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忍细看
2024-03-06黄文山
黄文山
历史不忍细看
历史不忍细看。历史如何能够细看?一细看,便好比用高倍放大镜看美人,光洁圆润全然不见,入目但是鳞纹交错、毛孔贲张、瑕疵毕露。于是,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大处着墨,更何况,还需为尊者讳、为名人遮、为君王避、为时政忌。因此,读史时,常常会读出几分含混、几分闪烁。那当然是史家的难言之隐。但其实那几分含混和几分闪烁中,往往藏着许多细节的真实。从大处着墨,当然可以一言蔽之;为尊者讳,当然可以忽略不提。比如世传的诸多民族英雄们,历史记载的自然是他们精忠报国的正气歌。但对于他们性格的弱点乃至身上的瑕疵则一概抹去,把他们变成一个个完人。这不是历史的真实,却符合民众的感情以及时政的需要。
何妨细看一下,透过发黄的卷宗触摸一次历史曾经跳动的脉搏呢?
在明代被杀的边关守将中,袁崇焕的死大约是最冤屈的。他没有兵败失地之过,却生生被诬陷为叛敌,是引清兵破边墙进犯京都的罪魁祸首。这位因守宁远城两败清军而名声大噪的功臣死得很惨。他被绑到西市,没有一刀引快,而是由刽子手从他身上一寸寸割下肉来,每割下一块,老百姓便争着用钱向刽子手买下,当场生生吞下,以示对其引狼入室的仇恨。最后,骨肉俱尽,只剩下一颗头颅,被送往边关传视。凌迟之刑本来就够痛苦了,然而袁崇焕却眼睁睁地看着他冒着枪林弹雨拼死保护的京师百姓这样残忍地对待他,这样的痛苦,才是最最不能忍受的。
袁崇焕当然不该死,袁崇焕本来也不会死。虽说他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被崇祯杀害,但细细检点,这个结果与袁崇焕的为人性格不无关系。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和锦州之间,锦宁二地处于联结关内外交通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先后调往该地区作战的有五十多名战将,其中不乏兵部尚书、大学士、总督等头衔的高级官员。而战功最显赫的当属袁崇焕。袁崇焕守宁远,两次击退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清军的进攻,是立了大功的。努尔哈赤本人就是在宁远城下中炮受了重伤,以致不治身亡。有了这些资本,袁崇焕开始骄傲起来,目空一切,并且在崇祯皇帝和朝臣面前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从而种下败亡的祸根。
崇祯元年七月,当清军大举进攻锦州时,皇帝召集众朝臣开会。皇帝忧心忡忡地问袁崇焕东方战事何时能了,袁崇焕居然十分轻率地回答:五年为期吧。没有一位朝臣相信袁崇焕的大话,但皇帝却大加赞赏。会后,深谙崇祯性格的兵部官员许誉卿郑重告诫袁崇焕,而袁崇焕依然漫不经心地说,我只是为了安慰皇上罢了。为了这句不负责任的大话,袁崇焕最终付出的何止是血的代价。
更有甚者,袁崇焕接着在朝堂上做出近乎跋扈的举动,逼着各部大臣在皇帝面前逐一表态,不仅要保障袁崇焕大军的物资供应,而且在用人调兵上一任所为,不得掣肘。这也就是他提出的要皇帝让他便宜行事,并且不许朝臣干预乃至议论。朝中许多大臣对袁崇焕借皇帝重用之机,要挟需索,得寸进尺,最后竟想钳制言官的所作所为大为不满。
果然,袁崇焕到前线不久,即以对宁远军队的粮草供应不足为由,下令逮捕巡抚毕自肃,当着将士的面侮辱他,毕自肃因害怕而自杀。逼死一位正二品的朝廷高官,只因为有皇帝撑腰,朝中大臣连一口大气也不敢出。
袁崇焕上任后,战事并未像他预言的那样顺利。他便想通过和议暂时中止清军凌厉的攻势。还在熹宗时袁崇焕便曾当过和谈代表,但他却忘了当今天子是一位刚愎自用而又敏感多疑的君主。和谈这样事关国体的行为可不属于边关大将“便宜行事”的范围。而这期间,又发生了他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事件。皮岛位于鸭绿江口的海上,是明军从海上夹击清军的一个重要作战基地。皮岛的明军部队曾多次从侧翼对清军进行打击,毛文龙因此也成为清军的心腹大患。但毛文龙系无赖出身,桀骜不驯,又利用皮岛的独特地理位置从事商贩营利,骄纵不法。袁崇焕于是乘上岛视察之机,以尚方宝剑当场将毛文龙诛杀。杀毛文龙固然是便宜行事,但事关前敌大将,而且,毛率領的皮岛部队又是牵制清军的一支重要力量。皮岛震动,清军大喜过望。再说,以毛文龙之罪,实在够不上砍头。崇祯皇帝看袁崇焕如此行事,心里不免害怕。而朝中大臣则议论纷纷。袁崇焕任性使气,殊不知已把自己一步步推向败亡的深渊。
皇太极正是利用了这一事件而施展反间计。一方面将袁崇焕议和之事大加渲染,广为扩散,并把杀毛文龙称为袁向清讨好的举措;另一方面,亲率大军绕道喜峰口,攻破边墙,直逼北京城下。致使京师上下震动,纷纷传说袁崇焕通敌。这时,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再也沉不住气了,下令将袁崇焕逮捕,并立即绑往西市斩首。此时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袁崇焕说话。一代名将袁崇焕便这样成了一场特大冤案的受害者。
袁崇焕没有在强敌面前打过败仗,但他却败在自己狂傲不羁的性格上。
谁杀害了岳飞
究竟是谁杀害了岳飞?
