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开花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2024-03-05林瑞君罗炘武谢锐星蓝翠钰宫彦章雷江丽
林瑞君,罗炘武,谢锐星,蓝翠钰,宫彦章,雷江丽*
(1 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26;2 中国科学院 a. 仙湖植物园;b. 深圳市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广东 深圳 518004)
簕杜鹃(Bougainvillea glabra)也称叶子花、三角梅、宝巾等,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为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三角梅属(Bougainvillea)的藤本灌木植物[1].簕杜鹃喜干燥、高温和强光照,花型独特、花色丰富,花量大、花期长,抗逆性强、生态安全,可四季开花.但与其相关的栽培技术研究报道较为繁杂,尚未形成完善的栽培体系;尤其是对水分生理与开花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未形成可量化应用的花期调控技术体系.
簕杜鹃采取控水措施可实现花期调控,控水可促进簕杜鹃生殖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而水分过多,易徒长而不开花.前人的研究显示,植物花芽分化的内在机理是植物内源激素发生改变的结果[2].然而,不同植物内源激素作用效果不同,不同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增效、促进、配合、拮抗作用,并且多种激素的相互作用效果也远大于单一激素,植株糖分的积累也会受到植物内源激素的调控.植株开花不仅需要激素的调控,也需要含碳营养的支持,可见植株开花生理是通过系统性调控实现的.目前,簕杜鹃的控水方式与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关系及对物候期和成花数量的影响研究甚少.笔者以深圳常用的水红簕杜鹃(Bougainvillea buttiana′Miss Manila′)和小叶紫簕杜鹃(Bougainvillea glabra′Sao Paulo′)为材料,研究比较了2种簕杜鹃经不同方式控水后植株叶片中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 3 种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了控水方式与2 种簕杜鹃的物候期、成花数量、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含量的关联性,初步了解了较佳的控水方式和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概况
试验场所为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聚龙山苗圃塑料薄膜温室大棚.棚内平均气温34.8 ℃,平均空气湿度31.61%,平均光照强度55600 lx.
1.2 实验材料
以长势一致的1.5年生水红簕杜鹃(Bougainvillea buttiana′Miss Manila′)和小叶紫簕杜鹃(Bougainvillea glabra′Sao Paulo′)盆栽苗为试材,水红簕杜鹃的平均株高47.5 cm,冠幅约35 cm×35 cm,平均基径2.0 cm;小叶紫簕杜鹃的平均株高43.4 cm,冠幅约35 cm×35 cm,平均基径2.2 cm.苗木为扦插苗,无病虫害且较为健壮,枝叶饱满,于2021 年1 月购置于佛山市境花源园艺有限公司高明基地,在温室大棚内缓苗后于同年4月用于实验.
1.3 实验设计
控水方式分为间隔控水和持续控水,以正常浇水为对照(CK).每处理重复6 次,每重复1 株簕杜鹃.开花后1~2 d浇灌1次,实验期间不施肥,植株按50 cm×50 cm间隔摆放.具体控水方式如下.
(1)持续控水处理于预定开花期前约45 d 停止正常浇水进行控水处理,控水后植株叶片出现暂时萎蔫,并根据植株每天的蒸腾量浇灌少量的水保持叶片暂时萎蔫状态,至现蕾期.土壤水分蒸发量测定于每日08∶00~09∶00将未萎蔫的植株采用电子秤进行称量,17∶00~18∶00 再次称量对应暂时萎蔫的植株,根据称重差值立即进行补水.
(2)间隔控水处理于预定开花期前约45 d 停止正常浇水进行控水处理,直至植株叶片出现暂时萎蔫,叶片暂时萎蔫的次日正常浇水恢复叶片舒展状态,第3天再停止浇水直至植株叶片出现暂时萎蔫,如此重复至现蕾期.
(3)正常浇水管理与其余处理同步开展,于预定开花期前约45 d 浇透土壤,保持土壤适宜的含水量,保持叶片的舒展状态,直至现蕾期.
