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坚守”与“创新”
——基于1993—2022年中纪委全会工作报告的分析

2024-03-04袁柏顺

关键词:坚守纪检监察话语

李 娟,袁柏顺,b

(湖南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廉政研究中心,长沙 41008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1]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话语体系的构建。纪检监察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承担着总结纪检监察历史经验和传递中国特色纪检监察价值理念的重任,所以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反腐败议题上,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话语体系都成为应势之需。当下的纪检监察话语体系以中纪委历届全会工作报告为主要代表,厘清中纪委全会工作报告话语的发展变迁规律,才能使构建、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纪检监察话语体系有章可循。首先,目前学界运用一套中央纪委全会工作报告来展开话语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较多聚焦于单个中央纪委全会工作报告的解读。[2-4]而以中央纪委历届全会工作报告为材料,研究其内容变化规律的文献更是屈指可数,而且这些少有的文献主要是偏向探析制度反腐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的历史变迁。[5-6]其次,当前学界关于“话语体系”已形成了相对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有部分文献运用政府报告文本来研究话语体系,例如借助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九大的党代会报告,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体系的变迁[7],或有论者借助党代会报告探索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发展[8],或是创新性地将话语体系的研究延伸至自我革命领域[9]。而对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关注则较为匮乏,仅有极个别学者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分界点,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话语的构建。[10]概言之,尽管学界围绕“话语体系”展开研究的文献较为丰富,同时结合党的各项报告文本来探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文献也相对较多,但是将中央纪委全会工作报告和话语体系两者相融合来研究的文献则有待补充。本研究希冀填补这一空缺,尝试为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时代构建提供裨益。

一、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纪检监察机关的发展历经了多重波折。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都迎来了稳定且向好的发展态势。在这一大背景下,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也呈现有条不紊的步调。据记载,从1993年开始,中央纪委和监察部实行合署办公。基于这一重要节点,本研究以1993年为起始点,整合了36份连续的、完整的纪检监察全会工作报告,即一套完整的纪检监察话语体系。为了厘清纪检监察话语的发展演进历程,根据我国反腐败领导体制机制、反腐败制度规则体系、反腐败战略或反腐败机构工作职能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纪检监察话语恢复重构阶段(1993—2002年)、纪检监察话语调整完善阶段(2003—2012年)和纪检监察话语改革创新阶段(2013—2022年)。

第一,纪检监察话语恢复重构阶段。1993年1月,纪检监察机构实行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总计内设23个室(厅、局)。这次合署办公是我国党政监督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激发了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双职能的整体合力。同时,从1993年至2002年,针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系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法规制度相继制定和实施。制度建设是从根源上切断腐败的利器,例如,当时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提出“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11]。1998年,中国共产党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这一系列实践过程中,纪检监察话语也得到了相应的恢复重构,逐渐恢复元气,在领导体制机制、规则体系、反腐败战略、工作职能等方面形成了契合时代背景和时代任务的话语体系。

第二,纪检监察话语调整完善阶段。在这一时期,为应对腐败形势的变化,纪检监察工作在各方面都展开了适时的调整和完善。例如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做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战略决策,更加注重治本、预防和制度建设,着重从源头防治腐败。2005年中国政府签署并加入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探索国际反腐败执法合作和司法协助等工作机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明确要求“确保设有一个或酌情设有多个机构”以预防腐败,并赋予这些机构“必要的独立性”。[12]2007年,预防腐败的专门机构——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成立。这一时期的纪检监察话语也处于持续调整完善的状态。

第三,纪检监察话语改革创新阶段。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首先,纪检监察工作职能进行了“收指成拳”的转变,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的工作职能,意在实现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深化改革;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纪检监察机关着力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13]的重要作用。其次,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而,到2021年,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再次,2017年,全国各地推行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并相继提出要一体推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14]255这个时期的纪检监察工作敢于改革创新,勇于自我革命,对当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展开综合研判,解决了行政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并在后期的工作中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警觉。可以说,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在新时代迎来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相应的话语体系也实现了创新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监察话语体系的“硬核”坚守

该部分依照ROST软件系统默认的分词单位对文本内容进行分词,再用Nvivo软件统计分析历年中央纪委全会工作报告话语中的高频词、共享词和核心词,对出现相同频次的词汇归为同一排名。首先,将所有报告文本按照1993—2002年、2003—2012年和2013—2022年三个阶段来统计各个时期出现的高频词,结合文本分析这三个时期纪检监察话语的基本特征;其次,基于历年报告的词频比较,统计这些报告文本的共享词,通过共享词可以反映历年纪检监察话语的共性和思想的继承性;最后,在共享词中提炼出核心词汇,根据词频趋势、词语搭配并结合各时期的话语语境,探索发现这些报告文本中的核心词汇和高频词、共享词多有重叠,故此,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硬核”坚守。

