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电针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

2024-03-01郑立江黄银兰

中医药导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发文电针英文

陈 兵,李 涛,刘 娣,郑立江,杨 妞,黄 燕,黄银兰,2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3.资中县精神病医院,四川 内江 641200)

电针治疗是针刺得气后,运用电针仪接通电流,采用不同脉冲电流波形、频率、强度等加强刺激作用的方法[1]。电针是针刺与微电流结合的产物。针刺得气与脉冲电流刺激穴位,可激发经穴效应和特异性,促进人体经络气血运行,改善全身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电针具有参数可调节、刺激规律、客观量化的特点,并且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系数高[2]。此疗法扩大了针灸的治疗范围,加强了针灸的治疗效果,并且促进了传统针灸的发展。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电针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但目前尚缺乏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电针相关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明确目前的研究现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电针的发展。

文献计量学是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手段,直观展示研究主题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方法[3]。CiteSpace和VOSviwer是使用广泛的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本研究拟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出发,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近5年关于电针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的知识图谱分析,旨在全面挖掘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SCC),检索时间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中文以“电针”或“电针治疗”或“电针疗法”为主题词进行检索。WoSCC釆用高级检索,检索式为:TS=(electroacupuncture OR ele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R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1.2 筛选标准(1)纳入标准:近5年CNKI、VIP、Wanfang Data、CMB和WoSCC中关于电针研究的期刊文章,研究类型不限。(2)排除标准:重复发表的文献;学位论文、新闻报道、会议记录等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不全或无法查阅全文的文献。

1.3 数据与规范 中文数据库检索的文献以NoteExpress的格式导出题录,WoSCC检索的文献以纯文本格式导出全纪录与引用参考文献。运用NoteExpress软件分别去重,再通过人工筛出关键词、摘要、作者、机构等信息不全的文献,最后由两名研究员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剩余的数据逐条阅读审核,如有分歧,同第三人协商。纳入中文文献6930篇,英文文献2173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分别以download_txt和savedrecs-txt的格式导出文献。具体流程图见图1。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

关键词规范化处理:合并意思相同的关键词,如:将电针治疗、电针疗法统一为电针;将针刺疗法、针刺统一为针刺治疗;将康复训练、康复疗法统一为康复治疗;将临床观察统一为临床研究;将临床效果、疗效统一为临床疗效等。

1.4 分析方法 CiteSpace参数设置:时间分区选择2017—2021年,时间切片选择“1年”;设Top N=Top 50,Top N%=Top 10%;剪切方式为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节点类型根据需要选择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绘制出可视化知识图谱;再根据突现词检测和对数似然比(LLR)算法,绘制出关键词突现图、关键词聚类图和关键词时间线图,并对其进行该领域专业化分析。VOSviewer选择创建一个基于文献计量的地图,设置每个文档的最大数量为25,计数方式为Full counting,选择需要分析的类型Co-authorship、Co-occurrence、Citation,设置最小频数为3,根据研究需要选择Network Visualization。

2 结果

2.1 发文量分析 共纳入中文文献6930篇,英文文献2173篇。中文文献年均发文1386篇,英文文献年均发文434篇。近几年中英文文献发展相对均衡,呈平稳增长态势,在2020年发文量达到最高。(见图2)

图2 年度发文量统计图

2.2 合作情况分析(国家/机构/作者) 纳入英文文献涉及55个国家,合作线有120条,合作网络密度0.0808。参与电针相关研究的国家多,但合作较分散。其中中国发文量最多,其次是美国和韩国。从合作关系来看,以中国和美国为中心的合作最为密切,其他国家合作较少。英文文献发文量和中心性排名前十的国家见表1~2。中心性排名前5的是中国、美国、英国、埃及、巴西。其中中国的中心性最高为0.65,表明中国为电针相关研究的主要国家,影响力较大;其次是美国0.21,提示美国在该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表1 英文文献发文量排名前10 的国家

表2 英文文献中心性排名前10 的国家

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能更好了解该领域的学术成果分布和学术交流情况。图3A中共有中文文献机构413个,连线317条,合作网络密度为0.0037。机构群多,但连线较少且单一,表明各机构合作较少且分散。各机构多为中医药院校,合作限制于校内及附属医院,跨校合作较少。其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其次是湖北中医药大学,发文量均在240篇以上。发文量和中心性排名前10的机构见表3~4。中文发文量前10的机构发文量均在100篇以上,中心性最高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0.62),说明该大学在电针领域的研究影响力大。其次是广东省中医院(0.53)、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0.50)。

