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4-03-06乌日娜
乌日娜
一、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美术学科也更加重视知识结构的有机整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建议,“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1],这突出了知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单元课程的设计要求。与此同时,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发展变化的学业评价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理念入手,从艺术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阐述美术单元课程的证据内容,设计单元课程评价框架并开展实践研究,通过证据准确、持续、全面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充分发挥以评价来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从而有助于丰富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凸显单元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
二、 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理念
基于证据的理念最早被应用于医学领域,是由加拿大学者戈登·盖亚特(Gordon Guyatt)等人于1992年提出的[2],其基本定义是“决策应基于当前可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偏好和价值观”[3],此后,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应用到社会各领域,并对教育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4],形成了基于证据的教育(evidence-based education),也称“循证教育”。循证教育是将个体教与学的专业知识与来自外部系统研究中可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循证教育认为,证据具有相关性、真实性和充分性的特征,强调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证据的支持作用[5]。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倡导循证教育,国内学者基于此理念也展开了诸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教育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证据”一词在教育评价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指出,“既然评估涉及获得有关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那么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想实现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为评估提供了合适的方法”[6]。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学生学习结果(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SLOs)的评估逐渐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重点,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将“证据”定义为“最适用于认证的学习结果的信息”,“SLOs评估”在认证目的上被定义为学校或专业用来收集SLOs的直接证据的过程,其目的是判断和改进整体的教学绩效[7]。2006—2008 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ETS )连续发布了三个以“证据文化”为主题的报告[8][9][10],有力地促进了基于“证据”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机制在高等院校中的推行。2010年,更智能平衡评价联盟(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um, SBAC) 和升学与就业准备评价伙伴(The Partnership for Assessment of Readiness for College and Careers, PARCC)两个评价联盟采用以证据为中心(Evidence-Centered Design, ECD)的设计框架,研制了新一代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旨在通过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来推理判定学生的学业表现[9]。 杨明全等指出,正是通过证据的呈现,人们得以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即“运用证据来提升学习结果,由此证明个体的能力和学习绩效的持续提升”[10]。由此可见,在教学评价中早已使用证据并且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证据评价学生学业表现从而提升学习结果的路径,已得到国内外专家和机构的认可。如今,“证据”一词被频繁应用于有关教育评价的各类研究中,在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中开展有关评价内容、评价路径及评价体系的建设、评价模式等多方面探索。
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理念是在基于证据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姚林群、戴根元认为“基于证据的学业质量评价”是以重组的、高质量的证据材料作支撑的,最后得出的评价结论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11]。本研究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理念则更强调在单元课程中对证据的系统采集和设计,以及通过证据的呈现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换言之,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重视在评价中对证据的系统设计、采集、分析和使用,注重证据作为事实和材料的真实性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反映情况,强调对有效证据进行分析后的理性评价,从而对学生学业情况做出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三、 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证据内容
(一)美术单元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杠杆[12],美术单元课程设计现已成为中小学美术课堂改革的趋势。不同于单课时教学,一个单元包括一个或更多需要两三周才能达成的教育目标[13],单元课程由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向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个人能力的发展,由零散知识点的合集转向系统化的学科核心概念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
