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中麦7083”栽培技术
2024-03-01周永董光军许磊
周永 董光军 许磊
摘 要:小麦新品种“中麦7083”于2023年5月通过国家审定,由山东运河种业有限公司独家买断其在山东省和山西省的生产经营权。本文根据该品种在德州市以及鲁西北地区的种植情况,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中麦7083”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亲本组合为汶农14/良星99。该品种于2023年5月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230164),2020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CNA20182257.2),山东运河种业有限公司独家买断了其在山东省和山西省的生产经营权。该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包括山东省、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的盆地灌区。该品种具有高产、广适、抗倒、抗寒、耐热、籽粒优良等特性,可在黄淮北片麦区实现绿色高效生产。
1 品种特性
1.1 特征特性
半冬性、全生育期235.5天,与济麦22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宽长,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抗寒性好。株高78.5cm,长相清秀,株型较紧凑,茎秆坚韧,弹性好;穗层厚,整齐度好;耐干热风、落黄漂亮,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硬质,饱满度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亩穗数46.4万穗、穗粒数34.7粒、千粒重46.9 g。
1.2 產量表现
2019~202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13kg,比济麦22增产5.51%,增产点率95.2%;2020~202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615.96kg,比济麦22增产6.14%,增产点率90.0%;2021~202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1.05kg,比济麦22增产5.53%,增产点率92.9%。一般地块600~750 kg,高水肥地块具有800kg以上潜力。
1.3 抗病性
2019~2020年度、2020~2021年度,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赤霉病高感/高感,条锈病高感/高感,叶锈病高感/中感,纹枯病中感/中感,白粉病中感/中感。田间自然条件下,白粉、叶锈、茎基腐发病轻或无病害。
1.4 抗逆性
抗倒性好,2020、2021年区域试验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的试点率为100%/100%,冬季抗寒性鉴定,级别1级/2级,抗寒性好;2022~2023年,黄淮北部麦区很多品种遭遇“断崖式”降温冻害,该品种表现出极佳的抗寒性。春季发育稳健,对“倒春寒”不敏感。后期耐热性鉴定,千粒重热感指数0.41,级别R级,耐热性强。
1.5 品质检测
2019~2020年度、2020~2021年度,容重830g/L、825g/L,蛋白质含量15.2%、14.9%,湿面筋含量31.7%、27.7%,稳定时间2.7分钟、2.8分钟,吸水率65.3%、64.4%,最大拉伸阻力249m.E.U.、326Rm.E.U.,拉伸面积49cm2、59cm2。品质达到中筋小麦标准,适合制作馒头、面条、水饺等大宗面制品。
2 栽培技术要点
俗话说“七分种、三分管”,播种环节是小麦夺取高产的关键环节。把好播种关要做好秸秆还田、耕翻土地、播期播量、播种深度、播后镇压等环节。
2.1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但也是造成病虫草害偏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秸秆还田上,要做到打碎撒匀,秸秆长度不超过5cm,同时增施10~15kg尿素,利于秸秆腐熟。
2.2 耕翻土地
每三年深耕一次,其余年份旋耕,深翻不少于30cm,既有利于打破犁底层,防治病虫草害,又可以保持土壤耕层的相对稳定。
2.3 播期播量
在鲁西北平原地区,最佳播期为10月8~10日,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播量一般为187.5~225kg/km2,保证基本苗300~330万株/km2,10月15日之后播种,每推迟一天播量增加3.75kg,最多不超过262.5kg。
2.4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3~5cm,沙土地和墒情较差的地块可就其上线,黏土地和墒情较好的地块可就其下线。
2.5 播前播后镇压
播前镇压使土壤紧实平整,播深均匀,出苗整齐,播后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利于一播全苗。
3 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草害防治要遵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一喷三防、一喷多防,进行统防统治。
3.1 主要病害防治
赤霉病的防控要遵循“见花打药”的原则,若扬花期遇雨,可七天后再喷一次,配合防治蚜虫、喷施叶面肥或者生长调节剂,实施一喷三防,每平方千米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0~3000mL,或者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300~375mL进行喷雾。条锈病的防控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原则,以三唑类、烯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进行大田喷药防治,用15%三唑酮粉剂1200~1500g,或亩用25%烯唑醇粉剂450~600g,12.5%悬浮剂600mL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白粉病的防治用15%三唑酮粉剂1200~1500g,喷雾防治。对于茎基腐病,一是做好种子包衣,除种子公司统一包衣之外,还可以用戊唑醇、多菌灵等药剂二次拌种。二是在小麦起身期喷施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对于纹枯病,在做好拌种的同时,可用30%的苯甲丙环唑150g或者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0g喷雾,防治效果要比单纯拌种提高20%~30%。
3.2 主要虫害防治
蚜虫可用10%吡虫啉、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喷雾防治。红蜘蛛爆发期一般在4~5月,在高发前用杀卵药剂,之后再使用杀成螨的药剂,能有效提高防效,杀卵可用阿维·噻螨酮,杀成螨可用乙唑螨腈或绿菜宝等药剂。金针虫在小麦返青期危害较为严重,可采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拌种或者48%地蛆灵拌细土撒施,都有不错的效果。
3.3 主要草害防治
主要草害有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猪殃殃、播娘蒿等,根据秋播期间麦田土壤墒情状况适时化除,重点抓好小麦三叶期进行苗后冬前化除,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平方千米用50%二甲·苯磺750~1050g+20%氯氟吡氧乙酸300mL喷雾防除。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推荐6.9%精恶唑禾草灵乳剂750~1050mL/km2喷雾防除,用水量不能低于450kg。
4 肥水管理
4.1 浇冬水
浇冬水的时间一般掌握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以下浇冬水,冬灌水量以浇透为准,水在当天渗完为宜,切忌大水漫灌,时间选晴暖天气的9:00~15:00浇水为好。浇好冬水一方面利于保苗越冬,另一方面利于越冬后早春保持较好的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争取管理上的主动。
4.2 施足底肥
按照每生产100kg籽粒施用3kg纯氮、1.5kg P2O5、3kg K2O的用量,结合当地土壤肥力情况以及秸秆还田情况,建议每平方千米施用尿素300kg、磷酸二铵375kg、钾肥150kg,为达到高产稳产,还需施入锌肥15kg,硼肥7.5kg,全部一次性施入。
4.3 肥水后移
在浇好“越冬水”的前提下,春季管理尽量后移,一般在小麦拔节前(3月底至4月初)施肥浇水,随水施入尿素300kg/km2或者30-0-5的复合肥600kg/km2,保证后期不脱肥,正常落黄,正常成熟。
5 适期收获
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为蜡熟末期,这样既保证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又能为玉米播种争取时间。在鲁西北地区一般掌握在6月10~12日收获为宜,收获过早,灌浆不充分、干物质含量低,造成减产;收获过晚,小麦茎、秆、叶以及根基等已不能再制造和积累养分,但这些营养体仍需要消耗养分进行呼吸,后果是粒重降低,品质降低。
6 机械减损
一定要树立减损也是增收的理念,更新換代收获机械。减少机收环节损失的措施: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作业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作业参数,并根据自然条件和作物条件的不同及时对机具进行调整,使联合收割机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减少机收损失,提高作业质量,机械行驶速度不超过4km/小时,机械损失率不超过1%,破碎率不超过2%。
作者简介:周 永,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工作,德州市第十六届党代会代表,30多年来,一直扎根基层,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曾荣获第七届、第十届山东省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