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诗人的故居

2024-03-02陈义海

莫愁·小作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狄金森德里

在狄金森故居

有了狄金森和惠特曼,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诗歌。与其他作家相比,狄金森的人生和作品都更像一个谜:谜一样的人生,谜一样的诗行,这使她成为最富传奇色彩的诗人。去看狄金森的故居,多少有点朝圣的意味。

狄金森故居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小城的主街上,由阿默斯特学院负责运营。这是一座十九世纪早期的建筑,狄金森的一生几乎都在这里度过。远远地看到院子大门外面印着OPEN字样的旗子在风中招展,我不禁一阵激动——终于来到狄金森的家了!

走进院子,管理员告诉我们,参观者必须提前在网上预约、购票,所以乘兴而来的我们,按规定不能进到里面参观。

就在我们心有不甘地准备离开时,我忽然想到,我是一个从中国远道而来的诗人,而且我还翻译过狄金森的一些诗,我是不是可以享受一点“特权”呢?于是,我们折回去向管理员提出诉求。没想到,没有“弹性”的美国人居然认为我们的理由是合理的,她充分相信我们所说的,并且不需要我们拿出任何“证据”。于是,我便获得了“特许”,作为“受尊敬的嘉宾”,被编入最近一个时段的参观小组。

我被引到一楼的一个客厅里,那里有个书柜,里面陈列着狄金森诗歌的各国版本,我一眼看到了复旦大学王柏华教授主编的《栖居于可能性——狄金森诗歌读本》。那是2014年王柏华教授组织中外诗人、学者翻译的一个译本,我也应邀翻译了几首诗。没想到,这个经历成了我能获得“特许”参观的理由之一。参观前,导游让游客们自我介绍,大家得知我是狄金森诗歌的一名译者,对我多少有点另眼相看。

参观狄金森故居是一次诗的旅程,也是对未知和神秘的探险。在这座约两百年的老宅里,每个房间都曾有过狄金森的身影,每个角落都曾沾染过狄金森的气息。听讲解员讲述历史尘烟里的故事,看眼前的一件件实物,文学史一下子生动起来。最富于诗意的是二楼走廊尽头挂着一层白纱的窗户,它正对着花园,是狄金森当年最爱驻足的地方。最让人流连的是那段楼梯,狄金森曾无数次徘徊在楼梯上,口中念叨着她构思的诗句。最让人唏嘘的地方是狄金森的卧室:它是诞生奇迹的地方,是培育幻想的温床,也是狄金森的人生密室;她在这里写作、誊抄了数以千计的诗篇,并用棉线装订成一本本小册子,藏在一个抽屉里;她的妹妹在她死后打开抽屉的那个瞬间,便注定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一切将成为永恒。

故居内的游览前后约45分钟。来到故居前的花园里,回望这座谜一样的房子和这座房子里诞生的一个个诗的“谜团”,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虚构的了。

在弗罗斯特德里农场故居

离开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白山地区弗兰克尼亚的农场故居,我们一路向南,前往新罕布什尔州南部与马萨诸塞州交界处的德里镇,去探访弗罗斯特的另一处农场故居:德里农场故居。

这个农场是弗罗斯特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站。它原本属于弗罗斯特的爷爷,他希望弗罗斯特能好好种地,临终前在遗嘱中申明,如果弗罗斯特能在这个农场上坚持种地十年,那他就可以继承这个农场。弗罗斯特1900年来到这个农场,开始养鸡、种地,坚持到遗嘱中规定的时长后,就把农场卖掉,远赴英伦去追求他的诗人梦了。

德里农场是弗罗斯特住得最久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期。弗罗斯特从中学时期就立志要成为一个诗人,可是,他在德里这个地方种地,一个立志成为诗人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作品没发表几首,却要天天割草、挤奶、料理一堆孩子,可以想象他在那十年里的精神状况。然而,他的一些特别重要的作品就是写于这个阶段,比如《未走的路》,著名的作品《割草》《你也来吧》《修墙》也都以在这个农场的生活作为创作源泉。他当年取水的溪流还在,当年停留过的谷仓还在,当年住过的房子还在。因此,一个熟读弗罗斯特诗歌的读者,一定会在这个农场上获得“文本与现实呼应”的巨大快感。

来到游客中心,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六十岁开外的女性,她很热情,但也很遗憾地告诉我们,因为冬天即将来临,弗罗斯特故居目前已经关闭,到明年5月份才重新开放。看着外面秋日的暖阳,我不禁觉得美国人有点好笑:离大冬天远着呢,这就准备过冬?

可既然来了,总得争取一下吧。更何况,有了上次在狄金森故居获得“特权”的经验,我们便向管理员解释,我是一个从中国远道而来的诗人,目前正在做美国田园诗歌和弗罗斯特诗歌的研究;而且,我在基恩州立大学的诗人朋友罗杰·马丁似乎也给她打过电话。管理员名叫贾斯汀,听了我们的诉求后,她的态度立马由“婉拒”转为“欢迎”,并说我是今年从中国来的第二位参观者。原来,游客中心有一张世界地图,只要有国外的游客来,她都会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用一枚彩色图钉做标记。我是从江苏来的,所以她在上海以北的地方钉了一枚图钉。

贾斯汀打开了由谷仓通向主屋的一个小门,我们便开始了弗罗斯特的故居之旅。从一楼的起居室、客厅、餐厅,到二楼的卧室和阁楼,我们依次走过。每个地方都有故事,每个细节都有历史的沉积。一百年前的壁炉,一百年前的餐桌,一百年前的躺椅,一百年前的电话,一百年前的莎士比亚作品集……时间带走了能够流走的,却留下这些遗迹,让后人感叹生命之渺小、时间之伟大。

弗罗斯特在德里农场故居里的遗物,要比他在白山地区故居里的东西多得多。弗罗斯特去世后,他的女儿将农场从别人手中买了回来,并将弗罗斯特和他妻子Eleanor的很多遗物都聚集在这里,交由一个基金会管理。弗罗斯特在美国的旧址很多,而德里的这个故居应该说是最为重要:这是他人生最彷徨的地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转折点。

我是一个“窗户爱好者”。每次参观诗人故居,我都喜欢在那些窗户前伫立,尝试去还原、想象这里的主人当年是如何凝望眼前的花园的,并陶醉于我与他们之间身份的错乱:把我幻想成他们,把他们幻想成我。

热情的贾斯汀将我从幻想中拉回现实,她给我们介绍每个细节与弗罗斯特的关联故事——既有传记中写道的,也有野史传闻。据说弗罗斯特成名后,牛津大学打电话来,说要授予他荣誉博士。他却说,天呐!如果你们授予我荣誉博士,那剑桥大学会不会有意见呢?让人想不到的是,弗罗斯特居然真给剑橋大学打了电话,告诉他们牛津大学准备授予他荣誉学位。结果,弗罗斯特同时被这两所大学授予了荣誉学位。

参观结束准备告别时,来了一群美国本土的游客,他们都因“季节性关闭”被挡在门外。看到管理员带着几个参观者从里面出来,一脸惊讶:这是何方来的贵客,居然可以破例参观?

作为诗人,又一次获得“特权”参观一位诗人的故居,注定会成为我人生旅程中难忘的一站。

陈义海:教授,比较文学博士,双语诗人,翻译家,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会长,中美田园诗歌高峰论坛中方联系人。出版各类著(译)近三十种。曾获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散文奖)、江苏省“文艺大奖·文艺评论奖”等。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狄金森德里
心似彩云归
一片云彩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加油,中国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穿梭德里新德里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