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与民俗的非遗美,狮山“超有料”

2024-03-05陶瑾

现代苏州 2024年3期
关键词:狮山石湖红菱

记者 陶瑾

非遗,绚丽多姿、弥足珍贵。随历史长河流淌至今,非遗承载着世代相承的艺术与美学。

苏州高新区狮山商务创新区推进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大运河、狮山、何山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苏派鸟笼、游石湖习俗、碑刻、金属凿刻等一批非遗文化在这里生根。

一个个传承人和企业用现代审美对非遗进行“二次创作”,用文化衍生品拉近我们与非遗的距离。狮山的非遗文化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焕发新生。

四十年与石为友,刀刻里的手艺情

碑刻被称为“石头上的历史”。最近,狮山横塘街道碑拓手艺人吴建明完成一件“龙”主题的碑刻,作品以甲骨文“龙”字与左下侧“龙”形方章相对应,整体以纵取势,古拙与典雅交融,抽象与具体映衬,宛如站在摩登现代对久远时光的一次驻足回望。

作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建明从事碑拓已有四十年。吴建明是高新区狮山村人,儿时住在狮子山脚下,家里人经常带他去爬山,哪里有个山洞,哪边的摩崖石刻是哪个年代的,他都知晓。

儿时的他,喜欢刻刻画画,最早在家自学雕刻佛像、砚台。那时村里人结婚,他会帮忙画莲花等吉祥图案。在吴建明10岁左右,他看了一部名为《第八个铜像》的电影,影片中雕刻的铜像令他至今印象深刻。

吴建明说,爱石之人,也被石头所爱

吴建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水泥厂,1982年被原枫桥镇支津工艺美术雕刻厂录用,开始跟厂里的老师傅学刻砚台。在刻砚中,他的技艺逐步提升。1985年进入枫桥工艺美术雕刻厂,厂里主要分成两大行,竹雕和石雕。吴建明选择石雕,他跟着师傅们学习新技能。当时,他见有位师傅手艺精,便虚心请教,还同师傅约定,只要师傅肯教他,师傅的菜由他来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建明认识了各种石头及其不同特性,更掌握了如何在一刀刀的雕琢下,让石头成为艺术品。

这么多年,他还拜过“江南第一刀”时忠德、金石篆刻家蔡廷辉为师。从学徒到独当一面,吴建明花了40多年。从爱石到被石所爱,吴建明等了40多年。如今在他的雕刻工作室里,吴建明仍会向朋友介绍案台上的三把刀:一把是尖刀,主要用于把字体中间部分挖掉;一把扁刀,主要用于完成勾线等工序;还有一把圆刀,用于对作品做最后的修饰。

吴建明碑刻作品

而谈及他的爱石,吴建明更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爱石之人,也被石头所爱。这些年与石为友,让他活得很精彩。吴建明精通各种碑刻技艺,创作的作品获奖无数。其作品在虎丘碑廊、穹窿山碑廊、苏州戏曲博物馆、吴江黎里景区等地都有展出。这么多年,吴建明手上的活从未断过,他也停不下来,最近正在赶制40多幅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的碑刻。

他还经常走进幼儿园、中小学传播碑刻文化,教孩子们拓印。“碑拓文化虽然只是非遗文化的一部分,但‘沉舟侧畔千帆过’,每一幅碑拓作品都凝结着祖辈们的智慧啊。”

近年来,为挖掘和传承苏州本土的大运河文化,他一直有个心愿,想完成一件《浒墅关重修董公堤记》的碑刻作品,苦于找不到书法作品的高清版本,无法完成。直到去年,他委托朋友找到高清版,终于圆了心愿。

直到现在,吴建明依然不断研究、揣摩碑刻技艺,他内心充实而满足着。

一凿一刻,续写“金属之光”

与苏绣、宋锦、昆曲相比,敲敲打打的金属凿刻以其精巧雅致的特点,成为苏州传统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今年51岁的江扬是土生土长的狮山人,也是高级工艺美术师、高新区重点文化人才、高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凿刻(抬凿和錾刻)传统技艺传承人。早年他就接触金属工艺,20世纪90年代末,师从金属凿刻市级非遗传承人姚士荣老师,开始錾刻和抬凿技艺的工艺品制作,至今已有近30年。