一千多年来跪在岳坟前的四尊铁人:秦桧夫妇、张俊和万俟,似乎已经告诉了人们答案。对于岳飞的死,他们当然难脱干系。但仅仅是他们四人,就能置岳飞于死地吗?
处死岳飞,当然需要皇帝点头。杀害岳飞的人中宋高宗应该算一个。但高宗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呢?
岳飞是南宋初年最杰出的抗金将领,在张俊、韩世忠、杨沂中、刘光世、岳飞五支抗金大军中,岳家军军力最强,纪律最严明,战功最显赫,是南宋王朝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岳飞本人因累累战功加官至太尉、少保,是正一品的官员,在武将中军阶最高,位居三公之列。高宗皇帝更诏命他:“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兵权之重,天下无双。对于这样一位担负着南宋中兴重任的军事统帅,能说杀就杀吗?
那么,是什么时候,埋下了杀害岳飞的种子?它又是怎样发芽而后疯长的?
如果将南宋的朝堂比作一架天平,那么,主战派和主和派便是天平的两边。无论哪一派占上风,天平就会向一边倾斜。而宋高宗就是调节天平的那只手。和耶?战耶?始终是朝堂上争议最激烈的话题。当然,主战派砝码的分量还来自于在前线作战的几支部队。军事上的得失直接影响着宋高宗调节天平的决心和力度。岳飞显然已是天平上那颗最大和最重的砝码,主和派自然处心积虑地想把他去掉。但若仅仅以主战和主和两派斗争来反映南宋国内的政治态势就未免太简单一些。实际上,宋立国以来,就一直被一项国策所困扰,那就是如何安排军人的位置。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军人出身,而且是靠兵变夺取政权的。他深知军队的厉害,但他不学汉高祖刘邦滥杀功臣,而是设宴款待石守信等大将,宴饮之间,许以高官厚禄,然后要他们交出军队指挥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接着,他又制定了以文制武的文官管理制度。整个北宋期间,这个制度牢不可破。
但南宋一开国,情况就不同,高宗赵构刚登基就被金人撵着屁股打,一直跑到温州,还一度住在海船上以躲避金兵的锋芒。而手下的一班文臣只会跟着逃命,一点退敌的本事都没有。是岳飞、韩世忠他们打退了金兵,才使得南宋保有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国土。但战争的狼烟并没有因此消散,金人的铁骑还在江北的大地上驰骋,由于南宋一直面对强敌的压迫,军人的作用便日显重要,军人的声音也逐渐由弱变强。但这显然与宋的立国制度格格不入。
宋设枢密院,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知枢密院事一直由文官担任。其实,北宋的边关统帅也都由文官担当。比如,宋仁宗时,镇守西北防御西夏的两位统帅,一位是韩琦,另一位是范仲淹,时称“韩范”,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南宋沿袭旧制,仍然由文官指挥军队,并且每支部队的规模、编制,都有一定的限制。
岳飞独立成军时只有正兵万人,但在镇压太湖杨幺、钟相起义后,吸收了大批原起义军士兵入伍,军力大大增强,总兵力增至10万。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却引起了朝廷的深度不安。宋廷诏令岳家军以“三十将为额”,就是想以军官数量来限制岳家军的扩张。但随着岳家军不断打胜仗,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不久即增至84将,大大突破了朝廷的编制限额。因为宋高宗不吭气,枢密院对此也无奈何。
军队作战,需要征粮、筹款、派夫等后勤供应,因此,便要占有固定的防地,享有便宜处置管内行政、财政的权力。岳家军因为军队庞大,所管辖的州县比起其他部队自然要多出好几倍,而且岳飞战区随着战事推进还在扩展。加之幕僚队伍也在一天天扩大,大批读书人来到岳家军,他们为军队书写文书、布告、奏章,甚至参与谋划政治和军事行动。而这正是执政的文官集团最不愿看到的。这批读书人不但在文书布告上激扬文字,借机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且还处处臧否时政。岳家军的文告奏疏常常引起朝臣们的强烈不满。但这些都被岳家军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掩盖了。