1.4 实验方法
测定生理指标包括植物叶片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的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观测形态指标、单枝成花数量及花期.单枝成花数量从首次出现花芽的时间开始记录,7 d/次,每个试验植株各随机选取5 个枝条,记录每个枝条的花量,并求得平均值.簕杜鹃花细小且常3朵簇生于3枚大苞片内,统计时将3枚苞片内含的3朵小花计为一个成花统计单位.每日观察植株开花情况,记录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现蕾期:即花蕾出现时间,为处理过的簕杜鹃植株超过一半的数量出现花蕾的日期.初花期:以各处理半数以上植株有花开放之日.盛花期:以各处理半数以上植株有50%以上花开放之日.终花期:以各处理半数以上植株50%花朵开始萎蔫之日.花期:现蕾期至终花期.
控水试验处理开始当日(4月30日)所有植株首次采集叶片样品,5 g/株/次,之后每14 d 采集1 次,共采集5~7 次,取样部位为植物正常花枝顶芽往下第3~5 叶位无病害功能叶.采集的样品用锡箔纸包埋后立即放入液氮中速冻,带回实验室-80 ℃冰箱中保存,用于IAA、GA3、ABA等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采集的另一部分叶片样品带回实验室置于105 ℃烘箱中杀酶10 min,然后在80 ℃下烘干至恒重,粉碎并全部过筛,贴好标签保存于瓶中备用,供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相关指标测定由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实验室进行.植物内源激素由ELISA 试剂盒进行测定(上海臻科生物);可溶性糖测定由植物可溶性糖试剂盒测定(上海臻科生物).
1.5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 2013 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利用SPSS 16.0 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物候期的影响
如表1所示,水红簕杜鹃CK 从初始日至现蕾期历时最短为5 d,持续控水处理和间隔控水处理均为7 d;初始日至初花期CK 最短为11 d,持续控水处理和间隔控水处理分别为12 d 和13 d;初始日至盛花期CK也是最短为21 d,持续控水处理和间隔控水处理分别23 d和24 d;从盛花期历时和花期历时看,均是CK 最长分别为27 d 和43 d,而持续控水处理为25 d 和41 d,间隔控水处理为24 d 和41 d.可见,水红簕杜鹃进行持续控水处理或间隔控水处理均可能推迟水红簕杜鹃现蕾和开花时间,缩短盛花期和花期,其中间隔控水处理较持续控水处理的影响略大,但总体来看差异均为2~3 d,差异较小.
表1 不同控水方式对水红簕杜鹃物候期的影响Tab.1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phenological phase of B.buttiana ′Miss Manila′
如表2所示,小叶紫簕杜鹃CK 从初始日至现蕾期历时的CK为22 d,持续控水处理和间隔控水处理分别为19 d 和21 d;初始日至初花期CK 为36 d,持续控水处理和间隔控水处理分别为33 d 和35 d;初始日至盛花期CK为45 d,持续控水处理和间隔控水处理分别44 d和47 d;从盛花期历时和花期历时看,均是间隔控水处理最长分别为32 d和58 d,CK 分别为31 d 和54 d,持续控水处理为30 d 和55 d.可见,小叶簕杜鹃进行持续控水处理或间隔控水处理有利于植株提前现蕾和开花,并延长盛花期和花期,其中以间隔控水处理的效果较好.
结合表1 和表2 可知,2 种簕杜鹃品种间的初始日至现蕾期相差12~17 d,初始日至初花期相差21~25 d,初花期至盛花期相差21~24 d,盛花期历时相差4~8 d,花期历时相差11~17 d.可见,2种簕杜鹃初始日至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的差异原本较大,控水后相较于CK 间的差异缩小,但控水后盛花期历时和花期历时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其中间隔控水处理对延长盛花期历时和花期历时的效果更显著.
