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内涵特征、生成逻辑与培塑路径

2024-02-29王旭东卢爱国

理论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自我革命适应性

王旭东 卢爱国

摘 要:卓越的韧性品格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善作善成、屡创伟业的重要密钥。中国共产党的韧性品格体现了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因变求进的革新思维等基本内涵;呈现了以科学性和人民性生成的原则性、以灵活性和包容性展现的适应性、以牺牲性和抗逆性彰显的斗争性等显著特征。这种韧性品格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运演、赓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韧性基因、锻造于党百余年奋斗的实践历程。新征程上,培塑党的韧性品格,要持续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弘扬斗争精神,主动开展伟大实践,继承弘扬精神谱系,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精神动力和内在保障。

关键词:韧性品格;适应性;斗争精神;自我革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2-0033-08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大韧性的政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在风险挑战中锻造韧性,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使用“韧性”“韧劲”“坚韧不拔”等词汇和话语,来形容和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坚强的韧性应对困难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保持韧性品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考察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内涵特征和生成逻辑,探究其培塑路径,对于提升党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内涵特征

当前学界关于“韧性”一词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但是,可以根据汉语“韧性”及其英文“Resilience”这两个词汇来探究其内涵意义。从英文语源学分析,“Resilience”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 “resilio”,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大英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受到压力而恢复其大小和形状的能力,或从灾难或变化中恢复或易于调适的能力”。从汉语解析来看,“韧”字由“韦”和“刃”组成,“韦”意指熟牛皮,“刃”则指刀中最坚硬锋利的部分。《说文解字》将“韧”标注为“柔而固也”,“柔软而坚固,结实而不易断”。由此可见,能够既像“韦”一样柔软灵活,又能像“刃”一样刚硬笔直,这便是“韧性”。尽管在不同语系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不尽一致,但其都具有恢复、弹回、复原等意义。“韧性是一种柔软而坚实的优良品格,是强而不脆、刚柔并济、主动变革、灵活适应、遇危不乱等品性的集中体现。”从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来看,作为一种精神形态,韧性品格既是党在百余年历程中形成的鲜明品格,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支撑。作为一种实践表达,韧性品格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又是党百余年奋斗保持生机活力的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具有丰富内涵和显著特征,前者是对韧性品格所蕴含精神品格的具体说明,后者则标示出韧性品格区别于其他思想、精神和意识的内在特质。

(一)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具体内涵

韧性品格既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凝聚的精神品格,又是党历经风险挑战锻造的政治品格;既呈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特征,又反映党员个体的精神特质。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党员干部“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彰显新时代弘扬和培塑韧性品格的重要作用,赋予韧性品格新的价值内涵。韧性品格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使命担当、精神品质、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始就肩负着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双重使命,在不同历史阶段中转化为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具体时代使命,彰显使命型政党的显著特征。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牢记初心使命、履行责任担当成为党的核心行动准则,“一个真正的负责的政党必然是肩负历史使命,将历史使命内嵌于政党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有责任、有意愿、有能力履行所作出的政党承诺。为了实现使命,“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正是在使命与责任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新生、繁荣富强,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为韧性品格的形成塑造了最基础的精神底色和内核,韧性也成为党承担使命、履行政党承诺的能力体现。

第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具体是指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政治意志与政党韧性密切相关,党始终以坚强的政治意志为韧性品格的生成提供精神支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任务巨大、内外环境复杂、革命历程艰辛,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才能直面风险,才能遭遇失败而百折不挠。在百余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因顽强意志而生成坚持、坚忍、坚韧品格,实现“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领导人民群眾不懈奋斗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百余年奋斗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决心。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为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善作善成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成为党坚持不懈、接续奋斗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支撑。

第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精神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性、先进性的真实呈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革命性基因决定了其诞生之初就将斗争精神贯穿于革命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在百余年奋斗征程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党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求得生存和发展。正是凭借着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依托超前的战略策略、灵活的斗争艺术,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奋斗精神,“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百余年奋斗历程锤炼了党不畏强敌、攻坚克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并进一步内化成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和政治品格。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韧性的独特精神样态。

第四,因变求进的革新思维。因变求进的革新思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适时而变、灵活应对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的思维方式,也是韧性品格的外在呈现。韧性愈强的政党其适应能力也愈强,政党只有顺势而变、适时而变、因变求进,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取得历史主动。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勇于推进改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一方面,适时而变、因变求进表现为开拓创新。百余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教条僵化,以革新思维形塑韧性品格。另一方面,适时而变、因变求进表现为勇于自我革命。面对自身问题,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展自我革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增強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正是因变求进的革新思维使党不断增强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引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因变求进的革新思维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活力、增强韧性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主要特征

