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讨
2024-03-06吴萍青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中心小学
吴萍青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中心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很少给学生拓展延伸课外知识,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文化视野无法拓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价值,并通过多种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区别于传统按照课时授课的模式,大单元教学是指教师需要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将单元内的知识构建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主题为线索将各个模块的知识串联起来,包括单元目标、单元活动、单元情境等。在传统课时授课模式中,学生难以感知到单元内各个模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呈现碎片化,无法搭建起知识体系,而大单元教学的开展不但能够加强教学的整体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开展更具层次性的学习,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源,也是民族发展历史中孕育出的结晶。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有效拓展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提高,导致此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理念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使教育资源更丰富,并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熏陶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加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和理解,在生活中接触的文化内容较少。语文属于一门语言类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文化的融入能够丰富教育内容,语文学科也能够将优秀文化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加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仅凭课本内的知识很难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宝贵的育人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发挥其育人价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西方文化,这些外来文化也对我国的软实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但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更能够让学生坚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融入许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如古诗词、传统民间故事、经典文学作品等,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和教师会组织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书法、剪纸、中国画等手工艺制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和图书馆会推广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会采用一些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如通过讲述传统故事、分析古诗词的意境、进行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由于教材内容的有限性,不能全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单元教学中融入的价值,以文化目标的融入为基础,通过挖掘文化元素、构建文化情境、延伸课外内容、运用文化导入、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文化活动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等多种途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结合单元内容,有效融入文化目标
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单元教学中,单元目标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单元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文化目标融入其中,并通过目标的指导开展教学,从而保障文化融入的效果和质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包含两篇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教师应当明确以下教学目标。
单元总目标:1.学生能够梳理课文整体结构,了解课文情节内容,并以语言复述出来;2.学生能够认识到民间故事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民间故事的熏陶,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单元分目标1: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受中国民间故事的情节,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学习兴趣。
单元分目标2:学生能够以小组形式开展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单元分目标3:学生能够感受到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单元分目标4:学生能够在文化活动中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说出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立足教材基准,挖掘单元文化元素
教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载体之一。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基准,挖掘单元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有效渗透在教学中,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为例,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包含《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篇课文,教师可以挖掘其中的民间故事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教师可以在《颐和园》中挖掘出中华建筑文化元素,并渗透在教学中;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教师可以在《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课文中挖掘出中华家庭美德文化,并渗透在教学中;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师可以挖掘《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中华文学文化元素,并渗透在教学中;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教师可以挖掘《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等课文中的红色文化,并渗透在教学中;在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教师可以挖掘《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课文中的节日文化元素,并渗透在教学中。
(三)构建文化情境,调动学生的体验感
想要在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情境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情境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情境的构建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学习兴趣,学生有了体验感才能够对文化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构建文化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构建一个情境即可,要保证情境的统一性,避免重复构建情境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包含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教师可以选择本单元的家庭美德文化元素进行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家庭美德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在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有哪些爱的表现?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形式,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情境演绎,分别扮演父亲、母亲等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庭美德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延伸课外内容,拓展单元文化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应当不止于教材内容,这对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单凭教材授课已经无法满足对学生知识视野的需求,课外内容的延伸势在必行。在延伸课外内容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拓展单元教学中的文化资源,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包含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都是我国四大名著的节选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文化。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中国文艺作品融入其中,如《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外内容延伸至阅读环节,让学生将四大名著与课外内容共同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接触到更多知识内容,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还能够使教学中的文化元素更丰富,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五)运用文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课前导入环节往往会被部分教师忽略。缺乏有效的课堂导入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导入,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对文化内容产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了解和学习文化内容。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包含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和《古诗三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放鞭炮、贴年画、吃年夜饭的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并与学生互动:“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个节日呢?”学生可以判断出视频内容是春节。接下来,教师继续与学生互动:“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习俗?”学生在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将讨论内容代入到单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还可以提升对文化内容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文化理解认知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教育中最常用的教育模式之一。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文化内容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感知文化,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分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情将学生分为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如性格开朗型、善于社交型、性格内向型等。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尽量保证同一小组内学生间的差异性。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赋予学生不同的权利和角色,让学生合作开展文化学习,例如部分学生负责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元素,部分学生负责在课外自主搜集文化案例,部分学生负责组织课外文化活动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更自主地开展学习,提高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学生文化自信
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单元教学中,仅凭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学生只是对文化有所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包含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学校所在地区附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配合课文内容给学生讲解,也可以适当给学生延伸一些历史相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对课文内容有再认知,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红色文化的感知,认识到我国红色文化的宝贵精神和价值,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八)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文化单元课题
校本课程是指基于课程体系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特色,针对性地补充和延伸的课程。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文化单元课题,并组织学生对文化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效果。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文化单元的主题,包括节日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等。在明确文化单元的主题之后,教师可以挑选教材中与文化主题相关的课文融入,并延伸一些地区特色的文化作为补充,如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等,使文化单元更具差异性。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合理配比,不但要通过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文化、认知文化,更要通过实践过程加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效果。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具有宝贵的育人价值。语文学科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学科,在大单元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正确认知文化融入的价值,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方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充分体现优秀文化的融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