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教育校本课程价值取向:问题解决与高品质探究

2024-03-03赵彦鹏

中国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

赵彦鹏

【摘 要】 中小学专题教育侧重于培养公民基本素养,与时代发展结合得更为紧密,教育的个体社会化价值更加突出,是社会活动视域下学科课程的重要拓展与有益补充。《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首次提出专题教育,明确实施方式。各地中小学应坚持有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核心素养的主导思想,以协同育人的视角、拓展补充的路径,将国家层面的中小学专题教育实施纲要、指南、意见等顶层设计转化为校本课程行动,有效配合国家课程,增强课程育人合力与质量;运用综合课程思维,突出实践性育人要求,体现主题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特点,以问题解决陪伴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专题教育 问题解决 跨学科主题教学 高品质探究

中小学专题教育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实施的教育,是社会活动视域下学科课程的重要拓展与有益补充,具有侧重于培养公民基本素养、与时代发展结合更紧密、教育的个体社会化价值更加突出的特性。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已提出实施的中小学专题教育有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研学旅行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30余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有关中小学专题教育的指导纲要、意见和通知等达120多项[1]。这些基于强化新时代中小学专题教育的顶层设计,突出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主题,对于创新培养时代新人举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度社会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从课程定位上支持学生高品质探究

1. 专题教育要体现和谐发展的时代意蕴

专题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政府部门倡导、由学校组织实施,旨在培养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活动[2]。专题教育立足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视角,以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主要教育内容,着力于学生掌握统整的自然、环境、社会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以正向思维与行为面对社会现象、处理社会问题、贡献社会发展,是融合个人、集体、国家和人类利益为一体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成人、成才、成功教育,既关乎个人的健康成長和终身发展,又关乎社会的和谐文明、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类的永续发展。专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教育适应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是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的长效命题。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实施的专题教育类别、内涵也不同。

2. 专题教育要聚焦问题解决的素养要点

问题解决的核心是实践创新,关键是科学精神,重点是学会学习。问题解决具体是指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3]。古往今来,问题解决是新思想、新方法生长的试验田,也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和文明进步的阶梯。最有效的知识生成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同步产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专题教育要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未知的意义和价值,建构勇于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成为不断再造经验的自我实现者。

3. 专题教育要发挥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课程功能

因鲜明的时代性、目标的针对性和知识内容的结构性,专题教育仅有国家层面的实施纲要、指南、意见等顶层设计,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或教材,这也决定了中小学专题教育的校本课程落实路径—以协同育人的课程视角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课程形态,将相关专题教育渗透融合到三级课程实施框架中,使之具有政策规定的课程空间和课时安排,从而保障专题教育融入学校课程育人体系和日常育人活动,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拓展与有益补充,发挥增强课程协同育人合力与质量的作用。例如,在学生已有的学科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如果只剩最后一滴水”“垃圾真的被扔掉了吗”“造纸厂建在哪”等生态文明教育跨学科主题教学,支持学生丰富体验、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增强学生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力、行动力,积蓄建设美丽中国的未来力量。

二、从教学理念上支持学生高品质探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空间和时间,让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4]。专题教育校本课程从关注学生需要的视角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探究的、贴近现实生活的活动内容,体现科学精神、科学内涵、科学方法,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建立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创造生活的学习成长价值观,支持学生“创造”学问。

1. 在情感态度上“探趣”,关注学生“需”的成长视角

课题是学生探究的兴趣源和启思石,富有童趣、贴近生活的情感基调能够引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态度和强烈动机。例如,“垃圾真的被扔掉了吗”“可爱又可恨的垃圾袋”“背对背画叶子”“最后一滴水”“废纸变新纸”等课题,契合小学生喜于刨根问底、乐于较真比一比、忠于游戏、善于大胆想象、勇于自我挑战的特点。

2. 在过程方法中“探深”,培养学生“创”的科学思维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活动化、游戏化和生活化,坚持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问题解决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新体会。例如,学习“最后一滴水”一课,学生先通过流水刷牙小实验证明使用流水刷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再通过小组同分10升水(假如每人每天只有10升水,小组讨论合理分配水的用法,比比谁最会精打细算)建立危机意识,最后通过节水妙招大碰撞、节水护水宣传海报两项探究活动,一步步加深对节约用水的体验,懂得水的重要,建立节约用水的生活观念。