韧性品格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具有区别于其他思想、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内在规定性,呈现出原则性、适应性和斗争性等特点。其中,原则性是韧性品格的内在支撑,适应性是韧性品格的外在呈现,斗争性则是韧性品格生成的具体体现。

第一,原则性。一个政党的原则与政党性质宗旨密切相关,决定了政党立场、政党策略和奋斗方向。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所谓原则性就是指维护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各项准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按照党的原则来开展实践。对于原则性,马克思指出革命纲领的重要性,认为原则性纲领是“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界碑”,同时声明“绝不拿原则做买卖”。毛泽东曾经严肃地指出“对路线问题、原则问题,我是抓住不放的。重大原则问题,我是不让步的”。坚持原则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党之本,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塑和生成韧性品格的关键因素,具体体现在科学性和人民性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内在要求。这里的科学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的科学性。从1848年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马克思所阐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仍未过时,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在中国得到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风雨而淬炼成钢、经历磨难而屹立不倒,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科学的理论能够与时俱进地得以创新性发展,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另一方面,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根基和精神来源。毛泽东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绝不会违背这个逻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是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伟大实践中生成的,这就决定了其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具有显著的人民性。人民性是党的韧性之根源,如果失去人民性作支撑,就会变得弱而易脆、刚而易折。立足于人民群众是党不断突破艰难险阻,在挫折中恢复、在绝境中重生的力量来源。科学的理论和坚定的人民立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坚硬内核,成为党不断战胜强大敌人、有效应对重大风险走向辉煌的关键所在。

第二,适应性。适应性建立在原则性的基础上。要使原则得以很好的贯彻,还要结合具体实践,采取恰当的方式和灵活的方法。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适应性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原则性的维护,又是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重要呈现。亨廷顿认为,政党应具有“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环境提出的挑战越多,年代越久,适应性就越强”。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始终保持灵活性、具有强大适应性的有力佐证。“政治适应性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本领,它是政治韧性的逻辑内核。”中国共产党韧性的适应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灵活性和包容性两个方面。一方面,灵活性是对适应性的具体呈现。社会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既需要战略方面的指引,也需要策略上的灵活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实现阶段性的革命任务。革命年代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改革年代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发展,都是党灵活调整策略、适应形势发展的有效举措。另一方面,适应性表现为包容性。包容性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大党气度和境界的外在展示,不断拓展和丰富韧性品格的外延和内涵。强大的革命对象、艰巨的改革任务、宏伟的目标愿景都需要党时刻以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政党气度和胸怀把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凝聚磅礴力量。包容性也是韧性品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护党原则性内核的显著特征。

第三,斗争性。在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中,斗争性是一个具有起始意义的特质。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标识,是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内核的具体呈现。斗争性表现为党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坚守,始终不渝地进行政治追求和自主探索,在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其中,斗争性主要包括牺牲性和抗逆性两个方面。一方面,牺牲性是斗争性的集中体现。列宁认为斗争不可能没有牺牲,有斗争就有牺牲,但革命必将胜利。牺牲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特有的,也是党最为神圣和悲壮的精神品质。“为有牺牲多壮志”,正是先辈们前仆后继的牺牲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不论是党员还是人民群众的牺牲都拥有超越其个体价值之外的宏大意义,感召和激励其他党员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以星火传承实现了组织延续和精神赓续。不怕牺牲意味着斗争意志的决绝,在维护党的理想信念的同时凸显党的性质和宗旨,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重要维护机制。另一方面,斗争性体现为抗逆性。抗逆性是指在面对挫折困难时,主体具有极强的耐挫力和抗压力,能够经受并战胜挫折进而实现目标,最终实现超越和发展。一个组织经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复原是检验其是否具有韧性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不同阶段主动迎接挑战,坚不可摧,能够在绝境中重生、在挫折中崛起并走向胜利辉煌。百余年来党“善于发现和把握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谋划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既注重原则的坚定性,又把握了策略的灵活性,从而能够科学地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化解危局和困境的效率”。

二、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生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形成过程内含特定、深层次的内在机理,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形成不是仅在某一历史阶段和实践中所形成的,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长期互动中生成的。

