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情况调查
2024-03-07顾舒舒吕宗德苏权李凤玲江苏省南京市畜牧兽医站
文│顾舒舒 吕宗德 苏权 李凤玲(江苏省南京市畜牧兽医站)
袁橙(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蛋鸡中容易引起肾、生殖道和内脏的病变。严重影响了蛋鸡的生产性能,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是蛋鸡生产中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最近几年,蛋鸡养殖者已经开始重视对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预防,但仍然存在一些蛋鸡场频繁发病的情况,导致产蛋量下降,料蛋比上升,养殖效益不理想。为了解蛋鸡场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情况,提供更好的防控措施,笔者在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期间对一些规模较大的蛋鸡场进行了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情况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一、调查内容
1.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走访+问卷+抗体监测”的形式,赴规模蛋鸡场与负责人、饲养员、当地防疫人员进行了座谈,现场交流了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史和免疫情况,查看鸡群状态,并有针对性的采样检测。
2.调查对象。江苏省内的部分规模蛋鸡场共计28家。本次调查兼顾了不同的养殖品种、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调查内容。包括各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及使用情况、发病原因与传播途径以及控制措施。对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效果较好的蛋鸡场,重点关注其疫苗毒株、免疫程序以及免疫前后生产管理过程中采取的关键措施。对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效果较差的规模场,重点关注其疫苗品种、免疫程序、防治措施及其他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曾发生过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蛋鸡场进行采样检测并分析原因。
二、调查结果
1.免疫情况。
(1)疫苗种类。不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免疫方式确实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新支二联可以通过点眼、滴鼻、饮水和注射多种方式进行免疫,因此在蛋鸡场使用较为普遍。另外,含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联苗,如新支流法和新支流腺疫苗,在雏鸡阶段使用较广泛。开产前,几乎所有蛋鸡场会接种"大四联"新支减流疫苗。
在一项针对28家蛋鸡场的调查中发现,涉及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毒株共有8种。大多数蛋鸡场会在120日龄前使用2~4种不同毒株的疫苗进行免疫,其中有1家蛋鸡场使用了5种以上的不同毒株疫苗。
在调查中,有6家蛋鸡场只免疫了针对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毒株的疫苗,有5家只免疫了针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毒株的疫苗,有2家使用的疫苗毒株不明确。剩下的15家蛋鸡场同时免疫呼吸型和肾型毒株,占调查蛋鸡场的53.57%。传染性支气管炎不同毒株疫苗在蛋鸡场的使用情况见图1。
(2)首免日龄。被调查的蛋鸡场中,苗鸡1日龄时进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的有22家,占比78.57%;1日龄不免的有3家,占比10.71%;另外,不确定种源场在苗鸡1日龄是否免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蛋鸡场有3家。
(3)开产前免疫次数。蛋鸡场在120日龄前的免疫次数区别较大,被调查的28家蛋鸡场中,开产前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3次的有7家,占比25%;免疫4次的有5家,占比17.86%;免疫5次的有10家,占比35.71%;免疫6次的有4家,占比14.29%,免疫7次以上的有2家,占比7.14%。具体如图2所示。
2.发病情况。调查蛋鸡场中有7家表示鸡群发生过传染性支气管炎或出现过类似症状,具体如表1所示。各日龄蛋鸡均有发病,其中以开产前蛋鸡为主,发病原因大致分类三类:一是种源出现问题,苗鸡经代育雏场养殖,到本场后开始发病;二是免疫不当,普遍反映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效果差;三是应激因素导致鸡群突发传染性支气管炎,如环境突变、冷热应激等。
表1 蛋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情况或类似症状发生情况
◎图1 传染性支气管炎不同毒株疫苗在蛋鸡场的使用情况
3.监测结果。对近半年内疑似发生过传染性支气管炎的3家蛋鸡场采集血样、双拭子和鸡舍环境拭子,鸡群日龄分别为150日龄、310日龄和390日龄,分别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抗体和病原感染情况。结果显示,3家蛋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检测均为阴性;免疫抗体滴度较高,但抗体离散程度均比较大。
