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伴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伴脾肿大1例
2024-02-28陈超汪国余杨小平
陈超 汪国余 杨小平
台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台州 318000
【提要】 胰腺伴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UCOGCP)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胰腺导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UCOGCP伴脾肿大患者,重点描述该病CT影像学表现,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并供临床医师参考。
患者女,48岁。“因上腹部疼痛”入院。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休息后无明显缓解,1月来症状逐渐加重,于当地医院查腹部CT示左上腹团块,考虑间质瘤可能。患者长期贫血病史,具体原因不详,20年前曾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垂体瘤手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贫血改变,CA125轻度升高,白蛋白及总蛋白减低,其余指标正常。CT扫描显示左上腹腔类圆形巨大软组织肿块,大小约9.1 cm × 9.7 cm,平扫密度不均匀,以软组织密度为主,中央呈低密度(图1A),无钙化密度,软组织部分CT值约36 HU,低密度区CT值约26 HU;增强扫描软组织成分呈持续性中度强化,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为58 HU、77 HU,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并呈星芒状改变(图1B);病灶内见多发较粗供血动脉,周围见多发增粗迂曲血管影(图1C);肿块与胰腺体尾部、胃壁及脾门血管边界关系不清,病灶下缘周围及降结肠周围散在渗出灶,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胰管未见扩张,脾脏体积增大,超过5个肋单元(图1D),另外可见心腔密度减低(图1E),提示贫血改变。术前考虑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胃肠道间质瘤待排。择期行“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脾切除”手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胰腺、胃后壁及脾脏之间,表面血管曲张明显,与网膜、胰腺体尾部、胃后壁及脾门血管边界关系不清,肿块大小约10 cm ×12 cm,质中,活动度差。病理检查镜下示肿瘤由圆形到梭形的单核肿瘤细胞、多行性瘤巨细胞及破骨样巨细胞构成,呈束状、片状排列,核分裂象可见,多处出血,伴含铁血黄素沉着,侵犯胰腺组织(图2);所取脾脏血窦丰富,炎细胞浸润,淋巴组织增生,脾门淋巴结1枚呈反应性增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CK(局灶+),p53(+),CD68(+),LCA(+),S100(局灶+),p16(-),HMB(-),DES(-),CD1a(-),CK7(-)。最终诊断为胰腺伴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with 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s of pancreas,UCOGCP)。
图1 胰腺伴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患者CT平扫图像。CT平扫示左上腹腔巨大不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中央呈低密度(图1A)。增强后病变呈中度持续强化,内见星芒状坏死区(↑,图1B)及粗大供血动脉,边缘见增粗迂曲静脉影(↑,图1C)。肿块与胰腺体尾部、胃壁及脾门血管边界关系不清,脾脏体积增大,超过5个肋单元(↑,图1D),心腔密度减低(↑,图1E) 图2 胰腺伴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病理改变。镜下见肿瘤由圆形到梭形的单核肿瘤细胞、多行性瘤巨细胞及破骨样巨细胞构成,呈束状、片状排列,核分离像可见,多处出血,伴含铁血黄素沉着,侵犯胰腺组织
讨论 UCOGCP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胰腺导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WHO发布的2010版消化道肿瘤病理学分型将其列为胰腺导管腺癌的特殊亚型,可以与胰腺导管腺癌伴发[1],最早由Rosai[2]于1968年首次报道,占胰腺恶性肿瘤不足1%。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足100例,其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就诊时多数患者肿瘤已经超过5 cm[3]。 UCOGCP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略高于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7.9岁[4],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多表现为上腹部胀痛,部分患者血清CA19-9升高,但不如胰腺癌升高明显。UCOGCP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突变或缺失有关,孙希印等[5]结合文献复习发现该病患者存在K-ras基因突变及p16基因纯合缺失和突变。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持续并逐渐加重,肿瘤标志物CA125轻度升高,有垂体瘤手术史,推测可能存在某些基因的缺失或突变。
UCOGCP多为个例报道,其影像学研究少见。本例患者病变位于左上腹腔,与胰腺体尾部关系最为密切,提示病变最有可能来源于胰腺体尾部,与文献报道的UCOGCP好发部位相一致;肿块较大,手术见肿瘤长径为12 cm,这与大部分文献报道相符合。尽管本例肿瘤较大,但未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仅局部侵犯邻近胃及脾门血管,术后随访至今(6个月)未出现局部复发及转移征象,与文献[6]报道该肿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侵袭性较弱的生物学行为相一致。但如果合并胰腺导管腺癌其生物学进展明显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大大减低[7]。本例CT平扫表现为伴有中央坏死、密度不均匀的实性肿块,未见大片出血及钙化征象。笔者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UCOGCP呈囊实性者多于实性,因此极易误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或囊腺瘤,本例术前就误诊为实性假乳头状瘤。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为58 HU、77 HU,呈中度持续强化,强化程度略高于穆华等[7]报道的3例UCOGCP;病灶内可见多发粗大供血动脉,提示肿瘤血供丰富,这一征象在实性假乳头状瘤中很少出现,可能为两者鉴别点之一;病灶中央见星芒状坏死区,以静脉期较明显,推测其内可能含有纤维成分及含铁血黄素沉着所致,这一征象在以往文献中极少提及,是否为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尚需收集更多病例去总结证实;病灶周围见迂曲扩张静脉影,可能为肿瘤压迫或侵犯脾门血管所致,本例患者脾肿大原因也可能与之相关。此外该患者术前长期贫血,术后CT平扫及血常规均提示贫血程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笔者推测本例患者贫血与肿瘤或脾肿大存在一定相关性。
综上所述,UCOGCP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但缺乏特异性,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囊腺瘤(或癌)、腺泡细胞癌、癌肉瘤等鉴别困难,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当胰腺体尾部出现长径超过5 cm、增强后持续中度强化、病灶中央含星芒状坏死的肿块时要想到该病的可能性。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