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怎么过

2024-03-05陶瑾

现代苏州 2024年3期
关键词:苏州人长辈苏州

记者 陶瑾

“苏 州人过年,‘规矩’很多的。置办年货、祭祖、守岁、烧头香、放鞭炮、走亲戚、迎财神、闹元宵……这是我们的仪式感。”

“过年就是回家、团圆、包饺子、发红包、送祝福。常年在苏州,大多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回家。下火车时,深吸一口北方寒冷的空气,就有‘年味儿’了。”

“我会把互动节目和游戏搬到家庭聚会上,春节时亲人难得团圆,但经过一年甚至几年没见,亲人之间难免有些生疏。画风变了,不变的是团圆。”

“大年三十,我们一家就‘跑路’了。今年春节旅行的人格外多,换个城市过年,感受不同的人情风俗,看不一样的山川河流。”

每一代人的春节过法各不相同,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悄然兴起的“新年俗”,让苏州人的过年选项变多了,也为春节注入鲜活的新元素。“年味儿”也在岁岁年年里更苏式、更“潮”了起来。

苏州春节习俗,老传统不能忘了

从古至今,春节都是我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不仅赓续着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更寄托着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提起春节,你想到的是什么?苏州人又是如何过年的呀?其实苏州人过年,从除夕前一天的小年夜就“蠢蠢欲动”了,或者说在春节前的两三周,苏州古城内已经有年味儿了。《清嘉录》里提到:“祀先之礼,相沿用昏,俗呼‘大年夜’。或用除夕前一夕者,谓之‘小年夜’。”苏州人以前过年,有送灶神的习俗。过去腊月廿四前,苏州街头就有“阿要送灶轿子”“送灶糖元宝”“送灶团子”的叫卖声,那些都是给灶王爷准备的,希望他老人家“吃人家的嘴短”,多和玉帝说好话,以此祈求家庭平安。

苏州人对甜食研究得好深,送灶神时习惯用糯米粉做的团子,也被称为“廿四团”。通常里面包裹着鲜肉、豆沙、萝卜丝等馅料。范成大写过一首《祭灶词》,其中就有一句“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可见宋代老苏州送灶用的祭品就非常讲究了。

对于“送灶”,如今苏州很少有人还“遵守”这一习俗。但给老祖宗、祖辈“过节”的习惯依然保持。祭祖,是苏州人在春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以此感谢祖辈对子孙的庇佑,祈祷来年顺利。每家每户在除夕到来之前都要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祀祖先,其实就是给祖先拜年。燃香点烛、烧锡箔纸、敬酒接羹饭、供鱼肉荤素和糕团水果等,全家行跪拜礼、点香祈愿。

祭祖完毕,一般就是大扫除了,即掸檐尘。先打扫高处,竹头上绑一根鸡毛掸子,把屋梁上、墙壁上积累了一年的灰尘清理干净。还会把家中杂物分门别类、重新归置,毕竟在老苏州的说法中“尘”与“陈”为谐音。

苏州人过年,“规矩”很多的

除夕晚上,一家人和和乐乐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吃得差不多了,便收拾碗筷,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嗑瓜子、谈天说地,通宵达旦,俗称“守岁”。通常这时候,家里的孩子特别开心,因为长辈们要发压岁钱了。守岁的习俗,既有对过去的岁月饱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希望之意。老苏州还有烧头香的习俗,年初一大清早就要赶到西园寺等庙里烧香,苏州每年烧头香的人又非常多,一到这个日子,都会去祈祷来年的兴旺。不过有的人子夜一过,就开始准备去庙里,争烧“头香”了。

大年初一早上,以前老苏州会开门放爆竹三声,但近些年,由于禁放烟花爆竹,在古城区大年初一早上几乎听不到爆竹声了。大人小孩睡到自然醒,穿上新衣服,轮流给家中长辈拜年,互相问候“新年好”。大年初一还有一个风俗,默认这一天不能干活,不然一年忙到头。苏州人会在这一天早上吃一碗橘络圆子,橘瓣寓意“大吉大利”,圆子寓意“团团圆圆”。这碗喜气洋洋的年味点心,既有小圆子的软糯,也有酸酸甜甜的橘子,可谓是“两全其美”。

