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2024-03-07杨珍许翔陶慧慧沈菲江西省九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杨珍 许翔 陶慧慧 沈菲(江西省九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郭林滚 欧阳志华(江西省庐山市农业农村局)
付戴波(江西省九江市农业科学院)
陈海南*(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农业农村局)
猪的免疫抑制疾病是由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一种病理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猪体在接种疫苗后无法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免疫抑制对猪群的危害包括生长发育迟缓、饲料转化率低下和死淘率升高等问题。此外,还会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有时,接种某些致弱的疫苗后,免疫抑制还可能加重疫情的传播和扩散。
一、引起猪免疫抑制性病的因素
猪群发生免疫抑制的原因既包括传染性因素也包括非传染性因素。由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对猪群的危害最大,也最为严重。其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已被公认为是引起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而在非传染性因素中,霉菌毒素和药物因素是临床上相对常见且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1.主要传染性因素。
(1)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俗称为“蓝耳病”,是由PRRSV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困难。这种病毒对组织有很强的选择性,主要侵害猪的肺泡巨噬细胞和其他巨噬细胞,导致肺部呼吸功能障碍以及其他多系统多器官的问题。这使得机体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继发感染。感染蓝耳病毒的猪群对猪瘟和支原体疫苗的免疫应答会受到严重干扰,导致免疫失败。因此,在蓝耳阳性的猪群中,常常出现多种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这是蓝耳病导致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2)猪圆环病毒病2型(PCV-2)是一种由圆环2型病毒引起的猪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该病毒一旦侵入机体,首先会在扁桃体局部淋巴结中定植,然后逐渐传播到肝、肾、肺等其他器官的淋巴组织,导致淋巴结衰竭、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等症状,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此外,它还会降低机体分泌干扰素的能力,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临床上表现为接种疫苗后未能产生充分的免疫应答,以及对某些低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缺乏免疫保护而易患疾病的情况。
2.主要非传染性因素。
(1)霉菌因素。霉菌毒素在饲料中存在的概率非常高,通常不容易察觉。霉变饲料主要对动物的肝、肾和胃肠道黏膜等组织器官造成危害,进而影响了这些器官的发育和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在临床上,这可能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生产性能下降、养殖动物的抵抗力降低等问题,同时还可能诱发多种疾病。霉菌毒素的危害是与剂量无关的,即使是微量的霉菌毒素也可能对动物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是免疫系统容易受到损害,有些猪只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其免疫系统受损可能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2)药物因素。抗生素类药物常被用于生猪的疾病防治,包括磺胺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等。然而,这些药物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们在防治效果上可以取得良好的结果,但同时也对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仔猪中,这可能表现为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导致免疫器官出血和萎缩等症状,这不利于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因此,在日常仔猪的健康保健中,除了考虑药物的剂量外,还应考虑使用药物的时机,以确保达到药物防治的最佳效果。
二、流行特点
1.感染率极高。感染率极高是猪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最为明显的特征。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模式采用了大范围、多饲养点的模式,集约化养殖和散养户并存。然而,散养户往往缺乏充分的疫病防控意识,加上养殖环境和条件相对落后,这容易导致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和传播,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感染。
2.持续性感染。持续感染是防控猪免疫抑制性疾病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些病原体,如猪瘟、蓝耳病、圆环病等,感染猪群后耐受的猪不仅可以持续携带这些病原体,还会不断向外部环境排毒,导致环境污染。此外,种公猪和母猪感染后,除了影响自身的生产性能,还可以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播给仔猪。这些仔猪可能不会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它们可能长期携带和排毒,成为潜在的持续感染者。因此,持续感染对整个猪场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3.继发/并发感染严重。继发感染和并发感染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在临床上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这种情况增加了疫病的防控、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一旦继发感染或并发感染发生,疫情往往会恶化,甚至可能变得难以控制。举例来说,当蓝耳病暴发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损,使得常在体内的致病菌,如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有机会引发多种混合感染。因此,临床上蓝耳病的症状可能较轻,但继发感染和并发感染的其他疾病往往是导致猪群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这增加了对疫情的防控和管理的挑战。
三、综合防控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针对猪瘟、蓝耳病、圆环病等疾病已经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并且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可供使用,从而可以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在为新生仔猪接种疫苗时,需要监测母源抗体水平。如果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接种猪瘟、蓝耳病、圆环病等疫苗可能会导致免疫抑制,增加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风险。因此,养殖场应定期检测疫苗接种后的抗体效果,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体系,以便及时了解疫情和猪群的健康状态,以制定有效的免疫计划。这有助于确保猪场的健康和预防免疫抑制性传染病。
2.合理安全用药。合理安全用药是预防猪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一旦猪群出现免疫抑制性疾病,往往会出现过度使用药物的情况,例如增加药物剂量或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应对继发感染或并发感染。然而,这种盲目用药的做法可能会增加病猪的代谢负担,损害免疫系统,甚至导致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因此,临床上的正确做法是首先进行准确的诊断,然后根据疫情情况选择安全、高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有条件的猪场,进行药敏试验可以更好地选择对疫情敏感的抗生素药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这有助于降低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药物滥用的风险,维护猪群的健康状态。
3.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当前,对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应结合猪场实际疫病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两点的生物安全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在养殖场中,确保高水平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措施非常重要。这包括定期清理饲养区域,避免积聚粪便和污物,定期更换床垫,以保持饲养环境的干净和卫生。此外,防霉和防变质的饲料管理也至关重要,确保食用的饲料质量良好,避免给猪只饲喂发霉或变质的饲料。通过提供充足、均衡的营养,可以增强猪只的免疫力,提高其对疫病的抵抗力。这些措施为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和确保疫苗接种效果提供了基础。
(2)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在养殖场内,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至关重要。对于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疫病,应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对于那些不能通过疫苗防控且易继发感染或并发感染的疾病,应定期进行药物保健,以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疫病的传播和发生,确保猪群的健康。
四、结语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问题一直是困扰养猪业的一大难题。这些疾病的发生通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导致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猪群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问题,确保猪群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