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大都积水潭工程建设的前因后果

2024-03-04沈晨光

工会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元大都都城

□沈晨光

元代京杭大运河路线示意图

今天的北京二环内的西北隅有一水面,名为积水潭。其实,其名称还有很多,如“西海、海子、北湖、莲花池、净业湖、西水关、西涯”等。据说,积水潭最早源于古代永定河故道留下的坑洼,因地下水汇集后而成为的水塘。从元代起,为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通惠河工程,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成为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由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与此同时,积水潭也担起了元大都储水和调水的能力。

那么,元代为何要修筑积水潭呢?先从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说起——

永济渠沿革

说到大运河,我们首先会想起历史上的隋唐大运河。其实,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而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呈“之”字型,从洛阳北至涿郡(今北京西南)叫永济渠,从洛阳南至余杭(今杭州)叫通济渠。其实,在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 年),曹操曾开白沟,又开平虏渠(今沧州以北的南运河),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从隋代开永济渠,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是白沟的改道后向南延伸,南段比白沟稍向东移,在今卫运河之西,今德州以下与南运河大致相合,至今天津市西再向西转北,沿当时的永定河分支至涿郡。自永济渠经黄河、通济渠、淮河、邗沟,过江经江南运河至杭州,构成了南北大运河。

据《隋书·炀帝纪》 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永济渠全长2000 多里,据说,由阎毗(公元564 年~613 年,北周到隋朝时期大臣)负责督建,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永济渠的宽度不及通济渠,但运输能力很强,并可航行庞大的龙舟。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发兵高丽时,除亲自乘龙舟通过永济渠外,还曾“发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当时江淮以南的役夫和船只以及漕运、兵甲、武器、兵士等都是通过永济渠运往涿郡的。船只相延近千里,往返运输数十万人次,其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然而,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涿郡”的全线贯通,可能只限于渠成之初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于沁水多沙易淤积,而清水又流量有限,因此,永济渠南段的漕运价值并不高。到唐朝时,便放弃了永济渠的南段而改借丹水、清水、淇水济漕,永济渠的起点也由此被定位在汲县(今卫辉市)一带。

到了北宋时,称永济渠为御河,上源已与沁水隔绝,以卫河为源,自卫州(今河南省汲县)以下能行载重三四百石的船只;下游与漳河、滹沱河汇合,水量增加,但常受黄河决溢的干扰。

到了南宋,公元1141 年,宋金达成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南宋向金送纳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为中都。在金代,也仍在利用这条御河作为漕运河,不过因常年失修,运力日渐式微。

到了元代,京杭运河的建设,给御河(即永济渠)带来了新的春天。

“大都”水源

史料记载,公元1259 年,成吉思汗之孙、大汗蒙哥率军进攻四川,一路势如破竹,但是没想到,在四川钓鱼城被南宋军民击杀身亡。大汗死于意外,又没有确立接班人,此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开始争夺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权,这场争斗以忽必烈的胜利告终,元朝正式建立。

金元时期北京城市水系图

有史学者认为,忽必烈入主中原后,面对广袤的中华大地,对都城的选择也进行了一番研究。那时随着常年的战乱和黄河水患的影响,中原地区的洛阳、开封或已不具备都城的功能,而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不仅久经战乱,还因为黄土高原的问题长期缺水。还有江南的金陵(今南京)和临安(今杭州)虽有长江之险,但是对北方和中原控制力不足,忽必烈最终决定把都城定在了今天的北京,史称“元大都”。

其实,北京作为都城,早在辽朝时期(公元916年—公元1125 年),幽州(北京)就是著名的“幽云十六州”之一,当时的辽国有5 个都城,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其中南京析津府则视为今天北京城的原型。

在金朝时期,公元1153 年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黑龙江阿城)迁都到金中都(北京)。北京作为一个国家正式的都城应自此开始。金中都位于今天北京右安门和丰台区一带,所以当时莲花池是金中都的主要水源,北部的高梁河作为京城水源的重要来源,通过饮水河进入到金中都。金中都地位的确立,使北京完成了由“城”到“都”的身份转换,在华夏都城营建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忽必烈定都北京后,就开始了都城选址工作。由于金中都被战乱破坏,同时莲花池、的水量逐渐降低,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供水。而元大都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权的首都,从规模上和政治意义上,都超过了金中都,其对全国的辐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忽必烈并没有在金中都的旧址上营建新都城,而是将元大都放在金中都的北部进行了重新修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用金中都留存下来的建筑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寻找新的水源来满足京城用水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安贞门、健德门、光熙门”就是元大都时的城门名字,后来在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引水积水潭