4.控制措施。隔离、淘汰病鸡是多数蛋鸡场控制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继续传播的首选措施。蛋鸡场在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或类似症状,造成明显的产蛋下降时,会优先考虑采用翻肛等方法将“假母鸡”或其他病鸡挑出,隔离饲养一段时间观察产蛋量。若产蛋缓慢恢复至正常则放回鸡群,若产蛋量持续下降则果断淘汰。
三、结果分析
1.种源品控不到位。调查发现,蛋鸡养殖者在选择鸡苗时存在两种心态。首先,一些养殖者由于与种鸡场签订了质保或赔偿协议,因此在引种时对苗鸡质量筛选不够严格。其次,越来越多的商品代蛋鸡场为了降低育雏成本,选择将鸡群在代育雏场养殖到60~90天左右,然后再将鸡群运回本场。调查还发现,一些种源场提供的免疫记录或免疫程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疫苗名称与毒株及型号不符、疫苗名称填写错误、剂量标注和接种方法填写不规范、疫苗厂家不明确等。然而,引入这批鸡苗的蛋鸡场却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甚至在发现后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给后续的溯源调查增加了困难。
2.疫苗选用不科学。调查发现,蛋鸡场在选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时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对所使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毒株不了解、不记录,对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抗体监测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仅凭鸡群是否出现呼吸道症状来判断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效果,甚至在产蛋高峰一直上不去时才去检测鸡群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效果以及是否存在病原感染。
3.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程序的制定原则应根据本地区和本场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情况来确定。然而,在实际养殖生产中,蛋鸡场通常不清楚本地区当前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情况,也没有渠道了解本地区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毒株。因此,在制定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程序时,养殖者会尽可能选择简便的方式。
4.隔离淘汰不及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发生过传染性支气管炎或有疑似症状的中小规模蛋鸡场,往往没有及时进行免疫抗体和病原检测。通常是在初产日龄延后、产蛋高峰迟迟上不去的情况下才会请专业人员进行诊断或检测。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的存在,病原摸排检测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一旦确诊,然后才会对"假母鸡"或出现症状的鸡只进行鉴别和隔离饲养,导致病原在鸡群中长期存在并传播。
此外,许多蛋鸡场在上一批次蛋鸡出栏后,存在空舍消毒程序不规范、消毒药物使用不合理、空舍时间太短等问题。导致上一批蛋鸡残留的病原体无法完全清除,在不同批次的蛋鸡之间传播。在代育雏场中,一旦鸡群感染了传染性支气管炎,在育雏阶段由于症状不明显,缺乏产蛋等指标的观测,鸡群很容易长期潜伏感染。当鸡群经历远距离运输应激或养殖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应激时,往往由于抵抗力下降而易发病。
四、结语
通过对蛋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情况的调查,发现中小规模蛋鸡场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选择和免疫程序制定上重视程度不足。同时,在引种时对种源质量的把控不严,以及鸡群发病后未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隔离、淘汰管理等问题,导致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长期存在,造成鸡群持续感染。
为了控制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首先应选择适合的疫苗,同时兼顾呼吸型和肾型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毒株。在1日龄时,应尽早进行气雾或点眼、滴鼻免疫,以促使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在黏膜上形成保护屏障,减少后续病毒感染的机会。在制定免疫程序时,需要根据本场及周围蛋鸡场、种源场、代育雏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情况,适时调整免疫程序和方式。此外,需要加强鸡舍巡检,及时发现病鸡、弱鸡和不产蛋鸡,并进行隔离饲养。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后,应尽早剔除病鸡、弱鸡和"假母鸡",并进行彻底消毒,以阻断病原的传播。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开展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尽早采样检测,明确感染的毒株,并监测流行毒株。建立台账记录,提供地区性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