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地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与未来展望

2024-03-03陈立今

中国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趋势原则

陈立今

【摘 要】 当下中小学基地课程建设正在迅速展开。本文就笔者带领教研组开展基地课程建设的实践体会,结合日常在一线的交流见闻,尝试论述基地课程应如何定位、如何建设、如何发展等问题,提出基地课程要侧重课程建设,内容要源于现实国家课程的学习需要,要尽可能立足于已有的教学探索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基地课程 原则 趋势

基地课程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尚检索不到权威的定义。就笔者在一线实践所知,基地课程这个概念应是实际教学中由基层教育主管机构或一线教师创设的。有限的资料还表明,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基地课程源起路径并不相同,因此,教育工作者对基地课程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语文基地课程是依托校外实体文化资源使语文教学目标在实地活动中得以落实的教学方式。

基地课程的本质是对课程实施方式进行创新改革,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挑战单一化学习环境和单调化学习生活的同时,实现自身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如果说基地课程是一支箭矢,其射向的目标就是当前应试教育的种种痼疾—学生的视野被紧紧束缚于课本中,脱离社会实际生活;学生的精力被耗费在无休止的刷题应试中,智慧灵光所及不过是些所谓的答题技法与妙招;学生个性及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极大阻遏。探索建设基地课程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进而建构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体系。

一、基地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

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二附中”)语文基地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参观调研收集的资料,笔者以为,基地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基地课程要侧重课程建设,而不是基地建设

现在有些所谓成功的探索,名义上是建设基地课程,实际上是建设课程基地。“基地”与“课程”这两个词语,不同的组合方式,其内涵大不相同。基地课程首先是课程,基地只是实施课程所借助的着力点,故应严格按照课程设计的原则去探索实践,要有上位的设计,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基地所能得到的助力,要有可操作且可复制的流程,要有精心设计的问题与任务,要有课程实施的预设方案,要有规范的评价检测体系,最终形成一个有效学习的闭环—这些才是基地课程建设的重心。基地课程侧重的是设计,是软件;而课程基地侧重的是物质的落实,是为保证课程实施而挖掘或创造教学可借助的硬件。两者都是建设,但其实很不同。一线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很可能要钱、要政策,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最后却建成了一个无课程的基地。

2. 基地课程的内容要源于现实国家课程的学习需要

基地课程设立的目的是撬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化,所以本质上并不追求课程内容上的出新。如果课程内容出新,就会加重现实中教与学双方本已繁重的负担。基地课程是做减法,是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而不是做加法。目前有些基地课程主要是教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是基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学生需求的预判而研发的,虽与课本教学内容有一定重合度,对教学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与教材的教育主题、学业目标契合度偏低,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学科基地课程。即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致,仍然只能归到兴趣选修课中。基地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素养得到提升,因此,基地课程的设计开发也应围绕课本和学生进行,切忌主观随意。