表3 发文量排名前10 的研究机构

表4 中心性排名前10 的机构

图3 机构共现图谱

图3B中共有英文文献研究机构313个,连线342条,机构合作网络密度0.0072,合作强度相对较高。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大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其次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发文量均在120篇以上。其中发文量前10的机构大部分在中国,说明中国发文量最多。英文文献中心性最高的是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针灸医院(0.49),说明该医院最具影响力,其次是韩国东方医学院(0.46)、河南中医药大学(0.44)。

作者是学术研究的主体,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作者分析可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者和影响力团队。中文文献有作者15709位,英文文献有作者9739位。发文量大于10篇的作者可视化图谱见图4。图中节点代表作者,连线为两个节点之间的关系,线条粗细表示作者间的关系强度。根据普莱斯定律[4],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max为最大发文量作者的发文数量,根据公式可算出中文文献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6篇,有核心作者655位,共发文3740篇,发文量占总文献量的53.97%(3740/6930),形成了以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梁凤霞团队、王丹团队、张红星团队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孙忠人团队为核心的作者群。英文文献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5篇,有核心作者364位,共发文952篇,发文量占总文献量的43.81%(952/2173),不足英文文献的50%,表明暂未形成显著的核心作者群。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见表5。中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方剑乔,合作网络最密切的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王丹团队,连接着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李志刚团队、天津中医药大学郭义团队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孙忠人团队。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是CHEN J D,合作网络最密切的是FANG J Q,密切地联系了LIU Z S团队。

表5 发文量排名前10 的作者

图4 作者共现图谱

2.3 热点和趋势分析

2.3.1 文献共被引分析 共被引参考文献能反映文献间的相关性。共被引频次越高,代表文献学术影响越大,体现文献在该领域的重要性。共被引频次大于20的文献可视化图谱见图5A。其中共引频次最高的是2014年ZHANG R X等[5]发表的文献(188次),其次是2008年ZHAO Z Q[6]发表的综述(152次)。两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还提出了电针与药物结合能有效管理疼痛[5-6]。共被引文献突现图(图5B)显示共有25篇文献,其中6篇为综述。其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电针能有效改善癌症术后或化疗后的各种不适症状,如胃肠道不适、疲劳、睡眠和心理困扰[7-9]等。(2)电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探索。研究表明电针可以通过抗炎[10]、调节神经元细胞[11]、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12]来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此外,电针还可通过调节星形胶质细胞[13]、激活神经营养因子[14]、激活ERK信号[15]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电针对食欲肽、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和炎症标志物的影响。这些可能是电针治疗肥胖的有效证据[16]。

图5 共被引文献分析图谱

2.3.2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凝练。高频关键词能反映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中心思想,即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中文文献涉及7133个关键词,连线9577条;英文文献涉及6864个关键词,连线30104条。(见图6)频数>60的关键词见表6~7。关键词可归纳总结为干预方法、治疗疾病、研究类型、机制研究4类。(1)干预方法:中文文献除电针频数(5086)最高外,电针常与针刺治疗、温针灸、康复治疗、推拿、艾灸等联合使用;英文文献电针频数为1551,电针常与普通针刺联合使用。(2)治疗疾病:中文文献中频数最高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随后是膝骨关节炎、脊髓损伤、神经根型颈椎病、周围性面瘫、阿尔茨海默病等;英文文献以pain management、inflammation、brain-injury、stroke、spinal cord injury、depression研究最多,疼痛中主要以电针治疗神经性疼痛为主。(3)研究类型:中文文献以临床研究为主,其次是实验研究和综述;英文文献以rat(mouse)model为主的动物实验居多,临床研究较少。(4)机制研究:中文文献以海马、细胞凋亡为主,英文文献中的机制研究以高频关键词expression、stimulation、activation、mechanisms等为主。电针相关研究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

表6 中文文献高频关键词分类汇总

表7 英文文献高频关键词分类汇总

图6 关键词共现图谱

2.3.3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根据LLR算法将有关系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展示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聚类中模块值(Q值)>0.3说明聚类显著,平均轮廓值(S值)越接近1代表同质性越高[17]。中文文献共有23个聚类,Q=0.8754,S=0.9656;英文文献共有18个聚类,Q=0.8057,S=0.9146。本研究的聚类显著,同质性高,聚类结果令人信服。前10个聚类可视化见图7。

图7 关键词聚类图谱

中文文献中#0、#3、#10、#13、#15、#16是电针的机制研究,主要包含细胞凋亡、线粒体、自噬、海马、信号通路、P物质等内容;#4是综述;其余均是临床研究,主要以脊髓损伤、偏头痛、肩周炎、阿尔茨海默病、带状疱疹、神经痛、偏瘫、骨关节炎、乳腺增生、腰痛、面神经炎、心肌缺血、化疗后恶心呕吐、便秘、帕金森病等疾病为主。英文文献中#0、#1、#2、#4、#5、#8是临床研究,以胃肠道疾病为主,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结肠扩张、功能性便秘、肠道菌群紊乱等;#3、#7、#10、#11、#13、#14、#15是机制研究;#12、#17是综述和系统评价;#6是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研究;#9是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研究;#16为激光针灸的相关研究。前10个聚类的具体内容见表8~9。