2.2 不同控水方式对2 种簕杜鹃单枝成花数量的影响
水红簕杜鹃各处理的单枝成花数量变化趋势较为相近(图1).选取最高花量时期3次数据进行差异分析表明,间隔控水处理(26.2 朵)>CK(25.5 朵)>持续控水处理(20.2 朵),持续控水处理的单枝成花数量显著低于间隔控水处理和CK,间隔控水处理和CK 间的差异不显著(表3)可见,持续控水对水红簕杜鹃的成花数量不利,间隔控水处理的单枝成花数量略优于CK.
图1 不同控水方式对水红簕杜鹃单枝成花数量的影响Fig.1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the number formed by a single branch of flowers of B.buttiana ′Miss Manila′
表3 不同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单枝成花数量的影响Tab.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the number of flowers formed by a single branch of two B.glabra
小叶紫簕杜鹃各处理单枝成花数量变化趋势总体相近(图2).差异分析表明,CK(2.6朵)>间隔控水处理(1.8 朵)>持续控水(1.6 朵),CK 显著高于持续控水处理和间隔控水处理,间隔控水处理和持续控水处理的差异不显著(表3).可见,控水处理会显著减少小叶紫簕杜鹃的单枝成花数量.
图2 不同控水方式对小叶紫簕杜鹃单枝成花数量的影响Fig.2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the number formed by a single branch of flowers of B.glabra ′Sao Paulo′
如表3 所示,水红簕杜鹃CK 的单枝成花数量较小叶紫簕杜鹃的CK 多9.8 倍,持续控水处理多12.6 倍,间隔控水处理多14.6 倍.可见,控水处理会加大2 品种间单枝成花数量的差异,其中间隔控水处理的力度较大;而水红簕杜鹃的单枝成花数量远大于小叶紫簕杜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品种的差异.
2.3 不同控水方式对2 种簕杜鹃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3.1 不同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叶片赤霉素含量的影响
如图3 所示,水红簕杜鹃各处理的GA3含量从初始日后至终花期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进入终花期后开始下降,2 周后下降至初始日水平.差异分析表明,水红簕杜鹃间隔控水处理和CK 的GA3含量在终花期时均显著高于持续控水处理,其余花期各阶段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合物候期和成花数量可知,较低水平的GA3含量不利于提高水红簕杜鹃成花数量.
图3 不同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叶片赤霉素含量的影响Fig.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GA3 in the leaves of two B.glabra
小叶紫簕杜鹃各处理从现蕾期至终花期的GA3含量均呈现倒“V”型,各处理的峰值均为盛花期初期,且间隔控水处理的峰值最高,CK 和间隔控水处理的值相近.差异分析表明,小叶紫簕杜鹃花期各阶段各处理间的GA3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结合物候期和成花数量可知,较高水平的GA3含量有利于延长小叶紫簕杜鹃的花期和盛花期,但并不利于提高成花量.
2个品种的CK和各处理的GA3含量峰值出现时间水红簕杜鹃为近终花期,小叶紫簕杜鹃为盛花期初期,均为处理后2.5 月达到峰值.可见,2 种簕杜鹃GA3含量的升高均有利于植株成花,但GA3含量过早达到峰值可能不利于提高成花数量.
2.3.2 不同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叶片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如图4 所示,水红簕杜鹃花期各阶段的IAA 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持续控水处理和CK 在花期各阶段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而间隔控水处理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结合物候期和成花数量可知,水红簕杜鹃花期维持较低水平的IAA 利于成花,且经间隔控水处理后的植株IAA水平更低更有利于提高成花数量.
图4 不同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叶片生长素含量的影响Fig.4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IAA in the leaves of two B.glabra
小叶紫簕杜鹃各处理从现蕾期至盛花期前的IAA 含量变化趋势不同,间隔控水处理为先下降后上升,而持续控水处理和CK 则反之;各处理的IAA含量变化自盛花期后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再下降,峰值均为盛花期,之后快速下降至现蕾期前的水平.结合物候期和成花数量可知,较高水平的IAA 含量有利于延长小叶紫簕杜鹃的盛花期和花期,但并不利于提高成花数量.
