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花针循经叩刺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2024-03-07尹蓁枝韩为张国庆童文倩李岳楠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梅花针痉挛性痉挛

尹蓁枝,韩为,张国庆,童文倩,李岳楠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230000

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广东广州 510370

3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00

脑卒中作为一种可引起持续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特点,是临床导致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2]。近年来脑卒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现代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患者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的同时,致残率明显升高[3],大多数存活者都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残障,以偏瘫最为常见[4]。在卒中偏瘫发病的3 周内,约8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状态[5],患者可出现疼痛、肢体随意运动受限、关节挛缩等症状,造成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显著下降[6]。如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脑卒中康复的难点。

针刺是治疗肢体偏瘫的中医特色疗法,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获得疗效肯定。针刺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能够改善脑组织微循环障碍,降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状态,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卒中预后[7]。本研究旨在观察梅花针循经叩刺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并比较其与单纯针刺治疗的疗效差异,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入组标准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8]和《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9]。

1.1.2 中风诊断标准 参照《中风诊断疗效评价标准(试行) 》[10]。

1.1.3 肢体痉挛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治疗规范》[11]制定的康复评定MAS 法为标准。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经颅脑CT或MRI 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③卒中首次发作,意识清晰,单侧肢体痉挛性瘫;④病程短于3 个月;⑤ MAS痉挛评级在Ⅰ级以上,Ⅲ级以下;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关节疾病(如骨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影响患侧肢体运动功能;②既往注射过肉毒毒素或肌肉松弛剂;③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或有严重出血倾向;④有针刺禁忌证,不能进行针刺治疗。

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2022 年1 月—2023 年2 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 例)、对照组 (36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见表1。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

?

3 治疗方法

2 组均给予调控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治疗[12]。

3.1 观察组 ①毫针针刺:上肢取患侧极泉、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解溪、太冲,以上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mm×40mm 的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行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角度90°~180°,频率为90 次/min,得气后留针30 min。②梅花针循经叩刺:患者取仰卧位,对患侧肢体局部皮肤进行消毒。使患者患侧上肢掌心向上,下肢呈伸展位。医师左手固定患肢,右手持梅花针,腕关节发力带动针柄,针尖垂直于皮肤进行循经叩刺。上肢沿手阳明大肠经,叩刺范围由肩髃穴至合谷穴;下肢沿足阳明胃经,叩刺范围由梁丘穴至解溪穴。沿经脉循行部位自上而下匀速叩刺,频率为90 次/min,力量由轻到重,叩刺时间为5min,至局部皮肤轻微渗血为度。治疗后以消毒棉球擦拭皮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梅花针叩刺隔日1 次,每周3 次,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4 个疗程。

穴位定位均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13]。

3.2 对照组 采用毫针针刺治疗,操作和疗程同观察组。

4 疗效观察

4.1 观察指标 FMA 评分,评价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共50 项内容,满分100 分,上肢功能占66 分,下肢功能占34 分,分值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佳。

4.2 BI 评分 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共分为5级,满分100 分。0~20 分: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 分:严重功能缺陷,50~70 分:中度功能缺陷,75~95 分:轻度功能缺陷,100 分:生活完全自理。

4.3 MAS 分级 根据检查者对患者静息状态下患侧肘、膝关节被动活动时的阻力大小,将痉挛程度分为0、Ⅰ、Ⅰ+、Ⅱ、Ⅲ、Ⅳ级,等级越高表示痉挛程度越重。

5 疗效评价指标

参考《中国康复医学治疗规范》[14]拟定。痊愈:0级或下降2 级以上;显效:下降2 级;有效:下降1 级,未达到0 级;无效:分级无下降。患者偏瘫侧上肢或下肢中任一肢体Ashworth 评定量表(MAS)分级下降均适用于此疗效评价标准。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Wilcoxon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时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FMA 评分比较

治疗前2 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MA 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 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FMA 评分比较()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FMA 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 t=3.37,P<0.05

?

