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场域变换背景下高校校报编辑出版转型研究

2024-03-02于成君王文姮

传播与版权 2024年4期
关键词:发展优势

于成君 王文姮

[摘要]文章从分析新闻场域变换的时代特征入手,基于新闻专业的权威性、办报育人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档案保存与情感传递的价值分析高校校报的发展优势,归纳比较部分高校校报在新时代的编辑出版经验,提出高校校报的编辑出版转型路径: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机制改革;促进融合互动,搭建“1+N”融媒体平台;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特色精品;注重引育并举,建设专业人才梯队;发挥高校优势,打造专家学者智库。

[关键词]高校校报;新闻场域;发展优势;编辑出版转型

进入“十四五”时期,随着媒体融合深入推进,新闻场域发生巨大变化,不仅新媒体端口在媒体建制中占据更高权重,内容生产传播的优先权亦在易位[1],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更是发生深刻变化。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结果,我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在学总规模为4655万人。高校校报如何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每个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研究的时代课题。

一、新闻场域变换的时代特征

(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迁移

在当前新闻宣传工作中,新媒体端口成为主要着力点,新闻的组织架构和评价体系均围绕新媒体展开,而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被淡化,在高校宣传中“先报后端”已被“先端后报”取代。可见,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影响力大等优势逐渐占领新闻场域。根据调查,超过85%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利用新媒体上网浏览新闻等各类信息内容,并进行社交等[2],QQ、微信和微博的使用率分别高达99.6%、89.8%、73.2%[3]。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迁移引发的是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双重变革:在硬件层面,高校校报亟须在现行的体制框架下设置与媒体迁移趋势相配合的组织结构、人员配比;在软件层面,高校校报要转变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来谋划和指导编辑出版工作。

(二)传播主体趋向多元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成为传播主体,能够以点赞、转发、评论等形式实现双向互动,从而推动内容传播。因此,对高校校报来说,现场采编不再是其主要任务,二次编辑加工独白型的文本更适合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此外,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数字技术研发、互联网视频制播、市场化管理与经营等相关人才,而新媒体从业者职称评定、相关机制不完善,这也使得人才缺口成为高校校报发展的掣肘因素。

(三)“互联网+”引发变革与挑战

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4]。当今在校大学生更习惯于碎片化阅读。而新媒体结合图像、音乐等,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定位读者,提高相关传播内容的点击量和浏览量,从而对传统媒体思维模式造成冲击。因此,高校校报在文本设计、排版方式和传播模式上亟须转变思维,汲取新媒体长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校报的发展优势

(一)新闻专业的权威性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首要原则。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由于信息传播来源不明,读者往往会被动地接收信息,进入信息不对称的“后真相时代”。高校校报历史悠久、具有可靠、稳定的信息来源和严格的审核制度,应发挥学生记者和通信员的优势,第一时间发掘热点,掌握线索,展开深度报道,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同时,高校校报的新闻稿件也要严格坚持“三审”制度,也就是要经过责任编辑、编审、党委宣传部领导审核,甚至是分管校领导对思想、内容、句读的层层把关。因此,相比其他校园媒体,高校校报在学校师生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办报育人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高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的机关报,通过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科研成果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高校校报编辑一般是大学教师,部分专家学者也会为高校校报供稿,他们肩负办报育人的社会责任,致力于服务学校师生、传递校园声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校报内容围绕学校工作动态和师生校园生活,贴近读者,拥有固定的读者群,通过积极正向的报道,引导校园舆论的健康发展。

(三)档案保存与情感传递的价值

高校校报是学校发展的记录者,并作为学校校史的基本载体,成为学校档案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校报具有纸质媒体的实物属性,便于留存,可以反复查阅,并独立于移动终端之外,可以直接有效传递信息。与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存储载体的新媒体相比,高校校报具有更高的保存价值,体现浓厚的文化气息,且一般为周报或者旬报,出版周期稳定,大部分校报通过二级学院送达学生寝室和教师办公室,小部分则邮寄给离退休老同志、校友和兄弟院校,有利于各方加强沟通和传递情感。

三、高校校报的编辑出版转型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机制改革

高校校报目前仍采用事业单位机制运作,其全方位传播矩阵思维意识有待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针对机制壁垒,高校校报要打造“中央厨房”,建设权威媒体发布平台,做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整合信息、人力、资金等资源,并建设官方微信、微博账号,开发App,构建特色网站,通过专业审核、权威发声,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和专业性,扩大影响力。同时,高校校报也要积极获取各方支持,依托学校以校报为核心的融媒体宣传平台,加强自身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与商业媒体的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形成“鲶鱼效应”。此外,高校校报要加大信息监管和审核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传播空间,如汉江师范学院将校报作为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发挥校报育人优势,以塑造良好的高校形象[5]。

