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法 突出主题
2024-03-03刘军梁
刘军梁
主题,是作者在文中传达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每篇文章都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主题。写文章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或抒发情感,或阐明态度,或引发哲思……那么在写作时,应如何突出主题呢?有以下几种常见手法供考生借鉴: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抓住中心。
如刘湛秋《雨的四季》,开头便写“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分别描绘了四个季节雨的不同形态特征;又如莫怀威的《散步》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就是典型的“开门见山”,用极简洁的语言轻点一笔,便呈现出温暖的生活画面,通俗、实用、精致,让人一目了然,迅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中。
二、用一条线索贯串全文,明确中心。
当一篇文章的线索明晰且完整时,主题思想往往也会更突出。
如郑振铎的《猫》,文章紧紧围绕猫带给人的情感波动来展开。先是第一只猫亡后,“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再写第二只猫失后,“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而第三只猫在经过“我”妄下断语,终至死亡后,“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三次养猫,三次亡失,贯串其中的是作者跌宕起伏的主观感情,一次比一次沉重。整篇文章叙述清晰,突出了猫的命运带给“我”的情感冲击。
又如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按照时间顺序,重点叙述“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初遇牧羊人时高原毫无生趣,村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再见牧羊人时,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最后一次相见时,景象已完全改观,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很多人搬来安家,处处呈现幸福与安适的氛围。文章沿着时间线,清晰地展现了环境的变化,从而突出了牧羊人无私的大爱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安排好主次和详略,突出中心。
一篇记叙文需要交代的事情往往比较多。一般而言,与主题联系紧密的内容要详写,力求在一言一行中展示人物的性情,在一叶一花中感悟生活的哲理。相反,与主题关联不大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详略得当,主题明确。
仍以郑振铎的《猫》为例。“物”的方面,前两只猫固然可爱,但它们的亡失有偶然性,对“我”的感情冲击较淡,故略写;第三只猫受冤屈并先“失”后亡,引发了“我”深深的自责和反思,感情冲击最浓,故详写。这样的安排使文章内容主次分明,主题突出。
“人”的方面,文中有“我”、三妹、李妈、张妈、妻、周家丫头、路人等。从笔墨上看,写主要人物“我”是最多的,也是通过“我”的情感波动来突出主题的,故而详写;“三妹”和“妻”是主要的陪衬人物,笔墨也不少;“张妈”是捡拾第三只猫的人,她和第三只猫都成了“不能辩护的”人和物;而“李妈”则是洗刷第三只猫冤屈的见证人;“周家丫头”的冷漠、“路人”的夺人所爱则从反面揭示人性。次要人物笔墨虽少,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情”的方面,三妹对三只猫的情感越来越淡,甚至最后是她的发现导致了第三只猫最终的悲剧;妻对鸟和猫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张妈对第二只猫的惋惜、对第三只猫的救助和喂养彰显出人性之美,这些都是略写,但写“我”的情感是越来越详细的,也是越来越能突出中心的。
四、恰当运用前后呼应、铺垫渲染、抑扬对比等手法,深化中心。
1.前后呼应。即后文照应的内容是对前文内容的重复或升华。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就是对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呼应,“停”是被紫藤萝的美吸引;“加快”则是紫藤萝带给了“我”对生命新的感悟。
再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就是对母亲想带“我”去看菊花的回应,“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就是对前文“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的升华,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开篇点题,结尾扣题,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突出中心。
2.铺垫渲染。铺垫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渲染则是使用反复、烘托等手法来制造某种情绪或氛围。
如莫怀戚的《散步》中,开头写母亲身体不好,不愿外出,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后来出现分歧时又写道,“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但在“我”几经权衡做出要走大路的决定时这样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最终,“我”还是听了母亲的话,凸显了“尊老爱幼”这一中心。而母亲两句话之间的那几处“勃勃生机”的描写则很好地烘托了母亲对生命的热爱。
又如郑振铎的《猫》中,有六处对阳光的描写:“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多次渲染,很好地彰显了作者作品的格调——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
3.抑扬对比。抑扬又叫欲扬先抑或是欲抑先揚,是说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简而言之就是将前面的“不好”与后面的“好”形成对比,然后突出其“好”的一面;同时也使情节多变,收到波澜起伏的效果。
如朱自清《济南的冬天》中,由“北平的大风”“伦敦的大雾”“热带的毒日”对比引出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温晴”;又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从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写起,到对“我”过分看管,再到睡相粗俗;从“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特别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到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再到“谋害”隐鼠,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了阿长粗俗好事、迷信无知等性格特点,直到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先抑后扬的效果才充分显现。阿长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品格在前文的衬托下才显得格外闪光。
文章的主题如一根线贯串起全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要以其为依据。写作中,我们可以恰当运用以上几种写作方法,突出主题、点明中心,写出主题突出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