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性分析

2024-03-06韩喜平郭越

关键词: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发展

韩喜平 郭越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为其立场观点方法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的整体性。“六个必须坚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统一和整体发展。“六个必须坚持”将唯物辩证法同唯物史观统一起来,将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原创性经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统一起来,深化了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要将“六个必须坚持”整体运用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征程中。

[关键词] 中文关键词整体性;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D61;D261 [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2-4917(2024)01-0001-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原创性贡献,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贯通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分界,整体性地指导实践工作,使得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时代内涵更加丰富,特征更加鲜明。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全面贯彻其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统一性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然形成关于事物、人自身以及人与事物关系的认识,进而形成对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本看法,世界观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的实践生存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中不仅包含人们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根本理解,也包含着对于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人与人关系的根本理解;不仅包含着对于现实与历史关系的根本理解,也包含着对于现实与未来关系的根本理解。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世界观。既有经验的常识的世界观,也有哲学的世界观;既有科学的世界观,也有神话的、宗教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一切理论思维和现实实践的不自觉和无条件的思想前提,具有总的思维方式的意义,决定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以其价值内涵决定人的实践意向和实践态度,以其知识性内涵决定人们追求或实现价值的方式和实践指向。另一方面,世界观产生于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之中,它为解决现实的人与现实世界的具体矛盾提供基本规范和根本准则,运用这个观点去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可见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二者是统一的整体。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受制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古人受限于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产生了神话的、宗教的世界观;近代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诞生了有经验的常识的世界观;工业革命的发展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可见,世界观总是诞生于人们用实际行动改造世界的具体过程之中,且以经验的形式加以累积,从而得到不断的科学化和体系化。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造世界,无论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还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最终都会为了改善自身所处的环境而诉诸方法论,从而不断创造出丰富绚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这一过程中,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统一为一个整体。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以人类的自由解放为整体目标,实现了“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的统一,把揭示世界统一为改造世界的科学,从而将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为一个整体。一方面,马克思以实践为桥梁联通了思维与存在,找到了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强调存在决定思维,并通过实践观点将二者统一起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这些哲学家虽然认识到了主体与客体、存在与本质、自由与必然以及对象化与自我确证之间的对立关系,但是他们将这种对立关系的出现归因于意识和精神,他们所谓的改造世界其实就是改造人们的意识,显然并没有真正实现“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从来都不是只执着于“解释世界”,他们也渴望能够“改造世界”,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改造世界”的正确道路,从而也就割裂了二者,仅仅停留在对世界的解释上,且这些解释还充满了谬误。马克思终结了这一现象,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找到了世界观诉诸方法论的路径即实践,实现了“武器的批判”,从而也就真正掌握了“批判的武器”。他用这一新的思想武器不仅透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清了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3],而且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義的一般性原则,从而达成了“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于一个整体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整体性体现为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4]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内容中,是其精神实质的集中表达,也具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人民的立场,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全面解放为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人类实践经验的根本总结,主要表现为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所形成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等。立场是价值指向,指引着观点和方法;观点是认识的出发点,蕴含着立场和方法的共同因素;方法是具体的行动策略,以立场为准绳,以观点为认识基础。因此,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从来不能孤立地、分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以及基本方法,要注重把握它们之间的整体联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5]它始终从实际出发来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其内化为我们想事情、干事业的精神力量。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在理论成果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性,而且在实践中整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把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为“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具象化的实践表达,“六个必须坚持” 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整体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继承和发展。同时,“六个必须坚持”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整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继承和整体发展集中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继承和整体发展。

(一)“六个必须坚持”从整体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认识问题,“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7]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将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执政兴国的重要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的创造,集中人民的智慧,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坚持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观点和立场,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而是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告共产党人自己的理论,同时也一直都主张保有政党的独立自主性,不向任何反动势力妥协。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中继承了这一立场和观点。自信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就是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就是对我们现在走的路、做的事充满信心。自立就是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牢牢地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的目标砥砺前行。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点的继承。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既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又要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其方法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强调既不能邯郸学步,也不能赤脚走路。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在具体的工作中。“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8],将问题作为发力点就是要用矛盾分析法抓住问题的本质,然后以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来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继承,是我们统筹全局,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系统观念强调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认清我国基本国情,要识其所来、明其所在、知其所往。面对社会发展的复杂形势,我们要统筹全局、综合施策,既要注重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要全面分析、协调处理。要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的基础上整体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坚持胸怀天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中国人民胸襟宽阔的“天下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又批判性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是坚持用世界眼光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关照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历史正确的一边,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我们要继续以建设更加和平、安全、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此外,“六个必须坚持”导向明确、要求具体,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整体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9]它既强调以唯物史观来看待世界,又强调以唯物辩证法来改造世界,在现实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性。