此外,在统计纪检监察话语词组的基础上,借助语义网络分析构建概念和词组之间的语义关系网络图,它们可呈现词组在特定意义上的关联性和文本深层次的结构关系,除了进一步佐证以上语词统计结果的合理性,它也更能清晰直观地反映工作报告的中心内容。借助ROST和Netdraw两个软件进行分词,形成共现矩阵词表,再构建语义网络分析图。从结构层次上看,三个阶段的纪检监察话语的语义网络图呈现“核心—边缘”的结构特点(如图1、图2、图3所示),分别形成了“核心层—次核心层—过渡层—边缘层”四层结构,图中以不同颜色呈现。在图中,词语距离核心节点越近,与中心节点词语的联系就越紧密;线条的疏密程度代表了词语共现频率的高低,线条越密,表明词语之间共现的次数越多。通过语义网络关系图可直观发现,“廉政、领导、反腐败、纪检、监察、党委、中央、监督、制度、群众、纪律、检查”等词汇,始终居于网络结构图的核心位置或者次核心层,表明这些词汇或与其具有关联性的词汇在纪检监察话语体系中一直延续至今。基于这一规律,再结合历年中纪委全会工作报告生成的政策背景、社会语境,发现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变”中之“不变”主要有三,分别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一以贯之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坚持为民谋利的初心使命。

(一)始终坚持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统一领导

在这些纪检监察政策文本中,“党”作为词汇长度为“1”的核心词,总频次为5508,排在前列。同时与“党”和“党的领导”搭配的词汇也占据了较高的频次。借助软件分析不难发现其报告显示的规律特征,再结合文本内容的具体分析,亦可以为该论证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自1993年至2012年的工作报告中几乎都有相关论述。例如200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反腐倡廉各项任务”;2012年中央纪委向党的十八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尽管党的十八大以后,关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论述发生了变化,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始终如一。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承担着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关键角色。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考究党政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教训,重点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与“党政合一”的问题,当时实行“党政分开”的决议,引发了国内外部分人士的歪曲解读。实际上该提法是主张通过“党政分开”来强化党的领导,所以它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党政要秉承既“分”又“合”的辩证观。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党政分工”的论断显然更契合当下中国共产党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最高政治原则。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之后,类似“党政齐抓共管、各级党委、政府”[15]的提法再无沿袭,代之以“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明确党委负主体责任”[16]等系列论述。在此意义上,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处于领导地位和肩负领导责任,与此一致,国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在于加强党的统一领导,通过重组整合党内监督权、行政监察权和法律监督权等,扭转监督权力各自为战的困局。党的领导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包括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等,那么,中国共产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统一领导实质上也是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统一领导。[17]一是思想领导,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作为最基本的思想指引;二是政治领导,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旨在厚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使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贯穿纪检监察的全过程;三是组织领导,合署办公的组织体制变革进一步强化了党的领导,统一部署纪检监察工作,保障了党的权威性和领导力贯穿国家权力监督的全过程。

(二)坚定不移贯彻党的自我革命精神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第一,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不是被动的、被迫的,而是主动的自我扬弃和辩证否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回顾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逻辑。历史实践也证明,中国共产党从不讳疾忌医,敢于拨乱反正、直面问题。例如中央纪委向党的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主要聚焦在整顿党风问题,平反“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冤假错案,肃清“左倾”思想及个人极端主义遗留的糟粕。另外,百年来的党内监督也是中国共产党推动自我革命的重要形式和重要力量。“党内监督”“自我监督”和“党内民主”思想贯穿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始终。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破解历史周期律之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党内监督基础性法规为自我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着力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监督制度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践行自我革命精神的重大体现。第二,自我革命需要以坚定的政治决心为依托。从国际领域来看,新加坡之所以能取得世界公认的反腐败成效,与他们领导人坚定的反腐决心息息相关,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决心也有目共睹。在这些报告文本中,类似“坚强决心”“鲜明态度”等话语屡见不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力度空前加强,“零容忍”“全面从严治党”“刮骨疗毒”“刀刃向内”等铿锵有力的话语赫然而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正风肃纪反腐的坚定态度。同时,全面从严治党是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坚持思想从严、监督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必须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坚如磐石的意志正风肃纪反腐。[18]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被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中的“打铁必须自身硬”所替代,类似话语的更替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新的坚决意志,也体现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在纪检监察话语体系中,包含自我革命意涵的话语层见叠出,它们始终以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方向,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言以蔽之,纪检监察机关不仅要秉持刀刃向内的毅力,还要践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和“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凛然行动。