表9 英文文献前10 个关键词聚类分析

2.3.4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展示的是关键词聚类随时间变化发展的情况。右侧为聚类ID及标签,聚类所对应的横线为文献发表时间轴,从左到右表示距今时间从远到近。横线下面的关键词代表该聚类包含的内容。抛物线指关键词出现的时长。线越长,代表该关键词所跨的时间就越长。图8展示了前10个聚类时间线。中文文献中聚类#0、#1、#2、#6、#7、#9的时间线跨度较长,关键词“脑缺血、心肌梗死、肥胖、癫痫、康复治疗、头电针、智三针、临床研究、认知功能、内关穴、太冲穴、心包经穴”时间线都长于5年,关键词“针药结合、夹脊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时间线长达4年,可见头电针、智三针、针药结合和夹脊电针是研究的热点干预方式。英文文献中聚类#0、#2、#4、#5、#6、#8的时间线跨度较长,关键词“胃动力、术后梗阻、炎症疼痛、抗痛觉过敏、菌群、电针治疗、补充替代疗法、神经胶质细胞激活”时间线长达5年,表明电针抗炎的机制研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图8 关键词时间图谱

2.3.5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指某一时间段内研究主题的爆发性,能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动态前沿。图9展示了突现强度值最强的前24个关键词。中文文献中2017—2018年的热点有骨关节炎、拔罐、曲池、拮抗肌、毫针、头穴、心肌缺血、长强穴、肥胖症、腰椎痛;2018—2019年的热点是炎性痛、康复治疗、耳针、放血疗法、眩晕;2019—2021年的热点是炎症因子、杵针、不孕症、肌痉挛、多裂肌、迷走神经、机制研究、针刺麻醉,其中炎症因子突现强度值最高。英文文献中突现强度值最高的是2017—2018年的神经再生;其次是2018—2019年的血压、直肠扩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保护作用;2019—2021年的热点有风险因素、穴位、数值范围、尿失禁、重量损失、再灌注。综上,“神经”是近5年贯穿电针研究的热点,“炎性疼痛”和“炎症因子”是电针治疗疾病的基础研究,“机制研究”“针刺麻醉”将是研究的趋势。

图9 关键词突现图谱

3 讨论

针灸是中国的瑰宝,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电针是传统针灸与现代电疗相结合的疗法。电针治疗效果稳定,已广泛运用于临床。电针广泛用于治疗疼痛、肢体功能障碍、心脑缺血疾病等疾病,且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研究者对电针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机制涉及信号通路、免疫调节、激活神经递质、调节神经元、影响脑电信号等。本文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电针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以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方式直观展示了电针相关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主要国家、核心机构、主要作者、合作团队、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时间线,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

3.1 研究现状 近年来,电针研究的文献年发文量较均衡,呈增长趋势,说明电针深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该领域主要研究国家是中国和美国,且以中国和美国为中心的合作最为密切,中心性影响力极大。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较少,故应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电针更好地发展。

机构分析显示,各中医药院校、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是电针研究的主要机构。其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其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二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与湖北省中医院和武汉市第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东直门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密切,表明机构合作主要以附属医院和当地医院为主,而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较少。故该领域研究应该加强跨机构、跨地区的学术探讨和技术转让,丰富电针研究内容,推动电针研究多样化发展。

英文文献未形成显著的核心作者群,故应该加强国外团队的学术交流。中文文献形成了以梁凤霞、王丹、孙忠人、方剑乔等为代表的稳定学术团队。方剑乔团队发文量最大。该团队主要围绕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疼痛、各种神经性疼痛和骨癌痛等进行研究,并证实了电针的抗炎镇痛效果[18-20]。孙忠人团队研究夹脊电针较多,主要围绕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损伤、椎动脉型颈椎病等疾病进行研究[21-23]。梁凤霞团队主要通过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蛋白表达、基因表达等研究电针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的疾病是肥胖、糖尿病肾脏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4-26]。网络合作密度最高的是王丹团队,主要研究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27-28]。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王丹团队和梁凤霞团队有着密切的合作,属于机构内部合作。但其他研究团队间合作较少,应该加强团队间的学术交流合作。