(一)理论浸润: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辯证法的思维运演

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得益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塑造。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辩证法从根本上塑造了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从而规定了其韧性品格生成的基本逻辑。对立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内容,而原则性和灵活性作为对立统一的具体呈现,为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毛泽东指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这是一种对立面的统一。”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在某一阶段和时期提出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同时随着客观形势而不断变化。列宁指出“在革命时期,客观形势像生活激流一般,迅速而急剧地发生变化。在每一时期,我们应当善于根据当时形势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策略和当前任务”。“一切共产党人要普遍而彻底地认识到必须使自己的策略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意味着必须时刻保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以适应客观形势发展和阶段任务的需要。原则的坚定性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政策和开展斗争过程中,必须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立足于人民群众,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绝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绝不能拿原则性作交换。策略的灵活性要求党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方向和方法,灵活多变地采取各种斗争策略,杜绝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等思想的束缚。这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所蕴含和要求的思维状态是以“辩证”为全部内容。将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应用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和建设实践,也就内在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为韧性品格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第一,这种辩证思维要求对每一阶段的战略和策略进行整体认识,既从它维护原则的坚定性出发,又不放弃采取灵活性策略来实现战略目标。第二,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时刻保持原则的坚定性。要求同一切丧失革命原则、放弃战略目标、背弃理想信念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毫不畏惧,绝不退让。第三,这种辩证思维方式中所强调的灵活性不是与原则性相对立,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原则性,通过对客观形势的把握,采取恰当的斗争方式,将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实现作为战略性目标的前提,从而更好地维护原则性。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者时刻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和形势的变化。概而言之,深谙辩证法思想精髓的中国共产党,其韧性品格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长期遵循和实践中所形成的,遵循着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彰显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科学逻辑。

(二)文化滋养:赓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韧性基因

“韧性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精神基因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韧性的民族,民族的特性孕育了政党的独有品质。中华文明在几千年文明进程中积淀成为极具韧性的文明,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经历苦难而基因不失、弦歌不断。习近平指出,“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塑了党的精神品格与政治风貌,所蕴含的韧性基因为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生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元素。“威武不能屈”“不破楼兰终不还”“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等诗词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英雄威武不屈、英勇献身的民族气节,逐渐内化为民族的信仰追求、价值准则和道德标准,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因时而变的政治理念。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等经世箴言既蕴含着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政治智慧,又蕴含着识变、应变、求变的革新思维,成为韧性品格得以形成和延续的重要源泉。第三,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朴素的韧性哲学智慧。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阴阳和合”“刚柔相济”“和而不同”“损有余而补不足”等刚健有为、协调互补、革故鼎新等思维及理念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韧性品质,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韧性基因。这种传统哲学智慧浸润生长于其中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为韧性品格的生发提供文化滋养。概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从生命力和内容上具有鲜明的韧性特征,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韧性品格,并为这种韧性品格的强化和巩固提供持久和深厚的精神滋养。

(三)历史锻造: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实践历程

任何精神力量都根源于现实的物质性实践,一切精神的形成皆源于实践。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韧性品格生成创造精神层面的前提条件,那么百余年实践的锻造和磨砺则是真正激发、催生、内化这种精神品格的关键。一方面,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任务转换为韧性品格生成提供特有的场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敌人时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大革命的失败、红军战略性转移、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小到强大、由失败走向辉煌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的韧性在血与火的实践中得到锻造和磨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突破国际封锁和破坏、纠正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问题中,继承、弘扬、深化和拓展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内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及国内外不稳定因素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凭借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在面对来自政治、经济、生态等领域的风险时,中国共产党凭借超强的战略定力,采取灵活策略,有效应对,“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另一方面,具体来看,百余年征程中的风险挑战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一个政党所处的环境越恶劣、所经历的挫折越大,其政党韧性就越强。回顾百余年党史,正是在与各种挫折、风险挑战的不断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磨砺革命意志,坚定初心使命,提升了抗击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强化党的韧性品格。例如,长征的伟大胜利深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苦难而百战成钢;抗日战争的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疫情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险挑战而屹立不倒,在保持和强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韧性品格的时代内涵。无论面对何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超乎寻常的抗压能力、强大的自愈恢复能力,实现自我复原和超越。正是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锻造,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真理的力量、理想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不断转化为韧性品格的力量,内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血脉基因和精神气韵,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感染力。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培塑路径

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使命,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和政治品格。新征程上,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不断培塑和彰显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为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