一方面,“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是顺大势、抓机遇的理论成果,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意识的优秀能力。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强调要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发展成果同人民群众共享,从而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明确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在坚持“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社会主义实践行动。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及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必将在中国的未来实现,它们的实现必然要通过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必然呈现出中国人自己独有的精神特质,展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思想风貌。坚持守正創新就是既遵循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把握和敢于运用社会主要矛盾分析法来思考和认识问题,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来解决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还是集中在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这也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主要问题。坚持系统观念就是从整体的视角看待和解决时代难题,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以及根本利益出发进行战略谋划和整体布局,以保障社会各领域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坚持胸怀天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同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相结合,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着力解决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生存和发展难题,为人类世界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另一方面,“六个必须坚持”是“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10],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成果的全面性以及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的现实遵循,就是强调用自己的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照搬照抄、食洋不化。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来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谱系,在传承其思想精髓的同时赋予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将矛盾分析法作为实践工作的重要方法来学习和推进。坚持系统观念是对联系普遍性和整体性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强调结构的平衡和功能的优化。坚持胸怀天下强调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正确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而中国越来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显现,“六个必须坚持”展现出了强大的思想伟力,是我们冲破重重难关的现实圭臬。

(二)“六个必须坚持”从整体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其一,“六个必须坚持”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回答了共产党“为谁执政”的问题,是对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即人民监督的深刻认识。党自诞生以来就怀揣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肩负着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为了人民”作为主线和主题,明确指出,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坚持自信自立为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内在精神动力。自我革命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地实践出来的重要建党品格和原则,是中国人解答中国问题的典范。同时,只有坚信自己的理论、文化、制度和道路,才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只有在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自立自强,才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其二,“六个必须坚持”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问题为突破口,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新思想和新理念是对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回答,体现了对问题导向的坚持。另一方面,坚持系统观念,深化了对从全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和理解。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来部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强调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和认识国家发展局势。例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以及美丽中国的目标亦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整体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其三,“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坚持守正创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总趋势的认识。“守正”体现为坚定“两个必然”以及“两个决不会”的历史论断。“创新”体现为运用唯物史观来走好我们自己的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坚持胸怀天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同我们传统的“天下观”相结合,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路径的认识。党将我们自己的事业视为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放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去认识和推进,是我们这十年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思想瑰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整体审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安全繁荣、清洁美丽而合作奋斗的中国方案,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社会何去何从提供了科学方案和现实路径。

三、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整体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一个联系紧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六个必须坚持”是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具现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整体运用和彰显在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之中。在这一进程中,要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永葆“自信自立”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基本立足点,秉持“守正创新”的重要原则和科学态度,把握“问题导向”的着眼点和入手点,掌握“系统观念”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涵养“胸怀天下”的大视野和大境界。理论必须运用于实践才能被熟练掌握,我们要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能力,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六个必须坚持”综合运用于实践工作中,同心同德、踔厉奋进,全面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其一,关注人民的日常需要,构建和完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拓宽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方式。政府根据社区网格人口核算,保障辖区公共服务预算投入,以减税、补贴、场地提供等多种形式为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居民“文化休闲圈”“生活圈”“体育健身圈”以及“医疗圈”的形成,便捷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增加生活幸福感。另一方面,积极完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数字化提高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度,尤其是在公共文化产品以及教育医疗资源的供给方面。要继续完善图书的电子化进程以及多终端联动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加快推进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涉及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各个领域的智慧化建设进程,让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公民。

其二,關注人民需求的差异性,保障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包含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分配正义在内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11]一方面,在增量经济的基础上平衡公平和效率。在百年发展史中,党一直带领我们通过提高效率来跳出平均主义的藩篱,通过维持公平底线来阻止两极分化的加剧,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征程中,依然需要平衡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以维护正义。另一方面,以完善法治建设来保障公平正义。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的生活生产需求作为立法执法的依据,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立法的起草过程,制定了民法典,完成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等法律法规的完善。接下来要继续增加立法、执法、司法的透明度,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法治的渠道,真正保障人民的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

其三,要充分激活人民的创造力,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超越唯心史观的关键就在于将人民看作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而不是归结为宗教神性或抽象精神。“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12]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就要充分依靠人民的实践勇气与实践智慧,来不断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身处的环境越复杂,面临的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依靠人民智慧,尊重人民创造来找到解决路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征程中仍然需要始终坚持将人民作为衡量标尺来展开工作,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3]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永葆“自信自立”的精神品质和基本立足点