3. 在思想基因里“探远”,孕育学生“恒”的坚持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用好小故事和生动案例,让学生在经验积累与认知建构中积淀学习的意义,体现教育的教育性价值、文化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例如,学习“环保大比拼”一课,学生用自己家的旧布料、针线、剪刀以及彩笔、粉笔像妈妈一样制作实用、牢固、美观的环保袋,既动脑,又动手,还要讨论分享,这样的学习经历,学生会印象深刻。

三、从目标向度上支持学生高品质探究

1. 探向天性好奇心,探浓兴趣之师

亲近大自然模块,学生来到大自然中,通过听、看、闻、摸、画等方式探究大自然的声音、颜色、形状、味道、质地等,认识大自然的同时发展自身感受力。例如,“我是一棵树”一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躺在草坪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主根、支根、木材、木质部、韧皮部、树皮等),组成一棵树,根据教师的提示发出吸水的声音、做出吸收太阳能量的动作,声形并茂地表演树叶“哗啦哗啦”……学生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建构起对树的构造的形象认知。这样的学习经历让学生深深喜欢上“爱绿小卫士”课程,他们不仅学到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还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养成尊重大自然的态度,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科学探究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探向生活大课堂,探明真知之路

理财课程设计了许多课外探展的任务,如“购物节”一课是观察生活中的交易行为,“玩拼版”一课是查一查什么是拍卖,“月光宝盒”一课是到附近银行看一看存款之外的产品等。这些置身于真实社会中的体验活动,符合学生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的特征,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探究方法,开阔学生的探究视野、空间和路径,让学生探得更生动的理财知识,获得更有效的探究能力。

3. 探向思考“留白”处,探深思想之力

研学旅行课程支持学生顺着好奇心和思想力从课堂走向真实世界、更多未知和更广空间,在自主探索与行动中发现和创造属于自我的真知。学生自主组成4~6人的学习小组,先完成16课时的课程学习,然后研制、分享、提交研学旅行计划,最后入围的团队在研学旅行奖学金的支持下去研学旅行,一团一案一路线,尊重差异,关注兴趣,机会均等,自主发展。自始至终,学生都是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协作解决旅行中的现实问题,包括确定目的地、设计路线图、规划交通、挑选住宿、预算经费、准备行囊、应对意外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习得包括全局观与结构性思维,了解陌生事物的有效方式,多角度分析问题,注意事物之间的关联,留意与把握细节等研制研学旅行计划的技能,还增强了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文明出行規则意识,发展了勇于探究、问题解决、信息意识、批判质疑、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培养了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与家国情怀。例如,小组在设计旅行计划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去哪里、看什么、吃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意外,这些问题既没有标准答案,小组成员又存在一些分歧,教师也无法一一作答,学生只能先“问道”于经验人,“受业”于课本和书籍,“解惑”于“互联网 +”,再一起协商、共同决定。学生在利用多种资源中增强信息意识,在信息的筛选中领悟批判质疑、合理选择,在对话交流中敢于担当责任、珍视人文情怀,在确认安全秩序令和任务书中懂得珍爱生命,在自主管理旅行费用中启蒙财商。现实的旅行中总会遇到纸面计划上预想不到的意外,如临时改签火车车次,因费用不足调整伙食,帮同伴寻找丢掉的物品错过观看海豚表演等,每一个意外都是重要的体验与经历。在研学旅行中,学生既找到了成长的真实味道,收获自然、直接的体验与真实、新鲜的经历,涵养了自主成长的智能,又收获了成长的意外之喜,锻炼了应变未知的心态和能力。研学旅行课程给了学生最大化的探究“留白”,支持学生做自我实现者。因为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越大、合作共创的平台越广,学习中创新创造的可能就越多,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方向和成长志趣,更让学生在收获旅行成长的意义中自主建构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开阔眼界与增长见识中增强民族情感、国家意识和时代责任感。

4. 探向潜质发展区,探得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习“垃圾大变身”一课,学生展开奇思妙想,小组合作利用废旧报纸制作成服装,并进行一场时装秀,有些学生展现出设计师、表演者、裁缝的潜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这种探究体验的激发下,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看到梦想中更好的自己,并因此自生动力、筑梦前行,成为真正的设计师、表演家。如同古语“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那样,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为学生“授之以渔”,把学生领进不同的“门”。

四、从教学策略上支持学生高品质探究

基于学生乐于探究、学会探究,专题教育校本课程更加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机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参与体验,发现自己,创造自己;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度与获得感的正比例关系,从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强化这一关系。

