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婚育友好
2024-03-02陈静
朋友小聚,都已年过半百,话题自然而然就谈到了子女的婚姻和生育。孩子大龄未婚的,家长万分焦虑,到处请人帮着介绍相亲对象,孩子一天不结婚,父母就觉得一桩心事未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还未完成;孩子結了婚的,家长盼着他们快点生小孩;孩子生了小孩的,家长纠结要不要生二胎。对子女的婚姻和生育,家长们有说不完的话题,讨论不完的事情,操不完的心。
一位刚从上海陪伴女儿回来的妈妈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谈恋爱困难了:每天早出晚归,回来就一个字,累,根本不想动。到了节假日,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哪来的时间和激情去相亲恋爱制造浪漫?她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晚婚不婚不一定是主动选择,更多的是被动无奈,除了高不可攀的房价、居高不下的结婚成本和育儿成本等物质原因,精神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婚育观。
一位朋友说看过一篇谈论结婚率下降的文章,评论里获赞最高的一条是“能准点下班再说别的”,一语道尽年轻人谋生的艰辛。他们为工作为生活打拼,属于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科技的发展,一部手机就能让年轻人足不出户搞定衣食住行,难得的节假日还不宅在家里修复一下身心俱疲的自己?各类网络娱乐提供的情绪价值远超现实生活,想想相亲谈恋爱要隐藏自我,要会哄人,要懂浪漫,不仅费脑子,整不好还产生分歧,闹出矛盾,伤神伤心,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爱自己,一个人逍遥自在。特别是女性,成为妻子和母亲意味着更多的家庭责任。结婚这件事,无论经济成本还是机会成本,都更像是代价而不是收益。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消解了年轻人追求爱的意愿,融化了他们的激情,迟钝了他们的浪漫。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呈现下降趋势。结婚和生育这两个数据是彼此相通成正比的,结婚人数越多,生育率才有可能提高,反之则会同向走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加深,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包容,结婚生育从过去的必选项成为一种“选择”。虽然这种选择的自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家国相连,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没有家哪有国?结婚生育涉及家庭、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对于社会平稳和人口均衡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促进结婚生育率的提高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党和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制定政策提升年轻人的婚育意愿,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不惧婚育,构建婚育友好型社会;专家学者们一直在研究探讨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相关部门也通过开展主题社群活动、组织联谊活动、加强婚恋教育、打造服务平台等多种举措,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推动良好婚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但思想理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社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精细服务、更具包容性的尊重理解、更显友好性的“慢炖细熬”,让年轻人的生活可以从容一点,家庭、爱情和亲情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更强一点,他们才更有勇气、有动力、有激情开启婚育的大门。
陈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