3.2 研究趋势演变 关键词时间线和关键词突现显示,中文文献2017—2018年以电针治疗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临床研究为主,但研究中电针常结合拔罐、毫针刺、康复治疗和针药结合等疗法,说明单一电针疗法效果不及多种方法结合治疗。2019—2021年该领域中夹脊电针、电针治疗炎性疼痛和针刺麻醉研究偏多。英文文献中2017—2018年主要以电针干预神经系统疾病和电针抗炎镇痛为主;2019—2021年该领域以电针参数、电针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为主,近几年关于电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作用机制。

3.3 研究热点

3.3.1 研究类型 中文文献主要以临床研究为热点,且大多都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RCT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有效评价干预措施的金标准,其对样本量的计算、随机方法选择、对照组设置、盲法实施、疾病诊断、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受试者剔除脱落标准、结局指标评估及整个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但目前该领域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RCT,且试验设计和质量控制有待提高。英文文献机制研究偏多,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神经递质、离子通道、分子机制、基因表达等阐述了电针的作用,为电针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基础。

3.3.2 干预方式 电针疗法采用针刺和微电流相结合,不易受操作者经验的影响,具有客观、稳定和可重复性,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关键词共现显示电针常与针刺、温针灸、推拿、康复治疗等联合治疗各种疾病。电针结合其他疗法治疗疾病效果更佳,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针药结合、电针预处理、经皮穴位电刺激是近几年的热点干预方式。

针药结合疗法是将针灸调节经络气血和药物特殊作用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研究表明针药结合是治疗疾病的最佳组合。电针联合中药可以提高患者的优质胚胎率,降低自然流产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29];针药结合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增强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30];电针联合中药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胃肠黏膜,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31]。针药结合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是国际健康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更好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优势的发挥,推动中医药系统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但针药结合方面缺乏作用机制的研究,这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电针预处理是刺激相应穴位,提高机体内在抗病能力,有效防治疾病或减少疾病后损伤的一种方法。临床上电针预处理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肺损伤、胃肠道疾病、肾脏疾病、卵巢损伤及术后应激状态处理及修复。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针预处理主要是通过抗细胞焦亡[32]、减轻炎症反应[33]、抑制自噬[34]、调节蛋白表达[35]、抑制海马神经元表达[36]、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37]等机制来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见电针预处理具有多通路、多靶点的特点。电针预处理的本质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具有良好的前景和推广价值,有可能成为后续研究的热点。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针灸与神经电刺激结合的一种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经皮穴位电刺激克服了部分患者对针刺的恐惧,广泛用于术后镇痛、术后修复及术后恶心呕吐、胃肠功能障碍等不适[38-39]。研究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还能改善或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如:改善肌张力异常状态,增强肢体运动功能[40];改善胰岛素抵抗,稳定血糖[41];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42]。但目前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研究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缺乏作用机制研究。这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3.3.3 主治疾病 电针主治疾病广泛,电针镇痛是第一大研究热点。就其作用机制而言,电针镇痛与疼痛产生机制和传导有关。电针刺激穴位可以通过促使局部腺苷释放[43]、调控TRPV1通路[44]或增强肥大细胞脱落颗粒等途径来达到镇痛的效果[45]。电针还可通过整合外周神经-脊髓-脑干和丘脑路径来镇痛[46]。另外,不同电针频率不仅可以激活脑啡肽能、β内啡肽能和强啡肽能系统介导镇痛效应[47],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表达来达到止痛的效果[48-49]。研究[50]表明不同频率的电针可通过影响中枢c-fos基因表达来镇痛。虽然大量研究探讨了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但目前还不全面,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因此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挖掘。

脑卒中、脊髓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电针治疗的热点疾病。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发生各种功能障碍[51]。研究表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52]、吞咽障碍[53]、认知障碍[54]、尿失禁[55]等后遗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督脉电针和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最具优势。督脉从尾骶部沿脊柱上行,至项后风府,入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督脉电针常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目前研究表明,电针能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56-57],改善患者脊髓损伤后焦虑、抑郁、尿潴留[58-59]。夹脊电针可以调控脊髓组织炎症因子表达,减轻其炎症反应[60],还能促进神经元和肌纤维恢复,改善运动功能[61]。

3.3.4 参数设置 不同的电针参数设置对临床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且电针参数的客观、稳定性有助于其定量分析。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电针参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波形、频率、强度和时间,但有以下局限性:波形选择依靠临床经验,没有考虑疾病差异;电针强度常以患者耐受为主,没有标准;分析单一参数较多,没有保证其他参数是否具有同质性,也很少研究不同参数组合的效应;电针仪厂家、型号及导线连接方式各不相同;研究忽视了穴位选择和针刺手法同质性。因此电针研究结果的科学有效性难以保证,以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参数设置是电针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后续研究应该加强该领域研究,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促进电针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发文电针英文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