金属凿刻是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这门古老的手艺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广泛用于服饰、首饰制作、建筑装饰、器皿装饰等领域。“金属凿刻,即金属抬凿和錾刻的合称。‘抬凿’是将金属皮抬起来,再对抬起部分进行修凿,使得花纹凸显出来。创作‘抬凿’作品需要经过退火、描花、勾线、抬錾等多道工序。‘錾刻’,是用小锤垂直敲击凿子,在金属表面行走出现凹线条,组成图案。”江扬边介绍边在一旁简单演示了一番。

江扬告诉记者,完成一件凿刻作品,要求手艺人既要有绘画、雕塑的功底,又要掌握钳工、锻工、钣金、焊接等多种技术,对文化还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力。他擅长构思设计,作品取材于生活,也将古代艺术品的精华融入其中。

江扬的作品,取材于生活,也融入古代艺术品的精华

其作品“竹节柄刀板瓣式壶”“纯银螺旋纹茶具套件”“荷塘月色纯金壶”多次获得“苏艺杯”金奖。2015年结合苏州博物馆馆藏“真珠舍利宝幢”创作的纯银“八棱柱经幢”,被定为苏博特色文创产品并取得外观专利。

2015年他成立苏州尚艺山房艺术品有限公司,2016年入驻狮山横塘街道。如今依托实体平台和抖音账号,进一步生产宣传金属凿刻非遗文化。

石湖红菱,印记心中

水润勾吴越千年,万顷碧波沁姑苏。明代,游石湖就已十分盛行。《姑苏繁华图》里,浓墨重彩地描绘着石湖地区的繁华场景。

游石湖,看串月。逛非遗集市,观江南船拳。民俗与非遗相互辉映,为苏式生活注入更多内涵。据悉,游石湖习俗流传于江浙地区,主要活动区域为上方山石湖地区,以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游上方山庙会、晚上欣赏石湖行春桥洞串月奇景为主,是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传统习俗。

2019年,游石湖习俗入选高新区非遗项目。2023年,游石湖习俗入选第八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非遗保护单位之一的狮山横塘街道石湖社区,游石湖习俗项目不断拓展。石湖社区居民顾全根自幼受民俗传统文化熏陶,青年时期,跟随家中长辈学习红菱种植及养护,每逢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上方山庙会期间便至石湖采菱卖菱,组织村民共同欣赏石湖行春桥洞串月奇景。慢慢地,他萌发了弘扬和发展游石湖民俗文化的志向,通过社区活动等宣传方式传承和发扬游石湖民俗文化。

2022年首届石湖社区“石湖红菱文化节”启动后,反响热烈。社区以石湖传统文化为线索,以红菱为载体,在石湖西侧南塘河小规模探索红菱角种植,开展种红菱、采红菱、赏红菱、品红菱活动。种植的红菱还用于社区科普研学、公益义卖等,社区成立红菱慈善基金,开展助学帮困、红菱文化宣传等活动,成为流动的“活水”,实现红菱与爱心的双向奔赴。2023年,社区深挖石湖红菱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文化、社会、生态多位一体的“石湖红菱文化节”,并邀请苏州工艺美院师生设计,推出石湖红菱专属IP“菱宝”。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系列沉浸式红菱文化体验文旅活动。

“脆脆的、甜甜的,好好吃呀。”“这是我们本地的红菱角哦,妈妈小时候最爱吃啦,食行生鲜上也有同步义卖呢。”在去年中秋前后的红菱文化节市集前,市民游客纷纷停下脚步,品尝水灵灵红嫩嫩的鲜红菱,享受着民俗文化带给大家的甜美果实。

游石湖习俗被列为苏州市非遗

猜你喜欢

狮山石湖红菱
采红菱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水鲜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采红菱
文徵明诗咏石湖
“爱石家在线”微信群 石湖雅集记
恣肆雄强,独白古今——简析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桃园,狮山春天的构想
指点江山 还看狮山
狮山这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