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防治

2024-03-07王玉芝山东省潍坊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鸭子肝炎病毒性

文│王玉芝(山东省潍坊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肝炎。该病主要发生在鸭子、鹅和鹤等禽类中,尤以1~4周龄的幼鸭多见。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患病鸭子常出现食欲减退、嗜睡、体温升高、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因此,预防和控制鸭病毒性肝炎对维护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重点介绍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防控措施,以期为现代化养殖中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提供参考。

一、病原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是鸭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禽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virus A)。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外壳和核心两种结构。其蛋白质组成主要包括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DHV的结构蛋白主要包括Capsid Protein(C) 和 Pre-Membrane Protein(prM)。其中,Capsid Protein是该病毒包裹病毒基因组RNA的外壳蛋白,能保护病毒基因组RNA免受宿主细胞的降解作用,并参与病毒复制和包装过程;Pre-Membrane Protein则是Capsid Protein的前体蛋白,在病毒颗粒形成后通过蛋白酶的剪切作用被剪切为Membane Protein。DHV的非结构蛋白主要包括Polyprotein、NS2A、NS2B、NS3、NS4A、NS4B、NS5等多个蛋白质。其中,Polyprotein是由多个非结构蛋白的前体蛋白连接而成且具有多个功能模块的大分子蛋白,通过蛋白酶的剪切作用被剪切为各个单独的非结构蛋白。这些非结构蛋白主要参与病毒的复制、调节和感染等过程。

二、流行病学

DHV主要发生在鸭、鹅、天鹅等禽类中,1~4周龄的幼禽多见。该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主要通过与污染的食品、水源和病毒携带者的接触进行传播。同时,该病毒也容易在饲养场内传播,特别是在卫生条件差、养殖密度大的情况下,疫情易于扩散。该病毒的流行与季节有关,一般发生在每年的3~7月。当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时DHV的传播速度更快。此外,在新建养殖场或对DHV未感染的群体中该病毒易于暴发和流行。因此,在鸭肝炎病毒防治工作中,做好环境管理、加强饲养管理、及时隔离患病动物、加强饮水卫生、定期检查和消毒、采用免疫预防等措施非常重要。

三、临床诊断

1.临床表现。DHV感染主要引起幼鸭急性肝炎,主要症状有食欲减退、嗜睡、体温升高、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同时,患病鸭一般比较虚弱,活动能力下降,具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病理改变。感染DHV后,幼鸭的肝会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主要侵害家禽类动物的肝,导致肝细胞坏死和出血。主要表现为肝肿大、颜色加深、质地变软等。这种疾病的病理症状包括以下几点。

(1)肝肿大。受病毒侵害后,肝会逐渐增大,严重者可超过正常大小的两倍。肝细胞坏死: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直接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凋亡和脱落,严重时可形成坏死灶。

(2)出血。肝受损后容易发生出血现象,表现为黏膜、皮肤有出血点及瘀斑等。

(3)消化系统症状。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对消化系统也有影响,患鸭会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

(4)呼吸系统症状。部分患鸭会出现喘息、气促和咳嗽等症状。

总之,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症状主要表现在肝方面,同时也会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3.形态学特征。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肝超薄切片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30纳米颗粒,外层包裹有3层薄膜。在电镜下观察,DHBV颗粒的表面具有凸起结构,称为“鸭嘴”,这也是DHBV的命名来源之一。

4.实验室检查。鸭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分离检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选择8~10日龄的鸡胚,将具有感染性的肝悬液或血液接种于尿囊腔中获得Ⅰ型鸭肝炎病毒。从受感染的动物或组织中收集病毒样本;制备含有病毒的样品,如血清、肝组织等,并将其经过初步的过滤和离心处理去除大部分细胞碎片和蛋白质;将样品接种到对该病毒敏感的细胞系中,如鸭胚纤维细胞(DEF)或鸭肾细胞(DUK)等;在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并观察是否出现细胞变形、溶解或其他病毒特定的反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技术在自然病例或接种鸭胚的肝上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在盖有琼脂的细胞培养物上极易观察空斑。提取细胞内液,通过ELISA、PCR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序列或病毒蛋白质表达水平;确认是否存在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病毒分离技术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包括细胞系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等,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同时,为了避免实验操作中潜在的危险,需要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操作。

