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财经专业群建设探索

2024-03-01杨清源

教育与职业(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教育

[摘要]经济转型、区域产业升级、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财经专业群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低、专业群产教融合育人成效不明显。据此提出推动形成“五新引领、三元融合”的高职院校智慧财经专业群建设模式。“五新引领”指以新产业引领,明确财经专业群定位;以新职业引领,创新课程建设,全方位对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以新技术引领,跨界组合,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新业态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新标准引领,建设智慧、多元的评价体系。“三元融合”指推行课证融合、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拓宽国际视野。

[关键词]“双高计划”;智慧财经专业群;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杨清源(1966- ),男,广西桂林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广西  南宁  530008)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变革。世界各国都把数字化作为经济发展重点,数字技术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的先导性、关键性力量。《2023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高职院校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培养具有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人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金融行业、财经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金融行业、财经行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这就出现了人才的匮乏问题。人才又是引领一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所以现阶段加大对应用型、复合型财经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建设新定位审视

(一)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另外,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进一步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积极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财经专业群如何才能随经济转型进行动态调整、与产业融合发展,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必须重视的核心问题[1]。

(二)区域产业升级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高职院校顺应时代变革,对人才培养和专业群建设进行重新定位[2]。

以笔者高校所在地区广西为例,广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下简称四经普)结果显示:从行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法人企业占比从2013年的1.5%下降到2018年的1.3%,第三产业法人企业占比从2013年的85.6%上升到2018年的87.6%,这表明广西的产业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在近几年的《广西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例如,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6%,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提升至45.5%,说明广西的经济正在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随着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势必对广西经济和广西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已成为主导产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人才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数字经济时代,财经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多项技能,包括数据收集与整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可视化能力、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大数据处理能力、编程技能等,挖掘出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工作进展;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专业功底、理论基础、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作风纪律兼优的复合型高端财经人才。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建设应以培养数字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具有数字化知识结构、数字化应用能力、数字化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此构建智慧财经专业集群,形成“数字+财经”融合新模式[3]。

二、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经专业群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低

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财经专业群之初没有对区域产业进行全面调研,对相关产业政策了解不足,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认识不足,导致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财经专业群群内专业关联度不高,仅仅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就地取材”,将相近专业简单拼凑和组合,不能形成专业群的集聚效应,没有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间的有效对接,难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二是财经专业群群内专业特色不明显,未针对学生职业特质差异和新业态下的新岗位需求开设个性化、多样化课程,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实际需求矛盾突出,较难培养出了解所在地区金融、财政、贸易、商业特性的应用型财经专业人才。

(二)专业群产教融合育人成效不明显

当前,政府部门对产教融合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缺少顶层设计。大部分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的自发性行为,缺乏相關行政部门的配套支持,校企之间沟通不足、互动不足,大多流于浅层合作。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主要包括会计、金融管理、投资与理财等,这些专业风险比较大,对保密性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往往无法接触核心业务,没有真正提高专业技能。造成的后果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成效不明显,校企协同开发课程体系力度不够,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4]。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财经专业群建设路径

将“职业证书、课程思政、全球视野”融入育人全过程,推动形成“五新引领、三元融合”的高职院校智慧财经专业群建设模式,培养应用型财经专业人才,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五新引领”

1.以新产业为引领,明确财经专业群定位。麦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集群理论(Cluster Theory)认为:“一群产业的紧密合作会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绩效,进而增强国家竞争力。”教育机构、就业机构作为产业集群中重要的一部分,应该紧密合作,共同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应重新定位,关注新产业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设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富管理专业、金融科技应用专业等专业,形成以“新产业引领专业群”为逻辑的智慧财经专业群。高职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条件,根据政策趋势、产业动态及自身特色来规划财经专业群布局,主动对接本地区的金融行业、财经行业动态调整专业,优化各专业的比例和结构,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财经专业人才。

2.以新职业为引领,创新课程建设,全方位对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传统金融行业、财经行业的就业岗位总体需求在减少,智能设备正在逐步替代传统柜台的人工业务。信息化转型中的财经行业人才结构发生变化,一线工作人员减少(如银行的柜台业务、保险的线下业务),金融科技类的人才需求增加。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要基于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智慧财经专业群应聚焦“科技+金融+产业”,培养熟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掌握财务、电子商务、财富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技能,拥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跨界型人才。智慧财经专业群课程建设要以新职业为引领,满足我国现代服务业对金融大数据人才、跨境电商人才、国际贸易人才、财富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

3.以新技術为引领,跨界组合,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智慧财经专业群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引领,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校企共建等方式,鼓励校内教师与产业高级技能人才跨“高校界”与“企业界”组合[5],相互赋能。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到财经企业全脱产挂职锻炼,开拓行业视野。企业也应向高职院校输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者开设“名师工作室”,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对接,助力专业群建设。同时,在制度上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

4.以新业态为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对校企合作在预算支持、建设方向、建设流程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含中职学校、高职专科学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组建的,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涵盖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需要整体设计、系统部署、协同推进。财经专业的新业态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大数据为关键要素,以融合渗透、创新发展为特征,顺应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突出“虚实结合”教学特色,将银行业务流程搬到校园的实验室,从场地设计、业务分区、职能部门等多方面进行仿真,构建情景模拟的条件供学生进行业务实训。加强产教融合,推动财经专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广数字化教学模式,提高数字化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5.以新标准为引领,建设智慧、多元的评价体系。莫妮卡·维蒂格(Monique Witting)认为,“教育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和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趋势、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预测分析,以更加客观、准确的方式评价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关注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从微观层面来看,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每个具体的评价要素,如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氛围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高职院校创新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道德,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质量。

(二)“三元融合”

高职院校智慧财经专业群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主导,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推行课证融合。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课程建设中将智能财税、财务数字化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等融入各类证书的考核,形成“财经+技术+思维”的教学模式。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打造精品教材,立足学科特点,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操守,成为合格的财经人才。

3.拓宽国际视野。政府和高职院校鼓励和支持智慧财经专业群与国外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积极寻求合作项目和机会,包括联合研究项目、互派教师和学生交流活动。针对财经专业的就业特点,通过与国内外跨境电商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等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包括跨境电商、跨境金融服务、跨境会计服务等业务环节的高度仿真环境的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晓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透视——以在杭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7-110.

[2]陈正江.关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四个问题[J].江苏教育,2020(20):75-76+80.

[3]陆军伟,莫嘉玲,韦智勇.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智慧财经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0(5):29-34.

[4]郑玥,瞿才新.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6):51-55.

[5]任梦,赵佳,蔡晓棠.高职专业群建设的背景、困境表征与改革措施[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3):46-49.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高职教育
再论“双高计划”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怎么看、如何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