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最新科技发现和创新技术成果荟萃
2024-02-29本刊综合报道
◎ 本刊综合报道
中俄联合模拟超强磁场以探测磁暴
日前,中国华南理工大学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合作,利用增强非导电材料中场的超共振效应,模拟了与中子星强度相对应的磁场和电场。该方法可帮助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直接复制磁暴,并研究其对生物、技术系统和机制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物理年鉴》上。该项目负责人、托木斯克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奥列格·米宁介绍说:“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空气腔半径,可控制介电领域中明暗模式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磁场和增强电场。”
我科学家成功实现无液氦极低温制冷
1月11日,《自然》在线发表一项关于极低温制冷的重要进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钴基三角晶格磁性晶体中首次发现量子自旋超固态存在的实验证据。同时,他们利用该晶体材料通过绝热去磁获得94 毫开(零下273.056 摄氏度)的极低温,成功实现无液氦极低温制冷,并将该效应命名为“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据悉,这一发现将为我国在尖端研究领域解决极低温制冷“卡脖子”难题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新型激光木材可实现高效固态激光照明
1 月12 日,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木质复合材料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可实现高效率固态激光照明的高雾度透光木质复合材料。团队将其命名为木质激光散射体复合材料。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激光木材作为一种创新的照明材料,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平说,这项研究成果既为木材光电子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又为木材在激光照明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科学家找到白血病全新遗传致病因子
1 月13 日从深圳理工大学(筹)获悉,该校药学院教授赵佳伟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布罗德研究所研究员维贾伊·桑卡兰等,通过对来自英国生物样本数据库的46 万多个病人样本的遗传学分析,找到一个全新的髓系恶性血液肿瘤家族致病风险因子。该发现有望为潜在的早发性白血病早期筛查与干预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赵佳伟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究造血干细胞稳态机制,以及造血干细胞向白血病转化机制,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更多策略和思路。
纠缠五重态首次在室温下实现量子相干
日前,日本九州大学和神户大学科学家报告称,通过将发色团(一种吸收光并发出颜色的染料分子)嵌入金属有机框架,在室温下实现量子相干。这是量子系统在不受周围噪声影响的情况下,保持量子状态的能力。最新研究标志着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研究人员表示,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最新发现为设计在室温下产生多个量子比特的材料铺平了道路,也为基于多种目标化合物的多量子门控制和量子传感打开了大门。
透明植入物可读取大脑深层神经活动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神经植入物。将其放置在大脑表面时,它可以读取大脑内部深处的活动信息。该技术在转基因小鼠身上进行的测试表明,研究人员离建立微创脑机接口又近了一步。这一研究发表在1 月11 日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新开发的神经植入物克服了目前技术的局限性。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的成功归功于透明度和高电极密度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
新型固态电池充满电仅需几分钟
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锂金属电池。该电池可充放电至少6000 次,比任何其他软包电池都要多,且可在几分钟内就充满电。
该研究不仅描述了一种使用锂金属阳极制造固态电池的新方法,而且还为潜在的革命性电池材料提供了新的认识。该研究发表在新一期《自然·材料》上。该电池在6000 次充放电循环后仍保留80%的电池容量,优于当今市场上的其他软包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