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方法及防控

2024-03-07张丽娟河南省新郑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中国畜牧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牛群病牛犊牛

文│张丽娟(河南省新郑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牛病毒性腹泻是牛较为高发的一种传染病,也被称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该病主要以白细胞减少、黏膜糜烂、腹泻、发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仅死亡率较高,而且会对病牛生长性能造成严重影响。妊娠母牛在感染牛病毒性腹泻后还会出现产畸形胎、滑胎、流产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牛养殖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牛病毒性腹泻造成的影响,在当前背景下对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表现、防控措施、诊断方法展开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病原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引发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该病毒属于RNA病毒范畴,隶属于瘟病科属。该病毒直径为23~50纳米,多呈球形,外部有囊膜包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低温条件下较为稳定,在-60~-70℃的环境下可以保存数年。但对高温较敏感,56℃即可将其灭活。除此之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等)较为敏感,这些有机溶剂均可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灭活。另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酸碱度也较为敏感,当pH大于9.3或低于5.7即可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活性。

二、流行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猪、羊、牛等牲畜均可造成感染,但对牛易感性最强。所有性别、年龄、品种的牛均可感染该病,尤其是6~18月龄犊牛的发病率最高。该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早春及冬季发病率相对较高。新老疫区在发病时发病特点有所不同。老疫区发病较为缓慢,急性病例较少,病死率和发病率较低;新疫区发病较急,急性病例较多,病死率和发病率较高。患病牛和隐性带毒牛是牛病毒性腹泻的主要传染源,其乳汁、鼻涕、眼泪、尿液、唾液等含有大量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病毒主要通过飞沫、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除此之外,人工授精、自然交配、母婴传播等途径也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牛病毒性腹泻。

三、临床表现

根据患病牛的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两种临床类型。一是急性型。急性型病例主要发生青年牛群体,一般发病较急,病牛在发病后体温上升至40℃以上,在此期间病牛体内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持续4~7天,病牛体温会逐渐下降,其体内白细胞数量也会随之增多。与此同时,病牛会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发病后2~3天病牛流涎增多,口腔黏膜、上颚、舌面、鼻镜等部位存在溃疡、充血现象,呼出的气体存在严重的恶臭气味,继而会出现严重腹泻。腹泻初期主要以水样腹泻为主,继而逐渐变成黏稠稀便,粪便中夹杂有大量气泡及黏液,个别还夹杂有少量血液。最终病牛会因体内脱水而死亡,病程一般为5~7天。

另一种是慢性型。慢性型病例较为少见,主要发生于老疫区。病牛发病后体温浮动不明显,但会出现鼻镜溃烂、体形消瘦、口腔糜烂、牙龈发红、眼角有分泌物、跛行、趾间蹄叶溃烂、间歇或持续腹泻等症状,病程最长可达1年,大部分在发病后2~6个月即会出现死亡现象。妊娠母牛感染后还会出现产弱胎、产死胎、流产等现象。

四、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牛可以发现,淋巴组织和消化道是病死牛病理变化最为集中的部位。鼻腔黏膜及鼻镜部位存在许多浅且小的烂斑;消化道黏膜普遍存在糜烂、出血、充血现象,特别是肠道黏膜病变尤为严重,存在溃疡性、卡他性、坏死性、出血性等不同程度的病变;肠道黏膜切口外翻,水肿严重,存在大量浑浊状液体;真胃水肿明显,黏膜表面存在溃疡及弥漫性出血。如果病死牛为新生犊牛,并存在运动失调症状,心内外膜还会出现出血现象,脑膜还会出现积水现象。

五、疾病诊断

根据病牛的临床表现,结合疾病的流行特点以及病死牛的病理变化即可初步确诊为牛病毒性腹泻。但牛病毒性腹泻大部分为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瘟、口蹄疫等疾病极易混淆,所以需要借助实验室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予以最终确诊。

1.血清学诊断。快速诊断试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中和试验等是最为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一是快速诊断试纸。快速诊断试纸主要应用于牛病毒性腹泻快速诊断中,不仅对仪器要求较低,操作简单,而且可以用于抗体及抗原检测;二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可批量检测、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敏感度高、可用于抗体及抗原检测等优点,在牛病毒性腹泻检测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三是血清中和试验。血清中和试验既可用于定量检测,也可用于定性检测,但免疫耐受牛由于产生牛病毒性腹泻抗体,血清中和检测结果为隐性,极易造成病牛漏检现象。