(三)坚持为民谋利的初心使命

所谓廉政为民,为民谋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阐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涵。在中共八大,邓小平提出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强调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19]。“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以人民为中心”上升为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方略,亦为正风肃纪反腐的根本政治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上,纪检监察机关历来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赋予政府权力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为了给人民群众谋福祉。就腐败定义而言,人民群众是腐败行为的最终“买单者”,在此意义上,反腐败说到底是从长远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是一个捍卫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以来大刀阔斧的反腐败行动践行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能不能维护和增进群众利益,成为衡量反腐败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全会工作报告的话语来看,“人民”(325)和“群众”(737)在中纪委全会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颇高,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纪检监察工作始终以人民为标杆。例如,在纪检监察话语恢复重构阶段(1993—2002年),纪检监察机关以三项工作格局为中心,其中专项治理和纠正不正之风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旨在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在纪检监察话语调整完善阶段(2003—2012年),要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狠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以及拆迁征地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严肃处理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资金和救灾救济资金等领域的违纪违规问题,深入调查“问题奶粉”、“瘦肉精”猪肉等案件。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治理侵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在纪检监察话语改革创新阶段(2013—2022),坚决遏制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严肃处理脱贫攻坚领域的腐败问题、抓好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匡正“四风”等问题都在中纪委全会工作报告中出现并被予以重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4]49,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为民谋利的初心使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切实把“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落实到实践的方方面面。

三、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已建构了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纪检监察话语体系既传承了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共性,又形成了纪检监察领域专业、特色的话语。纪检监察话语受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呈现与时俱进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20]改革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可以看作是“破”与“立”的过程。探究纪检监察话语的深层变迁逻辑,需要结合理论、历史和现实进行整体性考量,以更准确地把握纪检监察话语体系发展变迁中的“破”与“立”。

(一)纪检监察话语理路:“破”与“立”的双轮驱动

纪检监察报告内容呈现明显的“破”与“立”特征。随着时代发展,破除不尽合理的体制机制束缚,建立适宜的新机制、新规则、新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必要路径。这里以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顶层设计的制度规则话语为代表进行阐释。首先,从大背景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在不断“破”与“立”,法治建设大体可以概括为两个“十六字方针”和法治治理体系现代化。第一个“十六字方针”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着重解决了我国无法可依的困局,并于2010年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与此同时,纪检监察制度规则也在逐步完善。第二个“十六字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代表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新布局、新阶段。“新十六字方针”以“良法善治”为追求,助力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目标。纪检监察规则体系的建立和国家的法治建设可谓齐头并进,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再到“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现代化”的路线转变,指引着纪检监察制度规则话语的发展变迁。其次,20世纪80年代,纪检监察在查处大案要案上主张“抓典型”,遵循“抓一个教育一片”的重要指示。90年代,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三项工作格局本质上也在践行反腐败的教育战略,尤其是在查办案件方面与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扎紧制度的笼子”“伸手必被捉”等理念形成对比,区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发挥教育功能而后者强调制度约束作用。1997年,我国确立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反腐败工作逐步转向以制度为管束,起草和颁布的纪检监察法规制度也在不断增加。2005年,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成为反腐败领域的重大创新,这一阶段,制度建设在反腐败体系中的重量持续“加码”。统计发现,“制度”一词在整套报告中出现了1019次,而且,相关的“法律”“规定”“条例”等词汇也频繁提及。表1对三个阶段的法律制度进行了编码统计。当下,纪检监察法规制度的四梁八柱已建立,着力于推进纪检监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纪检监察话语重心:“全面”到“聚焦”的递进回归

