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和产教研融合建设“动物繁殖学教学实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4-03-01许惠艳陆阳清
许惠艳,陆阳清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课程思政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将知识和价值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能力转化为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1]。高校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资源,达到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在现阶段一流本科及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农科类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具有服务“三农”的责任和意识,满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尤为重要。“动物繁殖学教学实习”是动物繁殖学的实践课程,是畜牧学科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3],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创新及实践能力,同时融入课程思政,达到育人效果[4]。但目前“动物繁殖学教学实习”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及可参考的经验还较少[5-6]。文章介绍了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融入现代教学信息化技术,采用的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及产学研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以期为相关畜牧兽医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遵循人才培养和教育规律,根据新时代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把思政教育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精神追求等融入“动物繁殖学教学实习”课程中,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举止行为等产生影响。教学团队根据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繁殖学科发展史及课堂知识的讲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元素。
1.1 从教学环境中挖掘思政元素
以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门前为本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王丕建教授铜像和学校内第六教学楼前哺育园的母子牛雕塑为主题,融入思政教学元素。以问题式提问王丕建教授的铜像和母子牛雕塑的由来,以此引出王丕建教授和卢克焕教授在科研、畜牧生产及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并回顾本学院动物繁殖学科的发展,提升学生对本学科的认知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1.2 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
讲授睾丸、卵巢的组织学切片观察时,以卵巢和睾丸生理机能与动物繁殖能力的关系,提出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用奋斗成就最好的自己。讲授精液品质检测实验时,以繁殖技术在农民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新闻展示为切入点,讲解精液品质鉴定在家畜繁殖生产、助农、兴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激发学生学好动物繁殖相关技术、更好地在服务三农、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1.3 从实践操作中挖掘思政元素
以实验过程记录数据为例,如讲授兔超数排卵及卵母细胞、胚胎的收集实验时,在记录超排后得到卵母细胞数和胚胎数量,告诫同学记录实验结果要求真实,不能弄虚作假,同时介绍我国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钟南山院士和袁隆平院士,师生发表关于他们的贡献及成绩相关感想,培养学生务实求真的科研精神,激发科研热情,鼓励学生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1.4 从产教研结合中挖掘思政元素
把教学团队成员的部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与多家畜牧兽医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基地的相关牧业企业,让同学们切身感受生产第一线,了解畜牧业生产中动物繁殖技术应用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动物繁殖相关技术的动力,以产教研结合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2 完善课程内容
2.1 提高课程内容的高阶性
课前在广西大学慕课平台及问卷星中设置思政讨论专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课中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独立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课后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综合实验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突破以往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2 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和挑战度
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将虚拟仿真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课程趣味性和直观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课程增加了猪、鸡和牛的人工采精和人工输精虚拟仿真综合性实验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和学习挑战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习兴趣。根据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思政案例,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职业素养。
3 改进教学方法
3.1 虚实结合,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教育信息化技术改善现有线下教学的局限
融入虚拟仿真信息化技术,采用虚拟仿真教学[7],缓解当前课程开展受实习条件、实习机会和教学学时限制,无法充分操作及体验实验过程,采用“虚”和“实”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使教学具有互动性、直观性及趣味性,提升了课程质量及教学育人效果。
3.2 构建线上学习资源,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借助多媒体、板书、挂图等形式单纯讲授,比较单一和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构建了线上学习资源(http://rgsj.gxu.edu.cn/platform.html?parentId=9400000000016),运用问题式和沉浸式教学,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操作技术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3 产学研协同的教学方式
在校内课堂教学中,教师融入思政元素案例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听中思”。同时把教学团队的科研成果部分转化为教学内容,接纳部分有科研兴趣的本科学生到校内科研平台开展创新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研中学”,激发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科研能力及操作能力。课后学生到相关牧业企业开展教学实习,了解动物繁殖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生产流程,使学生在“做中思”,感受企业文化,正向启发、激发培养服务于畜牧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4 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方法并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
4.1 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建设模式
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从事畜牧兽医专业科研和实践的高级人才为主线,通过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及产学研协同的教学方式改革,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扩大实践的广度,加大虚实结合及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度(见图1)。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融入思政元素,形成虚拟仿真融入传统实验教学的思政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品德修养。
图1 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建设模式
4.2 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机制建设情况
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学活动中,改变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本课程考核时,先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平台和线上学习资源平台,设置学生课前参与的思政元素讨论专题,并以10%比例计入课程最后成绩;课中参与教师思政专题互动和实验操作表现,以20%比例计入课程最后成绩;课后参与牧业企业实习,再结合课堂签到和值日完成情况,以10%比例计入到课程最后成绩。
5 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学生课程评价及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改革及课程建设、媒体及考取本专业研究生的比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5.1 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教改的评价
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54%的同学(54.74%有很大影响 + 43.80%有一定影响)认为老师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见图2),82%的同学认为老师讲授的思政元素可转变为自己实际态度和行动的正向改变(见图3),同时学生认为在“动物繁殖学教学实习”课中得到品德的提升(见图4);另外,表达畜牧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词云图见图5。
图2 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图3 教师融入的思政元素可转变为学生实际态度和行动的正向改变情况
图4 学生在动物繁殖学教学实习课中得到品德的提升
图5 表达畜牧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词云图
5.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
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双向提升,2019年本课程建设的线上教学资源“牛的人工授精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获得广西一流本科课程,“动物繁殖学教学实习”课程在2021年获批广西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现已通过结题验收,2022年本课程获批混合式本科课程评选广西一流本科课程。
同时本课程建成的知行合一及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课程中到相关企业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得到《广西日报》的报道。在2021年12月7日《广西日报》以“培养践行合一的学农、爱农、知农人才,广西大学动科院到四野牧业开展教学实践”为标题发布新闻报道。2022年2月22日《广西日报》以“广西大学动科院组织动科20级学生开展产教结合实习”为标题发布新闻报道。
5.3 考取本专业研究生的比例逐年升高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专业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2020年的27.59%增加到2022年的48.81%,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提高,有继续科研意向的比例显著提高,见图6。
图6 2020—2022年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比例
6 结 语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以“动物繁殖学教学实习”课程为例,通过虚拟仿真和产教研融合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课程与思政教学共建模式,构建了课前、课中和课后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摸索了多元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方式。该实践研究可为畜牧兽医类其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