1. 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保障学生充分探究

教学资源是支持学生探究体验、获取信息、发展认知的必要条件。例如,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游戏城市蹲、火车开开开、城市抱、蒙眼走、走走走,音乐《去远方》,纪录片《城市旅游宣传片》,旅游照片、美食美景等;支持学生讨论、研究、决定相关事宜的学习工具,有资深驴友的旅行计划、信息检索工具、地图搜索网站、住宿预订网站、物品清单样例、火车票样例、特价机票资料、科幻小说《中国太阳》等。

2. 以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利用游戏活动营造身心自然的情感氛围

游戏包括团队建设类、沟通能力类、语言表达类、注意力训练类、创造力培养类等。如姓名叠罗汉、卡通跳等游戏,能让学生放松情绪;导入中的大小分等游戏,具有提醒课堂规则、学生分组等功能。主题活动中的游戏尽量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如魔幻水杯游戏,目的就是让学生不要轻易说不。当学生进行游戏时,内心始终处于安全、放松、信任、友好的状态,思维是积极参与的,自然、自主生长的。

(2)通过生动、有层次的情境体验促成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与发现

既重视单个情境的创设,又关注多个情境的衔接,让学生能入境生情、因境深情。例如,在“树有心跳吗”一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室外物理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听诊器的支持下,从人迁移到树,再交流分享、发散到更多的树,最后到学生自身的感知,这样的创意体验最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

(3)采取小组或团队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间的对话与共学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组。如按学习类型、学习需求、学生的能力、学生之间的关系、分组游戏等进行分组。其次,鼓励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充分对话、彼此支持、共同探究。再次,采取具体合作互助的方式,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来。如角色平等的圆桌会议,学生平等参与、共享、互学,能够很快将大家的思考汇集在一起,有利于激发新观念。最后,倡导小组间进行开放式交流对话,教师作为参与者,以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欣赏他人的价值观,让学生在高层次对话中互相启发、再造经验。通过建立平等对话、乐于沟通、群体决策的学习氛围与规则,加深学生对团队意识、互助精神和尊重他人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在展示分享中生成高层次体验

展示分享的深层次目的在于学生对既有体验的沉淀,要以分享、交流体验的经验和感悟为主,包括体验产出的结果、方法、思路、过程以及新发现等,教师在认真倾听后给予学生具体的回应、引导,让学生的分享能够产生化学反应,能够加深自我体验并获取更多经验。分享既是积极的学习态度,亦是自我激励的智慧,分享越多,收获越多,信心越足,信念越强;分享可以创造更大学习空间、更多价值内容、更优智慧启迪;分享理应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习惯。

3. 以多元化教学评价激励学生自信探究

教学评价的本意在于教育学生,激励更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学习品质,应体现过程性、全员性、自主化和生活化的价值导向。

(1)侧重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能给予学生明确的行动指引和努力的方向,且学生得到的激励相对均衡。例如,一名女生在其他课堂上一言不发,也不交作业,却在“我的玩具我做主”分享环节主动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玩具木偶人,详细介绍了制作过程,教师不针对作品进行判定,而是提议学生为她的乐意分享鼓掌,这样的评价学生会记在心里、记于行动。

(2)侧重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可以让受益的学生范围更广,学生获得机会的总量更多,能够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情感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意愿,同步纠正只顾自己表现的利己主义心理和行为。

(3)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

例如,反校园欺凌课程每节课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学生填写课堂反馈表,表中的问题有:列举一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还有什么疑问?开放性问答评价方式就是学生围绕课程学习进行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总结、反思、辨析、发现、创新,这些意识与习惯的养成都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突破的能力。

(4)捕捉课外有价值的生成性评价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得到能力素质提升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更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评价课程实施效果,除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分享等,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外真实状态下的意识与言行。例如,教师发现有一名学生用写过的作文本背面做数学练習题,问及原因,学生解释他也能做环保小卫士,教师便将此事分享给全班同学,并临时组织了一场简短的主题辩论会,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成长与生活价值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小学专题教育的类别和内涵也会随之更迭,为此,我们要更加专注于专题教育特殊育人功能的发挥,畅通学生发展现代公民素养的一条条有效通道,培养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胸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陈华,吴刚平.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机制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8):9-17.

[2] 朱传世.专题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新常态”[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3):40.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4] 张帅.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体会[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190+231.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栏目的认知方法和教学途径
SPOC 教学模式实施问题解决研究*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