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思斌:做勤学善思的实干家

2024-03-04石海芹通讯员孙凯通讯员巩建刚

工会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工长炉况炼铁

□本刊记者 石海芹 通讯员 孙凯/文 通讯员 巩建刚/摄

“我三十多年来就为做好炼铁一件事,从没离开过高炉。”首钢集团总工程师室技术室主任张思斌扶了一下眼镜,眼神中充满了自豪与坚毅。从北京石景山到河北迁安、秦皇岛、曹妃甸,再到山西长治、贵州六盘水、吉林通化、新疆伊犁,都留下了他奔走的身影。

1990 年,张思斌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到首钢试验厂工作,1992 年调入首钢炼铁厂。在炼铁厂,他一路从副工长到工长,从副炉长、技术科长到炉长,再从炉长到厂长助理,首钢炼铁的岗位他蹚了个遍。炼钢炼铁也炼人。只要一提到高炉冶炼,张思斌整个人就神采飞扬,马上打开了话匣子,每道工序的技术工艺、细节把控,他都如数家珍。高炉的一切已经深深刻进了他的脑海里,炙热的情感承载了他三十余年始终如一的工作热忱。

勤于钻研永不服输

20 世纪60 年代末,出生在北京的张思斌因为父母工作原因,从小一直跟着伯父一家在山西洪洞县农村老家生活。“农村孩子吃过的苦——放羊、割草、摘棉花……我一样没落下,还都能干得像模像样。”张思斌谈起自己的童年,感慨万分。他回忆,那时候个子小、力气小,每天割完草装到筐里背回家,就像在“闯关”。草比筐高,筐比人高,自己背不上肩,必须让大一点的小伙伴帮着抬上肩。甭管离家是三里还是五里,只要背上了,中途就不能停,因为一停下,这筐草肯定就背不上去了。汗水湿透了衣襟,肩膀勒出了血印,汗水跟伤口一接触钻心地疼。小小年纪的他,硬是能一口气把草背回家里。农村生活的磨砺,练就了张思斌钢铁般坚韧的意志。

9 岁时,张思斌回到北京上学,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时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后来,他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矿冶系冶金专业。1990 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首钢试验厂炼钢车间工作。

刚毕业的青年张思斌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在首钢试验厂炼钢车间、技术科分别担任值班长、炼钢工艺专业员,负责试验厂炼钢工艺技术工作。为了补充专业知识,张思斌一有空就带着问题往图书馆跑,从下班一直泡到夜里十一二点。理论体系的完善加上勤奋刻苦的实践,研究成果如期而至——他先后独立完成6 吨转炉氧枪喷头扩径改造、转炉快速化渣、留渣冶炼等技术工艺创新项目,使炼钢日产量大幅提升。业务上的精进、政治素养的提升,组织上发现了这棵“好苗子”,1991 年将他发展为一名共产党员。

正当踌躇满志的张思斌打算在炼钢领域大展身手的时候,命运的齿轮转动起来。当时首钢炼铁生产出现了滑坡,公司抽调专业骨干力量,组建了200 余人的培训班支援炼铁。张思斌响应组织的号召挺身而出,不久担任了北京四高炉的副工长。

离开了深耕两年的炼钢专业,干起了“两眼一抹黑”的炼铁专业,着实让张思斌有些着急。但真正走上炼铁炉台的那一刻,走到副工长岗位上时,他心底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又起来了,“别人能干,我就能行”“要尽快掌握岗位技能”的想法更加迫切坚定。

盯看水、查上料、装炮泥、清铁沟,张思斌每天下来都是一身臭汗两脚泥。整不明白就翻资料,数据关系对不上就请教岗位老师傅,如此勤快、用心的张思斌引起了首钢炼铁老前辈——时任四高炉冶炼工程师齐树森的注意。齐树森特意向试验厂的工程师张继惠打听张思斌的表现和情况,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开始有意识地手把手带着他整理数据、分析炉况、组织生产。这也是时隔很久之后,齐树森才告诉张思斌的一段“往事”。

陌生的高炉在张思斌面前慢慢褪去了神秘的面纱,岗位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他发现,炼铁是一门深奥且精彩的科学,这更勾起了他追求探索的兴趣。在老师傅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工友们的支持和肯定下,张思斌鼓起了在炼铁事业上“一个猛子扎到底”的干劲。

扎根一线迎难而上

2003 年末至2004 年1、2 月,首钢炼铁厂一高炉炉况失常,治理恢复炉况给公司及炼铁厂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在严峻的形势下,张思斌临危受命,接任了一高炉炉长。

上任之初,曾有人跟张思斌说:“放着铁厂技术科科长不干,干啥去接一炉的烂摊子。”但他并不这么想,既然组织委以重任,即使再难,也应当义无返顾地冲上去。尽管当时妻子在家待产,可为了尽快扭转失常局面,他常常连续几天几夜坚守在高炉上,以便掌握炉况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抓住一切机会,尽快使炉况恢复正常。

2004 年2 月21 日,爱人临产,张思斌顾不上陪床,直到第二天凌晨2 点处理完高炉的事,才匆忙赶到医院。说来也巧,医院这边儿子顺利降生了,厂子那边也传来了高炉利用系数升上2.0 的好消息。这意味着,他和他的团队历时40 天的努力,彻底扭转了长达数月的高炉失常。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他看来“高炉”何尝不是他的另一个“孩子”。这两个可爱的“宝贝”仿佛商量好了,要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给这个敢闯、敢担当的汉子安排一场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双喜临门”。

