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课堂”实践与探索
2024-03-06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富阳校区
陈 英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富阳校区
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教育部门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给予高度重视。众所周知,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科知识需要学生不断地探索发现,才能有所收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扮演好自身的引导者、组织者角色,学生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但要求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还要求教师加强指导。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创建自主课堂,已经引起教师的普遍关注,小学数学教师应展现自身的引导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内在关系,才能解决“教”和“学”相互脱节的问题,实现自主课堂的构建目标。
一、构建趣味学习情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
多数小学生常常把数学贴上“枯燥”“无味”的标签,在课堂活动中,无法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甚至少数学生已经对数学课堂产生抵触情绪。此种情况下,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没有提出前,小学数学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地刷题,以便使学生取得高分。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和“双减”政策相悖。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小学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认知观念,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多变性特点,才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课堂当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常规的被动式学习方法相比,这种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往往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改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固有认知,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抵触情绪,实现自主课堂的有效构建。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算法,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量一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进行测量,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难度。在教学导入环节中,教师应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5~8 分钟与周长知识介绍有关的教学视频,为学生导入正确的周长概念。在教学视频中,教师引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多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如长方形的书本、面膜包装袋、鞋盒等;正方形的魔方、地砖、烟灰缸等,降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难度。当学生对周长概念形成初步认知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参与到“量一量”的自主课堂当中,为学生布置自主测量教材、文具盒、课桌等学习任务。为了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多变性,教师还将自主学习任务的难度升高,要求学生合理应用相关工具,制定学生的身体框架,尝试测量自己的周长。如此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驱动力得到良好激发,学生在自主课堂中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自主课堂构建效率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教育教学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巨大改变,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力与体验感,满足新时期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要求,能够充分展现信息化建设中互动性显著、驱动力较高、体验感良好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传输载体更加贴合小学时期学生的形象认知规律与心理发展特点,能够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自主课堂,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自主课堂构建中,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达到智能化教学水平,在实践与探索中检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借助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与多元视野,保证自主课堂的构建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自主课堂构建中的优势作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互联网系统,改变常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作用的驱动下,深入理解所学内容,通过直观的示范与演示,处理好数量和图形的内在关联性,提高自主课堂构建效率。
以“长方形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让学生直观了解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保证自主课堂的构建效果。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由多个小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大长方形,随后指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方式,说出长方形面积,最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由此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任务。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巩固边长为1 厘米小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随后把6 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使其变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动态化示范展示,学生能够准确得出该长方形的面积为6 个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相加总和,最终该长方形的面积为6 平方厘米。通过反复多次的正方形排列组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相应的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先进技术的合理引用,把教材课本中平淡无味的推导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悦的自主课堂学习中,内化与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性空间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在自主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三、合理借助学习工具,强化学生问题分析能力
相关研究发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为学生构建形象的数学概念表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自主课堂构建中,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使学生深入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内在关联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为学生准备充满趣味性的学习工具,牢牢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调动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使学生在自主课堂中通过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等方式,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课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尝试通过拼一拼、剪一剪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借此时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如何将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的?”“将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后,你有哪些发现?”“你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关联性?”等问题,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展开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相应的问题,实现高效自主课堂的构建。随后教师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活跃的教学氛围。经过讨论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等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而长方形的宽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推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面积公式相同,即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想要进一步验证这一公式是否正确,我们要用什么办法”等问题,接着,学生对该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向教师介绍自己的推导方法,得出此结论是正确的。如此一来,教师向学生抛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思考,达到“精教”的效果,使学生自觉发现问题,做到自主“活血”,实现“自主课堂”的有效建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诚然,教师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需求等,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构建完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组织中,教师为学生构建完善的评价制度十分关键,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科素养的培养效果。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在小学数学学习期间,无法对自身的学习行为、学习现状进行全面认知,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迷茫感。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自主课堂的有效指导,不但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能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完成自主课堂构建目标,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然而,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习惯沿用批评式教育手段,未能展现支持引导性教育的作用,这也会使学生在自主课堂中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容易和教师出现对立面,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率。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评价策略进行合理优化,才能使学生在自主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混合运算”一课为例,当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任务后,教师可对学生展开客观的教学评价。“混合运算”这一课时主要考查学生对运算法则的掌握程度以及计算能力。在自主课堂构建期间,教师不能过度依赖结果性评价,还要融入过程性评价,即教师不能依照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组织自主课堂活动,应注重学生在自主课堂学习中的过程与细节,使最终的教学评价结果展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认真程度。针对计算频频出错的学生,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计算过程,解析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基本算法,理解内化相应的数学知识点。值得教师关注的是,想要真正提高自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在评价中融入支持、鼓励元素,针对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高度评价,增强此类学生的学习信心,才能使学生在自主课堂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在自主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数学学习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保持活跃的学习状态,借助过程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实现自主课堂的构建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五、注重复习环节把控,夯实学生数学学习基础
在完成小学数学自主课堂评价后,对于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完全理解知识的情况都会直观展现出来。在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习惯把复习环节留在课后,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巩固相应的学科知识,此种情况下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剧增,还与“双减”政策相悖,难以真正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中缺少小学数学教师的正向指导,自主学习欲望比较低,部分学生对于课后任务常常流露出敷衍了事的态度,只关注结果不在乎过程,认为只要完成作业任务即可,不会对本节课学习重点、难点加以总结概述,也不会思考自身的薄弱之处,导致课后自主学习流于表面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复习巩固效果。然而,对于小学数学自主课堂的构建来讲,重难点知识、学生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才是值得教师关注的地方。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复习教学环节,并把复习环节搬到课堂教学之中,发挥教师的监督、引导作用,使学生通过自主课堂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达到夯实学习基础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攻破自身薄弱的学习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小数的初步认知”一课为例,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展开客观评价,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及时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重点的理解内化情况,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高度重视,以便及时发现此类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如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在分数转变成小数、小数转变成分数时掌握不牢,教师不能将教学问题遗留到课后环节。通过展现教学评价的优势作用,做好教学反馈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自主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学生存在的分数转化小数、小数转化分数不牢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后,发现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的性质,并处理好小数与分数的内在关联性,只是未能掌握小数转化成分数、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技巧方法。教师为学生构建自主课堂,让学生适当结合自身所掌握的乘法与除法,便可将学生存在的学科问题有效解决。教师在自主课堂构建中,不断发挥自身的引导讲授作用,便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若以安排课后任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小数转换分数、分数转换小数的方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即便刷大量的习题,也无法发现这一规律,不能熟练掌握分数与小数的内在关系。为此,对重难点知识的巩固复习、技能方法展开深入分析时,教师要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完全理解与内化所学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自主训练,才能使理论知识转变成一种学习技能,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组织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展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分析教材文本,选取与学生学习规律、认知能力相契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自主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支持与引导实践探索,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勤动脑、爱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保证自主课堂构建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