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人工智能治理,需世界携手

2024-03-04夏一璞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人工智能人类

在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多元挑战的背景下,各国应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借助海量的数据、强大的算力与复杂的算法,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蓬勃兴起并持续迭代,形成了习近平主席所说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且“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工智能领域在芯片、移动通信和大数据等底层技术的突破下,逐步渗入人类社会的工业、农业、医疗、金融、交通、教育等各个领域,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竞争的核心技术。

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发表重要讲话,表明中方将在此届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随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在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多元挑战的背景下,各国应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工智能是新質生产力的重要内涵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在主持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9月8日,习近平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再次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创新成果,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上的原创性贡献,将在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不断创新,“新”在依托产业的不断创新,“新”在发展目标的不断创新,即以科技创新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以新业态为依托,直接作用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在当今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是人工智能,可以说,智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开辟了传统生产力增长路径之外的新赛道,为实现生产力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

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知识创造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新工具。以ChatGPT为例,这种生成式人工智能依赖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人机协同,需要充足而先进的知识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与以往机器促使人类分工细化相区别的是,人工智能更看重知识的科学统筹,即人类不仅要分化知识,细化知识,深化知识,还需要统筹知识,整合知识,集成知识,从而形成更强的知识处理和分析能力。人工智能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能完成撰写论文、代码、文案等工作,为人类的知识创造提供了新的工具,使人类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创新创造上,带动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

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的飞速升级。在通俗理解里,人工智能可以看作是机器学习功能在智能维度上的迭代升级,且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生产全过程。在早期工业化时代,机器初步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就有了自动的机器体系。不过,这个机器体系在细节方面还可以不断地改进。”如今,机器体系不光是在细节方面得到了改进,而且在整体结构上发生了质的跃迁。人工智能不再是简单地对人类体能劳动的模仿,而是对人类智力数字化的学习,并将其融入控制机中,从而实现对生产资料的高效管理和精确投入。在理想状态下,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发挥人的劳动主体作用,使劳动分工更趋于合理,更有利于人的创新活动。

人工智能有利于满足人类多样发展需求。追求个性化是时代的风向,这就要求生产出多元丰富的个性化产品。人工智能的发展依托于人机互动技术,而人机互动技术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功能。计算机通过输入、分析和输出数据实现人与智能机器的对话,机器则通过感知、学习、决策和行动等功能,便捷、全面、深度理解人的需求,为人提供更符合心意,更具价值的服务产品。

人工智能促进产业融合。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种汇聚性技术,依托于多学科交叉运用和数字技术对数据的快速处理与传播。以智能为载体的新质生产力一方面不断产生新数据,一方面不断淘汰旧数据,不断释放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展,从而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破除市场壁垒,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与融合。在上海自贸区中涌现出一批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黑灯工厂、无人生产线等,极大缓解了用工难、用工贵,高效集约利用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深度转化。

人工智能推动人类持续发展。2022年1月,习近平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以高效统筹利用资源、深化国际分工、形成良性循环的全球生产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才链、产业链、价值链耦合发展,从而适应时代的绿色发展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人工智能的价值旨归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中,发展人工智能“为了谁”“依靠谁”是核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发展人工智能只能依靠群众,只能为了群众。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因此“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人是科技的主体,人工智能源于人的智慧创造,再依据自身在信息处理和知识获取方面的优势,帮助人类拓展知识边界,提高综合素質与自主性,以便降低人类机械性劳动,便于人类更好地掌握生活与工作。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人类向着马克思所设想的按照“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单纯“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的理想图景更进一步。

开放共享、平等互利是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原则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各国无论大小、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如何,都有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权利。鼓励全球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共享人工智能知识成果,开源人工智能技术。

2019年,习近平在致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的贺信中写道:“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而“举办世界智能大会,旨在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共赢共享的平台”,“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人工智能技术源于人类对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创新,其自身具有内在的开放性、平等性、共享性与融合性。可以说人工智能生于共享,更要发展于共享。

2023年9月,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32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509家国内外企业参展。智博会展示2000多个先进技术、创新产品、高精尖成果和850余个智慧应用场景,举办19场专业论坛、5场精品赛事和11场重要成果发布,超20万人次观展。会上,中国与新加坡企业举行数字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签署15个数字产业合作项目,涉及智慧教育、航空航天、区块链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此届智博会专门发布“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数字技术合作论坛重庆倡议”,深化数字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倡议在国际领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共享数字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共同探索数字技术合作“蓝海”。

智能向善、公平正义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宗旨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智能向善”的宗旨,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极端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恶用滥用。

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工智能是锐利的武器,因此各国在研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时,必须采取慎重负责的态度,不可利用技术垄断和单边强制措施制造发展壁垒,乃至制裁别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上,各个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异,少数发达国家在主导世界市场的同时,把持着经济交往和科技竞争规则的制定权,因此,这些先发国家也必将占据新一轮变革的主动权,存在不公平的可能性。中国提出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发展人工智能的遵循,意在为数字经济营造有利发展环境,加强数据安全合作,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各国在科技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数据与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然而数据安全与算法偏见却是人工智能潜在的技术风险。众所周知,人工智能依靠收集大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但是在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近年来,许多互联网公司利用人工智能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却频频曝出对用户数据的泄露、滥用乃至篡改。2018年3月,存储在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识别数据库中的超过10亿印度公民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唯一的12位身份证号码和银行详细信息可以在线购买。2019年5月,第一美国集团(FAF)泄露了8.85亿用户的敏感记录,这些记录可以追溯到2016年前,包括银行账户记录、社会保障号码、电汇交易和其他抵押贷款文件。人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置身于数据和算法构建的“全景监狱”,便利与安全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人工智能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和算法偏见也是造成不公平现象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领域里有一个词叫“算法黑箱”,指的是用户在数据被收集之后,并不清楚算法的目标和意图,也无从获悉算法设计者、实际控制者以及机器生成内容的责任归属等信息,从而失去了对算法进行评判和监督的能力。算法本身的复杂性和机器学习过程中的难以预料性是培育“算法黑箱”的温床。一旦算法设计者带有主观偏见,则更易引发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数字经济时代,公平正义适用范围应越来越广,而不公平正义、不纯不善的表现形式更加多种多样,民众掌握信息技术不平等不对称的现象日益普遍,势必会形成新的弱势群体。因此,中国要按照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解决数字经济给就业、税收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带来的挑战,弥合数字鸿沟,同时应警惕智能技术“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生产力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下一幕,人工智能!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