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选择

2024-03-03杨荣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杨宁大歌侗族

杨荣

主题阐释

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选择,缔造了今天美丽强盛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那么,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呢?

张国丹:舍弃高薪,返乡唱响非遗传承之歌

“春天到,好时光,布谷鸟叫催春忙;河边杨柳冒新芽,春耕时节播种忙……”在“村姑阿香”的直播间里,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侗族姑娘一边演唱侗族大歌,一边介绍侗乡风情。精致的银饰、美丽的侗装、婉转动听的歌声,不到两小时的直播,吸引了上百万网友和粉丝的点赞。

领头的侗族姑娘“阿香”,本名张国丹,1990年出生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三龙侗寨中罗村。19岁时,张国丹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做外贸工作,年薪约50万元。然而隔山隔水,却隔不断张国丹心中的乡愁,她的梦中时常萦绕着侗族大歌的优美旋律。每次返乡,她都要向酷爱侗歌的父亲张学成以及寨里的歌师们学唱侗歌。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三龙侗寨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世代传承的侗歌渐渐被冷落,出现了传承危机。张国丹看着这凝聚着祖辈心血的手抄歌本,想起父亲生前挂在嘴边的担忧,毅然决定放弃广州的工作,回到家乡继承父亲遗志,传承侗族大歌。她走村串寨,哪里有侗歌表演她就去哪里拍摄,哪里有老歌师她就去哪里学习,并将搜集到的侗歌记录在歌本中。她还注册了短视频账号,将侗乡的美景拍摄后剪辑成短视频,展示侗族风情。自己身着民族服装,邀请侗族大歌歌师参与到短视频拍摄和直播中,架起了侗族文化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很快吸引了众多粉丝。

如今,张国丹正致力于民族文化进校园,树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组建“夜郎公主”组合,尝试用汉语传唱侗歌,让更多人听懂侗族大歌;打造“梦歌田园”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解读

华夏文化历经岁月更迭依旧璀璨辉煌、生生不息,其背后是无数有志人士的前赴后继,侗族姑娘张国丹正是其中的一员。她坚定地踏上了返乡守护侗族文化之路,在村寨里穿梭游历,拍摄记录下每一首美妙的侗族大歌;在广阔的田埂上直播,将宝贵的侗族文化传递给外界。一份责任,一份坚守,一份传承,侗族大歌在张国丹的传唱下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杨宁:用最美好的青春镌刻“苗山之恋”

杨宁于1985年出生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苗寨。2010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当村官,成为跃出“龙门”后返回深山的逆行者。在当大学生村官期间,她为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7年,她被群众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带领群众发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黄金百香果、高山木薯等特色产业,成立“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等,让江门村于2020年实现整村脱贫清零。她全心全意为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为年轻人,要有知识,还要有拼劲,就一定能让我们的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杨宁说。

成功需要埋头苦干的精神。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的杨宁,自掏腰包,种植紫黑香糯,埋头苦干,辛勤付出,成功带领乡亲们在土地上种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在杨宁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埋头苦干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她成为中国脱贫之路上的带头人,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身姿。

●解读

有些人离开贫困的大山,便不再回来;而杨宁从城市走进大山,却不再离开。她拥有超越世俗的偏见,不让须眉的担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她如同苗山中的一轮明月,用探索与坚守照亮了古老苗寨的乡村振兴之路。

师延财:坚定选择,让梦想熠熠生辉

从放羊娃到全国技术能手,这段路程有多远?这是90后全国人大代表师延财走过的追梦路。师延财的家乡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儿时家里经济拮据,他为了多读书,只能靠暑期打零工自筹学费,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帮助当地牧民放羊。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缺水干旱,气候不宜农作物生长,师延财全家主要是“靠天吃饭”,地里能种的只有荞麦、土豆、豌豆等很少的几种作物,一旦遇到灾害,一些农户“全年都赚不到几头羊的钱”。16岁那年,师延财得知镇上有人在四川省的一所核工业技工学校教课,那里正在定向招收技校生,如果学成就能有工作。他报了名,得益于中国核工业助学帮扶政策,很快顺利入学。进校分专业时,他选择了最艰苦的焊接专业。“当时我就想,越是辛苦的专业,报名的人越少,或许能多赚一点钱。”他说。在与那束焊花相遇的一瞬间,师延财被那神奇的光芒深深吸引。静静闪耀的弧光,让这颗年轻的心憧憬着全新的未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师延财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而这些年,中国自主掌握的核电领域焊接技术,从“跟跑”到“并跑”,而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回顾自己的成长,师延财说,在这个人人都有机会施展才华的时代,一定要努力实现梦想。脚踏实地、全力付出,定会有所收获。

●解读

16年前,师延财还是青海山头上的“放羊娃”;16年后,他成为了焊接首席技能专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师延财的经历是许多有志青年成长的缩影。他们有梦想、志存高远;有行动、脚踏实地。他们通过努力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邓小岚:退休后支教十八年,把音乐之光照进乡村

1970年,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的邓小岚被分配到山东泰安制药厂工作。她先是教厂里的女工拉琴,后来又教她们的孩子。1995年,她回到北京,4年后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本來可以安享晚年,可因为一次偶然的经历,使她萌生了去马兰村教授孩子们音乐的想法。

18年来,邓小岚把马兰村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为马兰村的孩子打开了一个音乐的世界。在她的影响下,马兰小学有了音乐老师、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由马兰村孩子们组成的“马兰小乐队”远近驰名,多次赴北京演出。2011年,讲述马兰村故事的纪录片《马兰的歌声》揽获多个奖项,被誉为中国版的《音乐之声》。

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邓小岚不求回报,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大山里孩子们的成长轨迹。2021年9月,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筹备期间,就是在马兰小学,马兰村所在城南庄镇的孩子们用一天时间征服了北京冬奥组委,获得了登上冬奥会开幕式舞台的机会。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孩子们组成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练习合唱,学希腊语,终于在2022年2月4日的晚上惊艳了全世界。

退休后的邓小岚回到父母战斗过的马兰村,把自己一半的光阴无私地奉献给了太行山深处的孩子们。她的到来,架起了一座桥——从未接触过音乐的孩子们由此爱上了音乐,打开了眼界,快乐地成长。

●解读

“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很寂寞的。”邓小岚老师本可以在退休后颐养天年,可她却选择来到马兰村义务支教,为孩子们教授音乐,募集乐器,组建合唱团。十几年间,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走上了冬奥舞台,而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却未曾改变,深情地注视着马兰村,以及这里的孩子们。

猜你喜欢

杨宁大歌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蜡染的纹饰探讨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金“鸡”报春来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南瓜灯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