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数学理解力”的策略

2024-03-01唐荣芹

江西教育C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学理解小学数学

唐荣芹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认知过程、认知联结、认知迁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和“创新性理解”,其过程与形式不是固化的,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理解性”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理解   实践性策略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认知、理解、应用的过程。其中,“理解”是一个中间过程,一方面是学生认知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应用的前提与条件。从认知主义视角来看,学生的数学理解就是一个对相关信息进行感知、接受、编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的表征与加工。

一、认知过程,促成学生“工具性理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关注数学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起源和应用。笔者认为,完整的知识学习过程应从知识的发生开始,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逐层建构与逐层抽象,即所谓的“一次建构”“二次建构”“一次抽象”“二次抽象”,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工具性理解”。“工具性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象性理解”,二是“解释性理解”。“表象性理解”是指学生能陈述数学知识,能对数学知识进行表征,包括直观表征、符号表征;“解释性理解”是指学生能表达对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能举例验证、解释规则、识别错误,包括意义性表征、价值性表征等。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为例,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分东西”开始,让学生逐步建构“分数”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创设“平均分”的情境,引导学生分饼、分苹果,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纸片代表不同形状的饼,将之平均分成两份,进而建构“[12]”这样的一个分数,与“一半”“半个”等日常概念联系起来。其次,引导学生思考:“為什么平均分的东西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与大小也不同,却表示相同的分数呢?”引导学生逐步建构“[13]”“[14]”等分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分数”的“分子”“分数线”“分母”表示的含义。最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的“分数”概念。

二、认知联结,促成学生“关系性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所谓“建构”就是学生将数学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之中。因此,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知识关联,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结构。实践证明,认知联结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关系性理解”。较之“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更深入,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关系性理解”过程中,学生有两方面的学习样态:一是“同化”,二是“顺应”。当新知识能顺利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时,学生就发生了积极的认知心理同化;当新知识不能顺利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以便让新知识纳入其中,这就是“顺应”。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为例,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平均分”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引导学生建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并让学生自觉将“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表征一个物体的分数”和“表征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分数”的相同点。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平均分的总个数不同,却表示相同的分数?为什么平均分的总数相同或每一份表示的个数相同,却表示不同的分数?”从而通过正反的提问,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进行辨析。

“关系性理解”能发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原本不完整的认知结构变得完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发展自我的认知结构,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还要让学生认识、理解“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建构完整的“分数意义”,从而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抽象、提炼、概括出“单位‘1’”。“关系性理解”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大脑”。

三、认知迁移,促成学生“创新性理解”

在“创新性理解”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调动自我的认知经验,对自我的认知经验进行重组与迁移。创新不仅是学生深度认知的结果,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创新性理解”一方面离不开学生的认知经验,另一方面离不开教师的启发、点拨与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创新性理解”,是建立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基础之上的。“创新性理解”表现为学生能有效地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积极主动迁移相关的数学知识,能深度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形成对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等。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为例,在引导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许多物体组成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之后,笔者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对比、抽象、概括,建构“分数的意义”,也就是建构“单位‘1’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同时,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促成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创新性理解”。比如,学生认识到“分数的分子也可以大于分母”“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相当于几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分数的大小不变”,等等。创新性的数学理解不仅要对数学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针对“分数”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既理解“分数的定义”,又理解分数“商的定义”“比的定义”,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线段模型”“几何载体”,理解分数的“数系扩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地解决相关的分数问题,能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以及“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等,应用“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内涵本质”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表象出发,让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逐步的分析,关联自我的认知经验,对自我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多维度审视、多维度考量;要立足于多个视角,从多个层面进行认知;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的理解从表象深入本质、从本质深入关联;要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的学生深度思考与充分表达。教师要通过理解性教学,让学生获得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泽忠.关于数学理解过程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6):50-53.

[2]马复.试论数学理解的两种类型:从R.斯根普的工作谈起[J].数学教育学报,2001(3):50-53.

[3]荀步章.数学理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12):53-57.◆(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理解小学数学
注重动手实践,实现数学理解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抓住核心 聚焦本质
不在知其然,更在知其所以然
将学生从“相异构想”的羁绊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