元朝定都北京后,在南北物流的需求刺激下,建设漕运河被提上日程。但此时隋唐运河的通济渠和永济渠大部分已淤废,为了南北物流运输,开鲁运河、中运河,连接里运河、江南运河,一条全长1700 多公里,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出现。

当时的黄河下游并不是像今天的黄河下游流经郑州——济南——东瀛注入渤海,而是过徐州——淮安进入黄海。京杭运河利用了黄河徐州——淮安这一部分,使得黄河与运河重合,再从淮安分离出来,到扬州进长江。这种将黄河和运河重合的做法,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举。

虽说元朝贯通了京杭大运河这条南北动脉,但是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北京地区,特别是城市生活面临的一个难题,金中都时期如此,元大都时期也是如此。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来解决北京市的用水问题。

在元大都水源的选择过程中,积水潭就被纳入到了决策者的“考察范围”,琼华岛周围的积水潭连接着高梁河,可以为城市提供水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水潭作为元大都的主要水源,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引入。为了解决元大都的供水问题,忽必烈让当时著名的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这项工作。据史料记载,郭守敬经过实地考察和细致的研究发现,北京地区的水源虽然丰富,但是缺点有两个:首先是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水资源充足,有的地方却捉襟见肘;其次是旱涝不均,在中国北方,春夏之际雨水丰盈,水量充分,但是秋冬之季却是干旱为主,很多平时水量充沛的河流到了秋冬都会干涸。

为了解决元大都的水源问题,郭守敬决定从昌平地区的白浮泉河流引水,通过精心设计的引水系统,将河水引入到城市的中心地带。引白浮泉的水到积水潭,同时开凿通惠河予以连接,形成了“白浮泉——昆明湖——积水潭——通惠河”的京城水系。

昌平白浮泉是昆明湖——积水潭和通惠河的源头,白浮泉流经北沙河、南沙河,一路向南流向翁山泊,也就是今天颐和园的昆明湖。再由昆明湖汇聚到高梁河(现在高梁河已经没有了)流经如今的紫竹院公园,最后到达积水潭。

值得一提的是,积水潭本是东汉以前的高梁河故道。东汉以后,水流迂于蓟城以南,故道积存的高梁河水形成湖泊。金代称白莲潭,元代称积水潭,蒙古人称海子,所以后来的什刹海、后海等名字都是蒙古人的语言转化而来。

在元代,北京地区的积水潭工程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水利工程,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积水潭工程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在于其储存和调节水的能力。郭守敬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北京地区季节性降雨的变化和城市用水的需求。他修建了大型的水库和储水池,以储存雨季的雨水,并在旱季时加以利用。这样,既保证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又防止了水患的发生。积水潭工程不仅在供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益处。

随着水源问题的解决,城市的商业活动得以繁荣发展。积水潭周边成为了大都的商业中心,各种市场和店铺纷纷设立,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此外,积水潭还成为了大都的交通枢纽,为城市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大都水网

京杭运河贯通,大大便利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但是,由于元朝重新修建了元大都,元大都的位置又以今天积水潭为中心,京杭运河的北端点在现今的北京市通州区,“一支塔影认通州”这句诗词就是描述的进京船舶见到通州的燃灯佛塔后,就知道到了北京通州了。那么问题来了,从通州到积水潭之间就出现了一段“陆路”,如果商品和货物想运进皇城,那么就需要在通州先把货物卸下来,然后用牛马人力再运输到“京城”,费时费力,成本高昂。

经过多方论证,郭守敬引白浮泉的水进入瓮山泊,然后流经积水潭后,开凿了北京著名的“通惠河”,连接了积水潭和大运河,使得元大都的水网连成一片。

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开工,至元三十年(1293 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崇文门)外向东,在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张家湾村)入潞河(北运河故道),全长82 公里。

不过,由于元大都的地势也是西高东低,至今亦是如此,北京西边的房山、门头沟等地是山区,通州是平原,所以通惠河本身也是西高东低。元代时期,如果京杭大运河上的船舶从外省来到大都,进入通州之后,前往城区内则会存在逆流而上的问题。基于此,郭守敬在通惠河上建设了24 道船闸,有船只经过时,通过船闸来调节河水的水面,已达到船舶顺利通过的目的。下图是通惠河24 道船闸的具体位置。

总之,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历史,书写了我国元代水利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京杭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古代中国南北经济往来,也促进了文化融合。同时,郭守敬通过发掘和建设白浮泉——瓮山泊——积水潭——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紧密相连,堪称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金中都水系图

猜你喜欢

元大都都城
朝中措
探寻元大都遗址之“城垣怀古”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藏传佛教在元大都的发展及其成因的探析
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
“胡同”源自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