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算法”下被定制的“评论区”

2024-03-03曹林

意林 2024年2期
关键词:茧房选择权赋权

曹林

算法曾以“千人千面”自诩,不同的人被推送不同的内容,据说比你还了解你自己。人们也曾经享受这种“被算法喂养”,享受“爱什么来什么”的舒适,但如今猛然发现,在温水中渐渐被关进了一个茧房,算法正入侵自己的潜意识,入侵自己不想被喂养的领域,温柔地夺走了自己的选择权。

有用户惊讶地发现,在某社交媒体上,一条视频的若干条评论并非如正常所预期的按“点赞数量”或“点赞时间”来排序,点赞少的反而排在了前面。更令人震惊的是,评论区内容并非对所有用户一视同仁,不同用户看到的同一条视频,评论竟然完全不同,自己看到的评论支持自己的观点,他人看到的评论则明显支持他人的观点。这种区分,将“信息茧房”这个隐喻所包含的意蕴演绎得淋漓尽致,算法作茧缚你,你以为你在看评论区,你以为你看到的跟别人一样,可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被算法算计的假评论区。

回音壁,过濾泡,茧房,这些词都太形象了,你听到的只是你的回音,你不过活在一个被算法过滤过的气泡中。气泡的隐喻也很贴切,透明而隔断,晶莹而窒息。看到这种被算法所区隔的评论区,也许你才明白,为什么人们的观点和立场在网络世界会不断极化,为什么针对同一件事能写出完全不同的“舆情报告”,为什么同一件事竟会引起巨大的撕裂,为什么评论区总是那么“巧”。

有人说,算法不一直是这样吗?有什么好惊讶的,你被推送的信息不一直是按你的兴趣偏好所设置的吗?不一样,这次真的不一样,这可能有质的不同,信息被按照兴趣爱好推送,公众多数可能是知晓的,但对评论区的算法规则,则完全是不知道的。评论区关系到对一件事的客观判断,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这大千世界的多元态度,是观察世道人心、民情水温的舆论风向标,是一件事的舆论温度计。人们本以为自己可以看到真实完整的评论区,没想到算法如影随形,替你安排了一个被定制的评论区。

算法已经越过了人们可以容忍的界限,入侵用户的关键选择权,所以才激起如此大的对自我赋权、无限扩权的反弹,这是不可以接受的。蠢蠢欲动的算法,自我赋权、无限扩权,已经把它闲不住的手,伸向了用户在信息获得和判断上的核心权益。

猜你喜欢

茧房选择权赋权
信息茧房
材料作文“信息茧房”阅卷实录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轮椅总裁与“茧房”姑娘,十万公里的爱穿越生死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试论新媒体赋权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民事程序选择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