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3-03张永梅
张永梅
摘要: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有效的朗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而且能让学生深刻地品味文章的思想,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而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语文课程内容和实际学情,从创设朗读情境、创新朗读活动、传授朗读方法、加强朗读研讨四个方面,论述了朗读训练的具体开展策略,旨在提高朗读训练的实施质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关键词:朗读训练;初中语文教学;重要性;策略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改的指导和要求,重视朗读训练的设计和开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朗读获得语言、思维、审美素养的提升,从而发挥朗读训练的功能和价值。
1 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1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认知文字、体味词句、领会情感,教材课文以书面形式呈现,如果学生只是用眼睛去看、在心里默读,那么只能粗浅地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无法与文本引起共鸣,阅读理解的效果势必会大幅度降低。有效的阅读理解离不开有声语言的参与,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要求语言准确、顺畅的文学活动,通过朗读,学生的眼、耳、口、脑都会被调动并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揣摩和分析。因此,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之一就是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清晰響亮的声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语言文字的声律,将作者的心声娓娓道来,品味文字所描摹的美好画面和传达的思想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有效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
1.2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激活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之一。想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和独立思考。在以往的教学中,朗读通常被定义为语言能力的训练,它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式。朗读强调口中诵读、心里思考,将朗读训练引入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流畅地读完一段或者一篇文章,让他们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误读,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高度集中,同时会结合上下文的语义和关系,理解文章的含义,包括语气、语调、语速、音量等变化,这样就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意境,从作者的视角出发,用心地去揣摩文字艺术,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领略文字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1.3能够带给学生精神享受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给学生提供精神、情感、思想、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能够带给学生优质的精神享受,增强他们的体验感,通过朗读训练,文章深邃的思想、作者的情志意趣、广博的文化知识,会潜移默化地浸入学生的心田,起到增广见闻、陶冶情操的作用,使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品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提升体悟能力。
2 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创设朗读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有效的朗读以浓厚的兴趣作为支撑,创设情境能够把学生引入文本所构造的世界中,促进其建立感知、酝酿情绪。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主题和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朗读情境,活化沉闷的课堂气氛,引领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知文意、识文理、悟文情,进而产生自主朗读的兴趣和动力。
第一,利用多媒体材料创设朗读情境。多媒体材料能够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声为有声,非常适用于语文朗读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题材,优选适宜的多媒体素材,常用类型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例如,课文是描写小动物的,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该动物的实拍视频,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心底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后续的朗读也会比较顺利。如果课文是表达亲情的,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同题材的影视剧,或者一首情真意切的歌曲,有效地打动学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朗读中。
第二,利用文章精彩片段创设朗读情境。教师在创设朗读情境时,还应该从文章本身出发,巧用精彩片段“引读”,比如课文是描写自然美景的,教师可以在展示美景图片的同时,选出文中的优美段落进行范读,引导学生同步欣赏景物和文字,感受作者描写之细腻,遣词造句之妙语连珠,这样学生就会见微知著,自然会对朗读活动感兴趣,从而通过情境创设,达到朗读激趣的目的。
2.2丰富朗读活动形式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实施朗读训练,通常采用自由读的模式,长期采用这一种形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感,同时部分自律意识偏弱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开小差、溜号”等情况,无法保障全员对朗读训练的参与。不同形式的朗读,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训练的功能也各有优势,因此,教师应该避免训练形式单一,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朗读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朗读体验。
第一,合作朗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合作朗读既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合作型朗读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性格特征,尽量使每组成员的整体素质均衡,鼓励组中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进行范读和领读,其他学生模仿读、跟读,最后再组内集体朗读,这样朗读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就能逐步跟上朗读的节奏。此外,在组内合作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朗读活动,当各组结束朗读练习之后,教师让各小组展示练习成果,比一比哪组读得标准、有感情等,构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朗读环境,使学生在对比中取长补短,实现自身朗读能力的提升。
第二,分角色朗读。初中生的个性非常突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诠释角度和方法都是不同的,分角色朗读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针对小说、记叙文等类型的文章,教师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按照课文的旁白和人物数量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先熟悉自己的朗读内容,负责读旁白的学生需要总览全文的内容,确定旁白的语速和情感基调。负责朗读角色对话的学生,需要初步揣摩角色的性格,思考朗读时该采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各小组就可以正式开始分角色朗读练习。教师着重指导学生相互配合,不要你读你的、我读我的,旁白、角色之间的对话衔接必须浑然一体,使整篇故事通过分角色朗读真正地“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朗读能力逐步增强。
2.3传授朗读方法,提升能力
古话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含义就是做事要遵循法则,才能成功,教师如果舍弃了这一点,那么将无从教育学生。开展语文朗读训练也是同样的道理,初中生的朗读技能尚未完善,朗读有着一定的技巧性,掌握这些技巧,能够显著提升朗读的表情达意效果。为此,教师應该注重向学生传授朗读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
第一,传授朗读的停顿方法。停顿在语文朗读中至关重要,部分学生把文章如流水账一般地读下来,不懂得如何恰当地停顿,会破坏句子的结构,也很难表现出文本本身的韵味。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传授朗读的停顿方法:标点符号停顿,这种停顿方法是最基础的,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向学生渗透朗读时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顿号、逗号的停顿时间最短,分号、破折号的停顿时间稍长,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停顿时间最长;语法停顿,这种朗读停顿方法是为了突出、强调,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比如针对一些长句,及没有标点符号的古诗词、文言文等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成分,标出该做停顿的位置,朗读到这些位置时,进行短暂的停顿,避免“读破句”;感情停顿,这种停顿方法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语言的感情色彩,结合情绪的表现,决定朗读停顿的位置和时间,做到声断而情不断,更好地传达文章的思想情感。
第二,传授朗读的语调控制方法。语调控制主要是把控在朗读过程中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使语音的腔调更加动听,呈现出一种音乐美,同时使文章的思想情感也能得到抒发。教师应该从以下两点入手指导:高升调,在朗读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表示紧张、警告、愤怒的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高升调,控制方法是声音前低后高、语气上扬;降抑调,降抑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包括祈使句、感叹句,表示赞扬、自信、坚决的句子,或者抒发沉痛、悲愤的感情时,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应用降抑调,控制方法是调子逐渐由高到低,句末字眼的发音低而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朗读训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还能给学生带来优质的精神享受。教师应该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生动的朗读训练情境,设计多样化的朗读活动,丰富训练形式,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朗读体验,注重传授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习得技巧,提高自主朗读的质量,同时跟进开展朗读研讨,使学生分享心得体会,从而全面实现语文朗读训练的实施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海龙.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上),2023(2):68-70.
[2]沃海珠.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感情朗读训练方略[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1(10):25,27.
[3]李宗穆.浅谈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9):119.
[4]王晓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朗读训练分析[J].考试周刊,2018(8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