春节期间,估计大多数苏州人还保持着“串门”的习惯。一般从年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之间就要走动起来了。口中说着“新年好”,长辈们凡见小辈皆要给压岁钱。接着迎财神、抬猛将、登高祈福,一直到闹元宵,这样的苏式春节一条脉络过下来才算完整。

Z世代还喜欢过年吗

随着时代变迁,过年的表达形式即年俗,悄然发生着变化。很多苏州人不再完全按过去的方式过年了,年俗更多地具有“现代化”特征。于是乎,许多人发出“年味儿淡了”的感叹。

然而年味是什么?年味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亦包含文化精神的传承。在上了年纪的苏州人的记忆里,排队购票、舟车劳顿、磕头红包、鞭炮齐鸣、春节晚会……这是以前过年的“标配”。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如何过年不再是那种单一的传统方式了。再有,年轻人可能在餐桌上、电影院里就把年过了。所以,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下的过年不是什么年味儿淡了,而实实在在是时代进步了,过年形式更丰富多样,也更有意思了。

在一家科技公司做销售的小刘,每年过年就是回家、团圆、包饺子、发红包、送祝福。“小时候收红包,现在发红包。小时候喜欢放烟花爆竹,现在更愿意陪家人聊天。小时候看春晚等赵本山,现在看春晚没有什么盼头。”

“过年是团聚的味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味儿在嘴里,可以吃到很多平时不怎么吃的‘满汉全席’。另一个味儿是精神上的,更多是回归,特别对于奋斗在一线城市的人来说,可能是一次难得的团聚和休息。”媒体人米雪说。

在抖音流行曲的带动下,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轻快地踮着脚,胳膊随节奏摇摆。在他们周围,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还有小艾和她的表弟表妹,边跳着“科目三”,边忍不住咧嘴笑开了。这个创意其实来自小艾,她坦言,春节时亲人难得团圆,但经过一年甚至几年没见,亲人之间难免有些生疏。而且以往除了吃年夜饭,也就是长辈之间聊天,小艾和兄弟姐妹的参与感就少了些。

如果你在社交平台搜索“过年”,就会看到五花八门的讨论:“焦虑症发作,不知道给长辈买什么礼物合适?”“如何有效应对催婚?”“一走亲戚就社恐该怎么办?”作为“漂流”的一代,在离开家乡为生存辗转的过程中,他们已逐渐消解了乡愁和对家乡的归属感。又或者,生活方式的不同和空间的距离,让他们难以快速融入家乡充满“人情味”且缺少边界感的环境中。带着些许“压力”,Z世代过年期间,更期待有意思的、互动感强的年味。

一年又一年,我们过年的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又年年保留着那份不变的心境。显然,年味也好,民俗也罢,都需兼顾传统与创新,方能让不同年龄的人群沉浸其中。

旅游过年成为“新年俗”

今年的春节假期比较特殊,一边把除夕变成工作日,另一边则让我们拥有8天的“加长版”假期。也因此外出旅行的苏州人格外多。

打开朋友圈,大家的过年打卡地点遍布各地,主要集中在浙江、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广州和哈尔滨。而随着探亲、度假、亲子游等各种旅游方式的流行,春节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新年俗”。

小红书《2024春节年轻人社媒趋势洞察》显示,虽然大部分人仍然选择就地过年或返乡过年,但仍有18%的年轻人计划旅游过年。旅行过年的主力军以年轻人居多。大家旅行过年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人注重体验,倾向换个城市过年;有人想要体验异地的民俗、文化,看不一样的山川河流;有人则希望通过旅行摆脱过年的繁琐“步骤”,让自己更舒服……

春节旅游并不是新鲜事,但春节旅游之风却愈演愈烈。换个角度想,年轻人正在用这一方式重新探索传统年俗和家庭关系之间的新平衡,而这种过程必然伴随理性选择和传统亲情观念间的“碰撞”。

不同行业的新老苏州人谈春节之微语录

送年糕时,年到了

(蔡晓岚 苏式花窗博物馆馆长)

送年糕,甜甜蜜蜜,高高兴兴,寓意着一年比一年好,讨个好彩头。苏州人的这口甜滋滋、糯叽叽是必须有的,吃得再饱,吃到最后啊,苏州人还是喜欢以甜收口。

每年我都会从东山订500块精品糕送给全国各地的朋友,这也是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吧。大家很喜欢我送的猪油年糕,都说外面买不到这么好吃的。我是从东山当地的一对老夫妻那里定做的。他们趁着农闲时候做点糕,我还加料加价私人定制,所以味道不一般。