2 种簕杜鹃各处理的IAA 含量分析表明,水红簕杜鹃的IAA 含量为300~600 ng·g-1,小叶紫簕杜鹃的为300~900 ng·g-1,可见维持花期低水平的IAA 含量可能有利于提高成花数量,但不利于延长花期和盛花期;而高水平的IAA含量反之.
2.3.3 不同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如图5 所示,水红簕杜鹃各处理在各阶段的ABA 含量变化趋势均较为一致,均呈现现蕾期至初花期缓慢下降,初花期后至终花期逐渐上升,近终花期时达到峰值,随后进入快速下降的趋势.结合物候期和成花数量可知,水红簕杜鹃ABA 含量的升高有利于植株成花.
图5 不同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影响Fig.5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ABA in the leaves of two B.glabra
小叶紫簕杜鹃各处理ABA 含量均呈现现蕾期至盛花期上升,盛花期达到峰值,随后至终花期下降的趋势,但各处理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结合物候期和成花数量可知,小叶紫簕杜鹃ABA 含量上升利于延长植株的花期和盛花期.
2 种簕杜鹃ABA 含量达到峰值的水平较相近,水红簕杜鹃终花期达到峰值,而小叶紫簕杜鹃在盛花期达到峰值,均为处理后2.5 月达到峰值.可见,2 种簕杜鹃ABA 含量的升高均有利于植株成花,但ABA含量过早达到峰值可能不利于提高成花数量.
总体而言,不同控水方式对2 种簕杜鹃叶片内源激素含量是有一定影响的.结合物候期和成花数量可知,间隔控水利于提高2 种簕杜鹃的GA3含量,可促进植株开花,提高成花数量或延长花期;间隔控水利于维持2 种簕杜鹃较低水平的IAA 含量,可促进植株开花,提高成花数量或延长花期;间隔控水较利于提升2种簕杜鹃ABA含量,促进植株开花,提高成花数量或延长花期.可见,水红簕杜鹃和小叶紫簕杜鹃较宜采用间隔控水进行花期调控.
2.4 不同控水方式对2 种簕杜鹃叶片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2.4.1 不同控水方式对2 种簕杜鹃叶片内源激素ABA/GA3比值的影响
如图6 所示,水红簕杜鹃各处理的ABA/GA3的比值不同程度的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且持续控水处理的峰值最高,间隔控水和CK 的峰值相近;从峰值出现的时间看,间隔控水处理出现在初花期前,CK 和持续控水处理出现在盛花期.结合物候期和成花量可知,水红簕杜鹃ABA/GA3的峰值出现早和峰值较小有利于植株成花,峰值较大不利于成花,间隔控水较利于开花.
图6 不同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叶片ABA/GA3比值的影响Fig.6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ABA/GA3 ratio in the leaves of two B.glabra
小叶紫簕杜鹃ABA/GA3的比值从现蕾期至终花期持续控水和间隔控水处理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无峰值,而CK呈现先逐渐上升-再快速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盛花期.结合物候期和成花量可知,小叶紫簕杜鹃ABA/GA3比值较大利于植株成花,比值较小不利于成花,正常浇水方式利于开花.
2 种簕杜鹃的ABA/GA3比值总体较小,变化幅度也较小,水红簕杜鹃间隔控水利于开花,小叶紫正常浇水较利于开花.
2.4.2 不同控水方式对2 种簕杜鹃叶片内源激素ABA/IAA比值的影响
如图7 所示,水红簕杜鹃ABA/IAA 的比值不同程度的呈现出上升-下降的趋势,间隔控水处理的峰值最大,持续控水处理和CK 各阶段的比值较为接近且峰值小于间隔控水处理,峰值均出现在近终花期;间隔控水处理的ABA/IAA 比值从初花期至终花期逐渐升高,而持续控水处理和CK 从盛花期开始上升,各处理均从近终花期后开始下降.结合物候期和成花数量可知,水红簕杜鹃ABA/IAA 比值开始上升的时间早且比值最高的间隔控水处理开花最多.可见,ABA/IAA 比值升高有利于水红簕杜鹃成花,即间隔控水利于水红簕杜鹃开花.