美术单元课程以大概念为统领,从美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出发,创设真实情境,将与真实任务相关的多个单课时的教学目标、实践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进行结构化整合,形成完整的单元,从而提升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美术单元课程具有综合性、连贯性、探究性、合作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综合性体现在美术单元课程包含多项美术学习内容和学业任务,将多个知识和技能与主题相关联,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和应用。连贯性体现在美术单元课程内部的子课程之间具有明确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以创建有机整体。探究性体现在美术单元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尝试新的艺术媒介、材料和技术,培养他们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合作性体现在学生可以参与合作项目,与他人分享创意并合作完成作品。跨学科性体现在美术单元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比如美术与历史、语文和科学的融合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美术单元课程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和学业任务,既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创造性思维,也能培养其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证据内容
学生学业评价是指以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生的发展变化达成既定目标程度进行评判的过程[14]。能反映有关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信息资料都可以作为证据内容。因此,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证据内容是指那些能有效检测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的信息资料。
第一,有关审美感知核心素养的证据内容。审美感知是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知和反映的能力[1]。评价学生审美感知核心素养的证据内容主要有语言描述、文字描述、纸笔测验、创作草图、学生收集的图片集、学生画的生活速写等。
第二,有关艺术表现素养的证据内容。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1]。评价艺术表现素养的证据以学生的表现性任务为主。例如,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的平面、立体或动态的美术作品。
第三,有关创意实践素养的证据内容。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1]。评价创意实践素养的证据主要包括体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创作草图、作品说明、语言描述、创作过程记录等材料,如具有创新意识的书画、摄影、雕塑、微视频等作品,以及标识、请柬、贺卡、海报等多种类型的设计作品。
第四, 有关文化理解素养的证据内容。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和阐释的能力[1]。评估有关文化素养的证据包括语言描述、书面表述、调研报告、作品说明和简答题等能表现学生对文化内涵认识和理解的材料,以及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交流、合作的文字、照片或视频等资料。
四、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设计
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以“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这一逆向设计为基本思路,即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15],秉持“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理念,将评价嵌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效果测评,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一)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基本框架
国内外研究学业评价的组织和学者们提出了可操作的、基于证据评价的评价框架。玛格丽特·赫里蒂奇(Margaret Heritage)提出了“以证据为中心”的形成性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分为学习进程、学习目标等十个环节[16],不仅推动了形成性评价在美国中小学成就评价中的应用,也对中国学业评价研究和实践相关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王慧君等人在《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观点、框架与实践路径》一文中介绍了基于证据的混合学习课程学业评价框架,将其命名为e-ABC模型,包括识别证据、创设证据、采集证据、鉴定证据、分析证据、解释证据和使用证据七个环节[17],详细说明了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环境关于证据的处理与应用。
本研究借鉴e-ABC模型,采用逆向设计法,从单元课程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理解的大概念入手,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系统地设计证据,形成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基本框架,包括预期结果-设计证据-采集证据-分析证据-使用证据五个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生评价框架
1. 预期结果
确定预期结果是开展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的首要环节。预期结果聚焦学生能够迁移和理解的大概念,将零散的知识点与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结合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参考新课标中关于美术学科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合理划分子单元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确定子单元课程的学习目标。
2. 设计证据
确定证据是实施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的重要操作步骤。站在评估员的角度进行思考时,我们要问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根据预期结果),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应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倾向,我们应使用最合适的评估类型[16]。设计证据包含两个环节。一是根据子课题中的学习目标确定证据内容。二是制定评价量表。
3. 采集证据
采集证据是指在美术单元课程中,按照事先确定的证据清单收集、留存证据。采集证据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任务单、作品说明、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等内容按照子课程的先后顺序收集,留存在学生档案袋中。而教师则将课堂观察记录、访谈记录、活动照片和录像片段等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如果有专家或家长等参与实践活动,则需要根据证据清单划分的采集任务加入采集证据的环节之中。
4. 分析证据
分析证据是指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应评价量表量化证据,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业综合成绩。分析证据并不是在单元课程结束之后对所有证据进行统一分析,而是贯穿单元课程的始终。总之,分析证据需要各主体及时、客观地根据评价量表量化证据集,最终由教师统计,形成学生的学业综合成绩。