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I 评分比较

治疗前2 组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BI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I 指数评分比较()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I 指数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 t=2.45,P<0.05

?

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MAS 分级比较

治疗前2 组上下肢MAS 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MAS 分级较治疗前改善,Z=-6.219,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肢MAS分级较治疗前改善,Z=-3.66,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肢MAS 分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Z=-3.44,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MAS 分级较前改善,Z=-6.20,P<0.05;治疗后对照组下肢MAS 分级较前改善,Z=-3.96,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下肢MAS 分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Z=-2.95,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肘、膝关节MAS 分级比较

4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8% (P<0.05) 。见表5。

表5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本研究过程中2 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

讨 论

偏瘫是脑卒中发病后主要的肢体后遗症表现,临床分为轻偏瘫、弛缓性偏瘫、痉挛性偏瘫及意识障碍性偏瘫4 种表现形式,以痉挛性偏瘫最为常见[15]。现代医学研究认为[16-17],肢体的肌肉痉挛是很大一部分中风患者偏瘫发病后的伴随症状,其发生机制是脑卒中后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导致上运动神经元细胞受损,中枢抑制机制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约束力减弱,使肌肉牵张反射失去中枢抑制,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症状,称为痉挛状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尚无明确方法,常采用肌松药物或肉毒素注射的疗法,在缓解肌肉症状的同时,存在不良反应多,临床应用受限等问题[18]。针刺疗法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方面的中医特色疗法,相关研究表明[19]针刺刺激偏瘫肢体,能通过患者感觉神经启动其牵张反射,降低痉挛侧肢体亢进的肌张力,达到抑制痉挛的效果。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学“经脉病”或“痿证”“痉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肝肾等脏腑病变,耗伤气血津液日久,导致髓枯精痿,肢体筋脉失养[20]。对偏瘫而言,须从痿证论治。《素问·痿论篇》曰:“治痿独取阳明”,强调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被历代医家奉为痿证的治疗大法。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将饮食所化水谷精微藉心肺之气布散全身以润泽肌肤、滑利关节、充养筋脉。从肢体痉挛及肌张力升高的主要临床表现来看,可知本病病位在筋脉。《灵枢·终始》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阳明经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亏则宗筋弛纵,不能滑利关节,出现肢体拘紧挛急、屈伸不利等症状。另者,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刺阳明能够起到补益气血,充养筋脉的作用。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同名相接,同气相求,是针刺治疗痿证的绝佳选择。

梅花针又称“七星针”、“皮肤针”,其起源于《灵枢·官针》中“浮刺”“毛刺”“半刺”“扬刺”等理论。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梅花针是基于经络学说之皮部理论而体现其治疗作用的[21]。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又与经络气血相通,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络脉网络全身,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有着渗灌气血、营养全身的作用。《素问·皮部论篇》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皮部与络脉之间具有部位与疾病传变过程的双层表里关系[22]。皮部-络脉理论为外治、刺络、推拿等方法提供了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皮部和络脉进行梅花针叩刺,可以达到调整脏腑、舒筋活络,通畅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从而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状态[23]。现代研究表明[24]梅花针叩刺可通过皮肤痛觉神经末梢接收疼痛信号,传送至中枢神经;疼痛信号可传至脏腑,完成一系列特殊联络结构,故梅花针在治疗“皮部病”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刺激局部穴位而发挥更深层次的治疗作用。取梅花针叩刺阳明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在奉“治痿独取阳明”之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中医治疗该病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梅花针叩刺循经叩刺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治疗后2 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升高,患侧肘、膝关节痉挛程度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此结果提示梅花针循经叩刺相比单纯针刺治疗,可更有效的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且临床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梅花针痉挛性痉挛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梅花针叩刺结合摩法治疗斑秃的临床观察
常规针刺联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梅花针叩刺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