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同样没有止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途中依然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引,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精神力和生命力,从而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其次,要自强自立地走自己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进程,它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设的简单套用,也不是对传统历史母版的简单延续,更不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照搬照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自立自强,就“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15]。我们要在科学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保持历史自信,以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应对发展征程中可能面对的风险和挑战,做到有主见、有定力、不怕压、自强自立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再次,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16]。我们当前行进到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时刻,也是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此时最应该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忧患意识,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我们之所以可以自信自立,是源于我们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坚定,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坚信。作为历史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坚持自信自立的最大敌人。历史虚无主义意味着否定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抛弃自己的精神信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征程的未来,必须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自己的理论信仰、历史文化、制度理念以及道路途径。

(三)秉持“守正创新”的重要原则和科学态度

首先,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根本。世界的规则并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而能否顺应规则是变革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而守正就是要守原理之正、守道路之正、守原则之正以及守文化之正。

一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马克思主义是影响人类文明整体进程的伟大理论,更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17]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之间的契合度得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反复验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持续加深的未来,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变。同时,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才能全面贯彻人民性和实践性、彰顯时代性和开放性。

二是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道路问题一直都是影响革命、建设、改革能否成功的直接因素,在党带领我们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持续稳定之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变。在新的征程中,坚定这一道路不动摇,是符合中国人民意愿、符合社会发展现状、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三是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历史与实践经验证明,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是面对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最确定的底气所在,是我们能够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最大制度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不能动摇的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组织在思想引领、群众组织、政治领导和社会号召等各方面的能力,保证党的政策决定得到充分贯彻,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创新的历史伟业。另一方面,健全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完善党对人大、政府、政协、检查监察审判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全面监督和领导机制,不断改进党领导和执政的方式,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四是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能够在波涛汹涌的世界洪流中屹立不倒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未来征途中,要用其中所富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价值理念以及人文精神,为治国理政以及经济建设提供有益启迪。例如,对治国理政的启示有:治国先治吏、选贤任能的治国手段,民为邦本、民安而国治的治理理念,内王外法、德主刑辅的治理方法,睦邻友好、协和万邦的外交观念,居安思危、备豫不虞的风险治理意识。推动经济建设的启迪有:以义利相兼思想来规范市场秩序;以革故鼎新的传统来推动科技创新;以团结理性的奋斗精神来战胜困难,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创新是守正的方向和目的。事物的生命力只有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进程中才能得以长久延续。一方面,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是创新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18]。在新的發展环境中,用固有的原理来分析新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总结出新的发展规律,就可以促成新认识的飞跃,用新的思想来指导和创新实践。另一方面,要积极热情地对待新生事物,要勇于钻研、善于钻研,从而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四)把握“问题导向”的着眼点和入手点

其一,要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批判思维的集中体现,是能够主动以长远眼光来规划未来发展路径的能力。人类社会文明的每次巨大发展几乎都源自伟人们对普通现实问题的捕捉,如牛顿基于对苹果掉落现象的研究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基于对壶盖被气冲开现象的观察改良了蒸汽机,马克思基于对工人被剥削现象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围绕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培养捕捉问题、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征程应当从发现总结国际变局中存在的困境难题、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着手,从深入分析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展开。

其二,要勇于直面问题、正视问题。发现问题之后要勇于直面问题、正视问题才能真正抓住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勇于直面难题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就诞生在中华民族最危难之际,先辈们用一腔热血直面救亡图存这一时代难题,在面临反动派反扑、帝国主义打压、共产国际“瞎指挥”等问题时从不退缩,于逆境中崛起,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社会主义的建设初期,毛主席就曾列出了涉及国内国际、党政外交、天灾人祸等方方面面17大问题;改革开放至今,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难题,党带领人民也没有退缩,而是积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创造了令整个世界震惊的中国奇迹。另一方面,要在思想上正视问题、重视问题。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以高度的责任心、拼搏奋斗的精神去积极理性地跨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艰难险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其三,要有效解决问题。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要对问题所出现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厘清问题得以出现以及演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所有涉及的人和物。其次,要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来厘清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本质就是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清楚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不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的基础上紧抓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路径。