一开始和岳飞发生冲突的恰恰就是主战派的重要人物张浚。张浚原为翰林院编修官,因勤王有功,且力主抗金,受到高宗皇帝的信任,迁知枢密院事,相当于今天的军委秘书长。他指挥全国的抗金军事行动,直接为皇帝负责。但知枢密院事只是个正二品的文官,而受他指挥的岳飞因军功赫赫已被皇帝拜为太尉,官居一品。将帅之间的关系便显得很微妙。绍兴七年(1137)岳飞计划乘金人废刘豫之机,合诸将之兵北伐。皇帝亲自接见了他,赞许他的计划,并下诏,将王德、郦琼两支部队交由岳飞统一指挥。但张浚不想岳飞军力太扩张,想另外安排这两位将领,于是找岳飞商量。岳飞认为如果那样安排,恐怕两人不服。张浚当即变脸说:“我当然知道,除非太尉(指岳飞)谁都不能胜任。”岳飞与张浚发生冲突,心情也很不愉快,当日便上奏章,要求解除兵权,回去为母亲服丧。张浚大怒,上奏说岳飞处心积虑一意想兼并其他部队,提出回家服丧,是对皇帝进行要挟。而秦桧在一旁也流露出“忿忿之意”。在皇帝的默许下,张浚不但坚持自己的安排,并且还派都督府参谋官张宗元担任岳飞军队的监军。这引起岳家军将领的强烈不满。岳家军主将张宪称病不理军务,其他将领如法炮制。而且“部曲汹汹,生异语”。这件事更增加了朝廷上层文官集团对武将的疑虑。岳飞被杀,秦桧便是从这里打开缺口,找到陷害的理由。
不久,郦琼叛变投敌,张浚引咎辞职,秦桧接任知枢密院事,接着又担任了宰相。秦桧是主和派的领袖,受到高宗的信任,一直与金人周旋,力图创造和议局面。这样,一心想依靠作战收复河山的岳飞与秦桧之间不断发生摩擦。绍兴九年(1139),当秦桧声言和议已取得进展,金人将归还南宋三京及河南之地时,岳飞上奏章反对说:“金人不可相信,和议不可依赖。相国(指秦桧)为国家谋划不善,恐怕为后世留下笑柄。”皇帝看了岳飞的奏章后,便将和议之事搁下,秦桧因此对岳飞恨得咬牙切齿。
绍兴十年(1140)岳飞率大军北伐,郾城一战,消灭了金兀术的骑兵主力,接着又取得朱仙镇大捷。岳飞的部将梁兴会合太行山的义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怀州、卫州,切断了金人来自山东和河北的粮道,金人大为恐惧。岳飞认为这正是中兴的大好机会,对手下将领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公痛饮耳!”他打算乘胜前进,一举收复中原。然而,南宋朝廷上下对岳飞的胜利却忧心忡忡,秦桧让御史台的大臣轮番奏请高宗班师。岳飞也不断上奏,坚持自己的用兵主张。秦桧知道岳飞意志坚定,不容易改变主意,于是先令张浚、杨沂中率所部归还,然后对高宗说:“岳飞现在已是孤军,不可久留。”请高宗急令岳飞班师,并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飞抗争不过,悲愤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岳飞大军返回庐州,所取得的黄河以北的州县又全部丧失。他心中十分不快,向朝廷提出解除自己的兵权,但不被允许。高宗让岳飞来见他,询问战况,岳飞却不想對他再说什么,两人见面的情形显得十分尴尬。
翌年,金兵入侵江淮,高宗急忙诏岳飞赴江州救援。岳飞却迟迟不肯发兵,他提出要乘金人后方空虚,准备直捣中原。高宗为此竟连下十七道指令文书,岳飞不得已才出兵救援。朝廷上下对岳飞的抗旨行为议论纷纷。而一直被胜利的光环笼罩着的岳飞,哪里知道,因为自己率性的行为,已经种下了被罪的祸根。
宋高宗一方面对以岳飞为首的抗金将领优抚有加,勉励他们努力作战;而另一方面,又默许文官集团想方设法削弱武将兵权恢复传统体制的措施。此时,在南宋的朝堂上,“文武之途若冰炭之合”。在文官们的眼里,军队本来只是一架作战机器,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更不应该有自己的感情。而自说自话、不听招呼,总是独立特行的岳家军显然已经严重偏离了正统轨道,这当然是不可容忍的。宋金绍兴和议签定后,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立即着手解决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的兵权,将三支部队的指挥权直接收归枢密院。
这时的岳飞已经预感到祸之将及,日夜不安,心情十分沉重。他在一首《小重山》词中细诉自己的苦闷心绪:“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但不等岳飞找到解脱的办法,在高宗皇帝的默许下,秦桧等一干人已迫不及待地对他下手了。
没有谁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因为在秦桧的背后,是整整一个王朝制度。
被“埋没”的鲁肃
将帅的才能,并不只限于提兵布阵,纵横沙场。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却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无论在小说或在影视、戏剧中总是被人忽视,乃至遭到贬损。这便是东吴大将鲁肃。
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鲁肃不过是一个忠厚而又平庸的好人,好到有几分颟顸,平庸到成为诸葛亮神机妙算和关羽忠勇过人的反衬。比如写诸葛亮“草船借箭”一节,诸葛亮偕鲁肃同往,一个成竹在胸,一个被蒙鼓里;一个谈笑自若,一个惊慌失色。最后是孔明借箭成功,志得意满,而鲁肃钦敬拜服。再如关云长“单刀赴会”一节,鲁肃在被孙权多番埋怨的情况下,为讨回荆州,设下刀斧手,请关羽赴宴。结果不仅未达到目的,反被关羽识破机谋,佯醉退席。小说这样写道:关羽强拉着鲁肃的手直到船边,鲁肃吓得“魂不附体”,“如痴似呆”,眼睁睁“看着关公的船乘风而去”。在各种影视戏剧中,这样的场面被更加夸张地加以渲染,鲁肃似乎愚蠢到几近无能了。
