳动素养。 线上的平台让评价更具有广度与效度,一同搭乘“优教共享”共富班车,为劳动评价增值。

(三)优化迁移促升阶

在劳动项目的总结阶段,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复盘反思、二次推导,为后续的项目开展积蓄经验,促进劳动项目整体评价的优化、升阶。 如在进行“探秘栀子”项目的评价复盘时,引导学生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评价方法、评价类型、评价主体、评价步骤等进行反思与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项目评价2.0 版本, 学生可以迁移到类似的劳动项目中使用,教师还可以适用到其他班级的教学。

指向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基于新课标的理念,围绕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教师通过设计连续评价,将评学与评教贯穿于教学评的全过程,得到了评价结果,又生成了新的评价标准,基于新的评价标准,再度优化教学过程,这样的连续评价实现了“教—学—评”一致性,共同指向劳动育人目标达成,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栀子劳动素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清热消暑山栀子
栀子(赵润怀 摄)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