四、疫苗免疫

高危地区的鸭子可以进行疫苗接种,以增强其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1.灭活苗。国内外有鸡胚和鸭胚组织灭活苗,鸭胚灭活苗比鸡胚灭活苗效果好。灭活疫苗产生免疫保护力的时间长,但生产成本高,不适用于雏鸭免疫,种鸭需多次免疫,同时需要弱毒疫苗作为基础免疫才能使后代受到保护。以I型鸭肝炎病毒毒株接种健康鸭胚为基础,以致死的全胚组织为制苗材料试制疫苗11批,实验结果表明,强毒攻击后的疫苗总保护率为90.4%。

2.弱毒疫苗。通常认为弱毒苗的免疫效果好于灭活苗。目前鸡胚化弱毒疫苗株包括BUV-1、E85、A66等。弱毒疫苗大多是将DHV在鸡胚或鸭胚上连续传代,DHV的毒力会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步降低,最终获得毒力较弱的疫苗株。但传代次数较多时会影响其免疫原性,确认合适的传代次数对疫苗株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至关重要。

近年出现使用DVH疫苗预防失败的现象,其原因是DHV-Ⅰ变异株的出现。对I型DHV变异株(VFY株)进行筛选和免疫效果的研究表明,传至71代时获得了VFY-77,其安全性稳定,免疫效果良好。针对变异株的研究研制出与I型DHV变异株或新型鸭肝炎相对应的疫苗,可有效预防DVH的暴发。

在养殖生产中需在雏鸭1~3日龄接种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疫苗需用生理盐水稀释,1~7日龄雏鸭需腿部肌内注射0.25毫升,3~5天即可产生部分免疫力,7天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力,22~24周龄向种鸭腿部肌内注射1毫升,其子代雏鸭14天后便可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成年种鸭免疫期为6个月。

五、治疗

服用抗病毒药物(包括口服灵、利巴韦林等)可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扩散,减轻病情。在使用时应按医嘱给予,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同时使用保肝药物(如水飞蓟、牛磺酸等),能促进肝细胞代谢和修复,增强肝功能,预防并缓解肝损伤,可同时配合使用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环磷酰胺等)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和清除能力,并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六、生物安全防控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家禽的疾病,病毒能在室温下存活一定时间。该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过的家禽体内,如粪便、血液、组织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在饲养场内,如果饮水和环境卫生得不到很好控制,容易造成疫情扩散。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防止疫情发生和传播非常重要。

1.严禁从病鸭场或孵化场购进雏鸭。饲养管理人员未经消毒严禁随便入舍或串舍;鸭场大门口、鸭舍门口设立消毒池或放置消毒草垫,定期更换消毒液;场区环境要经常清理消毒;病死鸭严格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2.饮用水卫生。水是鸭体内各种代谢反应的基础,也是排泄体内有害物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确保饮水量充足,保持水的清洁卫生,避免水源受到污染,防止病原菌通过饮用水传播。

3.增加营养。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营养物质,控制饲料能量,饲料质量要合格,并注意保存方式和保存时间,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通风和杀虫,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可以增强鸭群免疫力,在营养方面预防鸭病毒性肝炎。以下是一些营养方面的建议。

(1)增加优质蛋白质供给。鸭子需要足够的蛋白质来支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因此,应在饲料中添加高质量的蛋白质,如鱼粉、豆粕等。

(2)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维持健康所必需的,能增强鸭子对疾病的抵抗力。在饲料中应添加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3)控制饲料能量。过多的饲料会导致鸭子超重,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所以要控制饲料能量,使鸭子保持适当的体重。

总之,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和预防措施,提高鸭子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鸭子肝炎病毒性
《世界肝炎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世界肝炎日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鸭子
一头鸭子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