然而,事实上,鲁肃却是这样一位非凡的人物,没有他,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三国局面的形成,取决于孙权和刘备联手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而在这场大战前后,积极穿梭于孙、刘之间,分析形势,指陈利弊,同时有效协调两家关系,最后导致战争胜利的就是这位鲁肃。
鲁肃和周瑜是至交,正是周瑜慧眼向孙权推荐了鲁肃。他说:“鲁肃有辅佐帝王的大才。”孙权立即召见鲁肃,对他说:“我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勋,应该怎样办呢?”鲁肃为他分析说:“现在曹操的势力很大,将军怎能建立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业呢?当今之计,只有保守江东,坐观形势变化。如果北方有事,则乘机灭掉黄祖,然后沿长江西上,据有荆州、益州。”孙权深以为然。鲁肃这一席话,实际上奠定了孙吴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决策。
当时,曹操大败刘备,并乘胜东下。东吴朝野震惊。在孙权召开的朝会上,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占了上风。还是鲁肃力挽狂澜,他先以利害得失打动孙权,而后又奔赴夏口,说服刚刚打了败仗惊魂未定的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当时刘表刚刚亡故,荆州一片混乱,两个儿子不和,军队分崩离析。如何吸纳荆州的军事力量投入抗曹,关键在寄寓荆州的刘备。刘备有相当的人脉,但遭受新败后对战事已全无信心,想到广西投靠苍梧太守吴巨。鲁肃劝他说:吴巨是平庸之辈,所据有的苍梧郡又十分偏远,不久一定会被人吞并掉。而孙权聪明过人,又礼贤儒士,江东英雄豪杰都归附于他。现在替你着想,不如和江东结好,共同干一番事业。正是鲁肃向他分析形势,表明孙刘联手抗曹的可能,才有了改变整个局势的赤壁会战,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保全、巩固了孙吴政权。刘备按照鲁肃的安排,率领本部和部分荆州军队进驻樊口,加入抗曹作战序列,而后又派遣诸葛亮作为军事代表赴孙军大营。鲁肃的个人诚信成为两家合作的基石。尤为重要的是,鲁肃作为抗曹联军总司令周瑜的副手,處处从大局出发,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地协调了孙、刘两家以及周瑜、诸葛亮个人间的微妙关系,维护了团结,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可以说,没有鲁肃的穿梭外交,没有鲁肃的宽容忍让,没有鲁肃的深明大义,没有鲁肃的大智若愚,特别是没有鲁肃的高瞻远瞩,便不可能有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把鲁肃说成是这场战争的总导演其实并不过分。
这一点,东吴国君孙权看得很清楚。战争刚刚结束,孙权得知鲁肃回来,亲自出城迎接,一见鲁肃,便下马施礼,对他十分恭敬。
这一点,东吴统帅周瑜看得也很清楚。因此,周瑜临终前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顶替他的统帅职务。他这样说:“鲁肃为人有忠臣烈士的气概,处事认真负责,从不苟且,可以代替我的职务。”须知当时功勋卓著的老将程普、黄盖等俱在,而鲁肃不过是一介书生罢了。
这一点,诸葛亮看得更清楚。鲁肃病逝,诸葛亮为之发哀。他明白,孙、刘联盟自此宣告解体。果然,不久,便有吕蒙白衣渡江袭荆州之举,导致关羽战败走麦城;更导致刘备兴兵伐吴,最后兵败夷陵。鲁肃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他去世后,充分体现出来了。
当然,孙吴朝堂对鲁肃极力将荆州借给刘备一事颇有微词。赤壁之战后,刘备亲自到京口见孙权,以兵多地少为由要求都督荆州。周瑜不仅上疏反对,还提出应当设法把刘备留在吴郡。只是鲁肃对孙权说,曹操虽败,但还是北方强敌,应当团结刘备。周瑜死后,他更是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同抵御曹操。
正如鲁肃所设计的那样,由刘备控制的荆州牵制了由曹仁统领的曹操主力部队,使得曹操南下的企图一再受挫。因此鲁肃生前始终为维持孙刘的团结而忍辱负重。而正是在荆州主将关羽全力对付曹军,致使后方空虚之际,吕蒙指挥的孙吴部队才得以大举渡江,收复荆州。荆州在完成了如此深重的历史使命之后正式划入孙吴的版图,倘没有鲁肃超凡的战略远见能实现吗?