5. 使用证据
使用证据是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最后环节,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分别指向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学业成绩反馈给学生,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对单元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学业成绩可以让教师直观地看到学生对单元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业成绩反馈给学校,有助于学校了解美术学科课程建设情况,帮助教师改进学科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增加专家资源、活动经费、活动设备和场地的投入,助力学科发展。
(二)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实施原则
评价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表现、学习收获等诸多方面,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注重表现型评价和坚持多主体评价四个基本原则[1],为制定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实施原则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基于美术单元课程实践活动内容丰富、表现性任务类型多样、课程时间跨度长等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制定如下实施原则。一是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的原则。美术单元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专家、艺术家、观众等不同评价主体,单元课程由多个子单元课程组成,需要根据实践活动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在设计证据的同时明确评价主体。二是证据对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的原则。在设计评价量表时不仅要考虑对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等级评定,还要将证据内容呈现在评价量表中。不同的评价主体需要对照目标、证据和等级标准进行客观评价,突出证据的重要性和评价的准确性。三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在整个单元课程中持续显示出理解和行为的变化,所以在采集证据的环节中既要采集诸如学生美术作品、随堂测验等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证据,也要注重采集那些能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照片、视频等证据。
五、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实践
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框架中的预期结果-设计证据-采集证据-分析证据-使用证据五个环节,开展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创产品设计”单元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评价框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预期结果
1.提炼单元课程大概念
“二十四节气的文创产品设计”单元课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以文创产品为艺术呈现方式,在设计初期探索美术学科知识、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提炼出两个能让学生持续理解的大概念:一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大自然的变化,是丰富的创作源泉;二是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他们创作的作品反映和传承文化。
2. 构建单元课程框架
从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学科零散知识点、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学科大概念进行综合规划,构建课程框架(见图2)。本研究从作品的体现形式,即二十四节气文创产品出发,与艺术家探讨总结出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分析作品-寻找素材-写生图形-变化图形-创作图案-应用图案-制作产品-解读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地域资源,掌握文创设计、节气文化、图形设计、图案设计和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及技能。结合美术学科活动的时长和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本研究将零散的知识点重新组合,设计出六个子单元课程。
图2 “二十四节气的文创产品设计”美术单元课程框架
3. 确定子单元课程目标
本研究中的子单元课程学习目标根据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确定。子单元课程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什么是文创产品、文创产品以何种形式表达内涵、成功的文创产品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等内容。最终确定的学习目标包含审美感知、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二十四节气的文创产品设计”美术单元学习目标与证据内容
(二) 设计证据
1. 确定证据内容
本研究中单元课程的证据内容是教师选择的最适合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和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容,共28项(如表1所示)。值得强调的是,表1中的28项证据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对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呈现的证据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检验单元课程学习情况的单元测验、课后访谈记录、课后观察记录、专家对学生表现的书面记录、活动照片和家长对学生课后表现的观察记录这6项证据内容。例如,子单元课程1“文创产品的形式与内涵”有关审美感知的学习目标是能观察、识别文创产品的呈现形式和图像元素,能分析并阐述不同文创产品的造型、内容和形式。因此,通过检验学生能否用语言描述教师展示的文创产品图片,能否分析文创产品中的图像内容、表现手法、色彩搭配以及产品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形式,评价者就能判断学生审美感知目标是否达成,有关审美感知的证据内容便是语言描述。
2. 制定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是一种评分工具,描述的是对某项任务的具体期望[18],结构合理的评价量表可以为学生学业评估提供一个标准。本研究对照子单元课程目标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例如,在表2中,包含子单元课程目标、证据和四级评价指标,为各评价主体提供评价标准、明确证据内容,有助于评价者科学、规范地对学生学业做出合理判断。
表2 子单元课程“二十四节气的图案设计”的评价量表
(三)采集证据