2.病毒分离鉴定。可以选择病死牛的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甲状腺等,或是选择急性发病期病牛的尿液、血液等作为病料。将病料接种到胎牛肺细胞或犊牛肾细胞上,或是将其放置到电镜下观察。根据观察到的病毒形态以及查看胎牛、犊牛发病情况即可最终确诊。

3.分子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借助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DV、BV段基因予以扩列,合成几段或一段特异性引物,以此来判定病牛体内是否含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诊断虽然对仪器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但由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所以在牛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断中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六、治疗方法

目前牛病毒性腹泻并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在治疗牛病毒性腹泻时可以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防止继发感染。牛病毒性腹泻会抑制免疫系统,进而导致病牛极易继发或并发感染其他疾病。所以在对病牛进行对症治疗时必须采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以防止病牛出现继发或并发感染现象;二是防脱水。牛病毒性腹泻会导致病牛体内大量脱水,在此情况下为了防止病牛出现酸中毒或电解质失衡,要及时为病牛补充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三是止泻。对腹泻严重的病牛可以投喂收敛止泻药物予以止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收敛止泻药物时应尽量避免皮脂类固醇,皮脂类固醇会在一定程度加重病牛肠道溃烂、糜烂现象;四是退烧。高烧不退但食欲较好的病牛可以投喂适量阿司匹林,帮助病牛尽快退烧。除了可以采用对症治疗外,还可以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选取山楂炭30克,乌梅25克,黄连20克,柿蒂、茵陈、诃子肉、姜黄各15克,将上述药材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煮好后滤其汁液为病牛灌服,每天1剂,连用3~5天,也能有效减轻病牛症状。

七、预防措施

1.慎重引种。在牛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秉持自繁自养的基本原则,尽量不从外购牛。如果必须从外购牛,需要严格遵循防疫制度,构建完善的引进程度。首先在引进前要对购置地点全面考察,确保购置地点近期未发生过牛病毒性腹泻。与此同时要对即将引进的牛只进行血清学检测,以此确定即将引进的牛只体内是否含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只有检测结果呈阴性才能引进;其次在引进后不能将新引进的牛只与原有牛群立即合群饲养,而是要单独饲养一段时间,确定新引进的牛只并非处于隐性带毒状态后才能混养,防止牛病毒性腹泻从外引入。

2.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管理因素是牛病毒性腹泻的诱发因素,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可能会加大牛病毒性腹泻的传播风险。因此,在牛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工作。首先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卫生清理制度,及时清除牛舍和运动场上的杂物、粪污,使牛舍、运动场始终维持干净、卫生、清洁、干燥的状态;二是要根据季节变化,结合牛病毒性腹泻流行情况对牛舍、运动场、走廊等进行定期消毒,以此起到杀毒灭源的效果;三是减少冷热应激。冬季外界气温较低可以通过减少通风时间、搭建暖棚等方式提高温度。夏季外界温度较高,可以通过洒水、安装风扇等方式降低温度,以此来使牛舍始终处于温度适宜的状态,减少冷热应激对牛群的不良影响。

3.落实疫苗接种工作。疫苗接种可以提高牛群机体免疫力,进而降低牛群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的概率。牛病毒性腹泻疫苗主要可以分为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类型,灭活苗主要在种公牛配种前使用,而弱毒苗主要在犊牛9~12月龄使用。如果养殖区位于牛病毒性腹泻高发区,需要每隔3~5年为牛群接种1次;如果养殖区不位于牛病毒性腹泻高发期,一次接种即可使牛只获得终身免疫力。

八、结语

综上所述,牛病毒性腹泻不仅具有较高致死率,而且会对病牛饲料利用率及增重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牛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对牛病毒性腹泻加强防范,通过谨慎从外引种、落实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的暴发风险。一旦牛群感染牛病毒性腹泻,要立即采用中医方法或对症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降低牛病毒性腹泻造成的损失。

猜你喜欢

牛群病牛犊牛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一列犊牛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诊治
犊牛腹泻的发生和防治
犊牛水中毒的发生及预防
慧眼识病牛
犊牛泻痢的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