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隔药脐灸联合敷贴序贯治疗小儿厌食症(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

2024-03-01段保全

中医药导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厌食症主症神阙穴

李 茜,张 萍,段保全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小儿厌食症是儿童常见病,近十余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儿童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小儿厌食症病因较为复杂,而且厌食必然厌药,导致该病临床治疗效果较差,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伤害。相比传统的药物治疗,中医外治疗法可弥补这个缺陷,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1]。敷贴治疗利用体表穴位吸收药物,再利用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获得比注射或口服浓度更高的药物,并在药物与经络的两重作用下,起到调理脏腑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2]。改良隔药灸脐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组方、取药并将其研成极细药末,填满脐部,以规格面团为介质,上置艾绒灸之的一种外治方法[3]。集穴位、灸法、药物药性三者功效为一体,相较普通灸法具有事半功倍的优点。改良隔药脐灸与敷贴序贯治疗可极大地提高中医外治的效果,取得满意的临床成绩,但目前相关研究尚少。本次研究就改良隔药脐灸与敷贴序贯治疗小儿厌食症(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旨在获得更好的预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1)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入量较前减少1/3~1/2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周及以上,排除其它系统疾病;(2)体质量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食欲习惯或喂养不当史。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儿科学》[5]中对厌食的诊断标准:(1)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不影响正常生活;(3)多有幼时喂养不当史,多有偏食或挑食,如喜食甘甜厚味食品、零食等;(4)除外感、内伤慢性疾病之外。

1.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亦参照《中医儿科学》[5]中对脾气虚证的诊断: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1.2 纳入标准 (1)主诉以长期厌恶进食或食欲不振就诊的患儿;(2)有喂养不当病史的患儿;(3)病程≥2周的患儿;(4)形体偏瘦,面色少华,自汗,动则尤甚,大便稀溏等脾胃气虚证患儿;(5)年龄大于3岁,小于10岁的患儿;(6)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脾气虚证诊断的患儿;(2)病程小于2周的患儿;(3)合并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的患者;(4)患有严重贫血、心脑肝肾疾病的患儿;(5)1周内有服用健脾开胃、助消化、益生菌类药物的患儿;(6)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的患儿;(7)血糖、甲状腺功能异常者。

1.4 研究对象 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2019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小儿厌食症(脾气虚证)120例患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本次试验通过我院医学伦理会的批准审核,批准号:20190212。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采用中药制剂厌食贴外敷治疗。厌食贴主要成分:麸炒苍术、麸炒白术、茯苓、山药、藿香、木香、佛手、麦芽等。具体用法:厌食贴贴敷于神阙穴,贴敷时间8 h,1次/d,疗程2周。

1.5.2 治疗A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传统隔姜脐灸治疗。2次/周,灸后再厌食贴外敷。厌食贴外敷,1次/d。具体操作用法:生姜切片,针刺数孔后贴覆于肚脐神阙穴,艾条点燃后予以姜片上啄灸,以感觉温热不烫为宜。每次灸30 min。疗程2周。

1.5.3 治疗B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改良隔姜脐灸治疗。2次/周,灸后再厌食贴外敷。厌食贴外敷,1次/d。具体操作方法:灸前可根据患儿情况进行腹部拔罐,然后进行腹部推拿3~5 min,其后在脐部神阙穴铺上专用药粉(主要成分同厌食贴),使之成椭圆形饼状,将悬灸罐置于神阙穴上,在悬灸罐内放入艾柱点燃,以感觉温热不烫为宜。治疗时间约30 min。疗程2周。

1.6 观察指标 对比3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同时对比两组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的复发率。

1.6.1 主症积分及次症积分 主症积分及次症积分标准均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主症包括食欲不振、自汗,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次症包括进食后腹胀、消瘦、神疲懒言、面色少华、便溏,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

1.6.2 复发率 疾病复发参考《中医儿科学》[7]中有关标准。

1.7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主症积分为0,或积分值减少≥80%;显效:症状、体征大多消失,主症积分值减少≥60%且<80%;有效:症状、体征减轻,主症积分值减少≥30%且<6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或加重,主症积分值减少<30%;注:积分值减少=[(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1.8 统计学方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采取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率表示,采取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3组患儿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 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 (±s)

表1 3 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 (±s)

