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3-05李春燕
李春燕
(宜宾学院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四川 宜宾 644000)
在全球科技新革命、世界经济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学科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为实现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部指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1],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覆盖性强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其中“新文科”建设是指打破传统文科思维局限,以传承创新的方式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共享[2],把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文学、管理学、哲学等专业课程,实现推动传统文科的创新改革,达到专业知识拓展、创新思维构建、综合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较于传统文科,“新文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等特征。
公共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新公共管理运动,并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独立学科在中国出现,涵盖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公共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以及劳动社会保障等专业方向。作为典型的传统文科,在高校教育改革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不仅关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更是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水平、深入践行“四个服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3]。作为学科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对推动高校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公共治理挑战具有重要意义[4]。
因此,对标当前“新文科”建设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新要求,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应立足学生成长、学科转型、社会需求、教育改革等多个角度,探索建设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四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努力培育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一、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现存困境
(一)学科层面:下属专业设置的相似性
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多个专业方向,专业设置呈现精细化趋势,过细的专业划分使得二级学科之间的专业性差异并不明显,人才队伍的建设、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亦是大同小异,学科建设整体存在鸽笼式分布、分散化管理态势。一方面,删繁就简、职能合并、提质增效应是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精细化设置的二级学科既脱离了新文科建设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目标,同时偏离了当前政府管理大部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专业设置的雷同性影响着二级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类似的培养方案既无法凸显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选择,就业方向高度倾向于政府公共部门,忽略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
(二) 教学层面:实践教学设计的不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课堂理论教学日趋成熟,相较而言,在人才培养关键的实践环节层面略显不足。一是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公共管理多为工商管理、政治学等学科分化而来[5],有着盘根错节的渊源。知识的交叉、专业的相似使得公共管理学科基础较为薄弱,难以形成学科特色,更像一门“大综合”,无法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制定清晰的培养目标及职业规划。二是实践教学内容脱节。传统文科专业多存在“教学实践”与“教学实际”的脱节,公共管理学科不外如是,所谓的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上的理论案例分析、实验软件操作,学生无法切实了解社会对公共管理实践型人才的真实需求。三是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6]。原有的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主要依托校内培训与校外实习等传统实践教学资源,加之受疫情影响,多数校外实习暂停开展,更不利于学生提升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层面: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不足
传统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一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传统理论授课为主的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无法满足当下高校改革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7]。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要求教师不仅应有过硬的学术理论基础,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储备,而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具有丰富实践应用知识的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实践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且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因此破除传统的教学机制,构建创新、融合、开放、共享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高校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主,而传统理论授课型师资队伍缺乏实践基础,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技术应用等人才培养层面缺乏创新能力,因而无法与时俱进,落后于当下社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公共管理学科“四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新文科建设要求,围绕培养基础、培养核心、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四个方面,立足学生成长、学科转型、社会需求、教育改革等多个角度,致力于培育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公共管理人才(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强调四种类型人才培养方式的交叉融合作用,该模式的构建对于解决目前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困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图1 公共管理学科“四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培养基础:复合型人才
作为“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公共管理学科应首先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即对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培养,这就要求推动实现高等教育的学科互补,知识交融以及技术复合。首先,应是明晰掌握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在知识结构上的交叉互补。其次,对人文社会科学内的理论知识既能有机融合,亦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然后,亟需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方能适应市场发展,经济进步。最后,培养在相关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市场最缺乏,而企业又最渴求的人才类型。
(二)培养核心:应用型人才
公共管理学科“四型”人才的培养核心便是应用型人才,其具有复合性特征[8],即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期培养能将专业知识及技能应用到社会实际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一则,应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公共管理学科在培养适量基础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同时,着力培养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学科转变。二则,应转变传统学科办学思路。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区域产业布局,灵活且具有前瞻性地规划、调整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方向,培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立足学生具有一定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目的在于培育学生开拓能力、创造能力,并能运用创新思维开创新局面,为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因此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如下: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思维灵活、个性外向、大胆好奇的性格特征以及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和注意力集中的行事特征。并探索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潜力,使之拥有广博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智慧和身心,培养其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能力、健康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培养方向: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作为公共管理“四型”人才的培养改革方向,与应用型人才不同的是其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生产服务的一线领域及岗位,能独立进行实际操作的技术和能力。对此,一是围绕着社会生产实际需求调整知识结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教学工作环节层面,着重强调基础性、实用性的知识,相对而言可忽略对学科体系、学术科研领域理论知识的关注。二是结合一线领域生产实践,完善人才培养过程。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求为培育方向,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如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等,并将此作为学生贯通相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三、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四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如前所述,笔者根据现代“新文科”建设标准,提出公共管理学科“四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对此,本文提出推进公共管理学科“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从学科专业发展、培养机制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双师队伍建设四个维度推动“四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概念转化为实际。
(一)突出亮点:打造优势学科特色专业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调整传统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精准专业发展定位,补齐学科建设短板,打造优势学科形成特色专业,培养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四型”人才。一方面,突出学科人才培养优势。立足公共的管理学科“四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生成长、学科转型、社会需求、教育改革等维度,明确学科人才培养基础、核心、目标及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延续传统育人概念,培养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高质量、全面型公共管理人才,做到与关联性较强的管理类学科相区别。另一方面,精简合并下设专业。改革公共管理下属专业精细化设置现状,删繁就简,合力打造特色专业,提升高校学生的抗社会风险及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输送社会发展所需的“四型”人才。
(二)交叉融合: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公共管理学科“四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建立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同于传统本科学术理论型人才的单一输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同时,缓冲了社会就业压力。第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基础,注重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交叉融合,培育多元化、全面性的公共管理人才。第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立足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做到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第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本科教学不仅应当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应提高站位,进一步挖掘学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第四,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方向,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均须做出改变,亟须摸索出一条符合社会现实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
(三)产教一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公共管理学科“四型”人才培养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铺垫,也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设计,推动公共管学科形成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应用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的产教一体化建设路径。一则,增加实践类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为实现公共管理“四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地,课程教学除传统公共理论知识的讲解外,应增加符合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实际的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实践教学知识,提升其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二则,探索符合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产教一体平台。借助社会力量,转变单一的学科实习基地,使其成为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全方位产教一体平台,形成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如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9],旨在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并在实践中检验教育教学成果。
(四)提质增效:建设双师型高质量队伍
为进一步推动公共管理“四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充实公共管理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刻不容缓,综合学校战略、学科转型、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诉求,多措并举加快新文科建设所需的双师型教师建设,培养学科转型所需的实践技能型与理论前瞻型教师。一是坚持校内自主培育。针对传统文科教育理论授课型教师,可分流培育,一方面加强跨界融合,专任教师应横向拓宽跨学科理论知识、纵向掌握学界前沿研究;另一方面深入企事业单位,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丰富其专业应用技能与社会实践经验。二是坚持校外人才引进。常态化引进社会机构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既可以定期为专任教师及在校学生开展讲座,以现实案例延展师生社会实践知识,同时深入合作,共建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合作团队,合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