3. 基地课程要尽可能立足于已有的教学探索

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从来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如果每一次教改都生出许多之前没有的课程,那就不是人类知识与技能传承的常态,更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北师大二附中语文组的基地课程在建设伊始就确定了借此契机梳理已有探索、拓展完成新探索的原则。具体而言,北师大二附中语文基地课程建设大力借助了学校在20世纪末期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借鉴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的相关经验。目前,语文组初见成果的两个系列基地课程(红楼一线穿京城、追寻鲁迅在京的创作足迹)均不是凭空创造的。“红楼一线穿京城”基地课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期的文科班研学实践课程,当时我们只有东岳庙这一个基地。东岳庙是曹雪芹在北京生活期间常去的地方,现在是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当时研究的主题是“《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因素”。此轮课改提倡任务型的学习方式,结合以前的经验,笔者在2019年针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又尝试补充了与“大观园”有关的任务群学习,设计的情境性任务母版有二:①如果游客是于《红楼梦》并无深入了解的老年团,计划游览“大观园”的时间为一小时,请你选择三个景点,设计一条线路,并撰写解说词,要解释每一步骤设计的原因。②如果游客是于《红楼梦》浸染较深的大学生游学团,计划游览时间仍为一小时,请你选择三个景点,设计一条线路,并撰写解说词,要解释每一步骤设计的原因。以上两个任务可以根据学情需要复制改写出多个任务。我们依托这两个已经有成功探索经验的教学实践活动,设计出了“红楼一线穿京城”语文基地课程,其对标的教学内容是新课改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目前,新设计出的基地课程线路如下:张家湾—崇文门—东岳庙—恭王府—大观园—黄叶村。这是沿着曹雪芹进京后生活与创作的轨迹设计的,其中张家湾与崇文门并无太多有助于学习的实体踪迹,黄叶村曹雪芹故居的遗存与建设和中学教学内容关联度不高,这三处学生都只是去参观感受,起一个铺垫作用。主要基地课程设在东岳庙、恭王府和大观园,其中恭王府的学习任务是“探尋大观园与恭王府景物设置的映射关系”。

4. 基地课程要有与教学内容相贴合的具体可感的实地依托

有些时候教学设计者容易把文旅资源与课程资源相混淆。比如,上述“红楼一线穿京城”基地课程,我们最初设计时也把北京西山黄叶村的曹雪芹故居定位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但实地探察后果断放弃,只把它作为一个助推课程氛围的辅助场所。因为虽然黄叶村旅游资源很丰富,但它主要介绍曹雪芹本人及其晚年的交游唱和,而对《红楼梦》的内容涉及很少,如果教学目标是研究曹公晚年的交游对创作的影响,这或许是一个好去处,但我们研究的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而不是红学,所以只能忍痛放弃。另一个基地课程“追寻鲁迅在京的创作足迹”,果断把位于宫门口的鲁迅旧居选作中心基地,这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组织学生参观宫门口的鲁迅博物馆,知道那里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起居的场景:藤椅、书桌、书柜、油灯、丁香、黄刺梅、古井……在实地触摸中,一个清癯、亲切、坚毅、睿智的鲁迅形象浮现在师生眼前。基地的这些特点为学生感性认识鲁迅,近距离了解鲁迅,全面、深入解读鲁迅,接受鲁迅思想、精神的洗礼提供了有利条件,自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1924—1926年处于彷徨时期的鲁迅,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中学语文的重点篇章—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祝福》。

5. 基地课程选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严谨设计

基地课程绝不是把学生带到户外去放松一下,而是要使学生所读的书活起来,这是最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的学法设计比基地的选取更重要。比如,上述“追寻鲁迅在京的创作足迹”基地课程,最早源于学校语文组戴国庆老师参加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戴老师在带领学生走进宫门口鲁迅旧居之前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其中,教师的准备工作有三项:①参观基地,全面了解基地情况,与基地工作人员交流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流程、内容,寻求基地工作人员的支持、配合、指导。②根据基地情况和学生情况,预设相关问题,预想学生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③进一步了解鲁迅,重点梳理出鲁迅1924—1926年在北京的主要经历,阅读《彷徨》,构想《祝福》教学方案。学生的准备工作有五项:①回顾中学阶段所学习的鲁迅作品,查找资料,以“我所认识的鲁迅”为题整理成文。②与同学、家长交流并记录以下问题—你对鲁迅博物馆有哪些了解?你对鲁迅在北京这几年的生活有哪些了解?你怎么评价鲁迅?③阅读《祝福》,把有关疑问记录下来。④确定研究课题—鲁迅“清醒的彷徨”、祥林嫂之死、1924—1926年的鲁迅、鲁迅在北京、鲁迅生平展、鲁迅的婚姻、鲁迅与文学青年、鲁迅与木刻、鲁迅的情感世界、我们是否需要鲁迅,等等。⑤组建活动小组,明确分工,拟定活动方案。此外,对参观过程中可能生发的问题,戴老师也有充分的预设。学校现在拟定的基地课程“追寻鲁迅在京的创作足迹”设计方案就移植了戴老师的很多设想。