(二)促进融合互动,搭建“1+N”融媒体平台

“1+N”融媒体平台指以校报为主导,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校园新媒体为依托,打造的融媒体矩阵。根据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任何一种新产生的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媒介的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6]在新闻场域变换背景下,高校校报与新媒体融合势在必行。

第一,高校校报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从舆论表达和传播方式上汲取新媒体长处,坚持“去中心化”和读者至上的原则,避免内容的同质化,优化版面设计和编排,注重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不仅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轻松获取更多信息,而且使读者获得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第二,高校校报要与新媒体实现互动,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电子校报,如《浙江大学学报》与学校官方微博账号合作,推出《看校报》专栏,阅读量从百人次上升至万人次[7]。除了内容,高校校报还可以在技术层面、人才队伍方面与新媒体实现融合,从而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特色精品

虽然新媒体报道适应了读者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但是深度报道仍是高校校报作为传统媒体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制胜法宝。除了对事件中的新闻元素进行剖析,高校校报的深度报道还可以对新闻背后的深刻背景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有血有肉的立体化内容,使读者获得多层次的阅读体验。在媒体融合趋势下,高校校报应抓住热点进行深度报道,与新媒体共同策划主题报道等,如《陕西科技大学学报》积极加强以深度报道为核心的内容建设,以应对校报“空壳化”发展趋势,取得显著成效[8]。此外,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高校校报评论具有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是其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基础。因此,高校校报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评论做大做强,弥补新闻报道的不足,发挥优质内容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专刊专版是高校校报的亮点,题材完整、分类明确、逻辑清晰也是高校校报的优势。高校校报要在紧跟大趋势基础上保持本色,必须把握时间节点策划好专刊专版,如《铁道警察学院学报》针对毕业季、校庆等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庆日和学校重点工作策划了主题鲜明、内容全面的专刊,从而增强了读者黏性[9]。

(四)注重引育并举,建设专业人才梯队

面对人才短板,高校校报要坚持引育并举,着力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拓展人才选拔范围,吸引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库。在培养和储备采编人才的基础上,高校校报要吸引具有短视频制作、大数据分析技能等新闻出版、美术策划相关领域的人才加入高校校报新闻宣传队伍。高校校报也要培养集采写编及网络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为他们提供知识讲座、外地调研、专家授课等培训,并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老带新”“青年导师制”增强人才的职业归属感。高校校报还要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编制人员的流动性,提高他们的发展动力,将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能力素养、媒体素养等纳入考核范围,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校报必须注重培养通信员和学生记者,发挥育人功能,打造一支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熟悉新媒体运营规律的通信员队伍和学生记者队伍,从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江苏理工学院学报》将培养学生记者队伍作为育人工程,致力于成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平台[10]。

(五)发挥高校优势,打造专家学者智库

2014年2月,教育部印發《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指出高校智库的功能包括发挥高校学术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因此,高校校报的宣传工作需要利用好高校“智囊团”。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校报利用高校智库在新媒体平台上推送相关主题文章,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等,发挥宣传教育和引导正向舆论的积极作用。

此外,高校校报历史悠久,应发挥相关优势,建立形式多样的高校智库,整合信息、人力、资金等资源,搭建权威媒体发布平台,将专家学者针对学校建设或者校外热点事件的正向意见发布在校园媒体或校外媒体上,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和专业性,避免社会舆情,从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

四、结语

在新闻场域变换背景下,媒体融合趋势加快,高校校报只有改变传统纸媒的发展思路,更新办报理念,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在体制建设、内容创新、平台发布、人才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办出精品报纸,才能走出发展困境。高校校报应肩负起办报育人的责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长远发展,构建多维度立体化传播格局,为校园文化建设和舆论引导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瑞一.融媒时代媒体权力的四个转向[J].青年记者,2021(11):67-68.

[2]刘文.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及引导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02):57-58.

[3]尹金淘,郑晓思.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以社交类手机软件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02):96.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3-08-28)[2024-01-08].https://cnnic.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5]周靖宇,陈剑.论校报育人与高校形象传播关系:以《汉江师院报》为例[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04):67-70.

[6]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M].2版.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吴雅兰.高校校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以《浙江大学报》为例[J].荆楚学刊,2017(04):85-89.

[8]刘倩,田龙过.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空壳化”现象研究:以《陕西科技大学报》为例[J].出版广角,2021(08):53-55.

[9]燕莹.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转型发展路径探析:以《铁道警察学院报》为例[J].采写编,2021(03):75-76.

[10]吴婷.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校报守正创新路径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报》办报实践为例[J].出版广角,2020(13):54-56.

[作者简介]于成君(1989—),女,山东莱阳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通信作者)王文姮(1973—),女,山东济南人,济宁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发展优势
辽宁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民族风健美操在高校发展优势分析
海南省建设品牌马拉松赛的优势与效益研究
“互联网+农业”视野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探讨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发展及优势研究
天然气汽车的优势
普惠金融视角下社区银行发展的优势、借鉴及建议
歙县桂林镇发展现代农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