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将帅,在文艺作品中本应该光辉四射。然而,有意思的是,鲁肃不曾被时势埋没,不曾被当时的政治家们埋没,却被千百年后的文人们埋没了。
刘巴为何不受信任
刘巴是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家。他死后葬于岳阳,岳阳旧称“巴陵”,据说,便是人们为纪念刘巴而名。可知刘巴在当地百姓中名声之大。
曹操征伐荆州时,刘巴自湖南北上见曹操,被任命为属官(掾),派往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不久,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刘备乘势攻占了三郡。刘巴遂远走越南,后来从越南辗转来到四川。不久刘备又占领了四川,这样刘巴便成为刘备治下的臣民。诸葛亮很欣赏刘巴的才华,曾多次向刘备举荐。他甚至这样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刘巴字子初)远矣!”刘备初定成都之时,因军用不足而发愁。刘巴建议他铸造面值百文的铜钱,派关员管理市场,平抑物价。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早在公元221年,刘巴就懂得用货币的供需量来调节经济增长,用政府手段来干预市场,平抑物价,比之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整整早了一千七百年,不能不说是一位奇才。
刘巴由于自己的才识,很快就当上了蜀国政府的秘书长(尚书令)。当时蜀国的政令多由刘巴草拟;刘备称尊号,一应文诰策命,也全部出自他的手笔。
然而刘巴在蜀国,却并不能充分施展其才干,甚至小心谨慎到“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来,刘巴得罪了刘备的结拜兄弟张飞。
事情缘于张飞与刘巴的一段恶隙。一次张飞特地自驻地阆中骑马跑了四百多里路前来拜访刘巴,并在刘巴处投宿。张飞虽然性格粗暴,但对有学问的人一向很恭敬。他十分仰慕刘巴的才名,更想结交刘巴这样的才士。刘巴却从骨子里看不起张飞,虽说勉强让张飞住进了自己的屋子,但整个晚上不跟张飞说一句话。弄得张飞异常尴尬,并由尴尬而生怨恨。第二天天还没亮,张飞便怏怏上马回去了。诸葛亮听说了这件事,赶紧劝刘巴不要过于清高。而刘巴却这样回答:“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我和一个当兵的有什么话好说!”
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特殊关系,对张飞不恭,也就是对刘备不恭。刘备虽然慕贤爱才,但也容不得刘巴如此无礼,自然大为光火,当即对诸葛亮说了一番于刘巴政治前途极为不利的话。他说:“刘巴自恃有才,他原是想到魏国去的,只是因为无路可走,才留在蜀国,并非真心来辅佐我。”刘备这番话决定了刘巴从此不受信任的命运。不过,刘备还算宽宏大量,没有给刘巴小鞋穿。但刘巴注定要坐冷板凳了,尽管他官位不低,在政治上却被打入了另册。从此一片阴影一直笼罩着他的政治生涯。
而此时蜀中的大小官员们也像害怕粘上牛屎巴似的,开始有意无意地疏离刘巴。
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的刘巴,不经意得罪了张飞,起先并不以为然。刘备的一番话和同僚们的态度,终于给了他兜头一棒,足以让他吓出几身冷汗。在当权者面前,他不得不收起傲气和清高,夹起尾巴做人。而且一反常态,变得格外谦恭,格外循规蹈矩,除了起草文件,几乎无所作为。
刘巴的命运引起周边国家魏、吴的普遍关注。魏国宰相陈群专门为此写信给诸葛亮,询问刘巴的情况。东吴朝野也就此进行议论,张昭以为刘巴过于褊狭,不应该那样对待张飞;而孙权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刘巴如果为了讨好刘备,交他所不愿交的朋友,那还能称为高士吗?话虽这么说,但恐怕任何一位封建君主都不会喜欢刘巴这样的人。刘备当时就说过:刘巴这样才高气傲的人,只有我还能够用他,要是换了别人,一定不能容纳他的。
刘巴的遭遇,固然有他性格悲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还是那一层挣不脱的人身依附关系。然而这样的遭遇,千百年来仅仅发生在刘巴一人身上吗?