性别/例男 女对照组4028 125.98±2.114.36±0.5415.59±4.14治疗A组4025 156.02±1.984.40±0.6015.66±4.25治疗B组4030 105.95±2.054.39±0.5915.74±4.33检验统计量χ2=1.220 F=1.125F=1.321F=0.982 P 0.2510.3240.2980.335组别n年龄/岁 病程/月 BMI/(kg/m2)

2.2 3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B组、治疗A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38/40)、80.00%(32/40)、62.5%(25/40),治疗B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A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例(%)]

2.3 3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及次症积分比较 3组患儿治疗后主症积分及次症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B组治疗后主症积分及次症积分均低于治疗A组、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后主症积分及次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 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及次症积分比较 (±s,分)

表3 3 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及次症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B组比较,bP<0.05;与治疗A组比较,cP<0.05。

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08.61±2.026.51±2.10a b c 9.36±3.207.52±1.50a b c治疗A组 408.10±2.214.93±1.25a b 9.41±2.985.36±1.54a b治疗B组 408.02±2.113.21±1.02a9.38±3.354.23±1.60a F 0.98512.0280.86510.886 P 0.4050.0000.3510.000组别n

2.4 3组患儿随访后复发率比较 3组患儿随访4周时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周时,治疗B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随访12周时,治疗B组复发率低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 组患儿随访后复发率比较 [例(%)]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也称为消化功能紊乱症,通常可出现在3至6岁的小儿人群当中,作为一种以长期食欲减退或者食欲缺乏为主要症状的疾病[8]。中医学中,小儿厌食症并无明确的病名,但有与该病相近的症状,例如“不食”“食不下”“不嗜食”等,中医学则将其归纳到了“纳呆”“痰滞”“哺露”等范畴,多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禀赋不足、情志不舒及脾胃虚弱相关,其病位主要在脾胃,严重时非常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及免疫力低下等病症,或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9-10]。早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有相关记载:“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10]也有专家[11]指出,小儿厌食症的发生发展以先天不足、脾胃虚弱作为主要病因。《幼科发挥》云:“母之气弱形瘦者,其乳必少,恐子之哭,必取谷肉粑果之类,嚼而哺之,不饱不止,定乃伤于食也。”[12]其认为若小儿的家长不注意合理喂养,经常给予其高糖高油的食物,也会导致患儿的脾胃承受过重负担,出现厌食等症状[13]。另外,情志因素及周围环境变化等因素也会导致患儿无法正常地进食甚至厌食,最终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出现。当前普遍认为脾胃虚弱作为本病的最初病机,久虚未痊又复感外邪,由此导致虚实夹杂,同时夹积及夹湿。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脐疗属于一种最为常见的中医外治疾病,最早源自于《五十二病方》,通过将脐(即神厥穴)作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14]。另外,隔药灸脐法简称脐灸,即在脐部施灸,是脐疗方法之一。既往临床资料显示,隔药灸脐法具有回阳苏厥、息风固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调理冲任、温补下元,通调三焦、利水消肿,通经活络、理气和血,敛汗安神、固精止带,扶正祛邪、养生延年的功效,对于胃肠病、妇科病、男性病、衰老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较其他病症更为显著的作用[15]。在实施脐疗时有一个具有较强治疗作用的穴位,名字叫“神阙”,此穴位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16]。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17]。在其基础上增加敷贴序贯方法的应用更进一步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获得了有效的预后,且该治疗方法的应用不具有危害性,整体安全性有保证。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改良隔药脐灸与敷贴序贯治疗小儿厌食症(脾气虚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将脐灸与贴敷两种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相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相辅相成,操作简单,患儿临床症状得到大幅改善,病程缩短,为中医外治其它慢性病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综上所述,改良隔药脐灸与敷贴序贯联合治疗小儿厌食症(脾气虚证)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同时在短期内有效避免了疾病的复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的扩大样本量,增加观察指标,延长随访时间,由此更好的探讨二者联合治疗的临床优势性。

猜你喜欢

厌食症主症神阙穴
郭淑云“抓主症”诊疗特色简析*
国王的厌食症
自拟骨痨汤联合神阙穴拔罐对老年脊柱结核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莱菔子热奄包外敷神阙穴联合按摩疗法治疗胃肠胀气的临床观察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探讨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厌食症,你知道吗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神安镇静膏外敷神阙穴在36例儿童骨科术前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