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不如以前过年的气氛浓烈。但我们家依然按照“老传统”过年,除夕吃年夜饭、守岁、放烟花炮仗。我一般把年夜饭定在藏书的一家饭店,在当地可以放烟花。每年我要买几千块钱的烟花放放,这样才有年味呀。

蔡晓岚每年订500 块精品糕送给朋友

在我的花窗博物馆里,今年春节的活动也是异彩纷呈。借着“义写春联送祝福 翰墨飘香香暖人心”“十全十美花窗雅集”等活动,与新老朋友相聚,好快乐。

从吃年酒到兜风观光,长辈们开心就好

(梁雪芳 苏州梁雪芳刺绣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在我记忆里,每一个春节的过法都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十年前的春节,大年初一,我和爱人陪着公公婆婆以及我的妈妈去香雪海看梅花。以前过年的习俗是春节前准备好很多年货,春节期间亲戚之间互动吃年酒,轮流着吃,几乎要到正月初十才会告一段落,少有时间陪伴长辈们出门游春。

其实近些年,日常三餐都丰富得如同过节日一般,因此,在家里吃年酒的习俗也渐渐改变成兜风观光,让长辈们轻松愉悦就好。

今年在苏州过年,我感受最深的“年味”,还有那声声入耳的烟花爆竹声。真可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鞭炮声开始密集了,空气中的硫磺味浓了,内心的喜悦也升腾了。

梁雪芳(前排左一)携家人游香雪海

异地团圆,走在探索世界的路上

(江薇薇 苏州薇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来自湖北,目前户口已落户苏州。说起春节,更多的还是小时候的记忆,对于“80后”的我们,儿时过年充满了期待,大人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各种美食,而我们有新衣服,有压岁钱。大年三十晚上,爷爷奶奶组织全家二十个人一起吃零食看春晚。随着年龄增长,年味慢慢变淡,春节成为我们冬季的假期时光。

比起在家过年,我们更爱走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记得有一年除夕,我们一家三口在越南的芽庄,白天没有感觉,到了晚上,到处去找中餐厅吃年夜饭。餐厅的人特别多,都是和我们一样在找吃年夜饭的地方,最后我们找了一个小川菜馆,等了一个小时才吃上一份小炒。晚上在酒店里看电视,想搜频道看春晚,最后也没有找到,内心突然很失落,仿佛那一年没有过年一样。所以说,过年还是要在家里,吃着一大桌吃不完的菜,象征年年有余,一起磕瓜子、看春晚才叫过年。从那以后,我们春节出游,就会选择避开除夕,或之前或之后了。

今年春节前,我们母子和闺蜜母子4人一同去了厦门泉州。我和闺蜜是从小学就开始一起玩的死党,大学毕业后,她先来苏州工作,后来我来苏州创业,一起选择定居苏州这座我们都喜欢的城市。三十几年的友谊,我们的孩子相差半岁,也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而两个孩子的外婆也是学校的同事加好友,真是难得的三代友谊啊。

江薇薇体验非遗文化簪花

我们来到厦门普陀寺门口,小朋友问我什么是公民?闺蜜立即回忆起,在她初中政治课上老师曾提问关于公民的趣事,而这样的场景,我也记忆犹新,我们一起哈哈大笑。我们在鼓浪屿上逛吃时,享受假期带来的休闲状态。两个小朋友在鼓浪屿的海滩上玩沙子,从一岁玩到八岁,从三亚、长滩岛、马来西亚玩到鼓浪屿。我们两个妈妈则热衷于拍美照、修图、发朋友圈,并享受阳光的沐浴。

我们去参观金门岛,小朋友问各种奇思妙想的问题,旅行也让他们借此了解地理,从而引发对历史的解读。而我和闺蜜,则去泉州的咖啡厅楼上打卡泉州的双塔,一头扎进泉州浔埔村,体验非遗文化簪花,体验不同文化的美好生活方式。这也许就是春节旅游的意义吧。

猜你喜欢

苏州人长辈苏州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长辈篇
张建霖
苏州一光
一本杂志和她的生活观
长辈们的教诲
苏州十二忆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