在有关三国的大量文史资料中,记叙刘巴的文字十分简约。而这寥寥几段文字,读起来,却让人心头一阵沉重。
魏延之死
在蜀汉后期的将领中,魏延是最不可忽略的一位。当是时,先主刘备和他麾下五虎大将中的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先后死去,而赵云年事已高,蜀国兵少将弱的劣势突显了出来。诸葛亮却坚持北伐,认为只有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才能保全蜀国。于是,驻守在蜀国最前线的汉中太守魏延受命率部加入北伐的队伍,并充当全军的前锋。魏延的军事才能也在这场战争中得到进一步展示。他率军大破魏将郭淮,取得战争初期的一系列胜利。魏延因此进封南郑侯并被任命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成为诸葛亮的重要军事助手。
其实,刘备早就看中魏延的才干了。当他夺取四川刚刚建立政权时便提出要选拔一位重将镇守四川的北面门户汉中,大家都以为一定是张飞,张飞自己也认为非他莫属。然而,出乎群臣们的意料,刘备竟将镇守汉中的重任交给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魏延。为了让大家相信魏延的胆识和才干,刘备特地在群臣大会上当众提问魏延:“我把守汉中的重任交给你了,你打算怎么干呢?”魏延回答说:“如果是曹操自己带天下兵马来,我为大王您抵挡他;但如果只是偏将带十万军队来,我就为大王您吞灭了他们。”这一席豪言壮语不仅令刘备十分满意,同时也博得满堂喝彩。
魏延担任汉中太守整整十年。这十年间,他修筑城防、整饬军备、劝农兴商,百姓乐业、士民安居,汉中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军锋锐利、百业兴旺、府库充盈。惮于魏延之威,汉中尽管处在蜀国的前沿,魏军始终不敢来犯。
魏延平时关心百姓、善待士卒,汉中军民都很拥护他。然而诸葛亮却不喜欢魏延,尽管这位前军主将不仅勇猛过人,而且善于韬略。诸葛亮每次进军,走的都是斜谷大道,而魏军则在祁山一带重兵布防,战事常呈胶着状态,蜀军进展缓慢。作为前锋的魏延很着急,曾经多次向诸葛亮建议,从子午小道偷袭长安。当时魏国镇守长安的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年轻又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于是魏延提出由他亲率五千精兵,循秦岭向东,经子午谷,不过十日即可到长安。夏侯楙没有准备,一定惊慌逃跑。等到魏国其他援军到来,还要二十天。而这么长时间,从斜谷进发的蜀国大军足够到达长安。那么咸阳以西可以一举平定。但诸葛亮认为这样做太冒险,始终不予采纳。魏延因此常常感叹自己的才智得不到发挥,十分郁闷。
诸葛亮不太喜欢的还有一位杨仪,位居丞相参军长史,也就是秘书长。杨仪也是一位杰出的干才,曾经跟随关羽参赞军务。一次关羽派他到成都向刘备汇报荆州军情。刘备听他谈论军国政策和政治得失,大为赞赏,不久,调他担任自己的秘书。由于刘备的关注,杨仪仕途顺畅,不断受到提拔。杨仪精明干练,尤其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思虑精密,调度有方。就连行军布阵,诸葛亮也要与他商量。在整个北伐战争中,这一文一武两位可以说是诸葛亮最重要的助手了。但杨仪和魏延一贯不和,一个心胸狭窄,一个性情孤傲,两人相处有如水火。这两人间的矛盾闹得连吴国的孙权也知道了,一次孙权借酒醉对蜀国使者表示了他的担心。而诸葛亮却偏偏要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使用,也许,这便是诸葛亮的用人艺术和高明之处。
诸葛亮最喜欢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马谡,刘备曾经告诫过他,此人夸夸其谈,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却用了,而且是大用,派他镇守蜀军生死要道街亭,因街亭失守,被他挥泪斩了。死了马谡,诸葛亮又得了降将姜维,这也是他十分喜爱的少年将军,把他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十几年后,姜维掌握了蜀国的军事大权,重新开始北伐,最终把蜀国拖入万劫不复的战争深渊。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按例应由魏延代行军事指挥权,魏延也做好了军事进攻的准备。但杨仪根据诸葛亮临终安排,发布命令,全军退回剑阁,并要魏延断后。魏延不愿接受这样的安排,更不愿听从杨仪的调度,他向杨仪派来的联络官发牢骚说:“丞相虽然去世,我还在,我可以统率部队继续作战,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要听杨仪指挥,为他断后?!”
杨仪不顾魏延的反对,指挥大军撤退;而魏延则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不理智的举动,率领本部军队,先行占据南谷口,不让杨仪大军通过。为此,魏延和杨仪各自向后主上奏章,声称对方反叛。双方互不让步,而此时朝中的大臣们大都站在杨仪一边。后主的态度最终决定了魏延的命运。杨仪的部将何平向前斥责魏延说:“公(诸葛亮)尸骨未寒,你们怎敢作乱?”魏延的部下都不愿自相残杀,纷纷逃离战场。魏延此时方寸已乱,丢下部队,只带着少数几个人向汉中逃去。杨仪派大将马岱追击,从身后斩杀了魏延。