(一)持续推进自我革命,保持韧性品格的先天禀赋

自我革命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识,也是党保持韧性品格的内生动力和根本保证,能为党保持韧性品格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了具有强大执政能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然而,任何一种韧性都是经由磨砺而成,韧性的材质十分关键,从材质的选择到磨砺和淘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韧性品格的生成需要健康的肌体来维系和强化,如果韧性品格所依附的组织和个体出现腐化,就难以保持韧性,更谈不上抵御风险挑战。因此,要保持韧性品格的先天禀赋,就必须以自我革命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是持续开展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通过开展“打虎”“猎狐”“拍蝇”,破除腐败这一威胁党的韧性品格的重要症结,不断纯洁党的肌体,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完善党的各级组织体系。严密而强大的组织体系是党的韧性品格的重要载体。坚持以自我革命塑造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提升各级党组织的落实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三是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仅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的政治品格,还要具有应对风险的能力。以自我革命精神锻造党员干部,持续开展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迎挑战、抗打压能力,锻造一支敢于担当、善于斗争、不怕牺牲、勇于作为的新时代干部队伍。

(二)不断弘扬斗争精神,维护韧性品格的重要内核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百余年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善作善成的重要经验总结。不断弘扬斗争精神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新征程上,必然会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需要党以斗争精神应对挑战,形成韧性的维护机制。一方面,以斗争的姿态维护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重要内核。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以科学性和人民性为核心内核,即坚持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要与西方意识形态侵袭、国内各个领域风险挑战、党内所面临的独有难题进行坚决的斗争。坚持以斗争的精神维护人民利益,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以斗争的勇气涵养党的韧性品格。另一方面,以斗争的艺术构建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外在环境。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求胜利。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任务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了达到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就需要采取多样的斗争手段、高超的斗争艺术来克服一切困难。通过在斗争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以斗争赢得胜利、以斗争实现发展、以斗争凝聚力量,以斗争的艺术维护韧性品格所具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新征程上,不断弘扬斗争精神,坚持斗争姿态和斗争艺术的有效结合,是维护中国共产党韧性品格的重要内核。

(三)主动开展伟大实践,丰富韧性品格的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具有强大韧性的政党来领导,而实践的直接性和现实性不断赋予党的韧性品格以新的时代内涵。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所面临的风险考验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就需要党以坚强的韧性战胜风险挑战。一是以强大的韧性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具有强大的韧劲来推进各项事业。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要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在合作与竞争中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面对国内各领域的矛盾风险,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以攻坚克难、破釜沉舟的勇气来应对挑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党内问题,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强大的政党引领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二是以伟大实践不断锻造政治韧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充满风险挑战,既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也对继续塑造保持韧性品格形成新的考验。在实践过程中,要着眼于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对涉及长期性、战略性问题集中力量予以重视和解决,对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早予以整治,“要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善作善成”,实现党的韧性品格在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四)继承弘扬精神谱系,提供韧性品格的力量源泉

精神滋养品格,品格体现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韧性品格是内在统一的,在本质上都凝聚着党的初心使命,承载着党的理想信念。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百余年奋斗征程锻造了具有强大韧性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时代新征程上,维系和发展党的韧性品格就必须继续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养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充分、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是以精神谱系滋养党的韧性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历经百余年征程,生成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与时俱进的品格,是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力量源泉。在革命精神的滋养下,不断激发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斗志,不断激活韧性基因,提升党抵抗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以韧性实践丰富党的精神谱系。政党韧性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应对风险挑战中不断形成、发展和强化的。新征程上,党要以坚强的韧性抵御风险挑战,自觉学习风险防范的知识和经验,要将在抵御风险挑战中敢于担当、勇于斗争的典型事迹进行总结和提炼,融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传承和弘扬党的精神谱系中丰富其时代内涵。最终在伟大征程中实现以党的精神谱系滋养韧性品格,以韧性品格丰富党的精神谱系,并实现二者螺旋上升的理想状态。

结语

在百余年奋斗的辉煌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并逐渐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和政治品格。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要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不确定性,不断培塑和弘扬韧性品格,防范和化解重大危机和挑战,建设具有强大韧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韧持久的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13.

[4]田旭明,李智利.韧性: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维度[J].探索,2023(2):115-126.

[5]張力伟.责任型政党:新时代责任政治建设的核心支撑[J].云南社会科学,2021(3):10-17+187.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4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55.

[9]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93.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

[12]马晓星.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韧性的学理追溯、多维阐释与生成路径[J].理论导刊,2023(4):34-41.

[13]吴永.困境与危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4: 304.

[1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1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9.

[17]吴波.韧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4):21-30.

[1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66.

【责任编辑:何妮】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研究”(20BDJ040);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2020GXJK058)。

作者简介:王旭东(1989—),男,河南南阳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海洋大学南路革命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卢爱国(1974—),男,湖南郴州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自我革命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理论逻辑
“自我革命”是一种政治勇气
反腐败“成绩单”令种种质疑论调不攻自破
简政放权,“自我革命”从国务院开始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既定PSS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适应性分析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有德者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