张思斌与同事在判断铁水成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虽然高炉炉况已经走上正轨,但张思斌时刻不敢掉以轻心。在他的办公室,除了一高炉的监控画面,二、三、四炉的监控信号也被他引了过来。有人知道这个情况后,开玩笑地说:“一炉‘炉长’,给自己封了一个‘厂长’。”可张思斌却说:“多看其他炉子的动态和长处,才能看到自己炉子的短处,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在他担任一高炉炉长期间,一高炉的产量、长寿、消耗、稳定性等技术经济指标位列国内同立级高炉前列,首钢一高炉被公司誉为最稳定顺行高炉。2005 年,张思斌也被评为了“首钢劳动模范”。

服务现场“马不停蹄”

自2012 年入职首钢集团总工程师室后,十余年来,张思斌多次牵头组织、参加集团铁前科技项目推进工作,不仅指导首钢多地高炉炉况快速恢复治理及高效稳定运行,还实现了伊钢高炉全球团稳定冶炼及固废资源再利用,化解了因环保需要所形成的产量受限困境,保障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干好高炉炼铁要讲科学。高炉、原燃料、热风、喷煤、煤气量等环节、指标,牵一发动全身,包含了动力学、热力学、化学冶金中的三传原理,能精通其中机理,厘清表象之下数据的内在交互协同关系,绝非易事。

“那真是神奇的19 天!”2016 年,首钢股份1 号高炉长期受炉缸圆周工作不均匀、原料质量波动及基本制度匹配等因素的困扰,高炉长时间处于低产高消耗状态。张思斌紧急赶赴迁钢,通过对炉内温度、压力和历史趋势的对比分析,迅速将问题锁定在风量控制、煤气分布和炉缸活跃度上。他最终统一了炉况治理思路,坚持优化上下部制度匹配、提高炉缸活跃度、强化筛分和出铁管理,高炉负荷由4.42 提高到5.09,2016 年下半年,减少损失2200 余万元。

2021 年,通钢2 号高炉失常,经过多轮的调整依然收效甚微,炉内温度监测数据变“红”的愿望迟迟没有实现。张思斌马不停蹄赶赴通钢。通钢炼铁事业部部长朴喜海回忆说:“我们调了20 多天,炉子不见起色。他处理炉况失常,仅仅5 天,风量就恢复到正常风量80% 的水平。每天早晨五六点钟,他肯定就到现场了。他的措施更符合通钢实际情况,效果也很明显。2022 年至2023 年,我们炉子的状态明显好转了。通钢高炉的数据都装在他心里,他措施得当、水平高超,而且非常敬业,让我们十分敬佩。”

薪火引路“传帮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思斌在钻研业务之余,一直关心着身边年轻人的成长。听到自己在首钢保持了10 年的全国冶金行业技术能手排名纪录被时任首秦2 号高炉副炉长王凯打破时,他兴奋地说:“在技术业务上,仅自己行、没有传承,即使个人有再高的成就,就人生价值而言也是微乎其微的。”

或许自己也曾受过“高人”点拨,张思斌不愿看到身边的年轻人虚度时光,期待一批可塑之才能加速成长。因此,每次处理完炉况失常状况,值班室都会成为沙龙聚集点,大家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张思斌通览之后一一作答。临走时,他还要“扶上马送一程”,结合具体炉况强调下一步的风量、风温、焦炭负荷的控制节奏。他常说:“处理炉况失常,要跟时间去赛跑,不磨叽;恢复生产节奏,衔接上要严丝合缝,不冒进。”

一路走来,张思斌言传身教,他带着彼时为北京一高炉的技术员霍吉祥写论文;陪着彼时为北京一高炉的副工长程峥明熟悉设备参数;领着彼时为首秦二高炉工长的王凯记笔记;赞许彼时为首钢京唐三高炉作业区技术员王喜元处理通钢3 号高炉失常时提出的好建议;和彼时为首钢股份公司炼铁作业部一炉炉长许佳一起查仓下……曾经青涩的他们,如今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扩土开疆的业务骨干和核心人才。

近年来,张思斌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炉大修及炉况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他奔忙于各地,马不停蹄,乘坐的“海陆空”交通工具里程数已达20 多万公里,足足可以绕地球5 圈。辛勤的付出也让张思斌在职业生涯上一路高歌猛进,他先后获得“全国冶金行业技术能手”“首钢劳动模范”“首钢技术带头人”“首钢先进职工”等一系列荣誉和称号。最近,张思斌再次担任了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国重点大型耗能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的评委。

猜你喜欢

工长炉况炼铁
高炉风口灌渣炉况快速恢复实践
红钢3#高炉降料面检修炉况恢复实践
昆钢炼铁技术进步与问题探讨
宽容来得及时
JFE“Ferro Coke”炼铁新技术进入新试验阶段
莱钢1#1880m3高炉灌渣后炉况恢复实践
铸造文明 坩埚炼铁 发明地
1780m3高炉72小时炉况快速恢复实践
FINEX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简介
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