图7 不同控水方式对2种簕杜鹃叶片ABA/IAA比值的影响Fig.7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ABA/IAA ratio in the leaves of two B.glabra
小叶紫簕杜鹃ABA/IAA 的比值从现蕾期至终花期呈现出上升-下降的趋势,峰值均出现在盛花期;各处理比值开始上升和下降的时间较为一致.结合物候期和成花数量可知,小叶紫簕杜鹃ABA/IAA 比值峰值较小,变化幅度小的CK 成花量最大.可见,较小的ABA/IAA 比值较有利于小叶紫簕杜鹃植株成花,即正常浇水管理利于成花.
不同控水方式处理后2 种簕杜鹃各处理的ABA/IAA 比值变化幅度均较大,峰值较大,峰值出现时间不一致,水红簕杜鹃进行间隔控水利于开花,小叶紫簕杜鹃进行正常浇水管理利于成花.
可见,2 种簕杜鹃的ABA/GA3比值均较小,且种间和处理间峰值与否及峰值出现的时间均不一致;而ABA/IAA 比值的峰值处理间和种间均不一致,且峰值出现的时间处理间较一致,种间不一致.水红簕杜鹃ABA/GA3峰值较小和ABA/IAA 峰值较大利于成花,小叶紫反之.
2.5 不同控水方式对2 种簕杜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如图8所示,水红簕杜鹃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花期各阶段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保持间隔控水处理>CK>持续控水处理的趋势,间隔控水处理下降幅度为19.9 mg·g-1,CK降低了22.8 mg·g-1,持续控水处理降低了15.0 mg·g-1,CK 下降幅度最大,持续控水处理的下降幅度最小.差异分析表明,5月14日至6月11日期间,即高开花量的时间段,间隔控水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持续控水处理和CK,持续控水处理和CK间无显著差异;初花期和终花期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差异.可见,水红簕杜鹃在花期会消耗大量可溶性糖,而间隔控水处理积累最多消耗量中等;结合成花数量可知,采用间隔控水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水红簕杜鹃可溶性糖含量,避免可溶性糖因徒长等因素而损耗,从而提升成花数量.
图8 不同控水方式对水红簕杜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Fig.8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the soluble sugar content in the leaves of B.buttiana ′Miss Manila′
如图9所示,小叶紫簕杜鹃各处理均呈现“M”型的变化趋势”;各处理第1次升降幅度为间隔萎蔫处理8.38 mg·g-1>CK 2.61 mg·g-1>持续萎蔫处理2.05 mg·g-1,第2 次升降幅度为间隔萎蔫处理16.03 mg·g-1>持续萎蔫处理9.71 mg·g-1>CK 9.35 mg·g-1,而两次高峰间的低估时期恰是盛花期,说明可溶性糖可为植株开花提供营养支撑,且在可溶性糖的积蓄过程中两次均为间隔萎蔫处理的积蓄量最大,间隔控水处理较有利于小叶紫簕杜鹃积蓄可溶性糖.
图9 不同控水方式对小叶紫簕杜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Fig.9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rol methods on the soluble sugar content in the leaves of B.glabra ′Sao Paulo′
总体来看,水红的可溶性糖变化范围在25~60 mg·g-1之间;而小叶紫的变化范围较小,在30~50 mg·g-1,这也与2 个品种的开花量密切相关,说明水红簕杜鹃积蓄可溶性糖较快,开花量也大,消耗也大,而小叶紫恰恰相反;但在控水方式上2 个品种均以间隔控水处理最有利于可溶性糖的积累.