一代名将魏延就这样屈辱地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而杨仪的命运并不比魏延好多少。当他得意洋洋地回到成都,以为会被朝廷授以重任。但后主根据诸葛亮的临终嘱咐,只是给了他一个中军师的虚职,不带兵也不具体管事,而将国家军政重任交给了蒋琬。蒋琬虽然也是秘书出身,但入仕比杨仪晚,才干也不如他。杨仪因此大为不满,说出许多不该说的话,经人举报,被废为民,最后自杀身亡。其实,他们两人的命运,都是诸葛亮生前就安排好的。一心想挣脱命运缰绳的魏延,最终还是落下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孙权放火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叱咤江东的孙策,图谋乘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之机,袭击许昌,将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抢出,带回江东。但军队刚刚布署好,还没有行动,孙策就被人谋刺,受了重伤。临终前,他将权力交给弟弟孙权。这时的孙权还不满十八岁。
孙策是靠英勇善战,从马背上打下江东一片天地的,在夺取江东的征战中也网罗了大批人才,其中就有张昭和虞翻。张昭担任孙策的长史(秘书长),是孙策智囊团的领袖人物,还是孙策临终时的顾命大臣。而虞翻,孙策平时与他以朋友相交,对他十分信任。孙策去世时,虞翻正出任富春长,他坚守任上,保证了南方的安定,应该说对吴国是有大功的。
然而,对于年少又没有战功的孙权来说,孙策留给他的这一批老臣,虽然忠心可嘉,但总把他当小孩看待,动辄对他说三道四,甚至板起脸来教训,常常让他下不了台。比如,孙策去世时,孙权痛哭难禁,这本来是兄弟情深,人之常态。但张昭却毫不客气地教训他说:“现在天下动乱,群盗满山,你不思图治,反而作匹夫之痛。这怎么可以?”说着强拉孙权上马,到军营里去。还有一次,孙权在武昌钓鱼台设宴,饮酒大醉,还让人用水洒群臣,说要和大家一醉方休。张昭见状,一声不吭,走出去气呼呼地坐到自己的车上。孙权派人叫张昭进来喝酒,说:“今天高兴,和大家一块喝酒行乐,张公为什么要生气?”张昭没好气地说:“从前,商纣王造酒池每夜饮酒作乐,他自己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孙权讨了个没趣,只好草草罢宴。
张昭倚老卖老,多次在朝堂上顶撞孙权。有次孙权忍无可忍,气得拔出佩刀,说:“吴国士人进宫拜我,出宫则拜你,我对你应该够尊重够客气了吧。可是你却屡次当众让我难堪,是什么意思?” 张昭却说:“当年太后和桓王(孙策)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为了什么?还不就是要我尽心尽责报效国家吗?要是为了讨好你而违背自己的意愿,那是我不能做的。”孙权听了心里头老大不高兴,但表面上还得低头认错。
孙权当上吴王后,要选丞相,群臣都认为一定是张昭,张昭也以为非他莫属。但孙权却偏偏选了政绩平平的孙邵。等到孙邵病死,大家想,这下总该轮到张昭了吧?可是孙权又用了曾经做过他属臣的顾雍。总之,孙权铁了心,要把老资格的张昭晾在一旁。
对张昭,孙权心中十分了然。这位老臣,对国家忠心耿耿毋庸置疑,但胸怀不广,虚荣心特强,对朝中的年轻人则过于苛刻,自然不好让他执掌中枢。
老臣中不仅张昭,还有虞翻,也是一个自以为是、不识天高地厚的主儿。有次孙权宴请群臣,亲自把盏劝酒,走到虞翻跟前时,虞翻不想再喝就假装醉倒在地,不理孙权。可是等孙权一过去,虞翻便又端坐如初。孙权见他如此藐视自己,不禁大怒,拔剑要砍虞翻,幸被人劝止。虽然后来孙权对自己的不当行为作了解释,但虞翻始终不依不饶。魏国大将于禁,曾被关羽俘虏。关羽兵败麦城,于禁得以获救。孙权对这位昔日沙场宿将依然十分敬重,让他与自己并辔而行。虞翻却大声呵斥他道:“你一个降虏,怎敢和我们的国君并肩骑马?”说着挥起手中的皮鞭要打于禁。孙权连忙制止,脸色变得十分难看。虞翻也看不起张昭。孙权曾与张昭谈论神仙的事,虞翻在一旁竟然指着张昭说:“这都是些死人,跟他谈什么神仙,世间还真有神仙吗?”孙权实在是气坏了,于是将虞翻流放到交州(今越南河内),让他从此离自己远远的。
作为一国之君,孙权对这批老臣真是又敬又怕,有时还有几分怨恨。比如赤壁大战前,面对曹操的军事进攻,孙权一开始心里是想抵抗的,但主张投降的张昭带领一班文臣,闹得他六神无主。要不是年轻的鲁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又劝孙权拜主战的周瑜为帅,结局真不堪设想。为此,赤壁之战后,孙权果断地起用了一批新人,比如鲁肃、诸葛瑾、步骘、阚泽、吕蒙等,他们渐渐代替了程普、黄盖、张昭、张纮和虞翻。一个全新的孙权时代自兹开始。
但老臣们依然是笼罩在孙权朝堂上的一片阴云,他们执政多年,人脉广,影响深。如何让他们收斂闭嘴呢?于是吴国君臣之间开始了一场猫玩老鼠的游戏。面对孙权不断推出的改革招数,张昭采取的对策是称病不朝,整天待在家中,任你孙权怎么招呼也不理睬。孙权便运土塞住张昭的大门。哪想这倔老头子根本就不怕,干脆从里面把大门整个封死。孙权表面上气呼呼的,派人放火烧张昭家的大门。当熊熊烈焰腾空而起,路人围观若堵,都来看热闹。孙权又让人马上灭火。张昭没有被唬住,他的几个儿子却吓坏了,硬是搀出了老头子。孙权早已候在大门口,赶紧扶他上车,进宫后又态度诚恳再三再四地赔礼道歉。张昭没有办法,只好重新规规矩矩地上朝。可是人们发现,过去那个老气横秋、总爱唱反调的张昭,已经被孙权修理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了。