在单元课程实践中,学生的证据采集贯穿单元课程的始终,但这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收集所有作品,而是根据教师在单元课程开始前给出的证据清单,学生明确自己需要采集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思维导图、图形练习、图案练习等内容,共计15项。学生采集完成后,需要在证据清单上标记“已完成”并放入证据袋中留存。教师采集的证据共16项,包括教师在课上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记录、过程照片、录制的短片、课后访谈记录、课后观察记录等;专家采集的证据共2项,包括书面记录以及反映学生表现情况的照片;家长采集的证据1项,即对学生课后学习状态的观察记录。
(四)分析证据
1.分析证据的主体
分析证据的主体就是评价主体,单元课程提倡多主体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群众评价。其中,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需要依据证据并对照评价量表进行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教师评价对能体现学生思考过程和学习变化的证据进行评价,并将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学生。在本单元课程评价中,研究者聘请了两名北京服装学院的副教授和一名艺术家作为专家参与了评价活动。其中,一名副教授在子单元课程2中作为主讲专家对照评价量表分析了学生语言描述、课堂录像、学生作品等证据,完成等级评价,并给出专业的学习建议。在子单元课程6中,研究者聘请了三位专家作为评委参与到学生作品发布会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文创作品进行打分,最终选出最佳表现作品、最佳创意作品和最佳内容作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给学生提出建议。家长也参与到发布会的活动中,查阅学生档案袋中的证据,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作品内容,并结合生活中的变化,全面了解学生单元课程学习的收获与进步,但不作等级评定。现场观众参观展览,对学生文创作品的内容和介绍说明进行投票,选出最喜爱的作品。群众评价则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对作品的主题与内涵、技术技法的应用,以及作品反映的文化、社会现象等进行评价,但不作等级评定。
2.形成综合成绩单
综合成绩单包含美术单元课程的六个子单元课程的评价结果。其中,子单元课程1、子单元课程3、子单元课程4、子单元课程5包含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给出的等级;子单元课程2包含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给出的等级;子单元课程6作为单元课程的最后一项子课程,包含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专家评价、家长评价、观众评价和群众评价,教师将所有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等级,以及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作品票数和持续性评价统计在一起,形成综合成绩单,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在单元课程中的学习情况。
(五)使用证据
1. 加深学生理解
将综合成绩单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对标单元大概念和子单元课程目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巩固知识点、写生图形、设计图案、创作文创作品、与老师沟通想法和观点等方式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及知识迁移。
2. 改进教师教学策略
教师通过学生的综合成绩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结合掌握的证据内容反思课程设计和证据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策略是否合适,并通过修改、调整单元课程设计思路和评价设计框架来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 评估学科教学成果
学校教学评估小组通过教师分享的“二十四节气的文创设计”案例、参观学生举办的文创作品展、查看学生学业综合成绩单等途径,了解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情况,肯定美术单元课程的成功之处,并将其纳入学校重点建设课程中,聘请专家指导教研活动、开展校级“二十四节气文创设计艺术市集活动”,展示单元课程教学成果。
六、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实践的效果分析
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实践活动验证了学业评价框架的可操作性,并展示出显著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升学业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通过单元课程的实践,学生、专家和家长普遍反映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更准确和更全面。不同评价主体不是根据学生作品来推断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沟通合作的状态,而是基于证据,准确判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不是简单的学业分数,而是自己在每一项子单元课程中四个核心素养的达成程度和对单元课程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同学、家长、观众等不同评价主体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现状评判,提出的改进策略和发展建议。
(二)促进学生达成单元课程学习目标
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通过逆向设计法,从单元课程目标出发设计评价证据,通过对证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够全面、综合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成目标以及目标达成情况。在采集证据和分析证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关注自己学习情况,通过证据正视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主动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调整学习状态,达成学习目标,充分发挥以评促学的目的。
(三)提高单元课程设计的质量
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能促进美术单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从证据入手,通过预期结果-设计证据-采集证据-分析证据-使用证据这五个环节,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和教学反思联系在一起,从证据设计的合理性反思单元课程设计能否突出育人目标、能否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是否得当、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不断检测、校正中完善单元课程设计,最终设计出优质课程。
七、结语
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设计与实践,是以单元课程的大概念和预期目标为标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是否达成既定目标以及达成的程度进行评判的过程,是美术单元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研究主要包含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的证据内容、设计、实践和效果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验证了基于证据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实现了单元课程的“教-学-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