6. 基地课程要有延续性,能固化为体系

基地课程不可盲目追求课程的丰富,否则不利于经验的传承。基地课程须由学校或教研组出面,根据教情、学情统一设计出最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课程,并且一以贯之地实行下去,在实践中求进步、求完善。不断收获经验,系统传承经验,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否则,可能教师每带一届学生都得重敲锣鼓另开张,基地课程最终只能沦为一场游玩赏景的活动,很难成为提高学生素养的高效课堂。一说到课程“固化”,很多人会质疑这是不是太保守、会不会阻遏发展,其实恰恰相反,没有固化的方法、途径,就谈不上修正改进,就永远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不去追寻规律的教改只是没有意义的喧嚣而已。

二、基地课程建设的未来展望

1. 单一学科基地课程必定会走向跨学科融合的基地课程

单一的学科知识往往很难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以北师大二附中拟选定固化为“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基地课程的“北京城为什么少一个角”为例,它针对离学校两站地的北京旧城墙西北角呈斜角问题,组织学生实地探勘考证,除语文外,学生还要运用地理、建筑、历史、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方能得出可信的结论。跨学科融合对于学习者而言,有助于促进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的有效链接,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的有效链接;对于执教者而言,有助于促进知识结构的综合性与体系化。跨学科融合是现阶段教改所提倡和推重的,故而基地课程也必然会走向学科融合。

2. 外拓的基地课程可能会转向校园内的开掘

不少学校开始挖掘、利用学校内的文化元素来辅助相关课程的实施落地,最早开始基地课程建设的江苏已有此动态。因为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去基地进行授课不大可能成为常态,毕竟安全与成本问题不能不考虑。一旦出现安全问题,短期内全面叫停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此外,就成本而言,不仅开展基地课程的学校要考虑成本,承接教学的基地也要考虑成本。现实生活中,有开设基地课程需求的学校多,但可资选取的基地少,且社会上每个文化基地都有自己的文化任务,甚至还有盈利的指标要求,不可能总去接待学生。因此,内寻基地开展课程已是必然趋势。很多学校都有悠久的历史,只要开动脑筋,都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开掘出与实体课堂相配合的基地课程。

3. 基地课程必然会走多校联合开发之路

联合开发最可能发生在学区校和集团校之间。以北师大二附中语文基地课程为例,现在还在建设阶段,就已经着手联合学区校一起行动了。清醒的、有追求的教师都会认识到,只有和教改一起成长,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跃升。此轮课改期望高、要求高、强度高的现实是所有一线教师都能亲身感受到的,所以,校际联合形成合力是教师在这场改革中可以选取的有效策略。校際联合可以集思广益出精品,可以降低教师劳动强度出精品。现在已不是单打独斗出名师的时代,而是众志成城合作共赢的时代。联合起来还有助于使课程走上科学化与序列化的建设道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基地课程多是由教师个体操盘,由教研组进行统合的尚且很少,更遑论学校、集团校之间的跨学科整合了。不由学校牵头整合的基地课程日后就会出现相互挤占时间、内容交叉冲突等问题。点状分布、无统合设计的课程就像一粒粒散沙,一个很好的撬动教改的着力点很可能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只有经过统合的,科学化、序列化的基地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教改目标,才能走得长远。

综上,学科基地课程是一个很好的使学生所学知识活起来的教改路径,是治疗诸多教育痼疾的良药。但是基地课程不是万能的,要想达到最优化,就要变自发散在状态为统合序列状态。要建立课程的科学评估体系,更需要教师一以贯之的对职业的热情。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趋势原则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三角函数的化简要遵循“三看”原则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去编”大趋势
趋势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