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工作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探索
2024-03-06梁礼平
梁礼平
【摘要】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拥有良好德行的人更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德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因而高中教育期间,也需要积极优化德育工作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分析“德育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进而思考在高中德育工作实施“德育导师制”模式的必要性,最后对高中教师如何落实“德育导师制”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高中德育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德育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任务。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是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走班教学中学生“聚少离多”,容易失去班集体的影响,班级管理难度增大,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难以适应当代高中生的动态需求。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就必须将班级任课老师转变为德育导师,每一位老师既是学业上的老师,也是人生的导师,实行全员育人,充分发挥教师育人功能。当今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复杂化,使得高中生身心发展面临多样化的挑战,建立个性化和导师指导的德育工作模式迫在眉睫。“德育导师制”标志着高中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
一、“德育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
德育导师制,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是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德育导师制”旨在改变以往任课老师“重教学轻教育”的状况,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德育导师制”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化关怀和指导。德育导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困惑和问题,可以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困惑、规划人生目标,并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种个性化关怀与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自我认知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其积极向上。
德育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是把学生造就成优秀人才的“工程师”。实施“德育导师制”,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指示的具体举措,是深入推进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高中德育工作实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
1.个性化培养学生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在制定个性化德育计划和指导方案时,德育导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将品德教育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相结合。例如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德育导师可以鼓励他们参加音乐社团,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对社会公益事业有兴趣的学生,德育导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品德培养的迫切需求
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良好的品德不仅是中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基础,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在这个背景下,“德育导师制”的实行可以加强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关注,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通过德育导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品德得以更全面、更均衡发展。德育导师作为负责指导学生品德发展的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将品德培养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成长。
3.应对日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考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成为困扰学生的普遍现象。“德育导师制”的实行使导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建立密切的联系和信任关系。德育导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定期的个别谈话和心理测评,德育导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德育导师还可以组织心理教育课程和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资源。“德育导师制”的实行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通过德育导师的关怀和指导,学生的心理状况得到更及时的关注和干预。德育导师可以通过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困惑,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和情绪。同时,德育导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应对压力的技巧和方法,如放松训练、时间管理等,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更积极地面对心理压力挑战。
4.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更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实行“德育导师制”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在学科上有所突出,同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在人才培养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德育导师制”的实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成长为有追求、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这样的人才更容易在职业和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德育导师制”下高中教师的德育策略
在“选课走班”的时代背景下,班级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选课不同、身心发展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业和德育计划。实行“德育导师制”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需要,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抓手。
1.建立导师制度,明确导师职责,落实立德树人
学校要充分认识实行“德育导师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健全德育导师工作机构,制定德育导师工作方案,切实落实全员“德育导师制”工作。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目标和具体任务,这包括学生发展关注的重点、辅导与指导的内容、时间安排等方面。学校也要为德育导师提供培训和支持,使其具备专业化的德育导师技能,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有效沟通、危机干预、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以提高德育导师的指导水平。德育导师制度当中,德育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德育导师制度成功实施的关键。德育导师要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困难,与学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而这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包括德育导师与学生的定期面谈、记录学生发展情况、评估和反馈等,德育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规划和指导措施。
2.树立道德标杆,开展德育活动,引领德育风气
教师要作为受教育者先受到道德教育,形成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规范,同时教师作为德育的施教者,还要为学生树立道德品行的榜样,以身作则。
德育导师应秉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负责,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德育导师应言行一致,诚信正直,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德育导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保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和示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指导,通过精心准备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对于班级文化,德育导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共同建设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设立激励机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3.挖掘学生优点,师生积极互动,建立和谐关系
“德育导师制”可以增进德育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德育导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德育导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和社团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和特长,例如他们擅长的学科、艺术才能或体育技能,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给予相应的肯定和支持。另外,德育导师应当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想法和心声,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表现,更好地了解学生,并与他们建立起友好关系。除此之外,德育导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面谈,了解他们的成绩、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深入了解学生的优势和需求,给予个别化的关怀和指导。在课堂上,教师要创建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观点和交流意见。通过这些方式,德育导师可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才能,并在互动中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实行“德育导师制”具有很大的教育优势。这一德育工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个体差异,还能够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德育导师的悉心指导,学生在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关注和支持,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作为教师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牢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应当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实行“德育导师制”,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让更多的高中生能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德育引导,激发内在潜能和斗志,获得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强.“德育导师制”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23(11).
[2]刘金龙.试析立德树人下的高中教育管理模式[J].教育界,2021(39).
[3]葛坦花.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下的高中“三二一”德育实践研究—以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学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1(13).
[4]洪海军.“雅行教育”理念下农村普通高中“PDCA”德育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