3 讨论
植物内源激素参与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可通过调节激素平衡实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转换,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激素水平是不同,张华等[3]研究簕杜鹃开花生理发现,花芽分化时GA3、IAA 含量前期较低,但ABA 含量较高,杨义标等也得出类似结果[4],本研究中簕杜鹃花芽分化时GA3和IAA 含量与前人的研究相似,但ABA 含量与前人的研究相反,可能与处理措施不同有关.研究中小叶紫的GA3、IAA、ABA含量均较水红簕杜鹃高,而小叶紫簕杜鹃的成花量却较低,可能是不同水平的激素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这结果与FANG 等[5]的研究相似,低浓度IAA 可促进花芽分化,但高浓度的IAA 会抑制花芽分化.同一内源激素在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GA 分子发挥的作用包括促进种子萌发、茎杆伸长、叶片展开、花的发生以及果实与种子的发育等[6];如本研究中水红簕杜鹃在终花期达到峰值,而小叶紫簕杜鹃在盛花期达到峰值.内源激素在不同种间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例如:赤霉素可以促进百子莲花茎的伸长和提早成花[7],在蝴蝶兰上还可以提高抽薹率并提早花期[8].不同种类的激素也可能共同调控同一生理行为,在罗颀等[9]的研究中GA7、cis-OPDA、GA4和tZ 或做为节点激素在三角梅开花早期都起到了调控作用.可见,在植物体内激素之间普遍存在相互作用,同一种激素可以调控多个发育过程,而同一个特定的发育过程需要多种不同激素的协同作用.例如:GA 和其他激素间的作用既有相互促进,也有相互抑制,也存在着反馈调节作用[9].本研究的结果类似,即水红簕杜鹃间隔控水处理的ABA/GA3最低,ABA/IAA 最高,成花量也最高,但在小叶紫簕杜鹃中CK 的成花量最高但ABA/GA3和ABA/IAA 比值却与水红簕杜鹃不同.所以,激素之间可能通过多种机理实现相互作用,并且这些相互作用与外界环境信号及自身发育程序一起构成了一个非常精细和复杂的调控网络[10].
在内源激素的调控中,植物需协调内在遗传发育程序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当响应以适应特定环境.徐国伟等[11]对水稻灌溉方式进行研究,轻度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根系Z+ZR、IAA合成,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则抑制根系Z+ZR、IAA 合成,而根系ABA含量则明显增加(P<0.05).石岩等[12]研究小麦控水结果显示,随控水加重,小麦旗叶、根系和籽粒中ABA 含量迅速达到高峰,然后快速降低.研究发现[13-14],外源植物激素或者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引起植株原有内源激素相对比例的改变,干扰植物内源激素的稳态平衡,从而达到开花调控的目的.本研究中2种簕杜鹃的间隔控水均较有利于成花.
在开花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内源激素对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存储进行调控.可溶性糖是植物体内主要的营养之一,其多寡反映了植物体内碳素营养状况[15].研究发现银杏雌、雄株花芽的可溶性糖在开花期后出现低谷,本研究中2 种簕杜鹃开花后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小叶紫簕杜鹃在盛花期可溶性糖含量开始上升,这可能与簕杜鹃的品种有关.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蔗糖积累呈正相关,其中脱落酸与蔗糖积累显著正相关,生长素、赤霉素含量与蔗糖积累呈负相关[16].柑橘果实品种间糖积累潜力亦不同,果实中的ABA 含量与糖积累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内源ABA 含量较高的品种,糖积累量较多;内源ABA 含量较低时,糖积累量会较低[17]. 研究中2 种簕杜鹃间隔控水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均较高,这与李晓琪[18]的簕杜鹃进行适度控水可提高可溶性等含量,有利于促进花芽分化的研究结果一致.
间隔控水较有利于水红簕杜鹃和小叶紫簕杜鹃调节植物内源激素GA3、IAA、ABA的水平,提升可溶性糖含量,促进植株开花.但是,间隔控水具体如何影响植株调控内源激素水平及可溶性糖含量,进而调控花期、花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