中纪委全会工作报告的话语重心在各个阶段应时而变。一是拨乱反正、整顿党风。“文革”结束之后,陈云在当时强调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就是抓党风,继而又认识到“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21],因此整顿党风问题上升为当时的话语重心。二是保护、惩处、监督、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此时的纪检监察在很大程度上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三是“三项工作格局”的话语重心。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浪潮高涨,但却遭到腐败的强力冲击。这一时期的中纪委报告的话语紧紧围绕“三项工作格局”,聚焦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以及清理中小学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等重点任务。四是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2005年,反腐败惩防体系的提出,使“三项工作格局”转换至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并重,形成了纪检监察机关“包打天下”的局面,导致其职能扩散和战线过长的问题逐渐显现。五是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为解决纪检监察机关“九龙治水”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实行“三转”,聚焦主业主责,收缩战线,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刚性。再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要求纪检监察机关着力发挥监督保障执行和促进完善发展的职能作用。从这几个阶段的话语重心的转移规律发现,党的十八大之前,纪检监察机关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面面俱到的作用,“三转”则使纪检监察工作回归了主业,确立了更加聚焦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统计三个阶段全会工作报告中的词语云,对比三个时期的话语重心转换,基本呈现吻合的变化规律。例如纪检监察话语改革创新阶段(2013—2022年)的词语云显示,不论是高频词“监督”“纪律”“巡视”“党风”“问责”“执纪”等,还是出现频率稍低的词语“作风”“思想”“违纪”“党委”“派驻”“处分”等都聚焦于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责主业。

(三)纪检监察话语风格:“嵌入”与“刚劲”融合为一

一是纪检监察话语嵌入的内容越发丰富。一般情况下,党的工作报告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显著特点在于话语风格严谨精炼,话语内容的囊括性更强。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报告以时代背景为依托,以现实腐败问题和反腐败中存在的难点为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话语体系,例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特殊领域的反腐话语。在进行词频分析和编码统计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主要新有词和新表述被给予特别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新词的出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革除积弊、重构政治生态的坚定意志。例如2013年的“八项规定”,中纪委全会工作报告严肃指出纪检监察机关要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指示。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丰富,它的框架下又囊括了“政治纪律”“四个意识”“巡视利剑”等表述和意义。另外,纪检监察工作中的全覆盖也具有丰富的意蕴,嵌入了纵横两个层面的意思,既直接涉及横向层面监察对象的合理划定与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的良好运行,也囊括了纵向层面监察权的合宪性与规范性、监察对象的权利保障、纪法贯通和法法衔接等内容。[22]就监察对象“全覆盖”范围的讨论,有学者指出应该从公共权力中心论转向公共职位(身份)中心论和公共利益中心论,不应仅仅限定在“行使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而应是全体公职人员[23]。“四个全面”“四个意识”“三严三实”等话语的容纳力和嵌入性也旗鼓相当,表明纪检监察话语的转变趋势,虽然文字越发简短但意义囊括范围更广。

二是纪检监察话语的力度越发刚劲。剖析纪检监察工作报告,一个较为明显的话语变化特征是话语的力度更为铿锵有力,并且倾向于运用隐喻的通俗表达来阐释新时代反腐败的决心。如“猛药去疴”“刮骨疗毒”“高压线”“攻坚战”“不折不扣”“铁的纪律”“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等词汇把反腐败的力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中国共产党以“直击病灶”的决心开展反腐败斗争。2014年,周永康、徐才厚等“大老虎”的落马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坚定意志与铁腕力度。“坚决”和“坚定不移”在这三个阶段的中纪委全会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次很高,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反腐败话语掷地有声,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敲山震虎”,更是付之于切实的“伸手必捉”,办成铁案。惩治腐败是正义的昭彰,铁腕反腐则是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抱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烙印于心的忧患意识,刮骨疗毒式地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大刀阔斧式地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四、结 语

综观几十年来纪检监察话语的发展与变迁,主要沿承两条内在主线。一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问题、大政方针、制度体系等影响纪检监察话语的走向。话语可以看作时代发展的缩影。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当下的新时代形成了各具时代印记的纪检监察话语。基于此,解析纪检监察话语只有将其置于大背景的整体框架下,才能更加准确系统地把握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内在变迁。二是纪检监察的工作实践与话语体系之间的互动建构关系。研究话语体系的变迁不能忽视纪检监察领导体制机制、反腐败规则体系、反腐败战略、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职责等实践的作用,其“变”中之“不变”和“不变”中之“变”都在实践中有迹可循,换句话说,纪检监察话语是纪检监察工作实践的映像,反之,纪检监察话语又可以指导实践发展,所以运用好两者的关系对构建纪检监察话语而言不容忽视。总而言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话语既要理解大背景下的时代语境,也要把握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形成切实“落地”的话语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坚定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创造凝练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从而发展完善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

猜你喜欢

坚守纪检监察话语
纪检监察机构如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纪检监察干部要争做勇于担当的排头兵
纪检监察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三转”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次深刻变革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