(五)掌握“系统观念”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其一,以历史思维、战略思维来前瞻性思考未来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思维为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提供经验借鉴。历史思维是一种经验反思性思维方式,就是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借鉴历史经验以及汲取历史智慧的基础上来分析现实问题,以过去警醒现实,做到博观而约取,这样才能科学地预测未来发展大势。另一方面,战略思维为前瞻性思考提供长远眼光。战略思维就是统筹事物发展的全方面各领域的影响因素,审时度势,不是只谋一时,而是要谋万世。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必须具备从长远战略上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全局驾驭能力以及综合决策能力,从而推进工作的创造性展开。

其二,以辩证思维、系统思维以及底线思维来全局性谋划发展大局。一方面,对发展大局进行全局性谋划之时,必须综合运用辩证思维以及系统思维来理顺重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具体的规划。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都是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都是对事物本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研究。辩证思维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以及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着重强调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一般与特殊、宏观与微观、长远与当前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在谋划全局时必须要做好风险评估,预设好防风险方案,以便应对突发状况,减低损耗。底线思维就是要树立忧患意识,从最低点着眼来思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通盘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利弊,明确底线所在,将困难估计得更深入、风险预设得更充分,从而将解决方案想得更加周密,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更好地谋划全局。

其三,以创新思维、法治思维来整体性推进各项事业。一方面,身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内都充斥着新事物和新变化,如果因循守旧、不知变通,就会错失良机,势必会阻碍部分领域内事业的顺利推进。创新就是打破常规,以新的思维和新的视角来分析应对新出现的问题,既要坚持科学的原则,又要关注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事业的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固定的环节,其中纠纷的解决和问题的协商如果只依靠人力来解决会降低效率,阻碍整体的发展。因此,必须要设定合理的程序,制定规章制度,以法治思维来规范行为、协商问题、解决纠纷,提高整体推进各项事业的效率和效能。

(六)涵养“胸怀天下”的大视野和大境界

其一,坚持胸怀天下必须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似乎成了历任朝代逃脱不了的普遍难题。面对这一挑战,党不仅坚持“人民监督”,还“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20]。要做到“自我革命”就必须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自主自觉地反省自身、思考自身,从而不断扬弃自身、完善自身。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内外挑战,只有党领导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去腐生新才能战胜它,只有自身不断发展完善才能更好地“兼济天下”。

其二,坚持胸怀天下必须保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坚持胸怀天下,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洞察世界发展大势中接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洗礼。我们既不能像近代中国那样闭关锁国,错失发展良机,也不能完全成为这些外来历史文化的拥趸,最终邯郸学步,走向灭亡。要避免这些就必须在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1]因此,坚持胸怀天下是要在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动力。

其三,坚持胸怀天下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胸怀天下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而这正是以历史主动精神来把握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要树立大历史观,加强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22]。另一方面,要于危机中育新机,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虽然国际经济发展低迷、局部战争频发,但是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既定发展目标,补短板、强弱项,以钉钉子的精神完成好各项工作,推动科技创新,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其四,坚持胸怀天下必须为解决人类普遍性难题贡献中国力量。中国要发展,中华民族要复兴,始终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经济发展方面,要主动对标对表国际经贸的高标准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自身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引擎来促进国际经济恢复。在外交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仅严格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而且要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携手各国人民坚定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既要共同应对层出不穷的世界性挑战,又要保证新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各国人民,共同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14][2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19、19、14页。

[2][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153页。

[3]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6页。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9页。

[8] 任仲文:《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年版,第10页。

[9] 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奋斗》2020年第2期,第4—11页。

[10][18]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年版,第163、33页。

[11] 祖密密、赵玲:《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基本内涵、价值意蕴、实践指向》,《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第21—26页。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页。

[15]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16页。

[1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1页。

[17]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86页。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

[2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

[2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An Analysis of the Integrality of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HAN Xiping, GUO Yue

Abstract: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 constitute an integrated whole, characterized by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its stance, perspective, and method. Similarly,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lso forms a comprehensive whole, centrally expressed through the concept of “Six Must Adheres.” This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not only rich in content and profound in thought, reflecting the integrated unity of Marxist stance, perspective, and method, but it is also internally cohesive, organically connecting and advancing the Marxist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as a whole. The “Six Must Adheres” unify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with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bringing together the original experienc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ance with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integration represents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governance principles, the law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law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To further advance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t is imperative to holistically apply the “Six Must Adheres” in the ongoing journey.

Key words:integrality; worldview; methodology;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責任编辑 香敏;责任校对 孙俊青)

[收稿日期] 2023-11-1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及其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ZDA004)。

[作者简介] 韩喜平(1965—),男,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越(1992—),女,山西晋中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