难以遮掩的战争阴云
在历代史籍的描述中,三国蜀汉的灭亡简直有点莫名其妙。公元263年,司马昭想要大举进攻蜀汉,朝臣们多数认为不可以,只有钟会积极赞成。于是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在关中训练军队,准备图蜀。当年八月,钟会率十五万大军进入汉中,但被蜀军阻挡在剑门关外。魏军缺乏粮食,打算暂时退军。这时征西将军邓艾提出了用少量奇兵突袭成都的设想。他亲率少量精锐部队通过险隘的阴平小道,翻越大山,凿石开道,历尽艰辛,抵达江油城下,蜀军守将不战而降。蜀后主闻报,命诸葛瞻率领七万大军迎敌,在绵竹与邓艾的军队相遇。当时双方兵力悬殊,邓艾只有二千多士卒,而且没有任何重装备。魏军中部分将领甚至产生了畏敌怯战情绪。然而,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蜀军却一战而溃。更荒唐的是,在蜀军主力依然坚守北方要隘而成都城防坚固,守军尚有数万人的情况下,蜀后主却匆匆率百官出城投降。
蜀国为什么要投降,而且亟不可待地投降?一份由蜀国尚书郎李虎呈献给邓艾的士民簿揭示了这个秘密。
根据士民簿记载:亡国之时,蜀国总人口降至94万,却仍有带甲将士10万2千,官吏4万。也就是说每两户人家就要负担一名军人或官员。这样庞大的官僚和军事机构,加之连年战争造成大量青壮年的伤亡,一个小小的蜀国实在是力蹙难支了。
由此可见,蜀国上下对连年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已经到了再也无法忍受的地步。他们宁愿以自欺欺人的借口向敌方投降,也不愿再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换言之,蜀国支撑战争的精神已经崩溃。
蜀国的迅速败亡根本就在于它不恤国力和民力的穷兵黩武。仅后主执政期间由蜀国发起或卷入的大小战事就有二十二起,蜀国军民长期笼罩在战争的阴影里。然而,这一切又和诸葛亮的军事指导思想分不开。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组织实施并亲自指挥的不少著名战役,都成为军事史上的典范。立国之初,他对蜀国的有效治理,无论是内政外交都显示了他卓越的才能。但恰恰是诸葛亮的战争思想将一个小小的蜀国长期绑在奔驰的战车上,并最终送进坟墓。
自蜀后主建兴五年起,诸葛亮连续八年发起北伐魏国的战争,直至他在五丈原去世。这一系列战争,虽取得一些小小的攻城略地的战果,但总体上是得不偿失,特别是耗费了蜀国巨大的财力和民力。朝廷上下,渐渐地有了反对声。
但诸葛亮坚持他的战争理论,在那篇有名的《后出师表》中,他用五个“不解”来驳斥反对他用兵的意见。实际上,这五个“不解”,也就是五个用兵的根据,只要细细分析,都是站不住脚的。比如他的第一个“不解”是说高帝(刘邦)那样英明,身边的谋臣那样能干,还涉险作战,危然后安。而现在陛下(后主)不如高帝,谋臣不如良(张良)平(陈平),居然想不靠打仗坐定天下,行吗?而第五个理由是说这些年来,赵云、阳群等一大批将领相继去世,这些都是几十年间从四面八方网罗来的优秀人才。如果不打仗,那么再过几年,将自然损失三分之二,那还靠谁去破敌?
诸葛亮不仅压制了朝中反对打仗的声音,而且严厉处置了消极厌战的李严等大臣,以延误运送军需的罪名將李严废为平民。于是满朝文武三缄其口,全国上下只有一个北伐的声音了。
诸葛亮去世后,先后继任蜀国大将军的蒋琬和费祎审时度势,一反诸葛亮的做法,采取了敛兵息战保土养民的方略,蜀国百姓得以度过十几年和平的日子。但当姜维接过军事权柄,蜀国战争的机器又重新开动了。
虽然诸葛亮已经去世十多年,但他对蜀国政治的影响力依然不减。姜维便是将自己定位在诸葛亮军事路线的继承人上,他不顾蜀国尚未从昨日的战争中恢复元气,以继承丞相遗志为名率军连年北伐,使得蜀国又连续十二年处于战争状态。这时候,朝廷又有了不同的声音。大臣谯周特地写了一篇《仇国论》,指出军旅频出、百姓雕瘁将引发的后果:“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将军廖化也对后主说:“用兵不止,必定要引火烧身。现在姜伯约(姜维)就是这样,智谋超不过敌人,兵力却比敌人少,但却用兵不止,这真是太危险了。”但这些不同意见都被姜维所取得的一些小小的胜利化解了。直到延熙十九年,姜维大军被魏军新起之秀邓艾所败,蜀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彻底破灭。此后战局急转直下,蜀军只能持守势。还不到五年,蜀国即在魏军大举进攻下覆亡。
而由于战争频仍,蜀国内百业凋蔽,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蜀亡的前两年,吴国使臣薛珝从蜀返回吴国时,吴君主关切地问到蜀国现在的情况。他回答:“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蜀后主在魏军逼近成都时还在犹豫,是否逃到南方,但谯周一番话彻底打消了他的念头。谯周说,因为连年征战,南方百姓已经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陛下难道还能指望南方士民能支持您吗?
实际上,当听说邓艾军队掩至,蜀国“百姓扰扰,皆奔山野,不可禁制”,九泉之下的诸葛亮对此也只能徒唤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