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书写文化经济之变
2024-03-04赵阳
赵阳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熠熠生辉,与古老运河相伴相生,在人文经济交融共生中,焕发新时代的独特光彩。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穿城而过,造就了通州史上万舟骈集、千帆竞发的漕运盛景。如今,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熠熠生辉,与古老运河相伴相生,在人文经济交融共生中,焕发出新时代的独特光彩。
绿水映“金山”
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文史专家、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任德永,仍然记得20年前开启申遗准备工作时百感交集的心情,“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又充满挑战,特别是开始阶段,真是太难了!”因为与故宫、长城等本身就是国家级景区不同,大运河绵延几千公里,通州段仅为其中一个点线。并且,当年的通州段北运河早已风光不在。
被誉为“大运河之子”的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代表作家刘绍棠,在作品中描写小时候的运河——“可以跳进去就洗澡,捞起河水就能做豆腐”。然而,20世纪80年代,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水、生活污水全都排向河里。“九河末梢”的位置让北运河承接了北京城区90%的排水,也因此成为周边居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2000年左右,任德永曾带领北京市中小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感知大运河历史文化。然而,因为水质浑浊恶臭,“有的孩子甚至捂着鼻子不愿下车”。孩子们心目中的运河,怎能是如此模样,运河文化又如何能传承下去?任德永倍感痛心。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晓云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在环保局工作了30年。她说,当时通州的基础设施薄弱、河流自净能力不足、水环境容量低、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突出,“最严重时,12条考核河流全部为劣Ⅴ类,甚至有的河流主要污染物超标9倍。”
申遗工作启动时,正值“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各部门以大气、水、土壤治理为重点,向污染宣战。通州区同样一步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分级建立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污水收集管线和处理设施,关停污染企业、养殖业,整治入河排污口,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大范围优化绿化措施……如今,定在1V类,大运河已连续多年水质稳,漫步大运河畔,满眼皆绿,水鸟水禽随处可见。
运河经济功能自古有之,生态修复又为其增添了新属性。曾在华北地区颇具名气的东方化工厂及其周边,被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取代,开园第一年便有约50种野生鸟兽回归。截至2023年底,累计接待游客超868万人次,每年产生社会效益逾15億元人民币、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00余万元。加上沿河所建的另一处知名“城市绿肺”——大运河森林公园,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通州形象跃然眼前。“眼见河流水质一点点变清变好,平日里,钓鱼的、锻炼的、唱歌的……来公园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徐晓云说。
生态效益让公众目光再度聚焦大运河。从担任中学历史老师起,任德永与运河文化打了20多年交道,深切感受到社会对此认知越来越深。他介绍,通州博物馆虽然体量不大,但是近几年来,每周末都有近200人前来参观,“并且以前都是本地学校团队,现在更多的是亲子家庭和专门前来的外地游客。”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三大文化建筑毗邻而建,2023年12月2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为通州文化设施建设再加码。任德永作为参与建设者,对此十分骄傲自豪。他表示:“经济发展会反过来助推文化的传播。通州运河文化不仅是北京的,还是全中国、全世界的宝贵遗产。今后还将会借助各种渠道,让运河文化、运河精神走进校园和社区,助力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与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古为今用
通州有五大古城,历史文化最经典的段落取自元明清,但其开篇更加悠久。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路县故城遗址的发现,将通州建城史至少提前到了2200年前的西汉初期。大运河见证了通州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运河半截河道都是文化遗产。”任德永说。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绿色生态,通州大做运河文章,以此惠民生、促经济。
在京津冀三地联动下,运河河道进行了清淤和拓宽,2022年6月,京冀段62公里实现全线通航。观景游船相互交错、桨板赛现场声浪喧天,各种水上运动体验、赛事,大运河消费季等活动层出不穷。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仿佛昔日繁华再现。“天津武清也摩拳擦掌,京津冀全线通航指日可待!这不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嘛!”任德永感慨地说。
2022年9月26日,通州代表性文物建筑“文庙”院里,国潮文化市集开市。这里既有唐人坊“北京绢人”、熊氏珐琅、通州骨雕等非遗老手艺,也有通州区饹馇饸、怡丰园小吃等特色美食,还有京作榫卯、京剧脸谱、大运河礼物等文创衍生产品。游客可亲身体验的绘纸鸢、猜谜语、蹴鞠、投壶等传统游戏,可拍照打卡的书香贡院、桃花源等复古场景,人潮涌动。
国潮文化市集、科技骑游、运河研学、沉浸式音乐会……花样体验让游客应接不暇,这些是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以下简称“通州区文旅局”)推出的“遇见·运河”城市探访系列活动。
通州区文旅局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焕芝介绍,运河是通州的地标,“遇见·运河”正是围绕这份天赐资源打造的文旅品牌。各行业借此联动,搭建起文旅商体共创平台,成为拉动经济、促消费的重要环节。迄今为止,已有40多家企业参与。此外,因为够创意、够有趣,品牌推出的众多精品线路备受好评,几乎都被复制下来,成为常规性固定项目落地,持续效应显著。
2023年10月18日,一群骑行爱好者从大运河森林公园柳荫码头出发,沿大运河骑行20公里,一路领略了大运河畔的旖旎风光,打卡“流光溢彩叶舒展,千荷泻露亮通州”的千荷泄露桥、“一枝塔影认通州”的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以及风行芦苇、皇木古渡、土坝码头遗址等众多文旅网红点。骑行中,“文化主理人”将大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参与者在骑行中深入体验大运河历史文化盛宴。
王焕芝表示,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规模多大,主要以创新、树立典型案例为主,创建模板,以此拉伸消费链,延长消费末端。她举例道,运河骑游,线路点位设计加入爱琴海购物中心等知名商业综合体,可一并串起文旅商体,为弘扬和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丰富文旅消费新场景起到促进作用。
2023年7月,“遇见·运河”城市探访系列活动获“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奖项。品牌活动“舟通大运河·潮尚文化游”也被选为2023年第二批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品牌之一。“2024年,‘遇见·运河’品牌会继续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力,争取能够在北京乃至全国树立标杆。” 王焕芝满怀信心地说。
据通州文旅局产业促进科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通州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260亿元左右。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娱乐业企事业单位共36家,营收约80亿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近80%。保守估计,2024年,企业数有望增加至50家。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通州区正以运河文化为核心,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文经济交融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图片均由通州区文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